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0楼到5 1/2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0:43:14
从10楼到5 1/2楼
——《书苑》一年来的心路历程
(书苑旧文,存放于此)

川江耗子

从10楼走到5 1/2楼,共有117个台阶,从5 1/2楼走到10楼,也是117个台阶。
这是我们初中时候学的一篇外国文学作品式开头。普通的读者看到这个开头肯定觉得我又无聊了,但那些光天化日黑灯瞎火在10楼和5 1/2之间用脚步丈量台阶的《书苑》编辑却看到这样的文字肯定会有种心酸或者其他的什么感觉。他们的感觉就是我的感觉,虽然我是有权利坐电梯上下的。我把《书苑》看着是一个有生命的东西,因此,《书苑》办公室从10楼迁到5 1/2楼,还是学员经常要在楼上楼下的奔忙,我都觉得是《书苑》的精神在不断行走。
《书苑》在10楼
《书苑》的“横空出世”是中文教研室主任“蓄谋已久”的产物。刘主任曾经在政治部创办过《新绿报》,后来报纸无疾而终,可曾经在里面工作的人却进了文学的殿堂,有的人甚至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前年六月,当时我们并不知道总部关于在生长干部学员中开展读书活动的通知在网络上已经被网民无意识地多次点击。带着乔迁新居(教研楼)的喜悦,刘主任坐在他的主任办公室里对我和几个同事说,咱们的语文课不能这样上下去吧,要把蛋糕做大点呀!两个没有官腔的感叹词意味着权力的瘫痪,于是创造力被无限制地激发出来。那个时候,我们具有独创性的《实用大学语文》教材正准备付梓印刷,年轻气盛的我们口无遮拦地让配合课堂教学改革的胡思乱想在民主的空气中飞舞。于是创办学生刊物的计划浮出水面。
我被任命为杂志的主编。这是一件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原因众所周知。但要延伸我们语文课堂,活跃校园文化氛围,推行人文素质教育,不搭建几个文化舞台给学员施展才能设想再美好也是空中楼阁。
台子好搭戏难唱。我们没有唱这台戏的专业演员。我找到了《红肩章》的原班人马,其中有陈雨冲、成健、杨阳、夏经伟等人。因为我到军体院后时不时在教学楼下看到《红肩章》张贴的打印文稿,散发着文学的味道,还透着青年学生应有的生气。是这帮热血青年鼓起了我的勇气,我们在几分钟的对话后就一拍即合。
无巧不成书。一天,我在上军网时发现了总部的通知文件,我欣喜地对主任说,我们出师有名了。幸好这时,训练部教务科下发了落实总部通知精神的文件。我们把创办刊物提到应有的高度后,将一份请示放在了原训练部陈德平部长面前。高瞻远瞩的领导不假思索就作了同意的批复。那个时候,已经是2001年11月份的事了。但在我看来,只要有良好开端的事情都不算晚。
教研部领导把我们教研室旁边的一个5平方米大小的办公室批给我们作《书苑》办公室。虽然无法容纳十几个编辑,但后来大伙挤在里面讨论鲁迅哄贬余秋雨争论毛泽东却倍感温馨。
没有紧锣密鼓,因为我们万事俱备;没有千呼万唤,席卷校园的精美海报刺激着全院官兵的眼球。
对诗歌一窍不通的我用几句可以叫做诗的东西对《书苑》作了定位:
有一种声音,汇合了你我的心声;
有一双眼睛,关注着你我的点滴;
有一种力量,来自内心的文字;
有一种精神,闪烁于书海时空;
有一种信念,因为对文学的虔诚;
有一种感动,因为对心灵的安抚;
有一个家园,是我们魂灵的栖居。
那一次的七张海报,是我见到的最具震撼力的杂志海报。那是夏经伟、杨阳等人加班加点一笔一画用心描出来的!
《书苑》最初定名为《书海人生》,我们的第一张海报就是以《书海人生》的名义打的。后来,中文教研室学长们精益求精,于是便有了“书苑”这个雅名。
接下来是招聘,学员考试,确定编辑人选,联系印刷厂等等。
在2001年11月中旬的一个晚上,刘炳新主任、我以及16个满怀激情和希望的学员会聚在中文教研室主任办公室里,展开了又一张校园文化的白纸,拿起人文教育之笔,开始书写一页历史。
那个晚上是编辑部一年来开会到得最齐的一次。但会议气氛因为大家的相互陌生而很凝重,我听到有人在会议散场时捏得拳头脆响。
从那一天起,《书苑》这个精神个体开始跋涉了!
和所有值得回首的创业开始一样,一穷二白起家。《书苑》刚开始完全依靠教研室的办公用品,电脑、打印机、稿纸,开会用的办公室,对于文学爱好者来说,有没有现实的家园并不重要,只要耕耘好自己的精神家园。
《书苑》创刊号在有心人的期盼中悄悄地走进了军体院人的视野,走进了很多爱好文学的人的心灵。
第一炮打出去轰然骤响:对原院政委的专访,训练部部长的创刊辞,对读书活动的调查,还有围绕鲁迅、中学生作家的专题策划,等等。给全院官兵以别样的滋味,哪怕是挠痒痒也让很多人觉得舒服。
接下来是倾听别人的褒贬赞弹。赞扬的话我们把他当着前进的动力,批评的声音更是鞭策我们前进的力量。在这个过程中,我始终毫不谦虚地把自己当着“舵手”来把握《书苑》的航向。我深知《书苑》要引导全院官兵的读书活动,尊重读者(不是迁就读者),尊重文字,尊重文学,用文学和文化来娱乐读者,充实读者,将大众引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潮流。
第一期出版后我们在教学楼、教研楼下用展板将杂志全部张贴了出来,引来无数观众驻足观看,虽然文章用的小五号字印刷。
第二期我们把目光投向了图书馆。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酣然大波。
第三期在一周内统稿、编辑、出版,效率之高出乎很多人包括我自己的意料。该期刘炳新的刊首语《叩问心灵》是《书苑》至今刊登的最好的作品之一,我本学期上语文课将它作为范本和学生一起学习。这一期开始我们有意识地推出了个人专栏。
该期出版迅速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书苑》配合中文教研室举行了元旦读书征文比赛,库里有粮,心中不慌,主任要求10天内出刊时我连犹豫都没有。举行征文活动正是我们办刊指导思想的体现,不能为了办刊而办刊,只是给人一个可以参照的模式,这只是一个校园文化平台,我们要把刊物领域拓展到校园的各个角落。后来配合教研室出版学员演讲稿集子《肩头,跳跃着一簇火红》也是如此。
第四、五期风平浪静,因为我们按部就班循规蹈矩。
但大家知道循规蹈矩意味着走进死胡同。《南方都市报》2002年的形象广告词是:改变使人进步。《书苑》也不能因为独一无二可以用老面孔独霸天下。
于是一系列的专号热辣出炉:
第六期,毕业生专刊:吴乃文政委接受专访并书写刊首语,我们为学院优秀毕业生事迹宣传摇旗呐喊。
第八期,诗歌专号:我们相信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诗歌。
第九期,小说专号:挑战作者讲故事读者读故事的本领。
到第八期,也就是今年的八月份,《书苑》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和接受,我们也听到越来越多的褒扬和批评。
《书苑》的灵魂开始安宁
第八期稿件组稿在去年暑假进行的。在筹备中国军事写作学会年会期间我收到综合系蔡洁仪(蔡是我认为军体院小说写得最好的人之一,可惜现在已经毕业)《流离失所》的邮件,看到她小说的标题我就吓了一跳,因为我在生活中常常有种“流离失所”的感觉。文学是我诗意的栖居,虽然到今天我也说不清楚文学是何物.
在去年暑假前夕,《书苑》的电子版开始制作成雏形,它就像亚当身上的一块肋骨竟上帝造成的夏娃。电子版的大多数内容源于杂志,但又所突破创新。
好事多磨。夏娃因为电脑病毒发作而夭折。上帝只好痛苦不堪地抽出亚当的另一根肋骨。
《书苑》没有像样的办公室,编辑们办公、联系、交流诸多不便,《书苑》像一个躁动不安的婴儿,做孩子的父亲母亲无法睡个安稳觉。
是新上任的杨文彬部长为我们雪中送炭。新学年开始,我们便从营房仓库搬出几张桌子和椅子,搬进五六楼的夹层办公室,堂而皇之挂上“《书苑》编辑部”的招牌。看着足够容纳30人的焕然一新的办公室,我们感激涕零地又开始憧憬未来。
我们20位编辑感到自己拥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家。并都亲切地称呼它5 1/2楼。它横跨五六楼,注视着每天来来往往的人群。
《书苑》的灵魂开始安宁
第九、十、十一期、以及这一期周年纪念专刊都是在这个温暖的房间里诞生的。
十二期杂志,叠起来厚厚一摞,但《书苑》编辑们付出了多少只有他们心里清楚。他们和所有学员一样都要参加艰苦的训练,繁忙的学习,作业,英语四级,等等,还要面对因为偷偷坐电梯、加班超时而可能遇到纠察询问,然后是光荣地参加条令条例学习班。另外还有旁人不解的冷言冷语不屑的目光。我想,他们那些时刻都是虚怀若谷海纳百川的。对他们而言,没有牢骚,没有怨言,因为他们心中有自己的不变的信念和精神支柱。他们在一个小房间里聚集珍贵的心灵碎片,驱逐灵魂中对现实失望的阴影。我相信,有对《书苑》的热爱,对文学的执著,他们的灵魂也会感到安宁。
有他们,我并不感到孤独。
今天,《书苑》依然在路上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凡成大事者、大学问者,必经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销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在《书苑》创刊周年的总结大会后,我莫名其妙想到了这段文字。在军体院创办一份刊物,绝对算不上大事,但我却经历了这三个境界。
近400个日日夜夜,编辑们的心灵就是经过苦苦摸索、然后是为之消魂、再然后是豁然开朗这样的办刊历程的。
12月28日下午,夸张的说,这个日子将载入军体院的历史,当然也是《书苑》最值得纪念的日子。在办公楼学术报告厅,《书苑》创刊周年总结暨表彰大会在这里召开。学院王玉学副院长、陈德平副院长、陈润森副政委、训练部杨文彬部长、陈孝平副部长、政治部熊桂秋副主任、教研部黎维修主任等参加了大会。坐在台下的有各学员旅(系)、大队的政委,各学员队的教导员,以及关心《书苑》成长的100多名学员。会上,熊副主任宣读了吴政委发来的贺信,杨部长对《书苑》的工作作了回顾和展望,最后,陈副政委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总结和表彰都不是为了显示成绩,而是为了对近年来我院的校园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进行回顾和反思,对我院人文教育的路子进行更宽领域的拓展。尤其是陈副政委的讲话是站在校园文化培育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高度的俯览,给人以巨大鼓舞和启发。
会后,一个编辑冷静地对我说,这个会开得不错,但也给你自己增添了麻烦。我理解他的忧患意识和对我的关心。我也知道前面的道路漫长而曲折。
热闹过后是更加的冷清,有的人对小小的奖励满不在乎,有的人依然会对校园文化建设不屑一顾,有的人依然不会把人文教育当一回事。但也有更多的人对这片家园投来更加关切的目光,尤其是我们的坚强后盾:学院首长,训练部的领导,教研室领导、教员,和很多对学员负责的干部以及广大热情的学友。
回顾一年风风雨雨,我们的身影留在10楼到5 1/2楼之间。
回顾一年风风雨雨,我们步履蹒跚但走得坚定,我们时常跌倒,但我们始终执著地向着前方!
回顾一年风风雨雨,我没有丝毫兴奋和激动;只有感激和疼痛。
我不知道《书苑》的明天命运是不是蓝天白云阳光雨露。但于我而言,此时此刻,只能用汪国真的几句诗来表达我的思考: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既然选择了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
我不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对于有生命的《书苑》而言,他永远行走在风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