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人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2:24:59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根据国家统计局2009年2月26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8年末我国总人口为13280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73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608万人,出生率为12.14‰;死亡人口935万人,死亡率为7.06‰;自然增长率为5.08‰。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20.56。
国家统计局2008年11月3日发布的报告显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落实,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由1980年的22.2%下降到2007年的20.1%;人口数量平稳增长,人口素质全面提高,就业人数成倍增加;中国每5个劳动年龄人口只需担负不到2个少儿和老年人口的抚养,人口年龄结构处于黄金时期。
2010年5月,国务院公布《全国人口普查条例》,自2010年6月1日起施行。
2010年11月1日零时起,中国将开展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国家统计局、国务院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颁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方案》。
2010年7月10日,我国人口学界首次提出建设“三型”社会理念
 全国纳入派出所计算机管理常住人口已达12.8亿多人中国青年人口绝对数量在逐年减少 中国空巢老人数增长迅速
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已降至1%以下中国居民期望寿命5年内由71.4岁提高到73.0岁我国人口家庭结构趋向小型化
 计划生育政策使我国推迟4年突破13亿人口大关 中国将于本世纪上半叶迎来三大人口高峰我国人口分布将形成“三分天下”格局我国流动人口规模保持2亿以上【老年人口】
2010年6月10日,民政部发布《2009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底,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1309万人,比上年增长了3.22%,占全国总人口的8.5%,比上年上升了0.2个百分点。我国将出现第一次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年均增长800万人。2009年,全国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口达到1899万,今后每年以100万速度在增加,“十二五”期间将超过2600万。
据中国老年学学会公布的数据,我国人口预期寿命不断延长,百岁老人不断增加,近十(1999-2009)年来百岁老人约以每年2500人的速度增长。2009年中国十大寿星平均年龄117.6岁,新疆喀什的老寿星萨迪克·萨伍提,维吾尔族,生于1887年8月9日,今年122岁,现住喀什市泽普县,蝉联中国十大寿星排行榜榜首。
2009年年5月22日,莱州市被中国老年学学会正式命名为“中国长寿之乡”。这是我国第十个、山东省第一个获此殊荣的城市,也是我国北方地区第一个长寿之乡。截止到2009年3月底,莱州市共有百岁老人87位,占全市总人口的10.1/10万;80岁以上老人2.64万人,占该市总人口的3.1%。
居家养老在中国老年福利服务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是中国长期形成的养老模式。此外,中国民政部门还大力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为居家养老提供有力的支持。全国有各类老年福利机构35632个,床位234.5万张,收养各类人员189.6万人。
    2005年1月6日零点2分,中国第13亿个公民在北京妇产医院出生,这一天也成为“中国13亿人口日”。这个小公民为男性,体重3,660克,身长52公分。>>
截至2009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达到1755万人,比2008年末的1695万人增加60万人,北京市已经连续三年每年增加常住人口50万人以上。   广州市常住人口突破1000万 北京出生人口呈增长趋势常住人口已达9449万人 广东首成第一人口大省
截至2008年末,中国人口第一大省河南省总人口9918万。由于积极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让河南省人口总量达到1亿的时间推迟了13年。   中国农村人口占总人口56% 未来河南老年人口将女多男少
上海是中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也是老龄化程度最高、人口预期寿命最高的城市。2008年,上海60岁以上的老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21.6%,人口预期寿命达到82.28岁。百岁老人是上海老年人口群体中增长速度最快的群体,2000—2008年,每年平均增速为13%,大大超过了同期80岁和60岁以上的人口增速。截至2008年底,上海流动人口达642万人,超过常住人口的三分之一。至2009年年末,上海全市常住人口1921.32万人。
 上海户籍人口自然变动连续16年负增长 上海年均增30万人口 人口发展面临五大难题上海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上海户籍老人超过300万面临老龄化严峻挑战 上海评出十大寿星 最高龄者110岁
    截至2010年6月底,香港总人口临时统计数字为706.12万,同比上升0.8%,即5.75万。

    截至2010年第二季度末,澳门人口为54.46万人,较第一季度末增加2200人。
2009年底台湾地区总人口为2312万人,比1999年底增加102.7万人。>>
2005年11月9日,中国建设部副部长刘志峰说,中国目前城镇人口约5.4亿,占总人口41.8%。>>
截至2006年4月1日,中国各类残疾人总数为8296万人,残疾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6.34%。>>
2000年11月1日0时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全国总人口为129533万 地区别
人口数
(万人)
地区别
人口数
(万人)
地区别
人口数
(万人)
北京市
1382
天津市
1001
河北省
6744
山西省
3297
内蒙古自治区
2376
辽宁省
4238
吉林省
2728
黑龙江省
3689
上海市
1674
江苏省
7438
浙江省
4677
安徽省
5986
福建省(不含金门、马祖等岛屿)
3471
江西省
4140
山东省
9079
河南省
9256
湖北省
6028
湖南省
6440
广东省
8642
广西壮族自治区
4489
海南省
787
重庆市
3090
四川省
8329
贵州省
3525
云南省
4288
西藏自治区
262
陕西省
3605
甘肃省
2562
青海省
518
宁夏回族自治区
56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25
解放军现役军人
250

中国也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较高的国家之一,每平方公里的平均人口密度为134人。但分布颇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集,每平方公里超过400人;中部地区每平方公里200多人;西部高原地区人口稀少,每平方公里不足10人。 西藏总人口达284.15万人 增长1.8倍 西藏藏族人口总数40年翻了一番 新疆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 深圳常住人口达到826.94万人
中国人口的构成情况,大体如下图所示的比例(%):
按性别分
按城乡分
按年龄分
男性
女性
城镇
乡村
14岁以下
15-64岁
65岁以上
51.65%
48.5%
37.7%
62.3%
22.5%
70.4%
7.1%
【人力资源】
2010年9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白皮书。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多年来,中国政府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大力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使中国的人力资源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人力资源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09年底,中国总人口达到133474万人(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其中,劳动力资源106969万人,比2000年增加11267万人;就业人员77995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1120万人,分别比2000年增加5910万人和7969万人。
国民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中国实行教育优先的发展战略,建成了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2000年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大幅提升,职业教育得到重点加强,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2009年,全国普通高中在校生2434.28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2195.16万人;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2144.66万人,在学研究生140.49万人。教育事业的发展,使就业人员的受教育水平显著提高。截至2009年底,全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接近8.9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5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为9.9%;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4 年。
就业人员产业布局日趋优化。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例大幅下降,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例有较大提高。2009年,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员的比例由2000年的50.0∶22.5∶27.5改变为38.1∶27.8∶34.1。
人才资源开发取得积极进展。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中国政府制定和实施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统筹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经过多年努力,人才资源总量不断增加,人才素质明显提高,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才使用效能逐渐提高。截至2008年底,全国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14亿人。
收入、卫生、社会保障等人力资源发展的保障条件逐步改善。随着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实现了稳步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49年的不足100元人民币提高到2008年的15781元人民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49年的44元人民币提高到2008年的4761元人民币。国家大力开展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为国民健康水平的提高提供保障,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有卫生机构28.9万个、卫生技术人员522万人、医院和卫生院床位396万张。近年来,中国政府大力推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2009年,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23550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合计超过12亿人;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2715万人、14896万人和10876万人。中国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截至2009年底,有2347.7万城镇居民和4759.3万农村居民享受了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扶贫开发,2009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为3597万人,贫困发生率为3.6%。
【流动人口】
作为国家人口计生委2009年关于流动人口问题的部分调研成果,《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0》于2010年6月26日在北京举行的“人口流动迁移与城镇化国际研讨会”上首发。该报告指出,2009年中国流动人口数量达到2.11亿人,未来人口流动呈四大态势。
 国务院通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条例》
 人口计生委主任:将提高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标准 人口计生委:中国改革开放创造了世界人口发展奇迹李斌在联合国介绍中国有关人口与发展工作
 我国农村出生人口男女比例约为122:100中国将迎来3大人口高峰 解决人口问题面临障碍
 我国将采取五项措施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势头我国出生性别比攀升势头趋缓
 中国到2010年百万人口以上城市预计约达125个2010:中国力争将人口控制在13.6亿
 我国生育水平总体稳定 局部出现反弹   社科院:我国发布2004年人口与劳动绿皮书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
 中国是唯一提前实现千年发展目标贫困人口减半国家江苏吴江建成“中国人口文化基地”
 中国在国际人口与发展领域的贡献和影响广受赞誉 中国的人口发展成就赢得国际认可
人口增长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全国总人口为54167万人。由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以及对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和缺乏经验,致使人口迅速增长,到1969年已达80671万人。面对严重的人口问题,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到2002年,已下降至12.86‰。目前,中国已基本实现了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
按照2001年3月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要求,第十个五年计划期间(2001—2005年),中国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长率不超过9‰,2005年全国人口控制在13.3亿以内。到2010年,中国人口将控制在14亿以内。
计划生育
    中国把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推行。中国实行的计划生育,采取国家指导与群众自愿结合的办法。国家指导表现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制定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的政策法规和宏观人口发展计划,并为所有夫妇提供生殖保健、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等方面的咨询、指导和技术服务。群众自愿是指孕龄夫妇在国家有关政策和法规的指导下,根据其年龄、健康、工作以及家庭经济状况,负责任地、有计划地安排怀孕和生育,并选择适宜的避孕节育方法。
中国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主要内容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在农村地区,确有困难的夫妇间隔几年以后可以生育第二个孩子;在少数民族地区,根据各个民族自己的意愿和该民族的人口、资源、经济、文化和习俗等具体情况有着不同的规定:一般可以生育两个孩子,有的地方可以生育三个孩子,对人口过少的少数民族则不限制生育子女的数量。
中国自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正在逐渐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同时,计划生育还使中国妇女摆脱了婚后频繁生育和繁重的家庭负担,母婴健康水平得以提高。
2009年10月18日,国家人口计生委副主任赵白鸽在第五届亚太生殖健康大会上做主旨发言时说,中国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国家发展,使中国今天的总人口控制在13亿而非17亿,同时也促进了全球人口稳定,资源保护和能源节约。
 张维庆:中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伟大成就 我国30年计划生育工作使全国少生4亿多人
 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面临八大严峻挑战


五十六个民族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56个民族组成。由于汉族人口众多(占全国总人口的91.6%),习惯上把其余55个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55个少数民族中,100万人口以上的有壮、满、回、苗、维吾尔、彝、土家、蒙古、藏、布依、侗、瑶、朝鲜、白、哈尼、黎、哈萨克、傣18个民族,其中壮族人口最多,达1617.9万人;10万至100万人口的有畲、傈僳、仡佬、拉祜、东乡、佤、水、纳西、羌、土、锡伯、仫佬、柯尔克孜、达斡尔、景颇、撒拉、毛南17个民族;不足1万至10万人口的有布朗、塔吉克、普米、阿昌、怒、鄂温克、京、基诺、德昂、乌孜别克、俄罗斯、裕固、保安、门巴、鄂伦春、独龙、塔塔尔、赫哲、高山(不含台湾省高山族人口)、珞巴20个民族,其中珞巴族人口最少,仅2965人。>>
汉族分布在全国各地,主要聚居在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流域的中下游和东北平原。55个少数民族虽然人口少,但分布的地区却很广,约占全国总面积的64.3%,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的边疆地区。云南省居住着20多个民族,是中国民族成分最多的一个省份。由于历史上多次的民族迁徙、屯田、移民以及朝代更迭等原因,中国各民族的分布形成了又杂居又聚居、互相交错居住的状况。此种局面,为汉族与各少数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广泛交流,以及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客观条件。
民族区域自治
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共同繁荣,是中国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根据此原则,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即在国家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由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内部地方事务。另外,国家还通过普通高等学校、民族大学(学院)、民族干部学校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中央政府在财力和物力上给予民族自治地方积极支援,以促进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1984年六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具体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基本法律。现在,全国已建立了5个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以及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此外,还建有1300多个民族乡。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各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的人大常委会主任或副主任,以及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都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除行使同级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外,还享有广泛的自治权利,包括: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自主地安排使用属于民族自治地方的财政收入; 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经济建设事业,自主地管理本地方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保护和整理民族的文化遗产,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
语言文字
    汉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汉语是当今中国的通用语言,也是国际上的通用语言之一。外国人士常有的印象是汉字繁多,其实常用汉字并不多,据现代书报用字统计,3000个左右的汉字已占书面文字出现频率的99%。在55个少数民族中,除了回、满两个民族通用汉语外,其他53个民族都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有文字的民族有21个,共使用27种文字。现在,在以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都各自采用本民族文字的课本,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授课。
生活习俗
由于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经济水平的差异,中国各民族在饮食、服饰等方面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俗习惯。饮食方面,汉族以米、面为主,喜食蔬菜、豆类、肉、鱼及蛋类,尤其注重烹调技术;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乌孜别克族喜吃烤羊肉串、抓饭和馕;蒙古族以牛羊肉及奶食为主,喜饮奶茶;朝鲜族爱吃打糕、冷面和泡菜;藏族爱吃糌粑和喝酥油茶;黎族、京族、傣族、布朗族和哈尼族爱嚼槟榔。服饰方面,满族妇女爱穿旗袍,蒙古族习惯穿蒙古袍和马靴;藏族爱穿藏袍、系腰带,穿长靴;彝族、苗族、瑶族妇女爱穿百褶裙,佩戴金银制的饰品;维吾尔族爱戴四楞绣花小帽;朝鲜族爱穿素白衣服,有“白衣民族”之称。
节日
中国法定节日有:新年(1月1日,放假一天);春节(农历新年,除夕、正月初一、初二放假三天);清明节(农历清明当日,放假一天);国际劳动妇女节(3月8日,妇女放假半天);植树节(3月12日);国际劳动节(5月1日,放假一天);中国青年节(5月4日,14周岁以上的青年放假半天);端午节(农历端午当日,放假一天);国际护士节(5月12日);儿童节(6月1日,不满14周岁的少年儿童放假一天);中国共产党诞生纪念日(7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8月1日,现役军人放假半天);教师节(9月10日);中秋节(农历中秋当日,放假一天);国庆节(10月1日,放假三天);记者节(11月8日)。
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 、 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等。此外,各少数民族也都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节日,诸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达努节、白族的三月街、壮族的歌圩、藏族的藏历年和望果节、苗族的跳花节等等。>>
宗教信仰
中国是一个宗教信仰自由、多种宗教并存的国家,信众共计一亿余人,宗教活动场所8.5万余处,宗教教职人员约30万人,宗教团体3000多个。这些宗教团体办有培养宗教教职人员的宗教院校74所。在中国,一切正常的宗教活动,如拜佛、诵经、祈祷、讲经(道)、弥撒、受洗、受戒、封斋、过宗教节日等,都由宗教教职人员和教徒自理,受法律保护,任何人不得干涉。各个宗教的经典书籍均由各宗教团体负责出版、发行,各宗教都办有全国性期刊,并在海内外发行。
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在中国都有传播;此外,还有中国固有的宗教——道教,以及萨满教、东正教、东巴教等。回、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塔尔、乌孜别克、塔吉克、东乡、撒拉、保安十个民族信仰伊斯兰教;藏、蒙古、珞巴、门巴、土、裕固族信仰藏传佛教(也称“喇嘛教”); 傣、布朗、德昂族信仰小乘佛教;苗、瑶、彝等民族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汉族中部分人信仰佛教,也有部分人信仰基督教、天主教和道教。
佛教大约在公元一世纪前后传入中国,公元四世纪后开始广为流传,逐渐成为中国影响最大的宗教。藏传佛教属于中国佛教的一支,主要流传于西藏和内蒙古等地。现在,全国共有佛教寺庙1.3万余座。伊斯兰教约在七世纪中叶传入中国,至元代,伊斯兰教兴盛起来。现在,全国共有清真寺3万余座。天主教自公元七世纪起逐渐传入中国;基督教(新教)于十九世纪初传入中国。现在,全国共有天主教堂、会所4600余座,基督教堂1.2万座、简易活动场所(聚会点)2.5万余处。道教形成于公元二世纪,奉春秋时期的道家老子为教祖,以其《道德经》为主要经典。现在,全国共有道教宫观1500多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