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人徐诵明 大学校长的典范2·都市快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1:58:16
浙江人徐诵明 大学校长的典范 2010-10-10   竖立在北京大学医学部校园内的徐诵明半身铜像   1948年与家人游西湖。徐诵明生前曾多次来西湖。

  (上接第23版)

  坚决不执行教育部密令

  与进步教授一起愤然辞职

  1939年9月,新学期开始,徐诵明请辞兼任的法商学院院长,聘请德高望重的历史系主任许寿裳为法商学院院长,但遭到了教育部的抵制,认为“徐诵明已经实现了很多开明政策,已经走得太远”。

  许寿裳得知消息后,立即向学校提出辞呈,徐诵明表示同情和抗议,立即批准,同时自己也向教育部提出辞职。

  当时的教育部部长陈立夫本来已经对西北联大不满,为了加强对西北联大的控制,安插亲信,一面派特务带枪住校监视,一面密令徐诵明解聘西北联大曹靖华(河南省卢氏县人,1897年—1987年,现代文学翻译家,俄国和苏联文学作品的译者)等十多位进步教授,徐诵明坚决不执行,并与其他四十多位教授一起愤然辞职。

  一批批教授被解聘,教育部又通令全国,解聘教授,他校一律不得聘任。

  多年以后,史学大家顾颉刚(1893年—1980年,江苏吴县人)在回忆录中写道:“西北联大本来徐诵明做得很好,他(陈立夫)派张北海做该校法学院院长,带了手枪去发给学生,教他们闹起风潮来,把徐氏逼走。”

  西北联大一直不得平静,大小学潮闹了若干次,进步学生被关押,有同学愤然质问“爱国竟何罪?”

  此间,趁1939年暑假师生不在校的间隙,教育部宣布将国立西北联大改名为国立西北大学,从此,西北联大从历史上消失了,前后只存在一年多光景。

  此时的学校,原北平大学校长徐诵明被排挤走了,许寿裳老教授也被气走了……全国知名的一批教授被先后解聘离校,校内民主空气窒息、学术枯萎,联大时期政治民主、学术自由之风已经一扫而空……

  

  

  谢绝蒋介石好意

  执意将同济迁回上海

  这时,战事依旧,兵荒马乱,国民政府也已迁都重庆。

  1939年,徐诵明出任重庆国民政府教育部医学教育委员会常务委员。

  直到1944年7月,徐诵明再度复出,调任同济大学校长兼医学院院长。

  此时,同济大学为躲避战乱,已从上海迁往云南,再迁往四川李庄、宜宾两地。

  同济大学校史中这样描述这位前校长:“他注意民主办学和广延人才”“坚持勤俭办校”。

  徐诵明在任校长时,同济大学医学院先后建起了生理馆、药物馆、解剖馆等,还建立起了国内第一所正规化的医事检验学校——高级医事检验职业科。

  那段时间,医学院除德国教授史图博一人外,其他都是中国教师。当时,上海德国医学院负责人欧特来信,想高薪聘请史图博到该校教书,遭到史的拒绝,他每天从夏麦坝宿舍到学校步行40分钟。后因路滑,跌伤了腕骨,学校派出轿子供他乘用,他却谢绝,坚持步行。

  为此,校长徐诵明铭记在心,1945年6月19日,史图博60岁寿辰时,徐诵明送了他一幅“高山仰止”的中国画,表达对他的敬意。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八年抗战终于胜利结束。蒋介石到宜宾巡视,面见同济大学校长徐诵明,问,可否将学校留在四川重庆续办?徐诵明告以师生员工盼望回上海的迫切心情,表示无法从命。

  徐诵明先期到上海,多方联系求助,找到了学校在上海落脚的地方,1946年6月1日,同济大学迁回上海。

  1949年毕业于同济大学的校友吴孟超(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著名肝胆外科专家)回忆说:“应该感谢徐诵明校长,他坚持回上海,拒绝蒋介石迁校重庆的命令。学校发给每人若干复员费,自己设法寻找交通工具回上海。”

  回上海正式办公不足一个月,1946年6月25日,国民政府行政院决定将徐诵明调往东北,担任沈阳医学院(中国医科大学前身)院长兼病理学教授,直到1948年底。

  此间,国民党军队兵败如山倒,准备逃亡台湾岛,当时的教育部长朱家骅邀请徐诵明出任台湾大学校长,被拒绝。

  1948年间,徐诵明辗转到上海,1949年9月受聘为浙江大学医学院病理学教授。

  为中国教育事业奉献了一生

  可以说是大学校长的典范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徐诵明出任卫生部教育处处长兼北京医学院教授,一直到文革前,他还历任卫生部教材编审委员会常务委员、人民卫生出版社社长、中华医学会编辑部主任兼《中华医药》杂志总编,第三届、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上世纪50年代末,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吴秉铨在卫生部见过徐诵明,他那时在主持五年医师规划和三年医学中专规划的编制。徐给吴秉铨的印象是“为人正派、做事专业”。

  文革中,徐诵明没能逃过劫难,那时他已70多岁,还得时常写检查,到京郊养猪场喂猪。

  1989年10月,徐老100岁高龄,卫生部和中华医学会为他筹备百年寿辰。

  徐诵明听说后,“第一句话就问,这样会不会给卫生部和中华医学会添麻烦,并坚持寿辰的费用要他自己出”,徐诵明的孙子徐冬冬回忆说。

  在百岁寿辰仪式上,卫生部部长赞扬他“一生爱国、治学严谨、知才善任、宽厚待人、作风正派、兢兢业业办教育,深受教育界、医学界的尊重和拥戴。在医学教育上,徐老可谓是开了用中文讲授西学的先河”。

  徐诵明听罢,便起身致谢,只说了一句“客气,客气”。

  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胡厥文为他题词:一生办教育,桃李满天下。

  1991年8月26日,徐诵明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2岁。

  1992年,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的校园内,竖起了徐诵明的半身铜像,以纪念他对中国教育事业及医学事业的贡献。

  原北京医科大学校长、原北京大学党委书记王德炳教授说,铜像位于图书馆和行政楼之间,办公楼里的人都能随时看到他,“作为有声望、有见解的前校长,要让师生们知道他、记住他、继承他”。

  王德炳说:“徐诵明是个爱国主义者,主张学术独立、学术自由,民主科学办学,尊重知识分子,坚持实事求是,敢于说真话,作风正派,不媚权不媚官,乐于清贫,为中国教育事业奉献了一生,可以说是大学校长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