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上学生求异思维碰撞的“火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1:10:15
历史课上学生求异思维碰撞的“火花”                       ---- 一则深受感动的教学故事 

2010年5月初,我在对县城一所中学教学常规督导时,随堂听了王老师执教的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灿烂的宋元文化(二)”。王老师在讲“风格多样的绘画和书法”一目时,播放了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要求同学们仔细观察欣赏后交流感悟。

一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后,率先发言到:画中所描绘的不像是清明时节的春光,而更像秋初的景色。

我听后顿时为之一振,此画自问世以来,人们一直认为画中描绘的是清明时节的景象,我从事中学历史教学教研34年,此画欣赏了无数遍,还将《清明上河图》画卷配上音乐挂在我的“求索翁”网易博客中,每天打开博客时都能欣赏到,怎么就没发现“新大陆”?这位学生真了不起呀!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向权威学术说“不”。

王老师沉思片刻后面带微笑快步走到那位学生的眼前说:你的眼光很独特,老师对你的问题很感兴趣,请你具体说说理由。这位学生指着画面说:看!这几个光着上身在街上嬉戏的孩童,如果是北国春寒的清明时节,难道不会把他们冻坏吗?对呀!全班同学情不自禁地叫了起来。

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出乎王老师的意料。王老师机智地抓住这个问题,向学生说:

    “同学们,请你们再仔细观察观察《清明上河图》,究竟画中描绘的是春光还是秋色,大家可以充分发表意见。”宣布完毕,同学们竟欢呼起来了,于是王老师将画卷截到原点,又重播了几遍后,教室里顿时掀起了争辩的高潮。

    学生A:我看到画中有打谷场,还设置了碾谷用的农具,是一派秋收在望的秋色。

    学生B:我数了数画中人物带扇子的有十几个之多,在通常情况下,扇子的作用是在夏秋季节驱暑、防蚊。

    学生C:不仅有扇子我还看到了草帽、竹笠在画面上也多处出现。这些东西是遮太阳用的,而根据北方的气候,清明时节处于阴历阳春三月初,正是沐洛阳光的大好时节,显然戴草帽、竹笠无此必要吧,这又一次证明了该画描绘的是秋色。

    王老师也参与讨论说:看来,赞同“是描绘秋色”的同学还真是不少。依我看,“描绘的是春光”,图为画面环境和人物的描写点出了清明时节的特定时间和风俗。画面中轿顶装饰着杨柳杂花,轿后跟随着骑马的,挑担的,一定是从京郊踏青扫墓归来的。

    学生D:站起来争辩说:这群人虽有上坟扫墓的可能,但若看作秋猎归来也未尝不可,即便是上坟,一年四季皆有可能,并不能断定是清明节这一天。

    话音刚落,教室里响起了掌声。

    学生E:各位请看画面上还有一处小茶摊,是市民休闲、避暑、饮水的去处,这更暗示了当时的季节是秋天。

    学生F:听了上述几位同学的分析,再仔细看看画中呈现出的各种景象,我认为《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是秋色。

    教师:以上同学们的分析,折服了我,但“清明”二字陈清明节之外还有何种解释呢?

    学生G:我认为在当时战时的历史条件下,两宋的经济仍在发展,农业、手工业的进步也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宋代城市面貌产生了巨大变化,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因此“清明”二字可解释为清明之治,就像贞观之治、文景之治一样。

    教师:有道理,再请问画家为什么不描绘春光,而描绘秋色呢?

学生H:据我所知,《汴宋遗迹志》记载汴城风景向来以“汴水秋色”为首,汴水以“秋风为胜”,而汴城又以汴水两岸最为繁华。张择端选取汴河秋景入画,不是很正常的吗?也在情理之中。

……

这节历史课,对我的感受颇深:由一个学生对《清明上河图》提出了一个疑问,教师随机应变,就组织学生对此问题进行讨论,在争论中,学生们就自己的观点纷纷发表了看法。这一教学过程,一方面,生动地展现了学生的求异思维碰撞的“火花”,表现了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看到了学生有着很大的思维潜力,教学的关键就在于教师如何去为学生的思维营造出一个宽广的空间。另一方面,执教者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给学生营造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与交流的机会。将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有机结合,充分显示了教师的教育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