“诺贝尔文学奖没有欠中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5:42:10
“诺贝尔文学奖没有欠中国”
2010-10-11 10:02:52 评论(4)条 随时随地看新闻核心提示: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日前摘得了本届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21世纪网专栏作者、书评人思郁接受媒体采访对该奖项发表了看法。她认为,略萨获诺贝尔文学奖是“实至名归”,但诺奖没有欠中国——除非鲁迅先生在世。
东莞时报: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略萨的作品的?
思郁:嗯,最早还是通过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那套拉美作家丛书吧。
东莞时报:略萨的作品给您的总体印象是怎样的?
思郁:与其说是略萨的作品给我的印象,倒不如是拉美作家群体给我的一种印象,就是从马尔克斯,富恩特斯,科塔萨尔,略萨等,他们这个拉美作家群体传递出的一种总体印象,他们似乎有某种共性。这是我当时读略萨的起点。你完全可以从他们的作品与英美作家的作品区别开来,这种现实主义与我们常常谈到的英美作家传统中现实主义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他们深深扎根于拉丁美洲那个神秘的蛮荒之地。
东莞时报:具体至略萨呢?
思郁:如果非要具体谈略萨的话,就是一种我们常说的结构现实主义风格吧。我在书评中也写过这点,“如果说扬名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文学爆炸中的拉美作家群有他们的共同之处的话,首当其冲的应该是一种强烈的现实主义触感。”当然,与我们通常所言的社会现实主义或者批判现实主义这样的意识形态区分有所不同。拉美作家群以文学本身的流变作为标准,划分为社会现实主义、心理现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和结构现实主义。正如《绿房子》的序言中所说,这四个流派其实是一个流派的四种变体,其共同点就是现实主义,这就是拉丁美洲文学创作的优秀传统。我们也都熟知了马尔克斯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而略萨往往被称作是“结构现实主义的大师”。
略萨的身上有拉美那片土地的神秘烙印
东莞时报:您喜欢他的哪些作品?是否可以简单介绍其内容,并给出你的评价?
思郁:如果单纯从文本的愉悦程度上来衡量的话,我更喜欢法国文学,法国文学很“轻逸“。但是我喜欢拉美作家是那种发自心底的敬仰和敬畏,你可能阅读的过程不简单。像博尔赫斯说的,有些作家,读他的时候你会感觉在跟他进行一场搏斗,这种喜欢更为厚重,不能用简单的愉悦来衡量。比如袁筱一翻译的那些法国文学作品,我就觉得那种风格很“轻逸”,从文字中能读出满腔的喜悦来。读拉美作家作品,比如说读《百年孤独》,读《绿房子》,你绝对不会找到类似的感觉,但是你马上就能意识到你读到的是一本伟大的小说。还有胡安·鲁尔福的小说,第一次读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那是一种心灵战栗的感觉,你能感觉到读到的这些文字非同寻常。
我们从常说略萨的代表作是《绿房子》《胡利娅姨妈与作家》《城市与狗》等。但是《绿房子》这个小说不是很好读,因为他设置了很多阅读障碍,用混乱无序的方式写作,让讲述故事的过程变得困难重重,也让我们后来者对这部小说的解读歧义重生。至于《胡利娅姨妈与作家》等这些颇有自传性质的作品反而显得层次分明。
略萨有部讲述小说理论的著作《中国套盒》,从这个名字我们也能大概知道他的这种繁复的风格,故事中套故事,故事里还有故事,有种永恒复归的意味。
所以,你看吧,我们虽然在谈略萨,但是从开始到现在,我谈到他的时候从来没把他从拉美作家群里抽离出来独自来谈。
对我来说,略萨就属于那个特殊的作家群体,他的身上有拉美那片土地的神秘烙印,这是他们伟大的标志。
这是诺贝尔欠他们的
东莞时报:略萨获诺贝尔文学奖,很多人谓之“实至名归”,您是否也这样看?
思郁:是啊,何止略萨,还有富恩特斯,还有其他有名的拉美作家,他们获奖确实是实至名归,说句霸道点的话,这是诺贝尔欠他们的。这方面最有名的例子应该是博尔赫斯吧,对,这就是欠他们的。
东莞时报:那么,诺贝尔文学奖有“欠”中国吗?
思郁:我觉得没有,除非鲁迅先生在世,我会说欠中国的。不过,就算鲁迅先生在世,如果活到现在估计也没什么好作品面世吧。有句大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我觉得用这句话形容中国很合适。我们没有拉美那样神秘的土地,也没有英美那样的环境,更没有二十世纪法国文学中的知识分子情怀,我们有什么资格理直气壮地说是诺贝尔欠中国的呢。
本文源自21世纪网,文章地址:http://www.21cbh.com/HTML/2010-10-11/0NMDAwMDIwMDM0Nw.html 复制链接
更多关于诺贝尔文学奖的新闻
令人失望的诺贝尔经济学家2010-04-14
在写作旅行中体验另一种可能2008-10-13【21世纪网】本文网址:http://www.21cbh.com/HTML/2010-10-11/0NMDAwMDIwMDM0N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