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首要任务-理论文摘-北京共青团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0:06:55
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要求,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对河北来讲,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首要任务,且更具有针对性、战略性和紧迫性。
抓住关键,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
其一,从理论上看,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内容。经济结构是国民经济各组成部分的地位和相互比例关系,从宏观看,包括社会总需求结构、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等;从微观看,包括企业组织结构、产品结构等。调整经济结构的实质是通过结构的变动,使同等数量的要素和资源投入,获得更大的产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转变过多地依赖要素和资源投入推动经济增长的模式,转变过多地关注经济规模的扩张而忽视经济增长质量的做法,转变过多地关注经济增长速度而忽视社会协调发展的行为,更加注重经济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更加注重资源的节约、环境的改善,更加注重区域差距、城乡差距的缩小,更加注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本质上看,这些都是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所以,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
其二,从现实看,我省目前若干深层矛盾集中指向经济结构不合理。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我省发展中的矛盾也日益突出:经济规模快速扩张但增长质量不高,目前我省经济总量排名居全国第6位,但产业竞争力、区域创新能力等居中下水平;产业发展较快但处于低层次,形成了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层次低,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现代服务业比重小,服务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工业化快速推进但城镇化滞后,城市既不能有效吸纳和积聚高端产业,也不能有效吸纳和转移农民入城,城乡差距进一步拉大;产业发展较快但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凸显,单位GDP能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废气、固体废弃物、工业废水排放分别居全国第2、4、8位,节能减排任务繁重;各区域发展不平衡,给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带来困难;经济动力结构不平衡,过多依靠投资驱动,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偏低。深入分析这些矛盾和问题,不难发现,经济结构不合理才是症结所在。因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重点是调整经济结构。
其三,从历史经验看,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也经历了经济转型的重要阶段。工业化是推动社会现代化的基本途径,但工业化也是一把双刃剑。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来看,工业化中期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一般都出现了突出的矛盾:一是经济增长与资源、生态环境的矛盾。美、欧、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共同特征是:在工业化中期前半阶段,其经济的高速增长都是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以污染环境、破坏生态为代价的;在工业化中期的后半阶段,各国都注重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增长。二是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矛盾,主要体现在收入分配、教育、就业机会等方面。由于受国情、经济体制、社会制度等因素的影响,世界各国在社会协调发展方面的差别较大,但在工业化中期都有趋向平等、差距缩小趋势。可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转换思路,务求在“加快”上取得突破
调整经济结构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调整的动态过程。在新形势下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关键要在“加快”上下功夫。对我省而言,要实现三个转变:
一是由以前局部的结构调整向全方位的结构调整转变。过去经济结构调整,主要是关注产业结构、区域结构、所有制结构的调整,这当然是应当关注和要解决的重点。但此次调整经济结构是从新形势、新环境、新矛盾角度提出的,是以增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为目标的,要解决的是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结构问题,所以要将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城乡结构、国土开发空间结构、需求结构、供给结构、要素投入结构等纳入经济结构调整的范围,进行全方位的经济结构调整,同时推进各类经济结构的协调优化。
二是由过去关注一两个重点环节向关注整个结构调整链条转变。过去经济结构调整,关注更多的是制定经济结构调整政策,但制定政策后的实施情况并不理想,出现了“久调不动”的现象。此次经济结构调整,是适应国内外新形势而提出的,也是解决我省经济结构矛盾的良好机遇,所以要准确把握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加快调整经济结构”的深刻含义,由过去关注一两个环节,向关注包括调研、制定政策、组织实施、业绩考核、反馈调整等在内的经济结构调整整体链条转变。这就要求我们,坚持研究与规划先行,明确结构调整的目标、要求、布局和措施;加强对结构调整运行的监测分析,及时发布政府对结构调整的预期目标、主要政策和发展趋势等信息,引导社会经济活动;把经济结构调整纳入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和考核机制,强化激励和约束措施,调动积极性和创造性,使经济结构调整取得实际成效。
三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实施主体由政府为主向全社会协调联动转变。经济结构调整是由政府发动组织的,但实施过程应当是全社会参与的。所以,经济结构调整能否取得成效取决于两方面因素:其一,政府能否制定有效的宏观政策,这是促进经济结构优化的前提;其二,政府的政策能否形成强烈的市场信号,推动企业、中介、个人等积极响应,形成市场的自动调整机制。从这一角度看,经济结构调整要取得实质性成效,政府要研究政策、经济杠杆的有效性和有用性,由过去关注出台政策向关注政策和经济杠杆调解能否形成有效的市场信号转变,形成政府引导、全社会协调联动的优化经济结构的良好格局。
统一认识,形成调整经济结构的合力
加快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我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澄清一些认识误区。
其一,将调整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对立起来,认为调整经济结构必然影响经济增长。这一错误认识,反映到现实中,表现为在发展中等待观望,调整经济结构的动力不足。其实,结构调整是生产要素的重新排列组合,也是实现经济增长的一种方式。过去依靠自然资源和其他要素的大量投入获得经济的快速增长是经济增长的一种方式;通过结构的调整、优化配置各类资源,则是经济增长的更为合理、有效的方式,可以更好地推动经济增长。从这一角度讲,目前进行结构调整,是实现长期稳定增长的必然选择,不但不会影响经济增长速度,还会使经济实现又快又好的增长,达到速度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的统一。
其二,认为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我们就提出过经济结构调整,现在又提出经济结构调整,没有什么新意。其实,此次中央强调的经济结构调整与以往有实质性的差异。第一,它不是暂时性的调整,而是面向未来的战略性调整。这次调整是要摒弃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惯性,以新技术革命为带动、对经济全面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战略性调整,目标是使我国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所以,我们既要有效缓解近期突出矛盾,更要立足长远,着力解决深层次问题,使近期调整有利于促进长期结构优化。第二,它不是局部性的调整,而是全面性的、涉及结构各个方面的调整。这次调整既涉及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城乡结构,又涉及供给结构、需求结构、生产要素结构等,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协调发展,实现社会的和谐。第三,它不是简单地调整一下比例关系,而是要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从经济增长角度看,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所以,此次经济结构调整大有新意、大有深意,事关未来,事关全局,事关现代化建设的成败,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全力加快推进。
其三,认为经济结构演进是市场自动完成的,政府利用政策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是政府职能的错位。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也是有害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我们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结构调整和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但由于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弊端,如果仅靠市场自发调节,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资源浪费、收入差距拉大,甚至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国际金融危机也证明,完全由市场自发调节不可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现代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有效调控。另外,一些结构问题,本身属于公共政策范畴,如区域结构、城乡结构的调整,需要通过政府的转移支付来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让不同区域、城乡生活水平差距不至于过大,享受到大体相当的公共服务。所以,政府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不是职能的错位,而是政府宏观调控的应有之义。政府应该也必须适时根据市场的变化,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控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以利于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