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图书馆学的发展与变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0:31:52
范并思
一.引言
西方近现代图书馆学产生于十九世纪末,当时的"公共图书馆运动"直接推动了世界图书馆事业的大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图书馆学的产生.美国人M.杜威从解决图书分类问题入手,创立了影响久远的经验图书馆学.杜威在1887年前后领导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图书馆协会,第一所正式的图书馆学校和第一份正式的图书馆杂志,正是因为专业协会,杂志和图书馆学校的存在,图书馆学作为一个专业的地位才得以确立.
杜威倡导的图书馆学十分注重理论的实用性,杜威将他创立的图书馆学校命名为"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管理学校",很准确地代表了当时图书馆学的职业教育的性质.
1920年代后,美国图书馆界希望图书馆职业成为一种"专业"的呼声高涨,因此出现了被称为"芝加哥学派"的学术群体.通过他们的不懈努力,图书馆研究的理论水准当之无愧地能被称为图书馆学了.
进入1950年代,以谢拉为代表的一批图书馆学家以信息交流的模式解释图书馆的活动.到1970年代,更是出现了一大批新的学说,如B.Dervin的意义付与理论,N.Belkin的不规则知识状态理论,C.C.Kuhlthau的情感认识的图书馆探索模式,等等. 在图书馆学信息学的学科名称下,图书馆活动中的技术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图书馆学家的关注.但从理论的整体形态看,1990年代以前,图书馆学并没有超越谢拉等人的水平.
1990年前后,世界信息技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图书馆生存与发展的信息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革.信息环境的变革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其一,信息存贮数字化与信息传递网络化.数字化与网络化是信息处理计算机化发展到信息社会的产物,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发展完全动摇了传统图书馆活动的基础,使图书馆学理论必须考虑从基础理论与概念到应用学科,核心技术与方法的整个理论体系的重新构建问题.其二,商业化信息机构的现代信息服务体系中崛起.以往开展信息服务,首先要建造馆舍并购入海量文献,这所需要的巨大投资与信息服务的微薄收入不成比例.因此,社会的信息服务基本由图书馆这一类政府或慈善者出资的机构承担下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信息服务收益的增加,信息服务机构开始多样化,一批市场化运作的信息服务机构应运而生.这对图书馆的服务理念,经营模式甚至生存问题产生重大影响.
受到上述信息环境变化的影响,世界图书馆事业进入了令人难以把握的发展时期.一方面新的技术不断提升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能力,图书馆也正依靠自己长时间从事文献信息服务所形成的某些优势投身信息产业,为自身的发展寻找新的生长点;另一方面,网络世界就像一个巨大而方便无比的大图书馆,这使图书馆界为自己的未来感到不安.从近年来国外大量图书馆学文献看,今天全球范围的图书馆事业正在出现自19世纪中后期"公共图书馆运动"以来最为彻底的一次变革,所有图书馆无一例外地被卷入其中.世纪之交的世界图书馆学,也由此进入了一个动荡与理论全方位变革的时期.
二.当今世界图书馆学的理论前沿
1.图书馆未来研究
从60年代起,信息处理新技术迅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公众获取信息的方式方法.公众不再以文献作为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的主要信息源,图书馆也不再是社会中可自由获取各种信息的唯一场所,甚至不再是主要场所.在西方,1970年代能源危机后,世界各国出现普遍性财政紧缩,图书馆的发展因此而受到严重冲击.这些变化引起人们对图书馆前景的普遍担忧.在这一背景下,图书馆学理论界对图书馆未来的研究变得十分活跃起来.
兰开斯特出版了著名的《面向无纸化信息系统》和《电子时代的图书馆和图书馆员》,用"无纸社会"的预测来解释图书馆的未来,他认为随着无纸社会的来到,以印刷型文献为主要处理对象的图书馆将随着基本职能的消失而走向消亡,同时图书馆员也将成为信息服务者或信息经纪人,也即"没有图书馆的图书馆员".同一时期的类似著作还有利可里德的《未来图书馆》,泰勒的《图书馆的创造》,汤普森的《图书馆终结》.与兰开斯特激进的观点相类似,Koelsch指出,随着电子文献的普及,图书馆可能成为印刷时代的纪念物.德国人Hobohm的观点很有理论深度,他说印刷术的出现导致图书馆从古代的保存图书的机构转变为以传播图书为基本职能的机构,而沿着这条线继续发展下去,电子通讯技术的发展,则使我们需要考虑图书馆是否消亡的问题.
当然更多的学者是建设性地探讨图书馆未来的问题.C.R.Steele的观点较有代表性:"未来的图书馆不再是我们曾经想象的一个大型的印刷品资料库……人们利用信息的方式和手段将会出现极大的变化",电子环境中图书馆将成为信息的交换中心."但是,不管怎样,人们依然需要图书馆员向网络贡献自15世纪印刷技术发明以来,累积起来的信息资源评价与组织方式和存取信息的方式".Steele还将未来的图书馆员称为"信息向导"与"交换手".P.Molholt认为未来图书馆是一个"信息支持中心",它将是一个快速反映的服务机构,能够检索经过处理的大量信息,并使其个性化.与计算机相比,图书馆具有广泛的用户与高度的主题专长.M.Koenig认为未来的图书馆员应成为"知识工程师".伯德萨尔更是激烈地批评那些被他称为"电子图书馆神话》的观点,认为图书馆员的未来只能是类似心理医生的"治疗专家"而非"信息经纪人".
几乎所有这一主题的研究者都认同一个观点,即图书馆必须变革.D.Scheepstra对图书馆的前途十分乐观,但也提出"维持我们目前的现状还是灭亡"的问题,指出"应该对新发展的可能性和冲击力且个深刻的认识".T.D.Webb称图书馆员把维持现状作为自己职责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图书馆需要利用新的技术来改进信息处理和服务的方式.Molholt认为只有少数图书馆可以称得上是"顺应潮流",他称"我们比任何时候都需要重新考虑图书馆学的一些基本概念".T.Miyakawa对图书馆员是否有能力承担变革任务提出怀疑,认为多数图书馆员的性格偏于保守,对重大变革常常表现出犹疑不定与些微的敌意.
在预测未来,研究针对新变化的对策的大量观点中,Webb提出的适应变化,面向未来的"冻结模式"是很有特色的一种.Webb认为,"冻结模式"有三个阶段,即为稳定而冻结,为引进变化而解冻,最后为达到控制变化和充分开发其功能而再冻结."图书馆正处在一个急剧变化的环境中.这些年来新技术的频繁出现,已经促使图书馆得到充分解冻,足够适应外部剧烈变化的环境.当图书馆吸收了这些经过选择的技术以后,就需要把新的载体固定下来,并把它们完全融合到自己的使命和服务中".
影响未来图书馆研究的一个重大事件是"数字图书馆"的出现与发展.
2.图书馆的社会职能
近代图书馆是与公共图书馆的出现联系在一起的,图书馆的社会职能也主要是公共图书馆的职能问题.对图书馆职能的最出色认识出自爱德华兹.爱德华兹19世纪中叶提出的使公共图书馆为所有纳税人无偿服务的思想是一个伟大的突破,它直接导致了英国公共图书馆立法与近代公共图书馆运动产生.在爱德华兹之后,杜威和阮冈纳赞也很好解释了图书馆职能,不过的杜威"三最"原则更加强调图书馆的效率,而阮冈纳赞的"图书馆学五定律"更加强调图书馆管理的整体性与动态性.
进入1980年代后,公共图书馆无条件对市民免费服务的观念受到了挑战.理论界对引起图书馆收费的原因作过深入研究,近年来S.Shoham的《公共图书馆中的收费》,J.Jaeger的《用户收费,公共商品和公共图书馆》等文章对西方图书馆收费问题有较全面的综述.由于收费问题直接关系图书馆是继续充当社会信息公平的保护者,还是转变职能参与信息产业的市场竞争,它动摇了自1850年即已确立的公共图书馆原则.因此关于Fee vs. Free的争议成为近二十多年来西方图书馆学的一大热点.
F.Bakken在《数字化未来图书馆的适当职能》一文中认为知识成为商品对几乎各种类型图书馆的职能都是一个挑战,包括为学生服务的学校图书馆.他认为在数字化未来,图书馆的职能必须与竞争性立法相适应,必须满足市场力量的需求.
3.数字图书馆研究(略)
4.文献资源建设理论
信息搜集是图书馆工作的第一步,信息收集工作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图书馆工作的成本与图书馆服务的能力.信息搜集领域首先面临的变化是文献订购方式的变化.在国外,订购方式从以计算机软盘为媒介记录订购信息,发展到通过网络以电子方式传递订购信息,实行联机采访.图书馆学正在结合研究网络环境下订购信息传送,管理与联机采访等问题,以推进订购信息电子化.以亚马逊书店为代表的网上书商的出现,使图书业的网上电子商务也受到图书馆学的关注.这一领域的另一个变化是由文献载体类型的多元化引起的.这要求图书馆学研究不同载体的布局问题,如许多人研究电子版文献在馆藏中应该占有的比重.当然,在信息搜集领域,最活跃的研究还是集中于宏观文献资源建设研究.
在传统图书馆学时代,宏观的藏书建设理论强调通过图书馆馆际协调,建立合作采选机制,实现学科专业化收藏和基本馆藏建设的分工,以达到的较高文献保障能力.这一理论曾产生了很好的效益.面对信息环境的改变,图书馆宏观的藏书建设理论有了进一步的变化.由于信息传递技术的发展,远距离获取文献信息成为现实.理论界提出了文献保障应该从追求"拥有"馆藏转变为追求"检索"信息的能力.近十年来关于ownership vs. access的讨论成为一大热点,据我们对国外一些数据库的检索,1990-1999年间有关这一主题的图书馆学论文接近100篇.从S.H.Lee所编《存取,资源共享和藏书建设》,G. E. Gorman和R. H. Miller所作的《21世纪的藏书管理》等书及近来年国外大量此类研究看,这是图书馆学面对信息环境变化所产生的最精彩的理论之一.
战后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出现过从重收藏到重分工的变化,目前又出现从重分工到重存取的变化.以OhioLINK为代表的 "书目信息利用共同体"(Bibliographic Utility)为这一理论提供了实践范本,这些共同体以现代网络技术,可以共享的书目数据库,互利互惠原则为基础,它们的出现导致理论界对以往文献资源建设理论进行根本性反思.对于ownership vs. access这一思想的出现,D.Tyckoson认为它改变了图书馆的职能,M.Wooliscroft说它是电子文献出现的必然,S.Beardman则从成本效率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
5.信息处理
1960年代出现的机读目录是编目研究的重大成果,它的出现也导致编目理论的一次大飞跃.进入新的信息环境后,一方面,由于图书馆可以通过书目数据库的网络查询更加便利实现文献资源共享,图书馆界对书目质量比以往更加关注;另一方面,网络也为联机编目提供了比过去的集中编目更加高的效率.为此,编目界对技术变革再一次作出强烈反映,理论家们认真研究网络给编目带来的问题,并推动着编目理论的迅速变革.按照E. N. Steinhagen和S. A. Moynahan的说法,传统编目理论的"书-编-目录"的体系拓展到了用户一端与信息传送系统一端,目录被当作信息传送系统的基础来建设.H.J.Ling认为编目员被要求了解最终用户的检索需求并参与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对网络信息编目问题,图书馆编目理论界能够放下原有理论体系,研究网络环境中"元数据"处理,并提出了"都柏林核心"(Dublin Core)等规范.西方编目界在努力探索技术变革给编目带来的新问题的同时,在理论上也张扬起变革大旗.1991年编目界出现了"编目必须变革!"的呼声,此后这一呼声一再出现在学术文献的标题上.
信息处理的另一大课题是图书分类研究.分类曾是图书馆学理论的技术核心,以往大多数著名图书馆学家都从事过图书分类的理论研究.然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基于自然语言的检索方法变得更受欢迎,而分类法在图书馆的地位逐渐下降.在国外一些著名图书馆的网页上,分类这一检索途径已经被挤到很不显眼的位置.这使近几十年来国际图书分类理论总体上显得停滞不前.在《编目与分类季刊》等刊物上,研究分类的文章已经少得可怜.Albrechtsen将分类法的这一情形形容为"分类法是图书馆学情报学的睡美人".
分类法研究的唯一亮点也许是分类法电子化的研究,杜威法(DDC)在这方面已先行一步,也积累了一些经验.电子版的分类法实质上是一个以类号与主题词为检索入口的数据库,瓦因位格及德拉本斯托等人建议对DDC合成号码中单个元素进行识别,以提高分类法的检索能力.Liu Songqiao研究了DDC的自动分解的可行性,以便使分类法跟上网络时代.
6.读者服务
随着信息环境的变化,图书馆读者工作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在虚拟化馆藏环境中,图书馆不再是信息的完全拥有者,其服务内容从"提供给读者馆藏文献"变为"帮读者获取馆内外信息".图书馆服务场所不再限于图书馆建筑之内,服务方式也由面对面变为可通过网络或其它通讯工具进行.
理论界对读者服务的变化进行了研究,并不断提出新的设想.理论界已经认识到服务原则的变化:如"为书找人"或"每本书有其读者"的原则淡化;为读者提供信息的目标优先于无偿服务;从强调按时服务(Just in case)变为强调及时服务(Just in time);.新的业务在开展,如原有的书评活动因网址的增长而让位于网评,受到读者欢迎.
图书馆除了对读者进行现场咨询,辅导外,还能利用书信,电话提供服务,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传真,特别是电子邮件进行远程参考咨询也将普遍化.N.Deanna介绍了图书馆广泛地在自己的网站上提供读者指南及用户教育的事例,A.Jensen, J.Sih和N.Garman等人介绍了网上检索课从文本的E-mail形式迅速地发展到了具有交互功能的WWW形式.C.Youny和K.K.Diaz等人还讨论了电子参考(E-reference)的问题.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图书馆的危机感进一步加强,图书馆如超市,自助银行一样,开展起方便读者的自我服务项目.新书通报,期刊现期目次服务是图书馆的传统读者服务项目期刊目次信息服务的发展更快,除图书馆外,商业性服务机构如UnCover也参与其中,图书馆界正在研究利用它们提供的信息开展自己的现期目次服务.
7.图书馆教育
图书馆学教育曾对图书馆事业的发展起过决定性作用.但随着1970年代后世界图书馆事业的不景气,图书馆学教育受到极大冲击.教育界的图书馆学纷纷改名,或加入情报学字样,或干脆放弃图书馆学名称.尽管如此,图书馆学院系仍难以为计.到1995年前后,美国图书馆协会认可的59所大学图书馆学情报学学院中已有近20所关闭或将要关闭,其中包括杜威于19世纪创立的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管理学校和美国学院派图书馆的大本营芝加哥大学图书馆学研究生院这样久负盛名的教学单位.
信息环境的变化使整个图书馆界意识到了图书馆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教育的变革不仅仅是专业名称的修正或个别课程的改变,而是要面向未来作出更加积极的姿态.国际图联1991年制定了一个长期政策,政策认为信息环境的变化使图书馆专业面临多方面的挑战,这些变化使得"需要对图书馆专业技能进行重大修正和拓展","图书馆专业的未来地位并不在于我们能否保住现有的领域,而在于图书馆员在整个信息活动中扮演更积极,主动的角色".为实现这一目标,图书馆界应该"相应地完善教育与培训体系". G.E.Gorman最近发表了《图书馆学教育的未来》一文,从这一专业的性质,规范及新技术对其影响,讨论图书馆学教育的可能变化,他认为教育者应该关注这一专业的未来,逐步变革图书馆学课程.
课程的改变也是图书馆学教育中面临一大问题.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普遍应用使得图书馆需要越来越多的熟知信息技术的专业人员,这迫使图书馆学教育进一步从人文性质的学科转向技术性很强的学科.E.Daniel认为图书馆学情报学课程面临许多困难的选择,称这"是个困难的转变,是个观念的跳跃".
在图书馆专业继续教育与培训领域,研究者几乎无一例外地认为必须加强继续教育对图书馆从业人员的新技术新方法甚至新观念的教育,使图书馆员在信息社会中能够承担起自身的职责.职业教育的体系应该包括发展研修(Developing),学历教育(Education)和培训训练(Training).有的作者还研究了图书馆设立人力资源部门的问题,将图书馆管理的重心从对书的管理转向对人的管理.
三.当今世界图书馆学的基本特点
总体上看,当今世界的图书馆学有以下一些特点.
1.变革是主潮流
面临信息化浪潮的强大冲击,图书馆员的心态发展了较大变化.在1970-1990年间,谈及图书馆事业变革,赞同与反对的声音几乎相当.兰开斯特曾遇到的强烈批评就是一例.但进入1990年代,主张变革的声音越来越强,人们已经很少能在专业期刊上见到对变革倾向的批评了.
图书馆学中的变革主张是全方位的.从地域范围看,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图书馆学家们都已意识到图书馆事业变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从图书馆学自身范畴看,人们已经意识到,不论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不论理论观还是方法论,都需要进行变革.研究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对某些图书馆的传统价值对某些图书馆学理论精华的取舍上.
2.从社会科学向技术学科发展
图书馆学曾是一门富有人文学科传统的社会科学学科.杜威的图书馆学主张图书馆员能如同牧师一样起到引导读者,帮助读者读书的作用,芝加哥学派刻意从社会,历史,文化的角度解释图书与读者现象.即使到了二战结束后,图书馆界也非常重视自身的"社会工作者"形象.理论研究中,读者心理,读者需求,图书馆与社区等问题研究占有极大比重.即使研究技术,也不外是分类编目等图书处理的技术.
受到信息化浪潮的冲击,图书馆学的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学术刊物上技术性文章占有的比重越来越大,数字图书馆或网络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技术问题成为了经久不衰热门课题,"元数据","都柏林核心",Z39.50等技术性术语频繁出现于图书馆学刊物上.不但《美国情报学会会刊》(J. of ASIS),《情报处理与管理》(Information Process & Management),《联机》(Online)一类原本技术色彩较浓的刊物如此,就是《文献工作》(Documentation),《图书馆》(Libri),《图书馆趋势》(Library Trends)等一些原本具有人文色彩的刊物也如此.尽管人们对此褒贬不一,但世界范围内图书馆学从人文性质的学科朝技术科学发展已是大势所趋.
3.学科有亮点,但总体仍显得低迷.
信息化浪潮给图书馆学带来了重大冲击,也带来了新的课题与新的动力.一批锐意进取的图书馆学家看到了图书馆学变革的必然性,努力探索新的信息环境下图书馆事业发展的出路,研究图书馆学的新问题,并取得了一批理论成果.客观的说,1990年代的图书馆学出现了不少亮点.
但是从总体上观察,世界图书馆学还没有从1970-1980年代的理论低迷时代完全走出来.在信息化浪潮的强大冲击面前,大多数理论家虽然不是漠不关心,但仍然显得束手无策.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对图书馆人缺乏吸引力,学术期刊上有关信息技术的文章的文章更多的是属于介绍性文章.在数字化图书馆等领域,计算机科学等学科走在了图书馆学前面,实践也走在了图书馆学理论的前面.总之,图书馆学理论还没有完全承担起自己责任,引导图书馆员在信息时代顺利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