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中国无法替代的天然首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08:59:40
作者:鸿鹄 来源:汉网(http://www.hanminzu.com) 点击数: 2551 【收藏本文】

        北京位于华北大平原与东北平原、蒙古高原的交接处,对于维持东北这一相对独立而又极为重要的地理区域与内地的联系、维持国家和民族的统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北京位于渤海沿岸,属于环渤海经济圈,发展经济的条件优越。最后,作为全国陆上交通总枢纽,北京与东南、华南经济发达地区的交通都相当便利,京沪铁路一带是中国人口最密集的东部沿海平原地带,京广铁路则纵贯中国南北中轴线,同时又有京哈铁路贯穿东北。从地图上看,中国版图像一只雄鸡,东北和本部分别是头部和身体,是至关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而新疆、西藏等地则是尾部蓬松的羽毛,北京恰恰处在咽喉部位,在心理上也具有中心地位。很多人把长江与京广铁路线交汇处的武汉或所谓江汉平原说成是中国的中心,这是忽略了东北的错误说法,东北平原土地肥沃、气候湿润,与中国本部早已经没什么区别了,早就是中华民族安居乐业的家园,人口和城市密集、工业和交通发达,决无理由将其排除在外。事实上,中国本部与东北平原之间交通总枢纽的北京才是真正的中心。

  北京自古是中国北方军事重地,是华夏农业文明与北方游牧、渔猎民族争夺的焦点。自宋以来这一地区更是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盛衰兴亡,华族以其北控满蒙,蛮族踞之南制中原。而一旦将中国本部与东北、蒙古统治在一个政权之下,那这个政权必然成为亚洲霸主,相反,汉民族一旦失去东北,则必然积弱不振,面临亡国的危险。

  若是没有北京这个首都,中国本部与东北将是两个独立的地区,中原大地仍然是诸侯纷争,东北的游牧、渔猎部落仍是此起彼伏,而正因为定都北京将这两个地区连接起来,才使得大中国得以完全统一。

  古人对北京绝佳的地理形势的描述:
  缪希雍《葬经翼》说:“燕都者,北陇尽,鸭绿界其后,黄河挽其前,朝迎万派,拥护重复,北方一大人也。”
  《元史·巴图鲁》记载巴图南语:“幽燕之地,龙蟠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觐,大王果欲经营天下,驻跸之所,非燕不可。”
  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描述北京“右拥太行,左注小伙子海,抚中原,正南面,枕居庸,奠朔方。”
  《明实录·太宗实录》记载群臣上书:“伏惟北京,圣上龙兴之地,北枕居庸,西峙太行,东连山海,俯视中原,沃野千里,山川形势,足以控制四夷,制天下,诚帝王万世之都也。”
  万历年间修撰的《顺天府志》卷一云:“燕环沧海以为池,拥太行以为险,枕居庸而居中以制外,襟河济而举重以驭轻,东西贡道来万国之朝宗,西北诸关壮九边之雉堞,万年强御,百世治安。”

  中国文明重心是从西部往东部转移(古代华夏人从西部东来,关中、河南开发最早,所以在古代长期是全国最发达的地区,但后来由于战乱、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因素,那一带越来越不适合作为全国重心,自然向着更为优越的东部沿海平原地区转移),很多人都认为文明重心是从西北即关中、中原向东南转移,却忽视了同时也在向渤海沿岸和东北发展。华夏民族在古代就一直在移民开垦东北,强大的中国王朝无一例外要控制东北。虽然自契丹兴起以来,东北一直被北方游牧民族和渔猎民族占领,满清更是明令禁止汉人移民东北,使得东北的富源一直未得到开发,但清末以来,在工业文明与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结合下,东北平原成为中国的一块热土。所以,中国文明的重心并不仅仅是向东南转移,而应该是从西部向整个东部沿海平原即京杭大运河一带(今天则是京沪铁路一带)转移,其中,北京作为政治中心的确立标志着东北完全归属中国。(中国文明重心向南京、杭州一带的迁移代表着华夏文明在面对游牧民族入侵时的退缩逃避,而向北京、渤海地区的迁移则代表华夏民族对北方部落的勇敢迎击。)

  近代以来,由于工业文明的兴起,民族的融合,游牧民族再也不能成为中国的威胁了。但是北京地区的重要性绝对没有因此而减弱,因为东北那一块辽阔肥沃的大平原甚至比中国本部在工业化进程中走得更快,那强大的重工业、密集的铁路网使得东北比古代更加重要。同时,虽然中国东南沿海从农业时期的大后方变成了西方海军强国炮口下的前线,但由于中国腹地辽阔,且地势西高东低,只要不是实力相差悬殊,海上敌对势力根本不足以对中国造成致命威胁,仅能骚扰而已,即使从海上大规模登陆,也根本不可能进入地形复杂的西部。而中国北方则直接面临俄罗斯等陆军强国的威胁,俄军机械化部队从东北平原可以迅猛挺进,直取北京,然后沿京广铁路线南下,切断东部精华地带与西部后方的联系,那样的后果将远比从东南沿海登陆小股敌人严重得多。(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一旦突破三八线抵达鸭绿江,中国也将面临这种威胁。)

  从清末到民国,俄、日两强无不以东北为侵略中国的关键。 不论从地理还是历史来看,中国首先是一个大陆国家,中国的防御和进取都必须以大陆为重,海洋为辅。而北京,既是东亚大陆地缘战略的重中之重,又靠近海洋,可谓陆海兼备,实在是中国定都的不二之选。

  作为历代强盛王朝都城的北京,在城市规划、建筑风格以及文化底蕴等各个方面都拥有无与伦比的优势,特别是其具有完美中轴线的方正格局,是最符合中国政治理想的帝王之都。

  北京发展经济的条件也并不比东南沿海地区逊色,以北京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圈集中了京津唐、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这三个人口密集、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地理位置优越的大城市群,早在近代就受到俄、德、日等列强的垂涎,将来只要能够很好的实现区域合作,统一规划,以大北京为中心、以辽东山东两半岛为两翼,联合组成环渤海都市圈,将绝对不会比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都市圈逊色,而且规模要大得多。

  另外,还有很多人以为顺应西部开发和古老中华的复兴,应该迁都西安,这是很荒谬的。无论如何,西安是不可能再成为首都了。西安一带地形崎岖,交通不便,自然环境恶劣,缺水比华北更严重,远离中国东部精华地带,发展条件相当不利,从各方面看都根本不在定都考虑范围内。

  西部开发就要迁都西安?美国的西部开发迁都芝加哥了吗?西部开发不等于国家重心迁移到西部,东部沿海平原仍是重心,只不过稍稍注意一下地区平衡罢了。

  现在很多的人对美国、澳大利亚那种首都模式推崇倍至,认为首都就应该仅仅是政治中心,不能是经济中心,只能是小城市,不能是大都市,并认为这种模式是“优越的”西方民主制、联邦制的象征。因此也就有了主张在江汉平原建新都的说法。我认为这种观点是极为错误的,是全盘西化论的一部分。世界上那么多国家,绝大多数的首都都是规模庞大的都市,都同时也是经济中心(如东京、伦敦、巴黎、莫斯科)或经济中心之一(如柏林、德里),惟独美国、澳大利亚等极少数历史短暂的新兴国家才有建立新兴小城市作为首都的做法。

  因为美国历史短暂,一开始没有适合建都的城市,所以新建一个不足为奇,我们何必东施效颦?!还有需要注意的是,华盛顿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小城市,而是美国心脏地区东北部沿海华盛顿-波士顿巨大城市带的一部分,是与同属这一区域的纽约共同组成大首都的。不能想象美国会把首都迁到中部内地(对比中国按照某些人设想的在江汉平原建都)。澳大利亚等国也是一样。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国家,北京是经过漫长的历史筛选最终确定的首都,而且是一个大都市,是中国经济中心之一,这并不是什么令人遗憾的事,而是值得我们自豪的。谁说政治中心不能同时也是经济中心和其他各个方面的中心?只要做好大首都规划,与本区域内天津等众多城市协调统一发展,我们的首都将是世界上最成功的首都之一!

  还有不少人崇尚巴西等极少数几个国家把首都迁到落后的内地的做法,认为要带动落后的内地的发展就应该如此,这更是荒谬!其实巴西利亚的建都是特殊情况,因为巴西内地与南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太辽阔,而且其沿海发达地区从地理上来说根本不具有战略上的中心地位,巴西利亚的位置正好占据重心,便于将里约、圣保罗的经济延伸进广大腹地。

  但中国不同,中国东部面积并不小,足以作为全国的心脏地区,北京的地理位置正处在中心,不同于广东等虽然经济发达但却偏于南方沿海小块土地、不具备枢纽地位、难以控制全国的地区。巴西的南部沿海地区就仅仅相当于中国南方沿海,所以它有必要在腹地建新都以更好的控制全国。 现在的城市概念已经发生变化,只有拥有大规模的城市群、城市带作为依托的中心城市,才是真正的大城市,是国家的人力物力资源高度集中的地方,拥有全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首都当然也只能在这些地方。例如美国首都华盛顿所在的东北部沿海华盛顿-波士顿城市带,是美国政治经济中心,集中了美国大部分精华。世界各主要国家的中心城市都在朝着大城市群发展,例如东京都、大伦敦、大巴黎、大莫斯科等等。

  中国目前最重要的地区就是从渤海到杭州湾的这一块东部大平原,地势坦荡,人口和经济高度集中于此,战略地位至关重要,是名副其实的“中原”地区(这块中原的周围,东面是渤海、黄海和东海,北面和西面是中国梯形地势的第二阶梯即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等等,南面则是南方的众多低山和丘陵)。北京和南京是适合定都的两个城市(其他地区都不行,在江汉平原建都的想法是特别无知可笑的),其中北京又更加合适。

  其实北京与南京的比较,也就是环渤海都市圈与长江三角洲都市圈的比较。

  中国三大都市圈中,广东珠江三角洲位于偏僻的南部,被一系列山岭阻隔了其与中原的联系,向来不是中国舞台上的主角。也正因为这一点,近代以来广东地区总是充当中国社会变革的首发地,例如国民革命军北伐以及改革开放等等。但是这种变革虽然始于广东,其主流却不能长期留在广东,而要转移到中原大地,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国民革命军一打到长江流域,广州的总部地位马上就丧失了,改革开放一扩散到全国,珠江三角洲如今也越来越失去其特殊地位,广州与上海和北京相比总是要低一个档次。这都是地理环境所决定的。虽然广东是中国大陆与东南亚、南洋最接近的地区,但毕竟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大陆对中国比海洋重要得多,广州虽然临近南洋,但这一点对整个中国的局势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东南亚与东北亚(中国东北、朝鲜、日本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相比,对中国的影响实在是微不足道,因为东北亚临近中国最重要的中原地区,且东北亚地区从来都是被雄心勃勃的强者占据着,随时准备大举扩张,称雄亚洲,这一地区的风云变幻从来都是对历史有着决定性影响的。而东南亚则显得无足轻重。因此,未来以广州为中心(或广州和香港双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定位决不可能是全国的中心,而只能是次中心,是一个远离中央政治风云的、相对比较轻松自由、更加开放的、以舒适的生活居住环境为主要特色的地区。

  只有分别位于东部大平原的南北两端的长江三角洲与环渤海地区有控制全国的可能,而其中环渤海地区又充当着南方与东北之间的咽喉,同时连接蒙古高原,因而战略地位比偏居东南的长江三角洲更加优越(定都长江三角洲只能控制长城以南地区,对东北则鞭长莫及)。所以北京比南京更适合作为中国的首都,而长江三角洲地区也只能作为以上海为龙头的一个经济中心而不像环渤海地区那样同时也是政治中心。南京也只适合作为大上海的一个陪衬了。当今中国,北京是环渤海地区(“大首都圈”)的代表,上海是长江三角洲(“大上海圈”)的代表,这两个最大最重要的城市也正代表着中国两个最重要的中心区域,而将这两个中心区域连接起来的东部平原则是中国的中原、心脏地区。

  北京地区生态环境较为恶劣,但还远未到需要迁都的程度。迁都南方(不论迁都南京等地还是所谓的在江汉平原平地建新城)极可能导致东北和华北的不稳定,重蹈历代南方政权的覆辙(辛亥革命后,章太炎就极力反对迁都南京,并力陈北京相对于南京的种种优势。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中要求迁都北京、稳定华北、东北以真正统一全国的呼声也一直不绝)。随着科学技术、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不久的将来,南水北调、海水淡化等等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工程必将根本的解决缺水问题,沙尘暴也必将得到根治。届时伟大的北京城将以更加雄伟壮丽的形象屹立于世界首都之林!

  很多人认为毛泽东选择定都北京是因为当时中共在北方根基较深,这是很片面的看法。其实,早在辛亥革命之后,革命党内反对迁都南京的呼声就一直不绝。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内要求迁都北京、降南京为陪都的呼声更是高涨,蒋介石在一次讲话中也谈到,他也认同北京作为首都的优势,只是当时北方局势太紧张,还不能迁都过去,一旦局势稍稍稳定,他也同意迁都北京以真正一统江山。

其实,就是孙中山在世,如果他是有远见的人,相信也会同意最终定都北京的,南京对于控制东北这块战略地位极为重要的领土实在有些鞭长莫及。

  南京最大的优势,在于长江流域尤其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得天独厚的经济发展条件。南京南依江南财富源泉,北控中原战略要地,东进大洋,西至腹地,又接近台湾、日本,进而可以福建、台湾、广东为跳板控制南洋,成为大东亚地区的中心。

  但是,南京的劣势在于,它始终难以确保对东北的控制。东北是中国版图上一块特殊的土地,它肥沃而辽阔,适合中华民族开发,因此在全国的经济地位十分重要(这一点与新疆、西藏等地就有了根本区别);但是,东北又是一个相对而言非常具有独立性的地区,它与中国内地的陆地联系仅仅通过锦州—山海关一带极为狭窄的通道(该通道一边是海,一边是山),它既有吉林、黑龙江广阔腹地,又有辽宁的众多优良海港,同时资源极为丰富,而又基础雄厚,经济上完全可以自成体系,完全具备成为一个独立国家、而且是一个强国的条件;另外,虽然汉族在东北也占主体地位,但是由于满清和伪满洲国的影响,那里与内地还是有些微妙的差异。正因为这种种原因,东北可以说是中国最容易分裂出去的领土。当然,其中地理因素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一个因素。

  而南京远在长江以南,其统治的中心最北大概也只能到达北京,对东北鞭长莫及,根本无法确保对东北的牢固控制。而东北的得失又与中国的兴衰密切相关,就算南京可以更便于发展海上力量、向东南亚扩张,但是如果作为力量根本的中国本土都动摇了的话,什么海外势力都将毫无价值。历代定都南京都无法强盛和长久,除了那些人为的因素外,地理因素亦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北京则正好相反,可以牢牢的控制住东北,但是对于东南亚则似乎距离太远,不太便于扩张。但是,只要能够将东北与内地紧密联系在一起,使这个包括“汉、满、蒙、回、藏”五大部分的大中国保持统一和稳定,那么要发展海军、进行海上扩张也是很容易的事。本土的稳定当然是对外扩张的前提,而决无以对外扩张来获得本土稳定的道理,这也就是北京的优势与劣势跟南京的优势与劣势对比之后前者仍然具有优势的原因。历代定都北京的朝代、包括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内,都是强盛的国家,这不是偶然的。

  北京靠近山海关,位置正好处在东北与内地联系的咽喉地带,是这个大中国真正的中心所在(我已经多次强调,如果没有东北,则河南、武汉这些地方可以算是中国版图的中心,但若东北归属中国,则只有北京才是中心)。北京可以很好的控制东北,又可通过京杭大运河(现代则是京沪铁路)联系江南,以及通过京广铁路联系华中与华南,这几个最重要的地区都在北京这个中心凝聚起来。

  简而言之,中国的内地与东北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大区域,而北京则是将这两个区域联成一体的枢纽,所以北京是战略地位最重要的地区,是国家命脉所系。

  正是由于地处东北、蒙古与中原内地之间的枢纽地带,古人认为这是北京与其他古都如长安、洛阳、金陵等等相比所具有的无与伦比的优势。

  北京的风水也远比南京好。南京北面是长江和平原,南面则有不少丘陵,不符合中国理想的“背山面水”、“座北朝南”的要求。而北京,北部是燕山山脉,从东端山海关一直向西延伸,然后是太行山在西侧直向西南而下,就像一条巨龙蜿蜒缠绕,而北京则正好位于龙首和龙颈之下,气势非凡;南面,一望无尽的大平原上,永定河、黄河、淮河、长江逐层排列,正是背靠崇山,南瞰江河的最理想的帝国京都。 从地图上看去,南京地处东南,从方位来说根本不符合中国定都理想,始终令人感觉是“偏安”(事实上南京的政权也从未统一过全国);而北京位居正北,面南而坐,安稳端庄,俯视天下,自然是大一统国家的理想首都。

  经济发展方面,北京所在的环渤海地区目前已经是中国三大经济中心之一。将来南水北调、渤海湖等等伟大工程的完成将使环渤海地区甚至可望跃居三大经济中心之首。到那个时候北京作为首都的条件就更加完善了。

  这里另外说一点,不少人认为,京杭大运河是北方朝廷对南方进行经济掠夺的代表,认为江南地区繁荣的经济深受北方的制约而不能进一步发展,并以此来说明定都北京的不合理。其实这是极为错误的观点。正是江南财富与北京首都的结合,才造就了东方世界最强盛、版图最辽阔的大一统帝国。如果明朝因为当时江南地区更加富裕舒适而将首都留在南京,就根本不可能实现对蒙古的阻击和对东北的控制,甚至很可能重导宋朝之覆辙,那样的话江南财富再多又有何用?

  其实正如叶兆言所写《南京人》一文中所指出的,南京更适合作为一个陪都,作为“东南重镇”,帮助北京的中央政府管理东南地区,“南京不适合做一个大一统的国家的首都,它的权力范围,比较适合的也只是东南数省。”只有北京才最适合作为大一统的中国的首都。

  再从城市规划来看北京。

  正如梁思成所言,明成祖时期建立的北京城是世界上城市规划的无与伦比的杰作。这座城市是完全按照中国古代政治理想所规划建设的,雄伟开阔的紫禁城位居城市中央,面南背北,永定门、前门、天安门、端门、午门、三大殿、神武门、景山、钟鼓楼等标志性宏伟建筑物从南向北排列在整个城市7.8公里长的中轴线上,轴线东西两旁的建筑则基本对称排列。而整个城市的形状则由两个方形即皇城与都城组成“凸”字形,街道大多笔直宽广,且横平竖直,有条不紊。在整体上方正严谨的同时,又不乏一些蜿蜒曲折的线条增添生趣,起到点睛之笔,例如紫禁城中的金水河。

  虽然毛泽东时代将除了紫禁城之外几乎北京全部的城墙包括城门都当作所谓“封建产物”而拆除掉了,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但是北京城整体上仍然保持了帝都面貌,原来的城墙被环行路取代,而一条包括其延长线在内总长达百里的宽阔的长安街则给城市中间划了一条明显的横线,与传统的中轴线交汇于天安门与天安门广场之间(随着奥林匹克公园位置确定在该中轴线的北延长线,这条中轴线分别向南北延伸至南五环和北五环,由原来的7.8公里延长到25公里),开阔的天安门广场及其周围一带的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等大型公共建筑物组合成新北京、新中国的伟大的政治心脏地区。从空中俯瞰,这个市中心开阔、宏伟,井然有序,仍然体现出了中国古代无与伦比的中央集权大一统国家政治文明的象征意义。

  崇尚西方民主主义的人肯定对北京城持否定态度,因为它体现的思想与西方民主格格不入。西方城市一般来说都是市场的产物,缺乏统一的规划,街道狭窄弯曲,建筑物乱七八糟的摆放着,虽然单个来看,他们欧洲的建筑物一般都宏伟漂亮,超过中国的建筑物,但是他们缺乏中国这样统一的大型建筑群。这也是中国和西方两种文明差异的体现,中国重整体,西方重个体,中国重秩序,西方重自由。 希特勒是杰出的建筑艺术家,曾计划对柏林、慕尼黑、纽伦堡等德国城市进行规模无比宏大的改造,特别是要将首都柏林建成世界上最宏伟的都市。他计划要彻底改变柏林的旧面貌,使之能够体现强大的德意志帝国的力量,增强民族自豪感。城市中间也将出现一条南北中轴线,一条南北走向的7公里长、120米宽的主干大街,大街两旁排列着中央政府建筑群;大街南端是中央车站,车站广场上将立起一座高100多米的凯旋门;北端是穹顶造型的人民大会堂,高290米,顶部是一只脚踩地球的雄鹰。

  希特勒可能不知道,他追求的许多理想在中国却是很平常的,例如大一统的帝国,辽阔的版图,高度的民族凝聚力,庞大的工程,宏伟的城市等等。德国作为一个欧洲小国,历史上又长期分裂为许多更加微小的诸侯国,其留下的特征之一就是城市规模不大,城市缺乏规划。希特勒想改变德国的面貌,使之成为统一欧洲的强大帝国,自然需要将城市、特别是首都做一番彻底改造以符合政治需要了。

  中国有着最优越的大一统帝国制度,中国的首都向来都是规模宏大的都市,这是非常值得我们自豪的。但是现在北京城正遭受商业化的不断侵蚀,大量纽约式建筑拔地而起,大片的古建筑则被拆除,严重破坏了城市的整体面貌。我们必须重视这个问题,将北京市中心即旧城内的建筑风格严格控制起来,使之保持雄伟庄严的政治中心的特色,那些国际主义风格的摩天大楼必须到外围去发展。正如贝律铭先生所说的,必须保持以故宫和天安门广场为中心向四周展开有一个开阔的场景,而不是被摩天大楼包围着。

  当年梁思城主张将北京旧城完整的保留下来,而在郊外建设新城区,作为政治中心所在地。这个提案当时被否决了。现在又有些人主张借奥运申办成功之机到郊外去新建中央行政区,使旧城摆脱人口密集、交通拥挤、污染严重以及城市面貌继续遭到破坏等问题。但是我觉得这么做没有必要。因为北京旧城本来就是作为政治中心而修建的,包括“西苑”中南海在内的紫禁城,从明朝到新中国一直是最神圣庄严的地方,其具有的象征意义不可替代。而新中国以来修建的一圈又一圈的环行路更是进一步巩固了旧城的中心地位。

  我认为搬迁行政部门,还不如搬迁其他单位,比如,集中力量将目前已经确定的东三环与长安街延长线交汇处的中央商务区建设为以金融、商务、商业为中心的新的城市中心区,在中关村地区则进一步建成高科技、教育中心,等等,使北京成为一个既有大中心(旧城),又有小中心的城市,将大量单位和人口迁出旧城,拆除破坏城市面貌的违章建筑,恢复古都风貌,使旧城真正成为行政区和高级休闲住宅区。因为商业金融中心不需要故宫和天安门广场,而政治中心却离不开它们(当然,也许在一些西化主义者看来并非如此)。

   我们有必要再制定一个重新规划北京城、消除商业化不良影响、恢复古都风貌并进一步增强其宏伟、壮阔的首都气势的大方案。几百年来中国的首都一直在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选择定都北京,这些决不是偶然的。《全球通史》中有德里是印度的“天然首都”这一说法,我们同样也可以说,北京是中国的天然首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