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空间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1:25:09
张克镇印象
交流与专访  加入时间:2009-8-7 3:57:53     点击:11
您所在位置:首页->专家在线->名医访谈
一位心系患者且被患者爱戴的人
----军医张克镇印象
2005年06月21日
初识张克镇,让人有些意外,他没有半点想象中中医的那种鹤发童颜,而是充满了谦和,谦和得如你隔壁的多年老友,没有一丝生疏。
走进诊室,扑面而来的是几盆生机盎然的花草和悠扬的古琴声,让人惬意顿生。你寻不到半点医院里刺鼻的药味和大夫那种居高临下的傲慢。他的脸上洋溢着亲如家人的笑容,让每个病人没有理由不放松下来,静静地听他解析病情。
他每天都会照例坐在他的诊室里,听对面的病人一遍遍强调自己的病痛,他则不厌其烦地解答每一个细节。原来纷扰复杂的病情,听他娓娓道来,竟会变得那么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而平时看上去玄奥复杂的中医经络,在他那里也仿佛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看他凝神贯注地为病人治疗,更像是观摩艺术表演,银针在手里变得轻巧灵动,举手投足间,充满着洒脱。似乎每一针都是不经意地从指间轻松刺入。但一旁学习的学生却悄悄告诉我们,张老师常说:如果不知道针扎到病人身上是什么感觉,能不能起作用,就不要去碰病人。原因很简单,你没有理由让病人白挨一针。后来我们才知道。为了达到这种境界,他居然在自己身上实验了近三年!那三年时间,他扎遍身上能够得着的所有穴位,广泛涉猎各种医学经典,还利用假期访隐求道,三年下来,原本乌黑的卷发谢顶了,饱满的脸庞变得瘦削青黑。但也终于千锤百炼出一套独到的针灸理论和方法。并且日后也正是运用它们,治愈了无数的疑难病患者:
有的患者多年神经血管性头痛,经他治疗首次便明显见效,数次竟然痊愈;关节已经变形,失去了生活自力能力的风湿病患者在他半年多治疗后重新走上工作岗位;有脑梗塞后遗症患者首次治疗便明显提高了自主运动的功能,一个多月竟然可以登山锻炼了;有在本医院刚手术后被怀疑是肠梗阻而呃逆不止的患者,也被他一针治愈,避免了重新剖腹治疗的痛苦;有突发性耳聋的患者经数次针灸后听到了声音;更有很多原因不明的腰腿麻木冷痛多年的患者在他的银针下迅速神奇地得到了康复。从他治疗时随拍的病例图片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有不少面神经炎的患者仅首次治疗一小时前后的照片对比就能看出明显改善;有因病舌苔异常的患者,针灸二天后随着疾病的消失,图片上异常的舌苔也消褪干净了……
他的神奇针法,赢得过芬兰老人激动的泪水,美国朋友吃惊的表情,日本同行由衷的敬佩。而在应邀到国外出访的学术交流中,在日本,朝鲜,哈萨克斯坦等国,张克镇凭借他手中的银针,更是创造了不少令国外同行感到不可思议的“奇迹”!
随着行医时间越来越长,面对越来越多的溢美之词,张克镇始终冷静如昨,他说,医生治愈疾病,就如农民种好庄稼,司机开好车一个道理,有什么可值得夸耀的呢?从开始行医他就一直保持一种习惯,疗效好的疾病,平时很少记在心上,而遇到疗效不好的病人,他便铭记于怀,有时甚至到了寝食难忘的地步。缘于此,他养成了一些对自己近乎苛刻的习惯,睡觉前总是把纸和笔放在床头,平时则放在衣袋,这都是为了把自己思考出来的答案和方案赶紧记下来。许多的新思路新方法恰恰是在平时“无意”状态中产生的。有人说他这样活得太累了,不值,对此他有自己的见解:人命关天,病人把命都交给医生了,医生不惮精竭虑哪能对得起病人的这份信任?
在临床过程中,他发现运用传统经穴理论治病时,疗效往往时好时差,不易确定。为什么会这样呢?经络与穴位到底是不是如书本和挂图上所标识的那样?他整日苦思冥想,在一次单位组织春游时,他见到景区有一个正在搭建的一个骆驼模型,上面纵横交织的铁丝引起了他的注意,他突发奇想:人体经络是不是也这样立体交叉错落有致?想到这儿,他兴奋地一边思考一边捡起地上被人丢弃的空烟盒,赶紧记下自己的思路。而周围游客异样的眼神,和早已返回营区的班车,他都丝毫没有觉察。直到天色已晚,饥肠碌碌的他,才忍饥徒步返回营区。但从此对于经穴理论,他的理解又有了许多新意:他认为,经络不仅仅在体内相互沟通,也是构通人体内外的通道。经络是不断变化着的结构,除了随着时间变化之外,还有着更丰富的内容。经络穴位就如大地纵横交织的河流湖泊一样,如果某处因病阻塞不通,它必然会发生变化甚至改道。当身体某处生病时,经络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如果我们一味按照传统经穴图上的标识运用而不懂得随机变通,当然治疗效果会大打折扣了。
为了解决临床遇到的每一个疑惑,类似的事情在他身上不知道发生了多少次。为了弄清中药药性,他遍尝中药房所有的中药,有一次尝试生半夏由于事先准备不足,药毒的强烈刺激让他咽喉食道如火燎蚁噬般难受,吃尽了苦头;他在临床观察中,发现很多患者由于药物等诸多因素干扰,靠平脉诊断已经很难正确反映出疾病的规律,他便反复体悟,研究论证,创立了用小臂上的穴位来诊断全身疾病的“臂穴诊断法”,弥补了传统诊断中存在的不足。
张克镇是个思想者,同张克镇一起闲谈,他最多的话题还是对于一些医疗误区的忧虑,他说现在有很多健康的观点需要改进,在他出版不久的专著《革命健康》中有这样的一句话:“眼睛让我们看到光明,也让我们忽略了光明以外的东西;这个世界视线以外的东西还有很多,正如白天看不到月亮,月亮仍然存在…… ”他想借此警示人们,仅用我们看到的一些指标远远不能反映疾病的本质,而过多的依赖仪器设备,忽略了医生自身对疾病分析判断能力的提高,反而容易造成很多不应有的误诊。这就像我们有了拐棍之后,忘了双脚的存在一样。
张克镇是个矛盾的统一体:对医学执着精神与对淡泊的名利观融于一身,他多次谢绝国内外的高薪聘请而甘守清贫的军营,甚至连他周围工作的同事都很少知道他还是我国首批五四奖章获得者。他性格平和却思想犀利,没人见他对病人红过脸,而在专业上他又常常独辟蹊径,善于出奇创新。在诊疗上的冷峻与情感的厚重又是那样圆融如一,有一次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直播采访他时,记者问:你最感激的人是谁?他毫不犹豫地说:病人。看到主持人吃惊的表情,他解释说:除师承、学习之外,没有一个医生不是病人培养起来的,自己也不例外。从一个不成熟的医生到今天有了成熟的医疗技术,成熟的医学思想,甚至病人能把生命托付给自己,每一步都与病人的信任、鼓励和厚爱分不开。因此,他时常都是由衷地怀着一种感恩和谦恭的心态对待他的每个病人。
这就是印象中的军医张克镇:一位心系患者且被患者爱戴的人。
来源:中国食品药品网
作者:张志国
责编:杨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