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充满活力的创新城市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3:13:22
尊敬的沃伦伯格主席,
尊敬的各位会议成员和代表,
各位来宾,
女士们、先生们:
非常高兴和各位新老朋友再次相聚在黄浦江畔。在此,请允许我代表上海市人民政府和我的同事们,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本届市长咨询会议正逢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期间。在我们身处的世博园,各参展方丰富多彩的展示,不仅充分演绎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更是处处凸显了创新对城市发展的引领促进。这次会议围绕“建设充满活力的创新城市”开展探讨,契合上海长远发展的迫切要求,我和我的同事们非常期待聆听各位的真知灼见。借此机会,我就上海建设创新城市的一些思考和探索,与各位作一交流。
一、不断提升城市的创新能力
上海一直非常重视促进创新,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之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在2006年的第18次市长咨询会议上,我和与会嘉宾以“提升城市创新能力”为主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几年来,我们主要在四个方面推动实践。
一是充分发挥科技的引领作用,积极推进科技创新。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国际经济的竞争,更加突出地体现为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谁在科技创新上占据主导,谁就能够赢得未来发展的主动权。近年来,我们始终把推动科技创新放在优先位置。服务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组织协调各方力量,积极承接国家重大专项,大型飞机、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等国家专项任务落户上海,TD-LTE等技术创新取得重大突破。推进创新基地建设,规划建设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园区和创新创业创意园区,引导企业、研发机构、创新平台等各类创新资源集聚浦东张江等创新基地,推动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加快转化。加大科技投入,完善金融财税等促进政策,吸引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社会资本,加快把科技优势转为产业优势。2009年全社会R&D经费支出相当于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2.7%,发明专利申请量是2005年的近2倍。
二是继续增强经济的支撑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加快升级。一个国家、地区或城市有没有持续的创新能力,关键要看她能否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不断抢占高端,实现结构升级。近年来,我们坚持不懈地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用好全球经济重心东移的机遇,加快上海国际金融、航运中心建设,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促进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加快建设现代航运服务体系与集疏运体系,大力发展金融、航运服务等现代服务业。2009年,上海证券、期货等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达到251万亿元人民币,上海关区进出口商品总额继续占全国1/4左右。把握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趋势,推动经济社会信息化,运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服务外包、新媒体、数字出版、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服务业迅速发展。2009年,上海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3000亿元。聚焦重要产业领域,制订发展规划,完善支持政策,筹措政府引导基金,加强先进装备、航空航天、造船、汽车、化工等重大基地建设,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提高制造业能级和水平。目前,数字化变电站、创新药物等研制和产业化取得明显进展,东海大桥100兆瓦海上风电场项目、京沪高铁上海虹桥站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建成投运。
三是全面激发城市的创新活力,不断推动制度创新。提升创新能力,不仅要有科技创新,更需要制度创新,从而为经济发展持续注入新的动力。近年来,以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契机,坚持市场取向,探索金融、航运和高科技领域改革的先行先试,加快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等关键环节的改革。率先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等创新试点,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实施南汇区并入浦东新区等改革,促进资源要素重组与优化配置。促进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鼓励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和国有中央企业、外地企业来上海,参与上海本市的国有企业开放性、市场化重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提高资源整合和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扩大市场准入,增强政府财政性担保资金投入,拓宽中小企业多样化融资渠道,大力发展民营经济,2009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8.4%。持续深化对外开放,鼓励外资产业升级,历年累计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金额超过1000亿美元,落户上海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投资性公司810家。上海已成为我国吸引外资规模最大,投资领域最宽,跨国公司、研发中心集聚最多,外商投资效益最好的城市之一。
四是着力提升城市设施和服务水平,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城市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只有一流的硬件设施,一流的软件环境,才能形成创新高地。瞄准世界级基础设施的目标,全面加快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海港、空港、陆港、信息港的功能不断增强,立体化的市域交通体系基本形成,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三年位居世界第二位,轨道交通运营线路总长达到420公里。实施生态城市发展战略,强化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滚动实施四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市环保投入每年达到GDP的3%,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8.1%,空气优良率达到91.5%。注重发展优质医疗、教育等社会事业,优化公共服务,公共卫生体系和多层次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各级各类教育快速发展,医疗、教育等质量不断提高,吸引了国内外人才的集聚,到2008年底人才资源总量达到398.4万人,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比例为29.1%。
二、努力建设充满活力的创新城市
按照国家对上海发展的战略定位,到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实现这一战略目标,上海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充满活力的创新城市,走出创新驱动、内生发展的新路。我们将重点推进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上海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必然选择。我们将充分发挥上海科技、教育、人才、产业综合优势,在高新技术产业化上下功夫,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创新机制,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推动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发挥100亿政府专项基金作用,吸引各类社会资本投入,未来三年预计将有1000多亿元资金投入重点产业发展。进一步聚焦突破,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主导产业,积极培育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先导产业,预计到2015年,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规模实现翻番。目前,一批创新成果正在世博会上得到应用示范,如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门票系统、20多万盏LED半导体照明、千辆级新能源汽车示范运行等。下一步,我们将加快世博展示新技术的产业化,促进新兴产业加速发展。
二是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创新城市,必然是一个全方位开放的城市。我们将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把吸引外来投资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结合起来,积极吸引国内外大企业来沪设立地区总部、投资性公司和研发中心以及贸易与结算中心。鼓励有条件的各种所有制企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加快培育本土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进一步扩大市场开放,大力发展资本、技术、人才、产权等全国性、区域性要素市场,强化各类市场功能,完善中介服务体系,改善金融服务环境,促进企业兼并重组和资源要素整合。培育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在自主创新、政府采购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对各种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所有依法在上海注册的企业都是上海企业,它们制造的产品都是上海制造,它们研发的创新产品也都是上海创造,使国有资本、外国资本、民营资本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发展。
三是全面推进城市建设和管理。建设创新城市,离不开国际一流的城市基础设施网络体系的支撑。我们将坚持管建并举、管理为重的方针,全面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加快完善综合交通体系,全面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完善路网建设,加强轨道交通网与地面公交网的衔接、郊区新城与中心城区的衔接、市内交通与市外交通的衔接,到2015年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力争突破600公里。积极打造国际信息化高地,基本建成全面覆盖、百兆到户、千兆进楼的光纤宽带网络,推进下一代广电网络和无线宽带覆盖,形成全社会广泛运用信息技术的良好格局,到2015年信息化整体水平全面迈入国际先进行列。着力增强城市生态宜居功能,加快海上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加强节能低碳技术开发和产品推广,大力推进污染防治、生态建设和资源循环利用,倡导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更加注重完善城市管理机制体制,按照“整洁、有序、安全、法治、高效”的要求,注重安全为本,强化科技支撑和法制保障。总结世博会举办以来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建立健全城市管理的标准规范体系,完善网格化管理,加大财政投入,确保城市运行安全、有序。
四是大力发展都市文化。文化是城市软实力的集中体现,是激励创新的智慧源泉之一。我们要把文化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推动文化创新,保护都市文化遗存,引进先进文化,鼓励文化艺术创新,放大世博国际文化交流的平台效应,推进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营造开放宽容的创造氛围,让创新思想自由流动,使创造活力充分迸发,努力使上海成为创新创意持续涌动、创造活动最为活跃的城市之一。发展文化及创意产业,紧紧抓住世博会发展机遇,适应市场需求,推动文化与科技、资本、产业紧密结合,吸引国内外高端生产要素集聚,重点发展媒体业、艺术业、时尚产业、工业设计业、建筑与城市设计业等创意产业。
五是加强政府管理创新。建设充满活力的创新城市,首当其冲对政府管理创新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我们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努力把上海建设成为行政效率最高、行政透明度最高、行政收费最少的行政区之一。加快改进政府管理方式,按照扁平化、网格化管理要求,完善管理体制,优化管理流程,提高政府服务质量和效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建设全市统一的网上行政审批管理和应用平台,切实减少审批事项,缩短审批时限,提高审批效率。深入推进依法行政,把各项政府行为纳入规范化运转轨道,严格规范行政收费和行政执法行为,严格依法保护企业和公民合法权利。全面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向全社会及时公开各类政府公共政策,加快推进财政性资金和社会公共资金公开,切实把公开透明贯穿于公共权力行使、公共资金运作、公共资源调配的全过程、各环节,促进全市人民更好地监督政府。
六是加快建设国际人才高地。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是建设创新城市的第一要素。前不久,我们颁布实施《上海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到2020年要把上海建设成为集聚能力强、辐射领域广的国际人才高地。推进人才国际化,以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为主体,以重大科研专项和高科技产业化项目为载体,加大政府服务支持力度,实施海外高端人才引进计划,推动本土人才参与国际竞争合作,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努力使上海成为海外与中国人才双向流动、集聚辐射的枢纽和基地。加强人才培养开发,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完善多样化教育培训体系,鼓励加大人力资本开发投入,强化创新人才、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的培养,特别要加强引进、培养和使用好年轻人才。尽力改善人才生活环境,采取多种途径改善人才基本居住条件,完善人才医疗保障服务,解决好引进人才申领本市户籍,为各类人才特别是海外引进人才的子女就学提供便利的优质教育,全面改善他们的居住、医疗、教育等生活环境。
女士们、先生们!
建设充满活力的创新城市,需要树立全球视野,运用国际眼光。希望大家畅所欲言,提出更多建设性意见,推动我们加快把上海建设成为最具创新创造活力的城市。
最后,祝各位嘉宾在上海生活愉快!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