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可能已经停滞,由于楼市的原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3:56:01
引子
 如果未来,货币当局长期维持低利率,加息变得困难的时候,那些以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好政策,并且以此认为决策层不会打压楼市股市的人们,在未来一段时间会发现,我们正在步日本——如果幸运的话;或者曾经的拉美——如果不幸的话的后尘,所有资产将长期处在贬值的过程中。
  这是一条凄惨的不归路,尤其在今天的中国的社会经济环境下。
  
  
  
  第一篇,我们究竟有多少可支配收入
  
   第一、过去10年,月入2万可以入围富裕家庭
    让我们看一个数字:22万亿——居民存款余额,
    然后去除以以下数字:
    13亿总人口=1.9万/人
    4亿家庭=5.5万/户
    2亿城市家庭=11万/户(假设另外2亿家庭没有存款)
    1千万富裕家庭=220万/户(假设另外3.9亿家庭0存款)
    然后对照自己的财产,就能得出很多信息。
  
    假设中国的居民存款全部都是1千万个家庭的,
    其他人都是0存款——绝不是0资产,不要搞混淆了。
    答案是220万/户。那就让这1000万个家庭做点好事,
    让出一部分存款给另外3.9亿家庭,
    那么每户存款必然低于220万。
    假设是120万/户。
    
    那么你呢,有多少存款?
  
    如果你过去10年月入5万的话,
    除掉每月2万的开销——足够维持一种富有的生活了。
    那么,你的存款是360万(不计算存款利息,如果算上利息的话按5%年复利计算的话,那就会超过500万,是平均数的2.5倍以上了。
    那你就是这个国家中500万个最富有家庭俱乐部中的一员了。
    
    现实情况和我的假设肯定是有出入的,但是我的思路应该是对的,那我们可以反推然后得出过去10年月入多少可以加入到最富有的1千万个家庭中去呢?
    
    答案是,如果节省一点的话,月入2万就可以加入到这个俱乐部中。如何得来?
    月入2万,开支1万/月。存款1万/月,每年12万,10年120万(同样没有考虑到存款利息,在此我们假设存款利息用来消费掉吧),这样的收入勉强可以入围。那么有人会说,不是有很多人的财产有几百亿,还有很多是亿万富翁的吗?请注意,这里说的是存款,大富翁们的财富都是以股票的形式存在的,还有一些是以房产和生产资料的形式存在,但那不是现金。基于现金存款的推测大致是这样的,那么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就能得出很多信息,包括买房和投资方面。
    
    现在有个什么权威机构——据说是社科院的调查说“月入6000就是中产”,那是按个人的收入来计算的,据说北京有540万个人达标了,换成年轻的三口之家的家庭的话,大约1.2万/月,光北京有约300万个家庭达到中产,但是“月入6000就是中产”,是按现在的收入水平来确定的。实际要想成为比较富裕的家庭,至少过去10年平均每月要月入2万以上才可以,而且我这里说的是过去连续10年的平均家庭月收入,不是现在,所以并不矛盾。今后10年要想保持或加入到前1千万个最富有家庭的话,至少从现在开始,如果刚刚月入2万的家庭,要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才可以保持在这个行列内了,而至于家庭月入没有2万的,那只能想办法努力加油啦。
    
    第二、今后10年,月入5万,还是有钱人
    上面我说到,过去10年月入2万,可以加入到富裕家庭的行列。但那是最低地门槛,实际真要活得轻松一点,至少月入3万,才不会那么累人。
    那么今后10年呢?如果有了前10年的基础,那么平均下来月入5万,将是个不错的收入水平,还可以让你待在富裕阶层中。那么月入5万是个什么概念呢?拿现在最热门的房子来说,以一线城市的电梯两房(约75平/套)的平均月租金2500/月来算,不考虑还贷款——假设已经全部买断的话,要有20套房(共约1500平)供出租,那么就可以月入5万。有多少人有20套房,而且是不欠银行贷款的呢?所以这是一笔不小的财富。还有一种计算方法:1200万现金存银行定期,年利率5%(复利产生的利息忽略不计),那么也可以月入5万。
    
    所以未来10年,能够月入5万的家庭还是比较有钱的,相信,如果不是大花洒或月光族的话,在2020到2030年的10年中,靠着积累,你还能过着比较富有的生活。
    
    这让我想起大约05年左右吧,具体记不太清了,曾经有个入围胡润百富榜的富豪,名字不记得了,估计当时他的财产有一百多亿,当然不是现金而是股权。在一次电视节目中,主持人问了一个问题:有多少钱你会觉得幸福?他的回答是:一套别墅+一辆车+500万现金。主持人都笑了,这么一个富豪竟然只希望有这么点现金就可以觉得幸福了,以为他是言不由衷。。。
  
    实际情况是,后来有报道说这位富豪因为拖欠银行一笔很小的数目而最终闹到打官司的地步。
    现金有时真的很重要,正所谓“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啊。
  
  
     以今天的房价来看,相对我们的存款,全国有1000万个家庭可以承受今天的高房价而不会影响自己的生活品质,另外3.9亿个家庭就只能或者不改善居住条件,或者委身为“房奴”牺牲其他生活质素来实现买房梦了。
第二篇:房价收入比真的不重要吗?
  
      实际上,人类从住在山洞里开始,一切经济活动都是围绕着“衣食住行”来进行的,后来的政治、军事、文化、艺术、宗教等也都是由经济活动派生出来或者为经济活动而服务的。而经济活动的核心就是“衣食住行”。
  
       现代人的印象是,住在山洞里的原始人除了打猎、摘果子充饥外,似乎不需要衣服,也不需要建房子。其实是错的,原始人至少也要找几块树叶来遮挡一下,树叶也有大小,也有质量,也有美丑,这样一来,服装设计师从原始人类开始就一直有的。至于房子,就是山洞了,也有大小,也有潮湿干燥,舒适度和安全性以及距离水源地或食物源的远近,后来稍微有条件后,就盖起了茅草屋,所以原始人也有房地产,只是不一定都通过买卖来交易,有时更多是通过战争来完成过户手续。
  
       从河姆渡文化遗址的复原图,我们就可以看出原始人的衣食住行状况。
       从古至今,人类的经济活动都是围绕着衣食住行来进行的。除了解决吃的问题外,古人对建筑也是相当执着的,集权社会,大的建筑工程都是皇帝亲自主持的,从秦始皇修长城,建阿房宫,到唐朝的大明宫等,无不体现了对建筑的执着。尤其到了明朝,就更是发展到了极致——南京城墙,北京故宫,明代还修了长城,那是因为地域缩小的原因,到了清朝反而不修长城了。为什么?因为清朝的疆域辽阔到长城已经成了差不多从东到西的国家中轴线了,修长城还有什么意义?可以说明朝最终灭亡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我想,搞建设工程太多也是一个方面吧,想想朱棣修紫禁城的时候最终因为没钱而改变城墙的图纸,草草收场就知道资金拮据到什么程度了。
  
       到了建国后,建筑主要倾向于民生了。到98年房改前,国家也是投了大量的资金用在居民住房上的。房改后,由市场来主导房地产的建设,也是建了大量的房子,粗略计算,也有7000万套左右。而且房地产成了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了。
  
       说了这么多废话,无非想说的是,“衣食住行”贯穿了人类从古至今的经济活动,只是现在这个阶段,“住”被放大到了一个太高的地位了,因为衣食无忧后,“住”成了大的问题了,至于“行”人们并没有试着去研究。还有比行更高级的消费,旅游健身,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都不曾被我们想起过。原因是,按马斯洛的理论,人的需要分为5个层次,对照一下我们处在那个阶段?
  
       我时常在想,为什么美国人或欧洲人的收入那么高,但他们在吃的和穿的包括住的方面其实相对收入来说,所占比重是很少的一部分?所以人家的房价和收入比在5:1左右,而中国现在的比例高达20或30:1,还有人说这个比例是正常的,并找出种种理由,城市化啦,人多地少,大学毕业生愿意留在城市不回家乡,有钱人钱多,没地方投资只能炒房等等,似乎很有道理,但实际是不堪一击的。
  
       生产是由消费拉动的,而消费结构和比重决定了生活质素,在走上富裕的过程中,人类的消费结构和比重终归是类似的,大同小异而已,印度人喜欢黄金,但并不会让印度人为了黄金不会比世界其他国家的人们支付更高的价格,因为黄金的价格有国际期货作为参照。其他大宗商品无不如此,石油、铁矿石等基本上各国只会因为消费量的多寡而决定支出金额的大小,而不会有价格的差异。而中国的房地产价格的一轮暴涨,究其原因,很多人已经给出了答案,在此不必着墨过多。我只想从消费结构上和比重上来做一阐述。
  
       即使中国人对房子有多么的偏好,20或30:1的房价都是个变态的比例,既然“衣食住行”在目前来说是我们主要的消费项目,那我们再回头看一下,消费结构和比重是如何此消彼长的。“民以食为天”,所以吃是第一需要解决的,因此我们看到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为的是解决粮食问题,当然解决粮食问题并不是说没饭吃,即使粮食不能自给自足,中国当时也能从国外进口粮食保证人民基本有饭吃,所以改革从农村入手的目的其实更主要还是为了节约宝贵的外汇开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粮食增加了,吃饭的问题解决了,然后我们发现,卖衣服是个赚钱的行当,早期,广州最有钱的一批人是西湖路上灯光夜市的摊主。为什么?服装好卖啊,白天去中山进点货,晚上就会卖个精光,来钱快又多,让人羡慕不已。
  
       现在我们的感受是什么呢?衣食无忧了,满大街都有打折的衣服在卖,拿北京的中产家庭月入1万2的话,吃和穿的消费能占到20%,就已经可以让自己吃好穿好了,一点压力都没有,现在的中产们不会像我们的父辈们那样因为吃穿要付出收入的80%以上而烦恼了。所以消费和收入的比重其实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幸福感。
  
       那么,房子作为消费品(撇开投资的属性不谈)占我们的消费/收入比又是多少呢?同样拿数据说话:买一个100万的房子,现在的北京,100万的房子最多只有一房一厅50平了,但我还是拿最低的要求来举例,那么首付30万,贷款70万,20年还款,月供大约4500左右,这4500是你未来20年每月必须的支出。那么我们看到,像我开篇所说的22万亿居民存款落到2亿个城市家庭(假设农村家庭是0存款)的话,是10万/户,有人说这个数字不对,既然只有10万存款为什么那么多人付的出20万或30万的首期?
  
       当然付得起,可以向暂时不买房的亲戚朋友借啊。所以我们看到很多买房人都是借着亲戚朋友的钱付了首期,然后再想到反正月供才4500,目前的收入有1万以上,不怕。问题是,每个月的4500支出可能占了你收入的4成以上,那我要告诉你,你将为你的行为付出惨重的代价。因为,你忽视了“衣食住行”中另一个更为重要的也将是未来主要的开支——行,不要以为“行”就是买辆车的钱。买辆车以后,被动消费的项目就多了去咯,保险,油钱,出门的停车费,外出旅游时的旅馆费用等,平均每月的支出甚至不比月供房贷少。这样一来,你家那点收入花在衣食住行上后,几乎所剩无几了,哪还谈得上什么体面尊严小资等?
  
       所以我终于明白美国人和欧洲人的收入那么高,但用在吃穿住上的消费其实是很少的原因了。因为他们的主要消费其实是在“行”以及更高级的医疗、养老、旅游健身其他金融服务上面,那些才是花大钱的地方啊。这些距离当下的大部分中国人来说似乎很遥远。即使是“行”的消费这一块,有些人也会说,大不了不买车,不旅游。所以这样一来又回到了我想要说的,房价收入比真的很重要,老百姓为房子付出太多,就不会有幸福感。
  
       目前中国的房价,其实,只是为中国最富有的1000万个家庭定价的,其他3.9亿个家庭,只能靠边站或者做“房奴”牺牲别的幸福来实现买房梦了。
       所以说啊,房价收入比不回到正常的比例,即使中国人多么的吃苦耐劳,不爱享受,20或30:1房价收入比,都是人民不可承受之重。
  
       还有就是,如果房价收入比不合理的话,国家提倡的消费升级也将无谈起。。。。
第三篇:沉默的羔羊——一代人贫穷/蜗居的记忆
    
      
     本来不想用“沉默的羔羊”作为标题的,因为容易误解,阅读的人很容易联想到,羔羊是弱者的代表,再加上又是沉默的,更让人以为另有所指——误会是这个国家中的“沉默的大多数”。其实看完全文,你就会明白,恰恰相反,准确的表达应该是“尖叫的羔羊”。实际上,在同名电影里,“尖叫的羔羊”才是活在提到边缘、任人宰割的弱者。只是为了照顾到习惯,继续沿用这个标题。
     准确来说应该是“尖叫的羔羊—— 一代人贫穷/蜗居的记忆”
    
      电影中,朱迪福斯特饰演的见习女特工,幼年时,父亲去世后的一段日子,寄住在办牧场的姨母家里,因为在一个清晨听到了羔羊惨遭杀害的尖叫而逃走,在孤儿院度过童年的余下时光。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那个羔羊惨叫的噩梦也一直萦绕在她左右。。。
      因为不想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女特工后来经过奋斗,完成了学业并选择了警察这一匡扶正义的职业。女主角这一人生经历的心理动机,即使连她本人都不曾觉察,只有电影中的精神病医生汉尼拔看透——一切都是因为不想在梦中听到待宰的羔羊的尖叫声或者为了The Silence of the Lambs,然后可以安然入睡。
       相比我们这一代人,我们的父辈们经历的贫穷的记忆是深刻的,所以才有了一代人抓住历史机遇,摆脱贫穷命运的奋斗历程,我们看到改革开放的30年,正是一代人财富积累和爆炸式增长的30年。其中的原动力就来自于,当年贫穷的记忆。
      在过上富裕的生活后,这些已经逃“待宰的羔羊”的命运的人们是如何看待今天的富足的呢?我想,无论如何,这些人的梦中仍然会出现“尖叫的羔羊”,当年的贫穷烙下的记忆,依然会在梦中萦回。然而醒来后,不同的人就有了不同的方式来对待今天的生活了。我们看到,面对仍然有一部分正经历这些先富起来的人们当年的贫穷的生活的人时,有人视财如命——冷漠面对他人的疾苦;有人慷慨解囊——无私回报社会;有人纵情豪奢。。。等等。
       为什么有着相同的贫穷记忆的人们,在自己逃离那段痛苦后,表现出的却是如此地截然不同呢?
       这背后的原因只能解释为,面对被拉去屠宰场的羔羊发出的尖叫声,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态度:有人漠然面对,即使自己也有可能面对同样的命运,也是逆来顺受——大部分没有在过去30年努力赚取财富的人们就是这样的;有人奋起反抗,不甘于贫穷延续,抓住机遇,经过自身的努力或者巧取豪夺别人的财富后摆脱了贫穷。
       问题是,为什么在摆脱了贫穷并走上富裕的人群中,却有着截然不同地对待财富的态度呢?
       
       这让我不得不联想到电影中的另一个重要角色——野牛比尔。
    
       野牛比尔的童年经历也是悲惨的,饱受虐待,但这些记忆塑造出的却是与女警完全不同的人生经历。事实就是这样——相同的人生经历有可能塑造出完全不同的心路历程。和女警选择匡扶正义不同的是,野牛比尔期待的是“改变”,不断地要让自己变成一个女性。为什么?因为在他的人生经历中,虐待他的继母才是他心目中的偶像——尽管他自己毫无觉察。因此只有让自己变成像继母那样有权威,他的“内心的小孩”才能得到安全感,所以演变成了他不断寻找猎物让自己变性的过程。
  
     请不要误会我写这些文字的目的是为了痛斥那些不帮助或者冷漠对待穷人的人。从心理学的角度,这种理想主义的念头是可笑的,因为这些行为的背后是有着强大的潜意识来支撑的,不是靠呼吁或强制能够改变的。在此,只是从另一个角度来揭示这一现象而已,决没有别的“崇高”的意图在里面。
      接下来我想说的是,不同的人生经历如果落在有着相对比较大的影响力的人的身上,那就不是简单的发生电影中警察和变态狂那样的事件了,而是可能会改变历史的进程了。
       所以我们看到一些看似不可思议却完全可以从心理学上得到解释的现象——奴隶主的儿子华盛顿并不迷恋最高权力,主动放弃连任,前无古人地开创没有国王统治也能正常运转的合众国。出身富有家庭的格瓦拉的终身理想是为解放贫穷的人们而战斗到死。
    
      在中国,落魄文人洪秀全通过造反起家,在定都天京后,和他的战友们过的却是一群流氓无产者得意后的纵情豪奢、末日狂欢般的生活。而贵族出身的赵匡胤在建立宋朝后定下“不杀文人”的规矩,从而使得宋朝成为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知识分子的黄金时期——唐宋八大家中有六个就出自宋朝。
     历史上的例子还有,贫苦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做了皇帝后,更加狭隘暴虐。而李渊李世明父子开创的李唐盛世中,女人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国家也表现出空前的包容性。
    
      曾经受伤的记忆,演绎的却是不同的人生路径以及对于外界的不同的行为方式。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小孩”,我们都试图照看好内心的小孩,而在一个受到伤害的内心深处,有人试图通过角色的转换来实现不让自己免于受到伤害;而一个不曾被虐待的心灵,反而并不会追求施虐的快感。更有博爱之心的人往往并不是从受压迫的阶层中走来,恰恰相反,是那些曾经心灵受到更多关爱的人们推动了历史前进的车轮.....陈水扁由台湾之子演变成“台湾之耻”就是最好的诠释。
     所以有着贫穷记忆的人在掌权后对于与他曾经同一处境的人们来说,有时并不一定会带来福音。
    
      所以今天我们看到的曾经有着贫穷记忆的一代人富裕后,对目前仍然身处其记忆中的那段经历的人们表现出的并不是同情和关爱,而是傲慢和冷漠。
     同样的,曾经蜗居过的人们在自己有能力安居广厦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却是如何通过房子疯狂敛财,而不顾制造更多的房奴。曾经蜗居的人们,在半夜噩梦醒来时,并不必然会反思“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这就是人的心灵的力量。
      无从觉察的记忆,强迫着人们的行为。
      心灵——不可捉摸。
第四篇:因为别人的年龄,我们潮起潮落
    
     
     “光阴荏苒,我们都是60多岁的人了。咳咳,(还要咳嗽两下)”
    
     呵呵,别以为这是电脑后面敲键盘的人说的,我没那么老。
    
     说这话的其实都是成功人士,而且他们说这话的时候内心也不真的是伤感青春的流逝,相反隐约中还透露出一种功成名就的意味。
     如果我告诉你,这句话是从香港排名前几位的你闭着眼睛都能说出名字的地产大佬口中说出的,你会想到什么?
     你应该能够测算出,那时正是1997年前后。
     你无法想象的是,假设在上述几位说这话的时候,如果你正值盛年或盛时,如同钟镇涛、王菲、刘德华等或者普通的香港市民,那么你也将有能力,也会义无反顾地加入到房产投资者的队伍中去。
     而随后,董伯伯的八万五计划最终导致了董伯伯的下台。是谁有这么大的能量呢?别以为是香港的老百姓,实际正是那些60多岁的人们。
     没办法,这就是社会影响力,房地产老板的社会影响力就是要到60岁左右才能发挥到极致,即使随后10几年,他们的财富又增长了数倍,而对于社会的影响力却远没有当时那么大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香港的房价即使07年那样的大环境下,都回不到97年的水平,除了个别楼盘或个别单位由于北人南下买下天价房外,一般的香港市民并没有为高房价分担更多的痛苦指数。
    
     最近一个世纪来,当房地产成为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支柱产业的时候,当从事地产开发的老板们的年龄到了60岁左右的时候,就必然是房价相对居民收入最高的时候。中国也不例外,我们今天的地产商们,是不是大部分都到了60岁左右了,他们大部分人是不是都是各级两会的代表?是不是意味着他们有着很强的社会影响力?我想你也不会否认。
     一切都是因为,60岁左右的人的社会影响力到了巅峰,无法回避,而偏偏,这些社会影响力达到巅峰的人们从事的就是房地产。如今,后工业化和后城市化时代的美国、日本、西欧等国家因为房地产已经不是支柱产业了,所以你知道的那些60岁左右的名富翁们——如巴菲特、沃尔玛的老板们、比尔盖茨、默多克、索罗斯等都不是从事房地产的。因此,你就发现美国的房价比北京的还便宜。
     如果在你想买套房自住或者手里有俩钱想投资房产保值增值的时候,正好遇上了地产老板们集中进入到60岁的时候,那我敢说,你一生的幸福指数都将因此而降低不少,只要调查一下全国的房奴们就可以得到标准答案。
     现在,有人论证房价跟收入或租金的比例没有关系,我只能说,鼠目寸光。看一下香港就知道了,现在香港居民的收入肯定超过1997年,而房价呢?
     再回到年龄的话题,60岁的人的社会影响力达到巅峰后,就必然进入到逐渐衰落的过程,与此同时,他们所从事的房地产行业也将逐渐式微。
     即使连香港都是这样。
     虽然中国不会出现董伯伯下台那样的事情,但我们也要看到的是,相比董伯伯的八万五计划,580万套保障性住房的推出仍然是付出了时间的代价。好在昨天的消息是,上半年,中央已经拨款600亿了,而07年,中央预算只有区区38亿。
    
     现在你会发现,我为什么说“因为别人的年龄,我们潮起潮落”了。
     年龄的背后,折射的正是社会影响力。而偏偏当大部分人想买房的时候,正是某些人的社会影响力最巅峰的时候。
     郁闷吧?
     无奈,无语。。。
第五篇:未来的大地主——我们的大学
  
  
  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
      中国人喜欢把人分成三六九等,以示区别,古已有之。
      改革开放后,这种现象有所收敛,阶层的区别,尽可能地被弱化,这不失为一种进步。可喜可贺。不过,阶层的区分在人们的脑子中还是根深蒂固的。尤其近几年,贾平凹的《废都》里描写的十等人越来越被人所认同,其中的一等人是“公仆”,排第九位的还是“鱿鱼海参分不清”的园丁,也就是“儒”。其他阶层在变化,似乎只有一等和九等始终不变。
      如果我们参照元朝的阶层分类,那我们会发现,如今,除了一官二吏仍然是一等人没变外,后面的就要全部打乱了。“儒”,就是今天的“教师”,不能理解为知识分子,因为知识分子也会加入到其他阶层中去,为官为商,为医为工。而三僧四道是决不可能排名继续如此靠前了。单就一个教师意义上的“儒”来说,如今也不可能是排在第九位了。我的判断是,不久的将来,“九儒”将取代“三僧四道”,在“一官二吏”(如今的公务员)之后,位列第二。
      最近的十年中,自从大学扩招后,大学的规模急剧膨胀,各地兴建“大学城”的运动在过去的5年可以说声势浩大,圈地建大学城几乎成了各地父母官们除了卖地建房外的第二大重中之重的工作,说白了,建大学城也是搞房地产,先把地圈了,将来大学城的学生教师多了后,自然就可以把空地卖了,发展房地产项目,甚至还可以卖更高的价钱。
      前几天,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公布出来,到2020年,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宏伟蓝图已然描绘出来,今后十年的教育投入有多大,现在还没有具体的数字,但肯定不少,按照中国为人父母者的传统——“再穷不能穷孩子”,我们的父母官们也必然是——“再穷不能穷教育”。况且,办教育就是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啊。试想,如果我们的教育有国际声誉的话,唐骏和他的同学们为了一个“家里登大学”每人花的2000美元就本来是我国的GDP了,绝不会算到美国人的头上去了。
      一个学校就是一座无烟工厂啊。
      再者,俗语说“国清才子贵,家富小儿娇”。
      这个国家的人们,在走向富裕的路上,一定很乐意将最好的——包括土地留给才子们。
      全国的教育用地有多少呢?没有具体数字,只能粗略计算一下,拿广州来说,当年孙中山规划的五山“大学城”——华工,华农占地10平方公里。解放后兴建的大中小学占用了多少地呢?不知道。现在广州市规划的大学城43平方公里,再加上其他大中小学的占地面积,应该是个不小的数字。现在全国各地有多少大学城,各地的网友可以统计一下。
      不可否认的是,教育系统尤其是大学就是个名副其实的大地主。
      还有一句俗语是,“官清司吏瘦,神灵庙祝肥”。
      我们的大学现在是姓“官”还是姓“庙”?大学里的各级人员是公务员还是方丈住持和尚?只能说,以前姓“官”——大家都知道教育行政化是个顽疾。如今是既姓“官”,也姓“庙”了,以前姓“官”的时候,可能就真的是“官清司吏瘦”了,如今又姓“庙”了,你会发现很快将是“神灵庙祝肥”了。现在的大学里的从业人员有行政级别,同时也可以通过教学科研活动搞创收,只要“灵”甚至不“灵”,“肥”都将是必然的了。
      如同在封建社会,由于统治者的需要,僧道寺观往往享有超政权的权利,既可以得到朝廷的赏赐,又可以得到信众的布施,充实自己的小金库。
      单从得到的土地来说,当年,以少林寺和武当山为代表的寺观总是能得到官方的大量土地的封赏。2000多年来,在中国的大地上,除了孔庙作为单一的个体受封土地最多外,寺观作为整体来说受封土地应该是最多了。
    如今的大学不也正越来越具有这种特性了吗?
      在走向教育现代化的道路上,一个必然的趋势是,“三僧四道”不可能再紧跟“一官二吏”之后了。取代寺观的将是大学。那也就意味着,大学能得到的土地和财政拨款将是空前的,所以,大学中的方丈住持和尚们,请耐心等待吧,你们很快将成为大地主啦。
      可以预料的是,在考公务员热之后,未来,挤进大学里谋个职位将变得越来越深入人心。还有就是,如同前几年,疯狂建设高速公路时,公路厅局长是人头落地最多的岗位;房地产火爆的今天,国土厅局长是下马最多的岗位;那么明天,教育厅局长和大学的校长也将曝出更多的丑闻——毕竟,“方丈”“住持”也是人嘛。
第六篇:大水漫灌:一斤稻米,一吨水
  
  甘肃河西走廊的许多地方本是十分缺水的地方,但几十年前浇地时大水漫灌,几十年后的今天仍然如此。
  
  
  
    经济危机,从有资本主义以来,就如影随形地伴随着资本主义走到今天,只是对于中国的冲击,主要还是自亚洲金融危机开始。以前中国一直搞的是计划经济,政府100%地掌控企业的全部事务,即使美国发生1987年股灾,中国人也感觉是发生在另一个世界。主流的声音更是拿这个当作资本主义腐朽没落的标志。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宣布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后几年,亚洲金融危机袭来,这个有着几十年计划经济经验的国家,首先想到的应对之策就是,凯恩斯主义,只是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中国的经济结构中,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的比例并没有今天这么严重失衡。所以亚洲金融危机后的两年,和今天全球金融危机后的两年,我们看到的资产泡沫的规模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另一个原因,可能会有人说,经济规模大小不同。实际应该是,今天的中国对出口和投资的依赖程度可以说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危机之下,决策者想到的仍然是凯恩斯,减低税率、增加政府开支实行赤字预算、增发公债、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等以刺激投资和消费;无不一一做足,甚或有过之而无不及。
     经济危机来临后,天量信贷如洪水般出笼,试图浇灌需要的地方,而事实上,大型国企天然就是个蓄水大坑,钱一出来就首先流向了大型国企,真正需要资金解渴的民营中小企业就如同水稻田中的高地,始终得不到水的浇灌。
  如同河西走廊的农田,一直延续的浇地方式都是大水漫灌,而大水漫灌的另一后果就是土地的盐碱化。然后土地越是盐碱化,需要的水就越多,如此恶性循环,正如我们今天看到的中国的经济土壤一样,资金使用效率低,产出也低,越容易得到资金的企业越是患上了资金饥渴症。
    一斤稻米的产出,最终需要的是一吨水。
    决策者应该清醒的是,资金的真正应该被看做是经济的血液,而不是灌溉的水。如果把资金看成血液的话,能够保证机体正常供血的办法是完善的血管,有动脉,有静脉还有毛细血管延伸到身体的各个部分。
     不但要有大型国有银行,还应该有大量的村镇银行和小型储蓄贷款机构发挥毛细血管的作用,让资金真正流到有需要的地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经济机体的健康运行。
  
    如今我们发现:大水漫灌后,地表水不可能无限制地使用,即使开动印钞机,那样就会洪水泛滥。于是,我们想到还有地下水——中产“刚需”们手里的一点存款,于是,给楼市松绑后,信贷、货币政策支持楼市刚需们高位买房——透支未来20年的消费潜力。
   地下水也被抽干后,可能的后果就是——地表塌陷,经济也就从此一蹶不振。
   消灭中产后,还有谁有能力消费?
    只能寄希望于农民和农民工了——10亿人,大概只有5万亿的存款。。。。
第七篇:房地产是支柱产业,但“鬼屋”不是
  
    天津上演空城计,额尔多斯“鬼城”
  
    经过这几年的洗脑,一个妇孺皆知的论调是:房地产是中国的支柱产业。既然是妇孺皆知了,也就无需在这个坛子里混的有一点常识和用心的人们再次重申一下政府各部门作出的论证了。只是,问题在于:
    
    阐明房地产是支柱产业的前提必须是,目前和将来一段时间是,不会一直都是;健康的房地产是,不健康的房地产不是;人住的房地产是,无人住的“鬼屋”不是。
  
    据称,房地产能带动50多个行业。这必须是有效需求的房地产才能带动这么多行业的发展。纯粹的炒房和无人住的“鬼屋”,不可能带动这么多行业。道理很简单,“鬼屋”连水电表都带不动,怎么可能带动装修、装饰、(钢筋水泥外的)建材、家电、家具物管等等其他行业呢?
  
    高房价的房地产不但不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是致命产业。这一点无需太多论证就能得出。
  
    中国的宏观调控当局一直依赖房地产来拉动经济,这一点很正常。
    中国政府的错误在于,过度发展市场化的房地产。而让老百姓一味地用市场化的手段来解决住的问题,这不但是不健康的,还是不道义的,更有可能是危险的——无论对统治者还是人民都一样。未来,廉租房保障房的将大量入市,同样是依赖房地产的表现,但这是健康的有效的房地产。
    所以鼓吹高房价不能跌的人们,混淆了一个简单的事实:依赖房地产,不是依赖高房价,否则,中国经济就会被一部分别有用心的人绑架。  
  
    房子始终都是要人住的,否则,不如像唐京公司那样,卖墓地也能成为支柱产业。
第八篇:仅靠房子是不够的,无论国家还是个人
  
     说来好笑,偌大的中国,三千多个社科院大专院校,数以十万计的专家学者教授博导研究员,竟然只有一个被人耻笑为仅仅是个硕士学历的宋鸿兵说破次贷危机的来临。在美国还有一个对冲基金经理约翰保尔森预计到了次贷危机将会必然发生,而结果,真的发生了,他也从中赚了大钱。
  
     如同斯蒂芬 金的小说中经常描述的场景,当大部分人狂欢的时候,危险就躲在某个角落了,随后发生的就是尖叫和混乱,这时人们才知道,危险就在身边。
     现在的中国,无论从精英到草根都知道日本楼市泡沫导致日本衰退20年,也都在谈论中国是不是也会步日本的后尘,楼市泡沫破灭后,陷入长期的衰退。 
   
     其实,这实在是太抬举中国经济的实力了。和当年的日本经济社会状况相比,今天的中国在很多指标如GDP总量占世界的比例,人均GDP,技术创新,科技水平,基尼系数,社会保障程度等各方面都不在同一水平线上,真要发生日本式衰退,对老百姓来说,那真要谢天谢地——这真是幸福的烦恼了。
  
     似乎没有人想过衰退还有别的模式。
  
     今天的中国实际和上世纪80年代债务危机前的拉美国家更有可比性。主要表现在,基尼系数扩大的趋势不能遏制,意味着贫富悬殊越来越大。科技水平低,经济结构严重失衡,金融领域对外资的过度开放,吸引着外国和本国资本对于本国人民的无情掠夺,社会保障不健全,还有最致命的——官员的腐败,侵蚀着社会的每一个健康的细胞,这一切,都惊人地相似。
     还有一个中国特色是——巨大的地方政府债务,让房地产调控时刻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
     
     所以,一个可能的结局,如果中国发生衰退,不会是日本式崩盘,而是拉美式的溃败。
第九篇:腐败——让人民活在剃刀的边缘
  
    说到拉美式经济溃败,其实,国外资本的疯狂掠夺是外部原因,并非致命的。最大的原因还是,国内政治的腐败。曾经的阿根廷是那句谚语“富的像阿根廷人”中的阿根廷,现在人们知道的就剩那一首歌“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了。至于上世纪90年代,闹得全世界都知道的笑话,智利人选了日本人藤森做了总统,最后这个藤森因为贪腐,逃回日本,还赖在日本不接受引渡的外交风波一事,更是极品了,其他还有海地出了杜瓦利埃和小杜瓦利埃的大独裁者,更是将海地掠夺到刮地三尺的程度,以致这一次海地地震死去20多万人,都是有直接关系的。
    
    回头再说一下腐败的危害,从本质上来说,经济危机无非就是一国的财富被看似人间蒸发,其实是被一伙人莫名奇妙地转移到别处造成的。本来钱尽可能平均地放在大部分人的口袋里的时候经济和社会就不会发生大规模的危机。这就是为什么按财富总量来说,在建国后物质相对匮乏的中国,也会尽可能地保障到大多数人不会流落街头,而在物质高度富裕的美国却仍然有着相当比例的流浪汉的原因。
  
    当财富集中到少数人的手里的时候,另一个最大的可能就是,资金外逃。只要看一下最近几年,外逃贪官的带走的财富数以千亿美元计,就知道多少中国人创造的财富就这样被转移到国外了。只不过充分的人口红利在支撑着而没有垮塌。未来,随着对外移民投资的方便快捷,一旦国内没有油水可捞的时候,一夜之间就有可能逃走数以万亿美金计的资金,不仅是**的,还有富人的,到那时,只怕银行的外汇头寸都满足不了蜂拥的兑换人群。当然,这一切暂时不会发生,不为别的,只因为人民币资本项下尚未实现可自由兑换,是这道门槛阻止了这一切的发生。
   
   如果2008年前就完全开放人民币资本项下可自由兑换的话,这一次金融危机,对中国就是致命的一击了,我们今天谈论的话题就不会这么轻松了,可能我们都还在外面摆摊做小贩,还没回家呢。
    那现在我们的财富是不是集中到少数人的手里了?答案是肯定的。不再多叙了。
  
    我现在只想转移一下话题,我们的改革路径和苏联东欧是不同的,苏联东欧是先建立起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治制度,再进行市场经济,即所谓的休克疗法。所以表现出的是人民生活遇到暂时的困难,而过后却不用担心贪腐官员外逃带来的致命打击了。
    这一次,波兰总统专机失事反映出的正是,总统的经费都是经过严格监督的。。。
    其他不说了。
   
    腐败对国家是致命的,对某些有条件腐败的人却是充满诱惑的。
  
   记住:重大危机在中国未曾发生的真正原因仅仅是因为人民币资本项下尚未实现可自由兑换,绝不是别的什么义和团式的金枪不倒。
    但是今天不代表明天。
第十篇:高度依赖房地产的中国经济——是个木匠
  
     这届世界杯上,最豪华的一场对阵是6月30日凌晨的葡萄牙—西班牙一战,46名球员的身价超过9亿欧元。
    这个数字和中国人有关系吗?
   当然有,还有大关系。
  
    请看,国际足联的电视转播权卖出了27亿美元,这中间,当然也包括中国人支付的一笔在里面,我们要卖多少件衣服才能付得起这笔转播费?而那46名球员创造的产值,应该比46万中国人创造的还要多。这只是可以眼见到也能算到的,
    而看不到和算不出的的还有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结构的差别。在国际分工中,从事原材料大宗商品贸易的国家处在竞争力最弱的一环。比如为什么有迪拜危机,说白了就是阿联酋的几个酋长国眼看着石油资源枯竭后,想改行发展旅游,金融等高端一点的产业而盲目冒进后翻车出事故了。其次是加工产业,比如中国过去30年一直依赖的加工出口贸易。
  
   中端产业有很多,汽车,电子,工程机械等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高端产业是哪些呢?无非是计算机软件、金融、旅游、展览、电影娱乐、体育比赛等,好莱坞的电影、NBA、欧洲杯、世界杯等体育赛事才是真正最高端的产业,从业人员的人均产值绝对是最高的领域。老虎伍兹,麦克乔丹,汤姆克鲁斯,布拉德皮特,大小C罗等等一干人等,所创造的产值都是一个抵一万个普通工人的。
  
   就像单个的人可以分为:蓝领,灰领,白领,金领,而C罗,布拉德皮特等属于什么领,至今还没有人归类。国家之间的分工,事实上也极其类似单个人的分工。全世界都是,用中东的石油,澳洲的铁矿,生产中国的服装玩具,日本的电器,美国的汽车,中低端产业的分工和贸易互相渗透,互相竞争。
   而几乎全无例外的是,大家都看好莱坞的电影,购买世界杯、欧洲杯、NBA的转播权。
  
   中国长期占据着中低端产业中的最低端的部分——加工贸易。最近又转移到依赖房地产了,那将如何定位呢?
   打个比方,我们知道有个好莱坞明星,哈里森福特,这个人年轻的时候是个找不到活干的木匠,突然有一天被星探发现,转行拍电影了,结果一发不可收拾,后来还变得小有名气了。就像现在的犀利哥,也有人请他当模特,能否出名只能看造化了。
  
   那么高度依赖房地产的中国经济,是个什么样的角色呢?我看比当年哈里森福特要强一点,哈里森福特是个流浪汉木匠,中国的房地产业,应该算是个木制品厂吧。木制品厂生产的产品,有人买才能换成钱。房子也是,全世界最有钱的人,包括那些顶级球星贝克汉姆也都去迪拜买房了,中国的房地产商造的房子,也试图吸引到这些豪客光顾,但始终要看别人脸色才行。与其这样,还不如自己转变一下,让自己占据国际分工最高端的一环,从事既轻松又环保而且能赚大钱的行当。
  
   能否完成从木匠到明星的转变,或者从木制品厂到电影公司的转型?靠的是运气,更多的还是改变命运的理想和奋斗的精神。如果只想着卖房子赚点钱,只怕最后,自己做苦力,生产出一堆建筑后,没有人认购,最终还是要破产的。
  
   这就是为什么一直有人担心中国经济有崩溃可能的原因——不是愤青们和别有用心的人们说的阴谋论,而是实实在在的危险。
 第十一篇:星球大战式的货币攻略让美国的对手们疲于奔命   
  
   1981年,美国总统里根上台执政。1983年10月里根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对外宣布加大对导弹防御系统的投入,迫使苏联在军备竞赛中处于劣势地位,苏联在军备竞赛中疲于奔命,并最终导致国家解体。
  后来有报道说,里根高调提出星球大战计划,实际远没有按对外公布的计划投入那么多资金,而苏联却因此投入更多财力用于军备,由此导致苏联的民生凋敝,民众不满当局的统治,引发国家解体。
  
   1987年,格林斯潘被里根提名为美联储主席。聪明的格林斯潘是否也揣测出里根的星球大战计划的真实意图呢?在他主政美联储的期间,一直实行宽松的货币策,低利率,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继任者伯南克发挥到极致,实行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也就意味着,只要需要,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开动印钞机,按量印出钞票。
  有人不禁要问:美国这么多年来,执行如此货币政策,不害怕通货膨胀吗?
    事实上,美元的泛滥,导致美元持续贬值,而美国却保持着低通胀低失业率的最优发展态势,美国政府参考的主要经济指标就是通胀和失业率,至于中国人最看重的GDP增长率,并不是优先考虑的指标。
  
   这不能不算是个奇迹。
   只有格林斯潘躲在阴暗的角落里偷笑。
  
   然而奇迹的背后,实际就是格林斯潘深刻领会了货币战争中也应该实行“星球大战计划”。
   美元是全球储备货币,格老深谙此中意味,也就是每印出100美元纸币,有至少50美元将流入到美国以外的国家的央行藏起来,其中又有一小部分用来购买美国国债,美国只要支付一点利息就可以了。
     大家又会说,美钞毛了,不是引发全球商品期货价格暴涨了吗?美国进口支出不就大了许多?
  
     问题是,美国是全球资源最大的进口国,同时也是高科技产品的最大出口国,两相对比,在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品的出口,美国有最大的定价权,利润可以高到,同样的贸易额,生产玩具的中国工人,每年连做几趟飞机旅行的机会都没有,而波音公司的员工,每一小时的工资就可以抵中国工人一个月的工资。
  
     另一方面,美元储备国中,中国却执行着僵化的汇兑政策,每一美元进来都要兑换成人民币后收归央行,这样一来,国内人民币泛滥。导致资产价格泡沫,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购买力下降。
  
    2008年,金融危机后,奥巴马宣布7500亿美元救市,经过财长保尔森在国会艰难游说后,美国的议员们才勉强同意拨款。而中国的高层几乎与此同时也高调宣布实施四万亿产业振兴计划,同时9.5万亿新增信贷在一年内投放市场,此举一如当年的苏联领导人基于错误的判断作出的错误决策。因为正像当年里根的做法,美国实际用来救市的资金并没有真正足额投放,而且,美国政府为获救的花旗高盛等金融企业和通用等汽车企业所出的资金,在一年后,已经和正在逐步收回财政部甚至和获得了不错的股权收益。
  
     反观中国,天量信贷一年后,昨天,有人吹风:宏观调控陷入两难,似乎又开始考虑是否止步从紧的宏调政策了,甚至有可能的话继续实施刺激政策。好在,今天又有报道,人大财经委副主任贺铿驳斥这一说法。说明,中国的财经官员们对被滥用的宽松的货币政策还是保持了一份警惕。只是在权力的重压下,有警惕的人们也有可能不得不屈服。
     
     洪水泛滥之下,以沙堆蓄水,岂无溃坝之虞?中国的天量信贷就是流向了楼市股市这样的沙堆。洪水看似被沙堆吸取了,然而终有溃坝之日。
  
     宽松的货币政策出笼后,股市率先反弹,随后,地价应声而涨,楼价紧随其后出现了一波更为猛烈地上涨。股市上升到3478点后,最终因为扩容和银行天量再融资的双重压力之下,步入漫漫熊途。至于楼市则因为高到变为彻底的投资品市场,而有价无市地继续上涨。脱离老百姓实际购买能力的楼市繁荣,将带给中国的是灾难性影响。
  一如当年的美苏军备竞赛,美国只用微小的力量,不战而屈人之兵。最终结果是苏联自乱阵脚,从内部被和平演变。
  
    今天,中国当局对于货币战争,仍以政治挂帅,借保稳定保增长之名,大肆投放货币,以恶性通胀对抗可能的通缩。在错误的路上越行越远。房地产价格每上涨1000元,实体企业就会有多少家倒闭?又会导致多少工人加入到失业大军?可以让国家统计局专门做一个调查分析。依赖房地产的中国经济就如同当年的苏联大搞核军备竞赛。拥有数量庞大的导弹的国家,却不能生产出老百姓的冰箱洗衣机。同样,拥有全世界最大资产泡泡的国家,老百姓的医疗教育却不能免费,每月低保的救济金仅为500元,两年的救济金才能买一平米房子。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天下之大,民生最大。其他都是虚幻。
  
     殷鉴不远,前苏联的覆辙——一个世界两强之一的国家,一夜之间轰然倒塌,由此带来的强烈冲击,我们今天依然可以感受到。
     经济学家许小年一早就提到中国经济将二次探底。原因是中国用来对抗通缩的货币扩张最终导致更大的产能过剩。因为资金都流向了国企,流向了产能过剩的钢筋水泥玻璃等行业,还有就是资产中的房地产行业。
  
     事实是,到了今天,高层的担心正好验证了许小年的判断。
     早知如今,何必当初。
     一方面说执政根基不稳,另一方面又有意无意地依赖房地产和高房价使得民生艰难,制造更大的民怨。
     究竟意欲何为?
     不得不令人深思。。。
 第十二篇:中国楼市在创业板泡沫破裂后步入漫漫熊途
  
    不得不承认:10年一轮回,至少最近的两个10年是这样的。
  如果把2010和2000作对比的话,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1998年广东国投破产事件。
    广国投于1980年经广东省政府批准成立。破产前,广国投是仅次于中信的中国第二大信托投资公司,也是中国在海外最活跃的融资窗口之一。1997年下半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广国投由于经营管理混乱,出现外债支付危机(债权人申报债务规模达到467亿元)。1998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对其实行关闭清算。经过行政关闭清算,发现其负债状况惊人,行政手段已无法挽回,遂决定对其实施破产。1999年1月16日,广国投正式进入破产程序。这也是中国首宗非银行金融机构破产案。当时这一事件在国内外引起高度关注,被称为“广信事件”,亦被法律界人士称为“世纪大案”。
     广东国投的生存方式就是对外举债,对内投资。过度投资,最终资不抵债,破产了事。
   
     十年后,2009年11月,迪拜爆发主权债务危机。迪拜主权债务危机与当年广国投破产有一定的可比性,都是在金融危机爆发1年后,企业难以为继后采取的行动。所不同的是:1998年是亚洲金融危机1年后,2009年是全球金融危机1年后;迪拜是延迟还债,由于兄弟阿布扎比投资局的帮助而度过难关,而广国投由于中央政府表态放弃救助而进入破产程序。两个事件都标志着房地产行业(当然广国投还有其他方面的投资)在过度投资后遇到金融危机爆发即将进入衰退。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事实上1998年后,中国政府也采取了救楼市和扩大投资的政策,比如,取消福利分房,契税减半等,力度并不比09年救楼市政策小,但是终究无力回天,内地包括香港的楼价在2007年之前都不能回到1997年的高点。迪拜的楼价也将以2008年为今后10年的最高点。
  
     前面说到广国投和迪拜的事情,其实根源在于:过度投资。而过度投资实际反映出的问题是:旧的经济增长方式严重超越了社会的真实需求,但由于过度投资,社会呈现出一派繁荣,在一片幻像之中,投资者仍不断加大力度地去生产这些产品,直到产能严重过剩而需求枯竭后,经济陷入衰退。特别是房地产,由于生产和消费都是由资金推动的,一旦某个环节掉链儿了,就以崩溃的方式自我修正。
     当旧的经济增长方式不能带动经济增长时,现代各国主管经济的官员们都已经知道了应对之策,那就是发展新经济,问题是,当政者必须很幸运地在他主政时正好有新经济的模式出现或者有苗头但还没有大规模应用。幸运的是,上一次金融危机和这一次金融危机后都有这样的新兴产业。显而易见的例子是,2000年的互联网。而2009年,几乎在奥巴马提出“智慧的地球”的同时,温也提出了“感知中国”的概念。归根结底都是寄望于“物联网”这一新兴产业能够带动自身经济体的发展以及抢占经济制高点。同时在扶持新经济的过程中有必然因为寄予厚望而制造出又一个泡沫。
  
     中国的楼市与创业板泡沫究竟有什么样的联系呢?
     前面说了,旧的经济增长方式产能过剩后,经济陷入衰退,由于资金还没有被彻底蒸发掉,比如亚洲金融危机时,美国、欧洲受的影响较小,相反,大量资金流入到纳斯达克市场,助推了科网股泡沫的形成,加上面对科网股泡沫表现出的“非理性繁荣”,格林斯潘采取的策略是不直接刺破,而是任其自然破裂。2000年科网股泡沫破裂后,美国的实体经济受到的影响很小,而泡沫破裂后,美国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中诞生了一批卓越的企业:苹果、亚马逊、谷歌、甲骨文甚至纳斯达克本身等。他们已经成为今天美国新经济的代表。如今,与亚洲金融危机时情况不同的是:各国都实行超宽松的货币政策,全球流动性泛滥。资金在寻找出路。
  
      而这时急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国家就是中国。因为只有中国过去靠着出口和投资维系的高增长至今陷入了死胡同,所以,国际上有很多人说“中国经济可能崩溃”,正是基于中国过去的增长方式发展到今天而分析得出的。很多愤青还以阴谋论来看待,认为是外国人有意“唱衰”中国,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真是无知啊。照中国以前的发展方式,真要想中国倒退的人是不会来“唱衰”的,而是捧杀你的,什么G2、中国模式啊等等,背后才包藏祸心呢!中国这种增长方式连印度都不以为然。连印度总理都说,中国GDP的高增长是虚幻的。
  
     中国的管理层亟需为新兴企业创建融资平台并鼓励扶持其上市融资,从而逐步降低过剩产业,增加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并带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因而推出了创业板宾加快中小企业上市的步伐。再加上将炒作房地产的大门关上,民间资金在无路可去的情况下被引入到股市中来。对管理层来说,正是一举两得之事。
  
     大家现在看到创业板似乎跌跌不休,创业板市盈率高企,似乎没有投资价值,但是终有一天,大庄家会将跟风的资金引领进创业板,并将之炒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制造一个不大不小的牛市。为什么?因为我们的管理层无论你说是东施效颦也好,还是别有用心也好。在对待创业板泡沫的态度上,将毫无疑问地向格林斯潘看齐。这一点,嗅觉敏锐的内幕机构是完全可以揣测出的。
  
     下一个问题是,今后,股市——创业板加上主板甚至还有可能推出的国际版总共要吸掉多少资金?保守的估计是:5—10万亿真金白银。记住,是资金,不是市值。也就是说,未来一段时间,用于买股票的资金将是5—10万亿。这个数字足以吸干掉大部分能用来投资的闲散资金,当然其中的大部分是买在牛市的顶端。07年投入到股票市场的资金从流通市值和换手率来测算大约也就是5万亿左右。
  
     当5—10万亿的资金被消灭在山顶上后,全社会能用来炒房的资金将不复存在。况且,这一次关于房地产调控中还有一个一举多得的政策取向就是,大量兴建保障性住房。这一点我很有把握,因为这将是中国政府的一个重大而必须的政策——既能消化钢铁水泥等的过剩产能,使经济平稳过渡,又能使调结构顺利推进,同时又完善了住房保障制度。
    在资金不足,供应又增加的双重制约下,楼市连同股市将一起步入慢慢熊途。
第13篇:我们的“大宗商品”能像铁矿石一样持续涨价吗
  
   地球人都知道,原油、铁矿石、煤炭等资源性产品是大宗商品。
  
   由于中国是原煤的消费大国同时也是生产大国,所以中国人对煤炭的涨价感受,要远小于原油和铁矿石。而原油和铁矿石的定价权完全掌握在澳大利亚、巴西、欧佩克的手中,中国虽是消费大国,却从来都争取不到定价权。
  
   对于原油,除欧佩克之外,还有俄罗斯、委内瑞拉等对中国相对友好的产油国,所以在原油的进口上,中国最多也就跟随国际油价同起同落,只是因为进口量大而多支付了一些外汇,有时又可以通过对俄罗斯委内瑞拉等在外交方面给与支持的话,还可以吃点小灶。
   说到铁矿石,中国就一点辙都没了,在铁矿石谈判中,中钢协总是被动挨打,每年都要接受三大矿山30%以上的涨价幅度。
  
   我们中国人从不争取定价权似乎已经成了传统了,即使拥有世界储量1半以上,也不会想过要利用定价权优势获利。比如说中国是稀土大国,完全可以掌握绝对的定价权,但也逃不了宝贵的稀土资源被贱卖的命运。
  
   我现在要说的是,中国还拥有一个世界最大的资源,一直被人忽视。虽然是这种资源最大的供应国,我们也从未争取过定价权。
  
   说出来你都不信,那就是世界最庞大的劳动力人口,我们手中掌握的最大的资源。也是一直被贱卖的“大宗商品”。
  
   我们的人力资源大量从事着加工贸易,生产出价廉物美的各种产品销往全世界,却只能得到微薄的工资,体面尊严的劳动只是梦想。这实际就是把资源贱卖给外国人。
  按道理我们掌握着世界最庞大的劳动力资源的供给,我们却从未想过也像澳洲巴西那样牢牢掌握资源的定价权。
  
   为什么?难道仅仅因为,这些创造财富的资源的名称就是农民工?即使以这么低的价格出卖的资源,国内的掮客们还拖欠不给,以致在这个国家出现“总里帮农民工讨薪”还成了喉舌们用赞美诗般的语言描述后放在头条的新闻了。
  
   同样处于国际分工链条的低端,矿产资源的出口国们,深知他们的财富来自于矿产,而这些矿产具有不可再生性,所以他们抓住一切机会最大限度地,尽可能地把资源卖个好价钱,有时本来是竞争对手的国家都会结盟联手抬高出口价格。反观国内,我们的父母官们却从不曾想过给劳动者提高工资,不同的地区反过来以本地劳动力工资低于其他地区来招徕吸引外资或内资进来开矿设厂。看一下山西的矿工的生产生活状况就知道了,一边是煤老板和煤炭官员们大肆买房,大肆挥霍,另一边矿工们只有在矿难发生后,大难不死的时候在医院里发出感慨:这是我一生受到最好照顾的时候。
  
   再看一下富士康,这个为全球顶级品牌代工的全球最大的工厂,应该也是利用中国劳动力资源最多的工厂了吧,工人每月1000元的工资,在深圳要多少年才能买上一套房,可能要几辈子吧,因为他们即使纵身一跳,生命陨落后所得到的工厂抚恤金也只能换来10到20平米的房子。要生命轮回多少次,跳下多少回才能让他们在这个自己工作生活的城市住上2室1厅呢?在房价面前,用生命的代价都无法相比。
  
   一切都是因为我们一直在廉价出售着我们手上宝贵的资源。难道就是因为这些资源是可再生的?我们就不必在意是否低价出售了?就像有些人说到,我们的人口红利还可以享受到某某年。但是,我们的人口红利真的是我们的大众百姓享受到了吗?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外国人和国内的富人在享受着这些红利。
  
   人力资源是可再生的,但对于那些单个的人来说,他们低价卖出的每一个工作日是不可能重新回到他的身边的,是不可再生的,时间不可逆转,尽管爱因斯坦说,遇到黑洞,时间也会弯曲或扭转,但那只是科学假说。
  
   眼看着铁矿石、石油等需要进口的矿产资源的价格年年上升,而我们的劳动力价格却少有上涨,广东省的统计是,过去5年,农民工的工资只涨了5%,而同期CPI每年的涨幅不低于4%,最后农民工不得不用脚投票,不来珠三角干活了。
  
   即使连外国人都看不过眼了,美国有议员要搞一场针对中国劳动者生存状态的调查,这一下,吓坏了国内某些人了,担心中国的劳动工资要是被动提高的话就会削弱了中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了。。。
  
   靠贱卖资源获利的国家,必然是短视的,也可能是冷血的,尤其是贱卖人力资源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