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堂上如何激发学生的思维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3:38:37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课堂提问是传授知识的必要手段,是启发训练思维的有效途径。但它是一门教育艺术,会提问的老师,课能上得轻松自如。

但是我们常常遭遇尴尬,在思想品德课堂上,课堂气氛不活跃,一潭死水,少数同学跟着老师转,大多数同学只作旁观者或者思想开小差。老师觉得课上得别扭,学生也收获不多。那么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怎样设计能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呢?根据我的教学经验所得,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课堂提问必须新异,具有趣味性。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导学生对思品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就会努力地学习,积极思考。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需求等,选择适宜的教法,以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为此,创设情境是激趣的第一步。在教学中可以大胆地将学生喜闻乐见的歌曲、漫画、影片、小品,诗歌等引入思品课堂并设问,让学生感到在思索答案时有趣而愉快,在愉快中接受教学。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推动他们去钻研课文。当学生寻求到答案以后,就会为获得新知识和能力而激动、振奋,为探索和创造的成功感到愉快。其次老师可以把教学环节设计很有趣,然后设问,学生也会积极思考。例如在上《灿烂的中华文化》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感觉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把学生分成四个具有中国特色文化底蕴的小组进行竞赛,即为天山派、峨嵋派、武当派、崆峒派进行华山论剑。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一下子就表现出了浓厚兴趣,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能积极抢答。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兴趣是提问的第一要素!

二、课堂提问不能太难,具有层次性。

很多课堂提问是把学生推向知识的深层次思考,但是难度太大,会使学生望而生畏不知如何回答。所以提问要有层次性,给学生搭梯子,要把难点的问题分解成几问,由易到难一层层递进。比如《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一课中,教材中出示几段充满哲理的谚语或格言,然后提了一个问题:“上面这些话对我们为人做事有什么影响?”开始上第一个班的时候,学生面面相阙,不知所云,出现了冷场的局面。下课后经过反思,把这个问题分解了两问:第一问是对对子,即老师说前面的格言,学生说出相近的内容:比如老师说“天无绝人之路”学生接“车到山前必有路”等等。第二问老师说情景,让学生想到那些格言。比如“你父母下岗了,你有什么话来安慰”学生就会说道:“天无绝人之路”。这样在无形中学生就会理解文化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大。

 三、课堂提问要启迪学生思维,具有开放性。

新《课程标准》提倡启发式教学原则,强调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课堂上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很多时候我们教师精心设计问题,一环扣一环,教师提问什么,学生回答什么,学生很自然地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显然,学生的思维活动只能在教师设计好的意图中苦苦寻找唯一的标准答案,这种做法严重地束缚了学生学习的思维。比如在九年级教材20面有一个材料:“有一个李泽群的学生,并不是班上的卫生委员,当他看到清洁值日生打扫教室马虎,便要求重新打扫,值日生气呼呼地大喊,‘你是卫生委员吗,真是多管闲事’”,教材问:“李泽群做得对吗?为什么”?。尽管这两个问题问得很明确,但学生的思维就局限在这两个问题上了。如果把这一问题设计成“你有什么想法?”这样,答题的范围就广了,要说的话就多了,讨论可能会更加深入,发言面可能也会更广些。
    四、课堂提问要和蔼可亲,具有人文性。

    新课程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努力做到尊重学生的人格,发展学生的个性,把“师生平等”切实落实在课上、课下、生活中。我们在思品课堂提问这一环节上也要贯彻“以人为本”,在提问时切不可是冷漠的,摆着师者的架势,冷冰冰的面孔,以教训者的口吻提问。听学生答问时切不可是心不在焉的,听到错误的答案时切不可是厌恶的、恼怒的。相反,应该在提问时和提问后,始终以关注的感情,造成和谐、融洽、激励、民主的答问气氛。与学生同喜同忧,同思同乐,让学生感到苦中有乐,学中有乐。所以我们主张对学生回答的评价态度要和蔼,力求做到中肯,产应多加表扬,以鼓励为主。

总之,课堂是实现“启、发”目的的有效途径,但必须讲究技巧、讲究艺术,关键要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还要注意运用不同的方式提问,学生一定会 “启而有发”,老师也会不断提高提问的艺术。

长阳土家族自族自治县都镇湾镇中心学校   郑  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