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否还要“韬光养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1:15:45

  迫于中国政府政府的强大压力,被日本扣押的中国船长詹其雄被释放。真的很解恨,很光彩,很扬眉吐气,于是我们举国欢呼。
  在我印象中,这大约是自1945年以来日本政府第二次向中国人民低下他们一向高昂的头颅。1945年,日本国内不少极顽固的军国主义分子纷纷切腹自尽,而这一次,日本国内民意汹汹,抨击政府软弱并分析其后患无穷的媒体声音引人视听。
  两边的民众都在热血沸腾。而且热血沸腾的不只民众。
  以目前的多种迹象判断,中日两国的钓鱼岛争端不会因詹其雄获释而消散,而是会翻开一段扑朔迷离令人担忧的新篇章。
  说扑朔迷离是因为博弈已经升级,双方都仍在试探:或以谨慎的手段,或以大胆的作为。观察中日双方既有利益冲突又有利益依存的总体格局,虽然看不出“单边主义”主导的激进推动,但围绕钓鱼岛主权展开的摩擦较量同样也看不出明朗的演化趋势。在此节骨眼上,推动最高决策的力量,以人类既有的历史经验来看,既可能有内在的必然性、也可能有外在的偶然性起作用;既有深谋远虑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等方面的多重考量,也有领袖人物或领导集团历史意识、思想观念、甚至脾气性格等等因素发挥影响;就连普通民众的情绪与呼声也会透过媒体的渲染交叉放大,在其间推波助澜。
  说令人担忧是因为自己国家经济发展的很多事实会为我们高贵的民族情感和高涨的斗争激情撑腰壮胆,还因为有些被别人搞出的事件总会勾起我们民族过去一百多年灾难深重历史中被深深烙上创伤以及由此带来的仇恨。在此节骨眼上,如果这两个因素重叠起来发酵膨胀,就难免自以为“强大”而滋长蔓延起一些我们似曾相识的“翻身逻辑”或者“婆婆思维”。这些玩意如果仅仅在少数愤青中滋长蔓延也就罢了,关键在于它们刚好具有强大的“群众基础”,如果控制不好传染得整个国家都血脉喷张,事态的发展也许就不是大家都愿意看到的了。
  问题在于我们是不是就已经强大到可以跟任何人叫板,并且在任何时间任何事情上都必须采用“针锋相对,寸步必争”作为唯一的战斗性姿态?
  是的,我们已经在经济总量上“被”世界第二了,我们在抵御世界经济危机的过程中的确发挥了全球性的领头作用,我们在全球经济复苏、全球经济的再平衡、全球经济与金融秩序的再造中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或缺不容任何人小视的力量,我们对于包括日本在内的世界上任何单一国家或经济体早已不存在单向度的依赖,这些都是事实,但不是全部事实。我们不要忘了,最能对人产生误导、诱人产生错觉的因素不是虚假和捏造,刚好就是部分真实或部分事实。
  如果我们想要认识一个完整而真实的中国,我想没有人比温家宝总理几天以前在联大特别会议的演讲中呈现得那样清晰、完整和简洁了,特别是关于中国的“另一面”: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三,但人均水平较低,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左右。中国经济已保持30多年的快速增长,但进一步发展受到能源、资源和环境的制约。中国若干重要产品产量位居世界前列,但总体上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中国已经成为国际贸易大国,但出口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核心技术仍然大量依赖进口。中国沿海地区和一些大中城市呈现出现代化的繁荣,但中西部和广大农村的不少地方仍然相当落后,还有1.5亿人口生活在联合国设定的贫困线之下。中国民生有了很大改善,但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就业压力很大。中国社会政治生活日趋活跃,公民基本权利得到较好的维护,但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社会不公和贪污腐败等问题依然存在。”
  在这样的国情背景下,我们必须冷静地意识到,中国现在的硬实力和软实力都不具备与周边大国“决一死战”的本钱。因此,即便仅仅从维护中国自身国家利益的角度看,中日两国关系的未来走势,也是和平比战争好,对话比对抗好,互惠的战略合作比僵硬的战略对峙好;从中国国家战略的层面上考虑,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比不得不投入军备竞赛好,继续以集中精力解决国内矛盾为主比同时还要解决国际争端好,继续不断蓄积国力比现在就要大规模消耗国力好,继续保持一个相对宽松友好的国际环境比遭遇周边国家乃至世界大国普遍的戒备与防范好。这样讲并不是意味着我们主张回避冲突放弃原则舍弃领土牺牲主权,也不是说不要来硬的一手,不要宣示底线,不要有理有利有节地处理一些已经发生的摩擦,只是期望理智不被情绪左右,极度强硬的同时也要富于弹性,不把对手逼到狗急跳墙的地步,也不必急于现在就一锤定音一劳永逸地同时解决历史遗留的所有问题与所有争端。
  20年以前,中国经历东欧剧变的冲击和西方主要国家的共同制裁,邓公提出了“韬光养晦”的国策。于是我们忍了很多人所不能忍的事情,以中国人特有的智慧化解了使馆被炸、南海撞机、释放政治犯等等挑战。回想起来,如果我们不是这样做了而是按政治愤青的思路对来犯者假以颜色,中国的今天是何面目其实很难想象。20年后的今天,我们在经济建设的成绩单稍稍好点的时候,可以更多一些地承担国际义务,承担大国责任,在捍卫自己的核心利益时发出自己的更高更清晰更坚定的声音,这也许就是我们在国际事务国际关系中“有所作为”的含义,然而“有所作为”其实包含了“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双重含义,我们没有必要把它与“韬光养晦”对立起来并虚妄地捏为“路线之争”。“一个和平发展的中国,一个充满活力的中国,一个敢于担当的中国”既是中国对世界的承诺,也是世界对中国的期盼,更是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所在。
  因此中国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