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人口底线是多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20:12:26
1935年,地理学家胡焕庸绘制了一张与众不同的中国地图,这张地图被一条线分为两半——从黑龙江的瑷珲也就是今天的黑河,一直到云南腾冲,线之西北是我国64%的土地,由于气候寒冷、环境恶劣,大约只有4%的中国人生活在这一侧;而线之东南,土地面积虽然只占国土的36%,但却养育着96%的中国人。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发现,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分布比例,与70年前相差不到2%,但是,线之东南生存的人已经远不是当年的4亿3千万,而是,12亿2千万。就是这有限的土地,养育了13亿中国人,养育了全世界1/5的人口。虽然和胡焕庸时代相比,中国人口增长了近3倍,但今天的中国人却生活得更好。
中国有13亿人口,13亿人口的中国是中国在世界上最大的一个特征。13亿中国人与资源、环境的矛盾,13亿中国人的生存发展是中国最大的课题。30年期间,我们中国少生了4亿多人,那么我们使中国的13亿人口日推迟了四年,我们也使全世界60亿人口的人口日也推迟了四年。现在,我们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了3000美元,如果我们不实施计划生育政策,那么我们今天仅仅能够达到1800美元左右。我们现在的人均土地、人均矿产资源、人均水资源,我们一系列的人均重要的指标,都会比目前,下降20%。
根据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的估测,中国人口承载的最大极限约为16亿人,最理想的人口数量是7到10个亿。科学家们是根据生态系统的负荷能力作出这样的估测的,比如,按粮食产量,不应超过12.6亿人;按能源负载,不应超过11.5亿人;按土地资源,不应超过10亿人;按淡水供应,不应超过4.5亿人。
今天的中国,人口已经超过了13亿,比理想状态多出了3亿多。现实似乎并没有那么悲观。然而,活着,并不等于活得自在!面对13亿人,中国任何一个值得骄傲的数字,都很可能在瞬间变得微不足道。
虽然我国拥有数不清的河流湖泊,但当这“生命之源”平分给13亿人,我们就只能和沙特、阿联酋这样的沙漠之国,一起站在联合国的缺水名单当中;
虽然我国地下蕴藏的煤炭总量位居全球三甲,可被13亿人一分,我们的排名就会迅速下滑整整五十位;
虽然我国人脚下涌动的石油总量,就连OPEC成员国都要羡慕,但人均以后,我们又会被全球四十个国家远远甩在身后。
13亿人要吃饭,平均每天就要吃掉160万头猪,就要消费掉大约13亿公斤的粮食。
13亿人要生活,每天就有10万吨垃圾需要填埋,就有3个西湖的水要被马桶抽掉;
13亿人要发展,每天就要动用相当于建一个长江大桥的财政资金。
也许只有当你真正近距离地去观察这个国家的每个细节,你才能明白,要支撑起13亿人的衣食住行,是个多么复杂、庞大而又艰难的系统工程。
究竟是人多好还是人少好,历史总是给出不同的答案。
数量庞大的中国人口,曾创造出世界上最古老也最灿烂的文明。这些新颖农具每一次在中国出现,都代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力。从公元前一千年前后的西周时期开始,中国就取代埃及和巴比伦,成为世界的人口中心和经济中心。
史学家司马光在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上,曾经写下了这样的话,“民多则田垦而税增,役众而兵强”人多,赋税就多;兵力就强。这也被后来的中国帝王,当作国家兴亡法则的最好总结。
亚当•斯密在他著名的《国富论》里也曾这样写到:“一国繁荣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居民人数的增加。”从康熙至道光,中国人从不到1亿猛增到4亿,150年里翻了两番,完成了我国古代史上人口最大规模的一次增长,此时全世界每三个人里就有一个是中国人,而与它相对应的,是那个时期的中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的比例,超过了1/4。中国的繁荣与富足让西方人望尘莫及。
然而,当中国启动工业化列车,人口载重却成了大问题。英国工业革命初期,他们的人口只有区区1000万,还不到全球的2%;1935年罗斯福新政后的美国,人口也不过才一个亿,只占全球的5%。而新中国开始工业化转型的时候,身上背负的人口是5亿4千万,占全球的1/4。
1980年9月25号的那个清晨,中国,做出了历史性的抉择。30年计划生育,为我们全社会节约了高达7万亿元的抚养费用。富裕,使中国的经济变革处境更为宽松;财富,也让中国人前进的步伐更为从容。
然而,即便我们保持现在的生育水平,人口规模的压力依然存在。根据联合国的预测,到本世纪4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到峰值15亿。这意味着,在此之前稍有放松,中国人口规模依然很可能会突破16亿的承载极限。
当数千年积淀下来的庞大人口基数,对应的是新增人口瞬间大幅减少的时候,我们发展的前方,是另一个隐忧。这是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最近30年,它一直是一个金字塔型。但是这个金字塔,正在慢慢变成一朵蘑菇云,在中国上空升腾。
按照联合国的标准,60岁以上老人比例如果超过10%,就算老龄化社会。1982年还是壮年型国家的中国,在2000年就已经宣告进入老龄化社会。西方国家从青壮年步入老龄化,大多数都经历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自然过程,然而我国,只用了不到18年。2009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总数达到了1.69亿。这意味着全世界每五个老人里就有一个是中国人,全亚洲每两个老人中,就有一个是中国人。
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阎青春:“劳动人口的抚养比越来越沉重,建国初期(扶养比)我们都是20:1,一直发展到后来到六十年代、七十年代还10:1,可是前几年我们侧算了一下,就只有3:1,劳动力的抚养比只有3:1。到2025年,根据我们的研究和测算,就要达到2:1,也就是说两个劳动人口就要抚养一个人。”
我国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目前超过1500万,比五个新西兰的人口还要多;
我国的残疾老人,目前有4500万,已经相当于一个韩国;
我国老年痴呆症患者,目前约有600万到700万,远远超出新加坡的人口总和。
如果按照国家目前平均每张养老床位8万元的最低投入来计算,仅这部分老人的养老投入,就至少需要5万3千6百亿元的资金。5万3千600亿,这已经接近目前我们国内生产总值的1/5。
2050年,我国的老人总数加起来将达到4亿,这比英、法、德、意、日五个发达国家的人口总和还要多。整个21世纪,我们都已经注定要和“老龄化”三个字相伴。
“孝子之至,莫大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
纵观近代世界发展史,一个国家的昌盛,离不开对国民素质的重视和培养。
二战后的日本,物质资本几乎荡然无存,但其国家财富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具有知识水平的人大量存在,这促成了它后来的崛起。而美国南北战争以后,大力发展职业中学,也造就了一批实业家和发明家。第一架飞机的发明家莱特兄弟就是其中之一。
“为什么印度里面,IT软件,确确实实在全世界里面独一无二的,我们叫世界的工厂,人家叫世界的办公室,人家在这点上,它的文化素质,它的英语水平,显然还有一点,在国际公务员,印度就比我们多。”
翟振武:“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中国要想创造出美国这样的GDP的总量,中国不需要13亿人,他就应该能创造出来。//国家能不能发展得强盛,民族能不能发展强盛,人口多少不是一个决定的因素,那么技术水平,科技,人口的素质,这个是决定的因素。”
姚景源:我们建国六十年,六十年中国人的人均寿命从35岁到了73岁,我们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实施九年义务制教育。现在中国人三十年期间平均受教育的年限,翻了一番。我们现在每千人劳动力当中的工程师,就是从事研发人员的比重,不到日本的十分之一,那么推动科学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劳动力。显然,我们现在劳动力的素质,我们和未来中国经济的增长和我们整个社会的需要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所以,在人口问题上我们一定要把着力点放到提高人口素质这样一个根本点上。我们讲“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说我们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当中,我们把提高人的素质作为我们人口战略的核心。l
人者,邦之本也。
中国人自古相信:“民之众寡为国之贫富”、“民之众寡为国之强弱”。然而当历史翻页,人类步入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的贫富与强弱,已经不能再和人口数量简单地划上等号。
从现在开始的未来三十年,中华大地上还将新增2亿人口,还将有3亿农民要从乡村走向城市。这意味着,至少有15亿中国人需要在有限的国土空间上重新布局。
拥挤,或许还将继续。每个清晨,我们仍将这样开始。
尽管拥挤,尽管嘈杂,尽管现代社会的竞争加速了各种不如意。但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里,依然流淌着不同于其他民族的伦理基因。
家人,是我们幸福的永恒寄托;朋友,是我们永不沉沦的精神港湾。即便是一双双陌生的手,也会在我们最脆弱的时候,给予最有力的支撑。
同一屋檐下,13亿中国人,将永远这样——相互支撑,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