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可能已经停滞,由于楼市的原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3/29 20:34:01
经济可能已经停滞,由于楼市的原因

作者:喝百事的巴菲特  发表日期:2010-8-11 7:56:00

 引子
  如果未来,货币当局长期维持低利率,加息变得困难的时候,那些以为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好政策,并且以此认为决策层不会打压楼市股市的人们,在未来一段时间会发现,我们正在步日本——如果幸运的话;或者曾经的拉美——如果不幸的话的后尘,所有资产将长期处在贬值的过程中。
  这是一条凄惨的不归路,尤其在今天的中国的社会经济环境下。  
第一篇,我们究竟有多少可支配收入  
  第一、过去10年,月入2万可以入围富裕家庭
  让我们看一个数字:22万亿——居民存款余额,
  然后去除以以下数字:
  13亿总人口=1.9万/人
  4亿家庭=5.5万/户
  2亿城市家庭=11万/户(假设另外2亿家庭没有存款)
  1千万富裕家庭=220万/户(假设另外3.9亿家庭0存款)
  然后对照自己的财产,就能得出很多信息。
  假设中国的居民存款全部都是1千万个家庭的,
  其他人都是0存款——绝不是0资产,不要搞混淆了。
  答案是220万/户。那就让这1000万个家庭做点好事,
  让出一部分存款给另外3.9亿家庭,
  那么每户存款必然低于220万。
  假设是120万/户。
  那么你呢,有多少存款?
  如果你过去10年月入5万的话,
  除掉每月2万的开销——足够维持一种富有的生活了。
  那么,你的存款是360万(不计算存款利息,如果算上利息的话按5%年复利计算的话,那就会超过500万,是平均数的2.5倍以上了。
  那你就是这个国家中500万个最富有家庭俱乐部中的一员了。
  现实情况和我的假设肯定是有出入的,但是我的思路应该是对的,那我们可以反推然后得出过去10年月入多少可以加入到最富有的1千万个家庭中去呢?
  答案是,如果节省一点的话,月入2万就可以加入到这个俱乐部中。如何得来?
  月入2万,开支1万/月。存款1万/月,每年12万,10年120万(同样没有考虑到存款利息,在此我们假设存款利息用来消费掉吧),这样的收入勉强可以入围。那么有人会说,不是有很多人的财产有几百亿,还有很多是亿万富翁的吗?请注意,这里说的是存款,大富翁们的财富都是以股票的形式存在的,还有一些是以房产和生产资料的形式存在,但那不是现金。基于现金存款的推测大致是这样的,那么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就能得出很多信息,包括买房和投资方面。
  现在有个什么权威机构——据说是社科院的调查说“月入6000就是中产”,那是按个人的收入来计算的,据说北京有540万个人达标了,换成年轻的三口之家的家庭的话,大约1.2万/月,光北京有约300万个家庭达到中产,但是“月入6000就是中产”,是按现在的收入水平来确定的。实际要想成为比较富裕的家庭,至少过去10年平均每月要月入2万以上才可以,而且我这里说的是过去连续10年的平均家庭月收入,不是现在,所以并不矛盾。今后10年要想保持或加入到前1千万个最富有家庭的话,至少从现在开始,如果刚刚月入2万的家庭,要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才可以保持在这个行列内了,而至于家庭月入没有2万的,那只能想办法努力加油啦。
  第二、今后10年,月入5万,还是有钱人
  上面我说到,过去10年月入2万,可以加入到富裕家庭的行列。但那是最低地门槛,实际真要活得轻松一点,至少月入3万,才不会那么累人。
  那么今后10年呢?如果有了前10年的基础,那么平均下来月入5万,将是个不错的收入水平,还可以让你待在富裕阶层中。那么月入5万是个什么概念呢?拿现在最热门的房子来说,以一线城市的电梯两房(约75平/套)的平均月租金2500/月来算,不考虑还贷款——假设已经全部买断的话,要有20套房(共约1500平)供出租,那么就可以月入5万。有多少人有20套房,而且是不欠银行贷款的呢?所以这是一笔不小的财富。还有一种计算方法:1200万现金存银行定期,年利率5%(复利产生的利息忽略不计),那么也可以月入5万。
  所以未来10年,能够月入5万的家庭还是比较有钱的,相信,如果不是大花洒或月光族的话,在2020到2030年的10年中,靠着积累,你还能过着比较富有的生活。
  这让我想起大约05年左右吧,具体记不太清了,曾经有个入围胡润百富榜的富豪,名字不记得了,估计当时他的财产有一百多亿,当然不是现金而是股权。在一次电视节目中,主持人问了一个问题:有多少钱你会觉得幸福?他的回答是:一套别墅+一辆车+500万现金。主持人都笑了,这么一个富豪竟然只希望有这么点现金就可以觉得幸福了,以为他是言不由衷。。。
  实际情况是,后来有报道说这位富豪因为拖欠银行一笔很小的数目而最终闹到打官司的地步。
  现金有时真的很重要,正所谓“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啊。
  以今天的房价来看,相对我们的存款,全国有1000万个家庭可以承受今天的高房价而不会影响自己的生活品质,另外3.9亿个家庭就只能或者不改善居住条件,或者委身为“房奴”牺牲其他生活质素来实现买房梦了。

作者:喝百事的巴菲特  回复日期:2010-08-11 08:01:12

第二篇:房价收入比真的不重要吗?
  实际上,人类从住在山洞里开始,一切经济活动都是围绕着“衣食住行”来进行的,后来的政治、军事、文化、艺术、宗教等也都是由经济活动派生出来或者为经济活动而服务的。而经济活动的核心就是“衣食住行”。
  现代人的印象是,住在山洞里的原始人除了打猎、摘果子充饥外,似乎不需要衣服,也不需要建房子。其实是错的,原始人至少也要找几块树叶来遮挡一下,树叶也有大小,也有质量,也有美丑,这样一来,服装设计师从原始人类开始就一直有的。至于房子,就是山洞了,也有大小,也有潮湿干燥,舒适度和安全性以及距离水源地或食物源的远近,后来稍微有条件后,就盖起了茅草屋,所以原始人也有房地产,只是不一定都通过买卖来交易,有时更多是通过战争来完成过户手续。
  从河姆渡文化遗址的复原图,我们就可以看出原始人的衣食住行状况。
  从古至今,人类的经济活动都是围绕着衣食住行来进行的。除了解决吃的问题外,古人对建筑也是相当执着的,集权社会,大的建筑工程都是皇帝亲自主持的,从秦始皇修长城,建阿房宫,到唐朝的大明宫等,无不体现了对建筑的执着。尤其到了明朝,就更是发展到了极致——南京城墙,北京故宫,明代还修了长城,那是因为地域缩小的原因,到了清朝反而不修长城了。为什么?因为清朝的疆域辽阔到长城已经成了差不多从东到西的国家中轴线了,修长城还有什么意义?可以说明朝最终灭亡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我想,搞建设工程太多也是一个方面吧,想想朱棣修紫禁城的时候最终因为没钱而改变城墙的图纸,草草收场就知道资金拮据到什么程度了。
  到了建国后,建筑主要倾向于民生了。到98年房改前,国家也是投了大量的资金用在居民住房上的。房改后,由市场来主导房地产的建设,也是建了大量的房子,粗略计算,也有7000万套左右。而且房地产成了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了。
  说了这么多废话,无非想说的是,“衣食住行”贯穿了人类从古至今的经济活动,只是现在这个阶段,“住”被放大到了一个太高的地位了,因为衣食无忧后,“住”成了大的问题了,至于“行”人们并没有试着去研究。还有比行更高级的消费,旅游健身,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都不曾被我们想起过。原因是,按马斯洛的理论,人的需要分为5个层次,对照一下我们处在那个阶段?
  我时常在想,为什么美国人或欧洲人的收入那么高,但他们在吃的和穿的包括住的方面其实相对收入来说,所占比重是很少的一部分?所以人家的房价和收入比在5:1左右,而中国现在的比例高达20或30:1,还有人说这个比例是正常的,并找出种种理由,城市化啦,人多地少,大学毕业生愿意留在城市不回家乡,有钱人钱多,没地方投资只能炒房等等,似乎很有道理,但实际是不堪一击的。
  生产是由消费拉动的,而消费结构和比重决定了生活质素,在走上富裕的过程中,人类的消费结构和比重终归是类似的,大同小异而已,印度人喜欢黄金,但并不会让印度人为了黄金不会比世界其他国家的人们支付更高的价格,因为黄金的价格有国际期货作为参照。其他大宗商品无不如此,石油、铁矿石等基本上各国只会因为消费量的多寡而决定支出金额的大小,而不会有价格的差异。而中国的房地产价格的一轮暴涨,究其原因,很多人已经给出了答案,在此不必着墨过多。我只想从消费结构上和比重上来做一阐述。
  即使中国人对房子有多么的偏好,20或30:1的房价都是个变态的比例,既然“衣食住行”在目前来说是我们主要的消费项目,那我们再回头看一下,消费结构和比重是如何此消彼长的。“民以食为天”,所以吃是第一需要解决的,因此我们看到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为的是解决粮食问题,当然解决粮食问题并不是说没饭吃,即使粮食不能自给自足,中国当时也能从国外进口粮食保证人民基本有饭吃,所以改革从农村入手的目的其实更主要还是为了节约宝贵的外汇开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粮食增加了,吃饭的问题解决了,然后我们发现,卖衣服是个赚钱的行当,早期,广州最有钱的一批人是西湖路上灯光夜市的摊主。为什么?服装好卖啊,白天去中山进点货,晚上就会卖个精光,来钱快又多,让人羡慕不已。
  现在我们的感受是什么呢?衣食无忧了,满大街都有打折的衣服在卖,拿北京的中产家庭月入1万2的话,吃和穿的消费能占到20%,就已经可以让自己吃好穿好了,一点压力都没有,现在的中产们不会像我们的父辈们那样因为吃穿要付出收入的80%以上而烦恼了。所以消费和收入的比重其实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幸福感。
  那么,房子作为消费品(撇开投资的属性不谈)占我们的消费/收入比又是多少呢?同样拿数据说话:买一个100万的房子,现在的北京,100万的房子最多只有一房一厅50平了,但我还是拿最低的要求来举例,那么首付30万,贷款70万,20年还款,月供大约4500左右,这4500是你未来20年每月必须的支出。那么我们看到,像我开篇所说的22万亿居民存款落到2亿个城市家庭(假设农村家庭是0存款)的话,是10万/户,有人说这个数字不对,既然只有10万存款为什么那么多人付的出20万或30万的首期?
  当然付得起,可以向暂时不买房的亲戚朋友借啊。所以我们看到很多买房人都是借着亲戚朋友的钱付了首期,然后再想到反正月供才4500,目前的收入有1万以上,不怕。问题是,每个月的4500支出可能占了你收入的4成以上,那我要告诉你,你将为你的行为付出惨重的代价。因为,你忽视了“衣食住行”中另一个更为重要的也将是未来主要的开支——行,不要以为“行”就是买辆车的钱。买辆车以后,被动消费的项目就多了去咯,保险,油钱,出门的停车费,外出旅游时的旅馆费用等,平均每月的支出甚至不比月供房贷少。这样一来,你家那点收入花在衣食住行上后,几乎所剩无几了,哪还谈得上什么体面尊严小资等?
  所以我终于明白美国人和欧洲人的收入那么高,但用在吃穿住上的消费其实是很少的原因了。因为他们的主要消费其实是在“行”以及更高级的医疗、养老、旅游健身其他金融服务上面,那些才是花大钱的地方啊。这些距离当下的大部分中国人来说似乎很遥远。即使是“行”的消费这一块,有些人也会说,大不了不买车,不旅游。所以这样一来又回到了我想要说的,房价收入比真的很重要,老百姓为房子付出太多,就不会有幸福感。
  目前中国的房价,其实,只是为中国最富有的1000万个家庭定价的,其他3.9亿个家庭,只能靠边站或者做“房奴”牺牲别的幸福来实现买房梦了。
  所以说啊,房价收入比不回到正常的比例,即使中国人多么的吃苦耐劳,不爱享受,20或30:1房价收入比,都是人民不可承受之重。
  还有就是,如果房价收入比不合理的话,国家提倡的消费升级也将无谈起。。。。

作者:喝百事的巴菲特  回复日期:2010-08-11 08:19:41

第三篇:沉默的羔羊——一代人贫穷/蜗居的记忆
  本来不想用“沉默的羔羊”作为标题的,因为容易误解,阅读的人很容易联想到,羔羊是弱者的代表,再加上又是沉默的,更让人以为另有所指——误会是这个国家中的“沉默的大多数”。其实看完全文,你就会明白,恰恰相反,准确的表达应该是“尖叫的羔羊”。实际上,在同名电影里,“尖叫的羔羊”才是活在提到边缘、任人宰割的弱者。只是为了照顾到习惯,继续沿用这个标题。
  准确来说应该是“尖叫的羔羊—— 一代人贫穷/蜗居的记忆”
  电影中,朱迪福斯特饰演的见习女特工,幼年时,父亲去世后的一段日子,寄住在办牧场的姨母家里,因为在一个清晨听到了羔羊惨遭杀害的尖叫而逃走,在孤儿院度过童年的余下时光。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那个羔羊惨叫的噩梦也一直萦绕在她左右。。。
  因为不想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女特工后来经过奋斗,完成了学业并选择了警察这一匡扶正义的职业。女主角这一人生经历的心理动机,即使连她本人都不曾觉察,只有电影中的精神病医生汉尼拔看透——一切都是因为不想在梦中听到待宰的羔羊的尖叫声或者为了The Silence of the Lambs,然后可以安然入睡。
  相比我们这一代人,我们的父辈们经历的贫穷的记忆是深刻的,所以才有了一代人抓住历史机遇,摆脱贫穷命运的奋斗历程,我们看到改革开放的30年,正是一代人财富积累和爆炸式增长的30年。其中的原动力就来自于,当年贫穷的记忆。
  在过上富裕的生活后,这些已经逃“待宰的羔羊”的命运的人们是如何看待今天的富足的呢?我想,无论如何,这些人的梦中仍然会出现“尖叫的羔羊”,当年的贫穷烙下的记忆,依然会在梦中萦回。然而醒来后,不同的人就有了不同的方式来对待今天的生活了。我们看到,面对仍然有一部分正经历这些先富起来的人们当年的贫穷的生活的人时,有人视财如命——冷漠面对他人的疾苦;有人慷慨解囊——无私回报社会;有人纵情豪奢。。。等等。
  为什么有着相同的贫穷记忆的人们,在自己逃离那段痛苦后,表现出的却是如此地截然不同呢?
  这背后的原因只能解释为,面对被拉去屠宰场的羔羊发出的尖叫声,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态度:有人漠然面对,即使自己也有可能面对同样的命运,也是逆来顺受——大部分没有在过去30年努力赚取财富的人们就是这样的;有人奋起反抗,不甘于贫穷延续,抓住机遇,经过自身的努力或者巧取豪夺别人的财富后摆脱了贫穷。
  问题是,为什么在摆脱了贫穷并走上富裕的人群中,却有着截然不同地对待财富的态度呢?
  这让我不得不联想到电影中的另一个重要角色——野牛比尔。
  野牛比尔的童年经历也是悲惨的,饱受虐待,但这些记忆塑造出的却是与女警完全不同的人生经历。事实就是这样——相同的人生经历有可能塑造出完全不同的心路历程。和女警选择匡扶正义不同的是,野牛比尔期待的是“改变”,不断地要让自己变成一个女性。为什么?因为在他的人生经历中,虐待他的继母才是他心目中的偶像——尽管他自己毫无觉察。因此只有让自己变成像继母那样有权威,他的“内心的小孩”才能得到安全感,所以演变成了他不断寻找猎物让自己变性的过程。
  请不要误会我写这些文字的目的是为了痛斥那些不帮助或者冷漠对待穷人的人。从心理学的角度,这种理想主义的念头是可笑的,因为这些行为的背后是有着强大的潜意识来支撑的,不是靠呼吁或强制能够改变的。在此,只是从另一个角度来揭示这一现象而已,决没有别的“崇高”的意图在里面。
  接下来我想说的是,不同的人生经历如果落在有着相对比较大的影响力的人的身上,那就不是简单的发生电影中警察和变态狂那样的事件了,而是可能会改变历史的进程了。
  所以我们看到一些看似不可思议却完全可以从心理学上得到解释的现象——奴隶主的儿子华盛顿并不迷恋最高权力,主动放弃连任,前无古人地开创没有国王统治也能正常运转的合众国。出身富有家庭的格瓦拉的终身理想是为解放贫穷的人们而战斗到死。
  在中国,落魄文人洪秀全通过造反起家,在定都天京后,和他的战友们过的却是一群流氓无产者得意后的纵情豪奢、末日狂欢般的生活。而贵族出身的赵匡胤在建立宋朝后定下“不杀文人”的规矩,从而使得宋朝成为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知识分子的黄金时期——唐宋八大家中有六个就出自宋朝。
  历史上的例子还有,贫苦农民出身的朱元璋做了皇帝后,更加狭隘暴虐。而李渊李世明父子开创的李唐盛世中,女人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国家也表现出空前的包容性。
  曾经受伤的记忆,演绎的却是不同的人生路径以及对于外界的不同的行为方式。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小孩”,我们都试图照看好内心的小孩,而在一个受到伤害的内心深处,有人试图通过角色的转换来实现不让自己免于受到伤害;而一个不曾被虐待的心灵,反而并不会追求施虐的快感。更有博爱之心的人往往并不是从受压迫的阶层中走来,恰恰相反,是那些曾经心灵受到更多关爱的人们推动了历史前进的车轮.....陈水扁由台湾之子演变成“台湾之耻”就是最好的诠释。
  所以有着贫穷记忆的人在掌权后对于与他曾经同一处境的人们来说,有时并不一定会带来福音。
  所以今天我们看到的曾经有着贫穷记忆的一代人富裕后,对目前仍然身处其记忆中的那段经历的人们表现出的并不是同情和关爱,而是傲慢和冷漠。
  同样的,曾经蜗居过的人们在自己有能力安居广厦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却是如何通过房子疯狂敛财,而不顾制造更多的房奴。曾经蜗居的人们,在半夜噩梦醒来时,并不必然会反思“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这就是人的心灵的力量。
      无从觉察的记忆,强迫着人们的行为。
      心灵——不可捉摸。第四篇:因为别人的年龄,我们潮起潮落
  “光阴荏苒,我们都是60多岁的人了。咳咳,(还要咳嗽两下)”
  呵呵,别以为这是电脑后面敲键盘的人说的,我没那么老。
  说这话的其实都是成功人士,而且他们说这话的时候内心也不真的是伤感青春的流逝,相反隐约中还透露出一种功成名就的意味。
  如果我告诉你,这句话是从香港排名前几位的你闭着眼睛都能说出名字的地产大佬口中说出的,你会想到什么?
  你应该能够测算出,那时正是1997年前后。
  你无法想象的是,假设在上述几位说这话的时候,如果你正值盛年或盛时,如同钟镇涛、王菲、刘德华等或者普通的香港市民,那么你也将有能力,也会义无反顾地加入到房产投资者的队伍中去。
  而随后,董伯伯的八万五计划最终导致了董伯伯的下台。是谁有这么大的能量呢?别以为是香港的老百姓,实际正是那些60多岁的人们。
  没办法,这就是社会影响力,房地产老板的社会影响力就是要到60岁左右才能发挥到极致,即使随后10几年,他们的财富又增长了数倍,而对于社会的影响力却远没有当时那么大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香港的房价即使07年那样的大环境下,都回不到97年的水平,除了个别楼盘或个别单位由于北人南下买下天价房外,一般的香港市民并没有为高房价分担更多的痛苦指数。
  最近一个世纪来,当房地产成为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支柱产业的时候,当从事地产开发的老板们的年龄到了60岁左右的时候,就必然是房价相对居民收入最高的时候。中国也不例外,我们今天的地产商们,是不是大部分都到了60岁左右了,他们大部分人是不是都是各级两会的代表?是不是意味着他们有着很强的社会影响力?我想你也不会否认。
  一切都是因为,60岁左右的人的社会影响力到了巅峰,无法回避,而偏偏,这些社会影响力达到巅峰的人们从事的就是房地产。如今,后工业化和后城市化时代的美国、日本、西欧等国家因为房地产已经不是支柱产业了,所以你知道的那些60岁左右的名富翁们——如巴菲特、沃尔玛的老板们、比尔盖茨、默多克、索罗斯等都不是从事房地产的。因此,你就发现美国的房价比北京的还便宜。
  如果在你想买套房自住或者手里有俩钱想投资房产保值增值的时候,正好遇上了地产老板们集中进入到60岁的时候,那我敢说,你一生的幸福指数都将因此而降低不少,只要调查一下全国的房奴们就可以得到标准答案。
  现在,有人论证房价跟收入或租金的比例没有关系,我只能说,鼠目寸光。看一下香港就知道了,现在香港居民的收入肯定超过1997年,而房价呢?
  再回到年龄的话题,60岁的人的社会影响力达到巅峰后,就必然进入到逐渐衰落的过程,与此同时,他们所从事的房地产行业也将逐渐式微。
  即使连香港都是这样。
  虽然中国不会出现董伯伯下台那样的事情,但我们也要看到的是,相比董伯伯的八万五计划,580万套保障性住房的推出仍然是付出了时间的代价。好在昨天的消息是,上半年,中央已经拨款600亿了,而07年,中央预算只有区区38亿。
  现在你会发现,我为什么说“因为别人的年龄,我们潮起潮落”了。
  年龄的背后,折射的正是社会影响力。而偏偏当大部分人想买房的时候,正是某些人的社会影响力最巅峰的时候。
  郁闷吧?
  无奈,无语。。。

作者:喝百事的巴菲特  回复日期:2010-08-11 08:22:54

第五篇:未来的大地主——我们的大学
  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
  中国人喜欢把人分成三六九等,以示区别,古已有之。
  改革开放后,这种现象有所收敛,阶层的区别,尽可能地被弱化,这不失为一种进步。可喜可贺。不过,阶层的区分在人们的脑子中还是根深蒂固的。尤其近几年,贾平凹的《废都》里描写的十等人越来越被人所认同,其中的一等人是“公仆”,排第九位的还是“鱿鱼海参分不清”的园丁,也就是“儒”。其他阶层在变化,似乎只有一等和九等始终不变。
  如果我们参照元朝的阶层分类,那我们会发现,如今,除了一官二吏仍然是一等人没变外,后面的就要全部打乱了。“儒”,就是今天的“教师”,不能理解为知识分子,因为知识分子也会加入到其他阶层中去,为官为商,为医为工。而三僧四道是决不可能排名继续如此靠前了。单就一个教师意义上的“儒”来说,如今也不可能是排在第九位了。我的判断是,不久的将来,“九儒”将取代“三僧四道”,在“一官二吏”(如今的公务员)之后,位列第二。
  最近的十年中,自从大学扩招后,大学的规模急剧膨胀,各地兴建“大学城”的运动在过去的5年可以说声势浩大,圈地建大学城几乎成了各地父母官们除了卖地建房外的第二大重中之重的工作,说白了,建大学城也是搞房地产,先把地圈了,将来大学城的学生教师多了后,自然就可以把空地卖了,发展房地产项目,甚至还可以卖更高的价钱。
  前几天,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公布出来,到2020年,我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宏伟蓝图已然描绘出来,今后十年的教育投入有多大,现在还没有具体的数字,但肯定不少,按照中国为人父母者的传统——“再穷不能穷孩子”,我们的父母官们也必然是——“再穷不能穷教育”。况且,办教育就是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啊。试想,如果我们的教育有国际声誉的话,唐骏和他的同学们为了一个“家里登大学”每人花的2000美元就本来是我国的GDP了,绝不会算到美国人的头上去了。
  一个学校就是一座无烟工厂啊。
  再者,俗语说“国清才子贵,家富小儿娇”。
  这个国家的人们,在走向富裕的路上,一定很乐意将最好的——包括土地留给才子们。
  全国的教育用地有多少呢?没有具体数字,只能粗略计算一下,拿广州来说,当年孙中山规划的五山“大学城”——华工,华农占地10平方公里。解放后兴建的大中小学占用了多少地呢?不知道。现在广州市规划的大学城43平方公里,再加上其他大中小学的占地面积,应该是个不小的数字。现在全国各地有多少大学城,各地的网友可以统计一下。
  不可否认的是,教育系统尤其是大学就是个名副其实的大地主。
  还有一句俗语是,“官清司吏瘦,神灵庙祝肥”。
  我们的大学现在是姓“官”还是姓“庙”?大学里的各级人员是公务员还是方丈住持和尚?只能说,以前姓“官”——大家都知道教育行政化是个顽疾。如今是既姓“官”,也姓“庙”了,以前姓“官”的时候,可能就真的是“官清司吏瘦”了,如今又姓“庙”了,你会发现很快将是“神灵庙祝肥”了。现在的大学里的从业人员有行政级别,同时也可以通过教学科研活动搞创收,只要“灵”甚至不“灵”,“肥”都将是必然的了。
  如同在封建社会,由于统治者的需要,僧道寺观往往享有超政权的权利,既可以得到朝廷的赏赐,又可以得到信众的布施,充实自己的小金库。
  单从得到的土地来说,当年,以少林寺和武当山为代表的寺观总是能得到官方的大量土地的封赏。2000多年来,在中国的大地上,除了孔庙作为单一的个体受封土地最多外,寺观作为整体来说受封土地应该是最多了。
  如今的大学不也正越来越具有这种特性了吗?
  在走向教育现代化的道路上,一个必然的趋势是,“三僧四道”不可能再紧跟“一官二吏”之后了。取代寺观的将是大学。那也就意味着,大学能得到的土地和财政拨款将是空前的,所以,大学中的方丈住持和尚们,请耐心等待吧,你们很快将成为大地主啦。
  可以预料的是,在考公务员热之后,未来,挤进大学里谋个职位将变得越来越深入人心。还有就是,如同前几年,疯狂建设高速公路时,公路厅局长是人头落地最多的岗位;房地产火爆的今天,国土厅局长是下马最多的岗位;那么明天,教育厅局长和大学的校长也将曝出更多的丑闻——毕竟,“方丈”“住持”也是人嘛。

作者:喝百事的巴菲特  回复日期:2010-08-11 09:24:55

第六篇:大水漫灌:一斤稻米,一吨水
  甘肃河西走廊的许多地方本是十分缺水的地方,但几十年前浇地时大水漫灌,几十年后的今天仍然如此。
  经济危机,从有资本主义以来,就如影随形地伴随着资本主义走到今天,只是对于中国的冲击,主要还是自亚洲金融危机开始。以前中国一直搞的是计划经济,政府100%地掌控企业的全部事务,即使美国发生1987年股灾,中国人也感觉是发生在另一个世界。主流的声音更是拿这个当作资本主义腐朽没落的标志。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宣布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后几年,亚洲金融危机袭来,这个有着几十年计划经济经验的国家,首先想到的应对之策就是,凯恩斯主义,只是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中国的经济结构中,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的比例并没有今天这么严重失衡。所以亚洲金融危机后的两年,和今天全球金融危机后的两年,我们看到的资产泡沫的规模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另一个原因,可能会有人说,经济规模大小不同。实际应该是,今天的中国对出口和投资的依赖程度可以说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危机之下,决策者想到的仍然是凯恩斯,减低税率、增加政府开支实行赤字预算、增发公债、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等以刺激投资和消费;无不一一做足,甚或有过之而无不及。
  经济危机来临后,天量信贷如洪水般出笼,试图浇灌需要的地方,而事实上,大型国企天然就是个蓄水大坑,钱一出来就首先流向了大型国企,真正需要资金解渴的民营中小企业就如同水稻田中的高地,始终得不到水的浇灌。
  如同河西走廊的农田,一直延续的浇地方式都是大水漫灌,而大水漫灌的另一后果就是土地的盐碱化。然后土地越是盐碱化,需要的水就越多,如此恶性循环,正如我们今天看到的中国的经济土壤一样,资金使用效率低,产出也低,越容易得到资金的企业越是患上了资金饥渴症。
  一斤稻米的产出,最终需要的是一吨水。
  决策者应该清醒的是,资金的真正应该被看做是经济的血液,而不是灌溉的水。如果把资金看成血液的话,能够保证机体正常供血的办法是完善的血管,有动脉,有静脉还有毛细血管延伸到身体的各个部分。
  不但要有大型国有银行,还应该有大量的村镇银行和小型储蓄贷款机构发挥毛细血管的作用,让资金真正流到有需要的地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经济机体的健康运行。
  如今我们发现:大水漫灌后,地表水不可能无限制地使用,即使开动印钞机,那样就会洪水泛滥。于是,我们想到还有地下水——中产“刚需”们手里的一点存款,于是,给楼市松绑后,信贷、货币政策支持楼市刚需们高位买房——透支未来20年的消费潜力。
  地下水也被抽干后,可能的后果就是——地表塌陷,经济也就从此一蹶不振。
  消灭中产后,还有谁有能力消费?
  只能寄希望于农民和农民工了——10亿人,大概只有5万亿的存款。。。。

作者:喝百事的巴菲特  回复日期:2010-08-11 10:13:20

第七篇:房地产是支柱产业,但“鬼屋”不是
  天津上演空城计,额尔多斯“鬼城”
  经过这几年的洗脑,一个妇孺皆知的论调是:房地产是中国的支柱产业。既然是妇孺皆知了,也就无需在这个坛子里混的有一点常识和用心的人们再次重申一下政府各部门作出的论证了。只是,问题在于:
  阐明房地产是支柱产业的前提必须是,目前和将来一段时间是,不会一直都是;健康的房地产是,不健康的房地产不是;人住的房地产是,无人住的“鬼屋”不是。
  据称,房地产能带动50多个行业。这必须是有效需求的房地产才能带动这么多行业的发展。纯粹的炒房和无人住的“鬼屋”,不可能带动这么多行业。道理很简单,“鬼屋”连水电表都带不动,怎么可能带动装修、装饰、(钢筋水泥外的)建材、家电、家具物管等等其他行业呢?
  高房价的房地产不但不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是致命产业。这一点无需太多论证就能得出。
  中国的宏观调控当局一直依赖房地产来拉动经济,这一点很正常。
  中国政府的错误在于,过度发展市场化的房地产。而让老百姓一味地用市场化的手段来解决住的问题,这不但是不健康的,还是不道义的,更有可能是危险的——无论对统治者还是人民都一样。未来,廉租房保障房的将大量入市,同样是依赖房地产的表现,但这是健康的有效的房地产。
  所以鼓吹高房价不能跌的人们,混淆了一个简单的事实:依赖房地产,不是依赖高房价,否则,中国经济就会被一部分别有用心的人绑架。  
  房子始终都是要人住的,否则,不如像唐京公司那样,卖墓地也能成为支柱产业。  

作者:喝百事的巴菲特  回复日期:2010-08-11 10:18:09

第八篇:仅靠房子是不够的,无论国家还是个人
  说来好笑,偌大的中国,三千多个社科院大专院校,数以十万计的专家学者教授博导研究员,竟然只有一个被人耻笑为仅仅是个硕士学历的宋鸿兵说破次贷危机的来临。在美国还有一个对冲基金经理约翰保尔森预计到了次贷危机将会必然发生,而结果,真的发生了,他也从中赚了大钱。
  如同斯蒂芬 金的小说中经常描述的场景,当大部分人狂欢的时候,危险就躲在某个角落了,随后发生的就是尖叫和混乱,这时人们才知道,危险就在身边。
  现在的中国,无论从精英到草根都知道日本楼市泡沫导致日本衰退20年,也都在谈论中国是不是也会步日本的后尘,楼市泡沫破灭后,陷入长期的衰退。 
  其实,这实在是太抬举中国经济的实力了。和当年的日本经济社会状况相比,今天的中国在很多指标如GDP总量占世界的比例,人均GDP,技术创新,科技水平,基尼系数,社会保障程度等各方面都不在同一水平线上,真要发生日本式衰退,对老百姓来说,那真要谢天谢地——这真是幸福的烦恼了。
  似乎没有人想过衰退还有别的模式。
  今天的中国实际和上世纪80年代债务危机前的拉美国家更有可比性。主要表现在,基尼系数扩大的趋势不能遏制,意味着贫富悬殊越来越大。科技水平低,经济结构严重失衡,金融领域对外资的过度开放,吸引着外国和本国资本对于本国人民的无情掠夺,社会保障不健全,还有最致命的——官员的腐败,侵蚀着社会的每一个健康的细胞,这一切,都惊人地相似。
  还有一个中国特色是——巨大的地方政府债务,让房地产调控时刻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     
  所以,一个可能的结局,如果中国发生衰退,不会是日本式崩盘,而是拉美式的溃败。

作者:喝百事的巴菲特  回复日期:2010-08-11 10:27:53

第九篇:腐败——让人民活在剃刀的边缘
  说到拉美式经济溃败,其实,国外资本的疯狂掠夺是外部原因,并非致命的。最大的原因还是,国内政治的腐败。曾经的阿根廷是那句谚语“富的像阿根廷人”中的阿根廷,现在人们知道的就剩那一首歌“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了。至于上世纪90年代,闹得全世界都知道的笑话,智利人选了日本人藤森做了总统,最后这个藤森因为贪腐,逃回日本,还赖在日本不接受引渡的外交风波一事,更是极品了,其他还有海地出了杜瓦利埃和小杜瓦利埃的大独裁者,更是将海地掠夺到刮地三尺的程度,以致这一次海地地震死去20多万人,都是有直接关系的。
  回头再说一下腐败的危害,从本质上来说,经济危机无非就是一国的财富被看似人间蒸发,其实是被一伙人莫名奇妙地转移到别处造成的。本来钱尽可能平均地放在大部分人的口袋里的时候经济和社会就不会发生大规模的危机。这就是为什么按财富总量来说,在建国后物质相对匮乏的中国,也会尽可能地保障到大多数人不会流落街头,而在物质高度富裕的美国却仍然有着相当比例的流浪汉的原因。
  当财富集中到少数人的手里的时候,另一个最大的可能就是,资金外逃。只要看一下最近几年,外逃贪官的带走的财富数以千亿美元计,就知道多少中国人创造的财富就这样被转移到国外了。只不过充分的人口红利在支撑着而没有垮塌。未来,随着对外移民投资的方便快捷,一旦国内没有油水可捞的时候,一夜之间就有可能逃走数以万亿美金计的资金,不仅是**的,还有富人的,到那时,只怕银行的外汇头寸都满足不了蜂拥的兑换人群。当然,这一切暂时不会发生,不为别的,只因为人民币资本项下尚未实现可自由兑换,是这道门槛阻止了这一切的发生。
  如果2008年前就完全开放人民币资本项下可自由兑换的话,这一次金融危机,对中国就是致命的一击了,我们今天谈论的话题就不会这么轻松了,可能我们都还在外面摆摊做小贩,还没回家呢。
  那现在我们的财富是不是集中到少数人的手里了?答案是肯定的。不再多叙了。
  我现在只想转移一下话题,我们的改革路径和苏联东欧是不同的,苏联东欧是先建立起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治制度,再进行市场经济,即所谓的休克疗法。所以表现出的是人民生活遇到暂时的困难,而过后却不用担心贪腐官员外逃带来的致命打击了。
  这一次,波兰总统专机失事反映出的正是,总统的经费都是经过严格监督的。。。
  其他不说了。
  腐败对国家是致命的,对某些有条件腐败的人却是充满诱惑的。
  记住:重大危机在中国未曾发生的真正原因仅仅是因为人民币资本项下尚未实现可自由兑换,绝不是别的什么义和团式的金枪不倒。
  但是今天不代表明天。

作者:喝百事的巴菲特  回复日期:2010-08-11 10:32:46

第十篇:高度依赖房地产的中国经济——是个木匠
  这届世界杯上,最豪华的一场对阵是6月30日凌晨的葡萄牙—西班牙一战,46名球员的身价超过9亿欧元。
  这个数字和中国人有关系吗?
  当然有,还有大关系。
  请看,国际足联的电视转播权卖出了27亿美元,这中间,当然也包括中国人支付的一笔在里面,我们要卖多少件衣服才能付得起这笔转播费?而那46名球员创造的产值,应该比46万中国人创造的还要多。这只是可以眼见到也能算到的,
  而看不到和算不出的的还有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结构的差别。在国际分工中,从事原材料大宗商品贸易的国家处在竞争力最弱的一环。比如为什么有迪拜危机,说白了就是阿联酋的几个酋长国眼看着石油资源枯竭后,想改行发展旅游,金融等高端一点的产业而盲目冒进后翻车出事故了。其次是加工产业,比如中国过去30年一直依赖的加工出口贸易。
  中端产业有很多,汽车,电子,工程机械等等,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高端产业是哪些呢?无非是计算机软件、金融、旅游、展览、电影娱乐、体育比赛等,好莱坞的电影、NBA、欧洲杯、世界杯等体育赛事才是真正最高端的产业,从业人员的人均产值绝对是最高的领域。老虎伍兹,麦克乔丹,汤姆克鲁斯,布拉德皮特,大小C罗等等一干人等,所创造的产值都是一个抵一万个普通工人的。
  就像单个的人可以分为:蓝领,灰领,白领,金领,而C罗,布拉德皮特等属于什么领,至今还没有人归类。国家之间的分工,事实上也极其类似单个人的分工。全世界都是,用中东的石油,澳洲的铁矿,生产中国的服装玩具,日本的电器,美国的汽车,中低端产业的分工和贸易互相渗透,互相竞争。
  而几乎全无例外的是,大家都看好莱坞的电影,购买世界杯、欧洲杯、NBA的转播权。
  中国长期占据着中低端产业中的最低端的部分——加工贸易。最近又转移到依赖房地产了,那将如何定位呢?
  打个比方,我们知道有个好莱坞明星,哈里森福特,这个人年轻的时候是个找不到活干的木匠,突然有一天被星探发现,转行拍电影了,结果一发不可收拾,后来还变得小有名气了。就像现在的犀利哥,也有人请他当模特,能否出名只能看造化了。
  那么高度依赖房地产的中国经济,是个什么样的角色呢?我看比当年哈里森福特要强一点,哈里森福特是个流浪汉木匠,中国的房地产业,应该算是个木制品厂吧。木制品厂生产的产品,有人买才能换成钱。房子也是,全世界最有钱的人,包括那些顶级球星贝克汉姆也都去迪拜买房了,中国的房地产商造的房子,也试图吸引到这些豪客光顾,但始终要看别人脸色才行。与其这样,还不如自己转变一下,让自己占据国际分工最高端的一环,从事既轻松又环保而且能赚大钱的行当。
  能否完成从木匠到明星的转变,或者从木制品厂到电影公司的转型?靠的是运气,更多的还是改变命运的理想和奋斗的精神。如果只想着卖房子赚点钱,只怕最后,自己做苦力,生产出一堆建筑后,没有人认购,最终还是要破产的。
  这就是为什么一直有人担心中国经济有崩溃可能的原因——不是愤青们和别有用心的人们说的阴谋论,而是实实在在的危险。

作者:喝百事的巴菲特  回复日期:2010-08-11 10:57:54

星球大战式的货币攻略让美国的对手们疲于奔命(2010-08-04 08:49:45)[编辑][删除]  标签:杂谈   
第十一篇:星球大战式的货币攻略让美国的对手们疲于奔命   
  1981年,美国总统里根上台执政。1983年10月里根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对外宣布加大对导弹防御系统的投入,迫使苏联在军备竞赛中处于劣势地位,苏联在军备竞赛中疲于奔命,并最终导致国家解体。
  后来有报道说,里根高调提出星球大战计划,实际远没有按对外公布的计划投入那么多资金,而苏联却因此投入更多财力用于军备,由此导致苏联的民生凋敝,民众不满当局的统治,引发国家解体。
  1987年,格林斯潘被里根提名为美联储主席。聪明的格林斯潘是否也揣测出里根的星球大战计划的真实意图呢?在他主政美联储的期间,一直实行宽松的货币策,低利率,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继任者伯南克发挥到极致,实行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也就意味着,只要需要,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开动印钞机,按量印出钞票。
  有人不禁要问:美国这么多年来,执行如此货币政策,不害怕通货膨胀吗?
  事实上,美元的泛滥,导致美元持续贬值,而美国却保持着低通胀低失业率的最优发展态势,美国政府参考的主要经济指标就是通胀和失业率,至于中国人最看重的GDP增长率,并不是优先考虑的指标。
  这不能不算是个奇迹。
  只有格林斯潘躲在阴暗的角落里偷笑。
  然而奇迹的背后,实际就是格林斯潘深刻领会了货币战争中也应该实行“星球大战计划”。
  美元是全球储备货币,格老深谙此中意味,也就是每印出100美元纸币,有至少50美元将流入到美国以外的国家的央行藏起来,其中又有一小部分用来购买美国国债,美国只要支付一点利息就可以了。
  大家又会说,美钞毛了,不是引发全球商品期货价格暴涨了吗?美国进口支出不就大了许多?
  问题是,美国是全球资源最大的进口国,同时也是高科技产品的最大出口国,两相对比,在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品的出口,美国有最大的定价权,利润可以高到,同样的贸易额,生产玩具的中国工人,每年连做几趟飞机旅行的机会都没有,而波音公司的员工,每一小时的工资就可以抵中国工人一个月的工资。
  另一方面,美元储备国中,中国却执行着僵化的汇兑政策,每一美元进来都要兑换成人民币后收归央行,这样一来,国内人民币泛滥。导致资产价格泡沫,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购买力下降。
  2008年,金融危机后,奥巴马宣布7500亿美元救市,经过财长保尔森在国会艰难游说后,美国的议员们才勉强同意拨款。而中国的高层几乎与此同时也高调宣布实施四万亿产业振兴计划,同时9.5万亿新增信贷在一年内投放市场,此举一如当年的苏联领导人基于错误的判断作出的错误决策。因为正像当年里根的做法,美国实际用来救市的资金并没有真正足额投放,而且,美国政府为获救的花旗高盛等金融企业和通用等汽车企业所出的资金,在一年后,已经和正在逐步收回财政部甚至和获得了不错的股权收益。
  反观中国,天量信贷一年后,昨天,有人吹风:宏观调控陷入两难,似乎又开始考虑是否止步从紧的宏调政策了,甚至有可能的话继续实施刺激政策。好在,今天又有报道,人大财经委副主任贺铿驳斥这一说法。说明,中国的财经官员们对被滥用的宽松的货币政策还是保持了一份警惕。只是在权力的重压下,有警惕的人们也有可能不得不屈服。
  洪水泛滥之下,以沙堆蓄水,岂无溃坝之虞?中国的天量信贷就是流向了楼市股市这样的沙堆。洪水看似被沙堆吸取了,然而终有溃坝之日。
  宽松的货币政策出笼后,股市率先反弹,随后,地价应声而涨,楼价紧随其后出现了一波更为猛烈地上涨。股市上升到3478点后,最终因为扩容和银行天量再融资的双重压力之下,步入漫漫熊途。至于楼市则因为高到变为彻底的投资品市场,而有价无市地继续上涨。脱离老百姓实际购买能力的楼市繁荣,将带给中国的是灾难性影响。
  一如当年的美苏军备竞赛,美国只用微小的力量,不战而屈人之兵。最终结果是苏联自乱阵脚,从内部被和平演变。
  今天,中国当局对于货币战争,仍以政治挂帅,借保稳定保增长之名,大肆投放货币,以恶性通胀对抗可能的通缩。在错误的路上越行越远。房地产价格每上涨1000元,实体企业就会有多少家倒闭?又会导致多少工人加入到失业大军?可以让国家统计局专门做一个调查分析。依赖房地产的中国经济就如同当年的苏联大搞核军备竞赛。拥有数量庞大的导弹的国家,却不能生产出老百姓的冰箱洗衣机。同样,拥有全世界最大资产泡泡的国家,老百姓的医疗教育却不能免费,每月低保的救济金仅为500元,两年的救济金才能买一平米房子。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天下之大,民生最大。其他都是虚幻。
  殷鉴不远,前苏联的覆辙——一个世界两强之一的国家,一夜之间轰然倒塌,由此带来的强烈冲击,我们今天依然可以感受到。
  经济学家许小年一早就提到中国经济将二次探底。原因是中国用来对抗通缩的货币扩张最终导致更大的产能过剩。因为资金都流向了国企,流向了产能过剩的钢筋水泥玻璃等行业,还有就是资产中的房地产行业。
  事实是,到了今天,高层的担心正好验证了许小年的判断。
  早知如今,何必当初。
  一方面说执政根基不稳,另一方面又有意无意地依赖房地产和高房价使得民生艰难,制造更大的民怨。
  究竟意欲何为?
  不得不令人深思。。。

作者:喝百事的巴菲特  回复日期:2010-08-11 11:22:52

第十二篇:中国楼市在创业板泡沫破裂后步入漫漫熊途
  不得不承认:10年一轮回,至少最近的两个10年是这样的。
  如果把2010和2000作对比的话,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1998年广东国投破产事件。
  广国投于1980年经广东省政府批准成立。破产前,广国投是仅次于中信的中国第二大信托投资公司,也是中国在海外最活跃的融资窗口之一。1997年下半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广国投由于经营管理混乱,出现外债支付危机(债权人申报债务规模达到467亿元)。1998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对其实行关闭清算。经过行政关闭清算,发现其负债状况惊人,行政手段已无法挽回,遂决定对其实施破产。1999年1月16日,广国投正式进入破产程序。这也是中国首宗非银行金融机构破产案。当时这一事件在国内外引起高度关注,被称为“广信事件”,亦被法律界人士称为“世纪大案”。
  广东国投的生存方式就是对外举债,对内投资。过度投资,最终资不抵债,破产了事。
  十年后,2009年11月,迪拜爆发主权债务危机。迪拜主权债务危机与当年广国投破产有一定的可比性,都是在金融危机爆发1年后,企业难以为继后采取的行动。所不同的是:1998年是亚洲金融危机1年后,2009年是全球金融危机1年后;迪拜是延迟还债,由于兄弟阿布扎比投资局的帮助而度过难关,而广国投由于中央政府表态放弃救助而进入破产程序。两个事件都标志着房地产行业(当然广国投还有其他方面的投资)在过度投资后遇到金融危机爆发即将进入衰退。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事实上1998年后,中国政府也采取了救楼市和扩大投资的政策,比如,取消福利分房,契税减半等,力度并不比09年救楼市政策小,但是终究无力回天,内地包括香港的楼价在2007年之前都不能回到1997年的高点。迪拜的楼价也将以2008年为今后10年的最高点。
  前面说到广国投和迪拜的事情,其实根源在于:过度投资。而过度投资实际反映出的问题是:旧的经济增长方式严重超越了社会的真实需求,但由于过度投资,社会呈现出一派繁荣,在一片幻像之中,投资者仍不断加大力度地去生产这些产品,直到产能严重过剩而需求枯竭后,经济陷入衰退。特别是房地产,由于生产和消费都是由资金推动的,一旦某个环节掉链儿了,就以崩溃的方式自我修正。
  当旧的经济增长方式不能带动经济增长时,现代各国主管经济的官员们都已经知道了应对之策,那就是发展新经济,问题是,当政者必须很幸运地在他主政时正好有新经济的模式出现或者有苗头但还没有大规模应用。幸运的是,上一次金融危机和这一次金融危机后都有这样的新兴产业。显而易见的例子是,2000年的互联网。而2009年,几乎在奥巴马提出“智慧的地球”的同时,温也提出了“感知中国”的概念。归根结底都是寄望于“物联网”这一新兴产业能够带动自身经济体的发展以及抢占经济制高点。同时在扶持新经济的过程中有必然因为寄予厚望而制造出又一个泡沫。
  中国的楼市与创业板泡沫究竟有什么样的联系呢?
  前面说了,旧的经济增长方式产能过剩后,经济陷入衰退,由于资金还没有被彻底蒸发掉,比如亚洲金融危机时,美国、欧洲受的影响较小,相反,大量资金流入到纳斯达克市场,助推了科网股泡沫的形成,加上面对科网股泡沫表现出的“非理性繁荣”,格林斯潘采取的策略是不直接刺破,而是任其自然破裂。2000年科网股泡沫破裂后,美国的实体经济受到的影响很小,而泡沫破裂后,美国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中诞生了一批卓越的企业:苹果、亚马逊、谷歌、甲骨文甚至纳斯达克本身等。他们已经成为今天美国新经济的代表。如今,与亚洲金融危机时情况不同的是:各国都实行超宽松的货币政策,全球流动性泛滥。资金在寻找出路。
  而这时急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国家就是中国。因为只有中国过去靠着出口和投资维系的高增长至今陷入了死胡同,所以,国际上有很多人说“中国经济可能崩溃”,正是基于中国过去的增长方式发展到今天而分析得出的。很多愤青还以阴谋论来看待,认为是外国人有意“唱衰”中国,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真是无知啊。照中国以前的发展方式,真要想中国倒退的人是不会来“唱衰”的,而是捧杀你的,什么G2、中国模式啊等等,背后才包藏祸心呢!中国这种增长方式连印度都不以为然。连印度总理都说,中国GDP的高增长是虚幻的。
  中国的管理层亟需为新兴企业创建融资平台并鼓励扶持其上市融资,从而逐步降低过剩产业,增加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并带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因而推出了创业板宾加快中小企业上市的步伐。再加上将炒作房地产的大门关上,民间资金在无路可去的情况下被引入到股市中来。对管理层来说,正是一举两得之事。
  大家现在看到创业板似乎跌跌不休,创业板市盈率高企,似乎没有投资价值,但是终有一天,大庄家会将跟风的资金引领进创业板,并将之炒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制造一个不大不小的牛市。为什么?因为我们的管理层无论你说是东施效颦也好,还是别有用心也好。在对待创业板泡沫的态度上,将毫无疑问地向格林斯潘看齐。这一点,嗅觉敏锐的内幕机构是完全可以揣测出的。
  下一个问题是,今后,股市——创业板加上主板甚至还有可能推出的国际版总共要吸掉多少资金?保守的估计是:5—10万亿真金白银。记住,是资金,不是市值。也就是说,未来一段时间,用于买股票的资金将是5—10万亿。这个数字足以吸干掉大部分能用来投资的闲散资金,当然其中的大部分是买在牛市的顶端。07年投入到股票市场的资金从流通市值和换手率来测算大约也就是5万亿左右。
  当5—10万亿的资金被消灭在山顶上后,全社会能用来炒房的资金将不复存在。况且,这一次关于房地产调控中还有一个一举多得的政策取向就是,大量兴建保障性住房。这一点我很有把握,因为这将是中国政府的一个重大而必须的政策——既能消化钢铁水泥等的过剩产能,使经济平稳过渡,又能使调结构顺利推进,同时又完善了住房保障制度。
  在资金不足,供应又增加的双重制约下,楼市连同股市将一起步入慢慢熊途。作者:喝百事的巴菲特  回复日期:2010-08-11 18:15:23  第13篇:我们的“大宗商品”能像铁矿石一样持续涨价吗
  地球人都知道,原油、铁矿石、煤炭等资源性产品是大宗商品。
  由于中国是原煤的消费大国同时也是生产大国,所以中国人对煤炭的涨价感受,要远小于原油和铁矿石。而原油和铁矿石的定价权完全掌握在澳大利亚、巴西、欧佩克的手中,中国虽是消费大国,却从来都争取不到定价权。
  对于原油,除欧佩克之外,还有俄罗斯、委内瑞拉等对中国相对友好的产油国,所以在原油的进口上,中国最多也就跟随国际油价同起同落,只是因为进口量大而多支付了一些外汇,有时又可以通过对俄罗斯委内瑞拉等在外交方面给与支持的话,还可以吃点小灶。
  说到铁矿石,中国就一点辙都没了,在铁矿石谈判中,中钢协总是被动挨打,每年都要接受三大矿山30%以上的涨价幅度。
  我们中国人从不争取定价权似乎已经成了传统了,即使拥有世界储量1半以上,也不会想过要利用定价权优势获利。比如说中国是稀土大国,完全可以掌握绝对的定价权,但也逃不了宝贵的稀土资源被贱卖的命运。
  我现在要说的是,中国还拥有一个世界最大的资源,一直被人忽视。虽然是这种资源最大的供应国,我们也从未争取过定价权。
  说出来你都不信,那就是世界最庞大的劳动力人口,我们手中掌握的最大的资源。也是一直被贱卖的“大宗商品”。
  我们的人力资源大量从事着加工贸易,生产出价廉物美的各种产品销往全世界,却只能得到微薄的工资,体面尊严的劳动只是梦想。这实际就是把资源贱卖给外国人。
  按道理我们掌握着世界最庞大的劳动力资源的供给,我们却从未想过也像澳洲巴西那样牢牢掌握资源的定价权。
  为什么?难道仅仅因为,这些创造财富的资源的名称就是农民工?即使以这么低的价格出卖的资源,国内的掮客们还拖欠不给,以致在这个国家出现“总里帮农民工讨薪”还成了喉舌们用赞美诗般的语言描述后放在头条的新闻了。
  同样处于国际分工链条的低端,矿产资源的出口国们,深知他们的财富来自于矿产,而这些矿产具有不可再生性,所以他们抓住一切机会最大限度地,尽可能地把资源卖个好价钱,有时本来是竞争对手的国家都会结盟联手抬高出口价格。反观国内,我们的父母官们却从不曾想过给劳动者提高工资,不同的地区反过来以本地劳动力工资低于其他地区来招徕吸引外资或内资进来开矿设厂。看一下山西的矿工的生产生活状况就知道了,一边是煤老板和煤炭官员们大肆买房,大肆挥霍,另一边矿工们只有在矿难发生后,大难不死的时候在医院里发出感慨:这是我一生受到最好照顾的时候。
  再看一下富士康,这个为全球顶级品牌代工的全球最大的工厂,应该也是利用中国劳动力资源最多的工厂了吧,工人每月1000元的工资,在深圳要多少年才能买上一套房,可能要几辈子吧,因为他们即使纵身一跳,生命陨落后所得到的工厂抚恤金也只能换来10到20平米的房子。要生命轮回多少次,跳下多少回才能让他们在这个自己工作生活的城市住上2室1厅呢?在房价面前,用生命的代价都无法相比。
  一切都是因为我们一直在廉价出售着我们手上宝贵的资源。难道就是因为这些资源是可再生的?我们就不必在意是否低价出售了?就像有些人说到,我们的人口红利还可以享受到某某年。但是,我们的人口红利真的是我们的大众百姓享受到了吗?我们现在看到的只是外国人和国内的富人在享受着这些红利。
  人力资源是可再生的,但对于那些单个的人来说,他们低价卖出的每一个工作日是不可能重新回到他的身边的,是不可再生的,时间不可逆转,尽管爱因斯坦说,遇到黑洞,时间也会弯曲或扭转,但那只是科学假说。
  眼看着铁矿石、石油等需要进口的矿产资源的价格年年上升,而我们的劳动力价格却少有上涨,广东省的统计是,过去5年,农民工的工资只涨了5%,而同期CPI每年的涨幅不低于4%,最后农民工不得不用脚投票,不来珠三角干活了。
  即使连外国人都看不过眼了,美国有议员要搞一场针对中国劳动者生存状态的调查,这一下,吓坏了国内某些人了,担心中国的劳动工资要是被动提高的话就会削弱了中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了。。。
  靠贱卖资源获利的国家,必然是短视的,也可能是冷血的,尤其是贱卖人力资源的国家作者:喝百事的巴菲特  回复日期:2010-08-12 08:18:28  中国楼市已步入下跌通道
  引子
  中国楼市拐点自从7月份——海关总署公布上半年进出口数据的时候已经出现,判断的指标不是价格,而是管理层的步调从那一刻开始惊人的一致了。尽管统计局的数字表明房价还在环比上升,但这已经不重要。
  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就应该看到,曾经总是将“经济会二次探底”或“调控陷入两难”挂在嘴边的人,也改口说GDP速度慢一点都是正常的了。而至于见底出现在什么时候,我的答案是:1、3年后——最乐观的估计  2、5年后——最有可能的估计 3、10年后——悲观但不是最悲观的估计。
  未来几年,中国楼市的价格将持续下跌,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只要记住“嗜吃蚝者必死于蚝”,从原因就能看到结果。世间万事,莫不如此。而至于3个时间点的得出,则是另有玄机。
第1篇 迷恋市场导向,导致房价失控
  医疗、教育、住房三大改革是第三代和第四代两代领导集体进行的攻坚战。但是都未能顺利达成预定目标,反而要回锅再来一次。究其原因,大家发现,过去屡试不爽的市场化导向用在这三大改革上不灵了。
  其实,对于医疗、教育、住房这三大领域,世界上做的成功的国家都不是以市场化为导向来解决的,而不成功的国家,要不就是不解决,要不就是解决不了。所以,这三大改革,从一开始就注定不能成功了。这都是迷恋自由市场经济的后果。
  拿房地产来说,从03年到09年实行的调控,就是典型的市场化导向的调控手法。所以一直不得要领,导致房价越调越高。当然阴谋论的说法,是所谓利益集团在搞鬼,实际可能只是一方面。
  直到今年4月出台的调控政策才算真正摸到边。原来以为只要鼓励地产商加大投资力度就能增加供应,然后在供应充足的情况下价格自然就会降下来。这就过于天真了。
  实际情况是,看到价格上涨,开发商是无所不用其极地向市场减少供应,捂盘惜售、假按揭、虚报价,一天一个价的抬高楼价。就有点像当年孙中山依靠军阀北伐一样。军阀能靠得住吗?同样的,地产商能帮你增加供应让自己的资产缩水吗?另外,地产商的资金也是有限的呀,就像军阀一样,他跟着你孙中山把子弹打完了,找谁去补回来啊?
  没有自己的军队,怎么会有人听你的?所以,孙办了黄埔军校,毛搞了井冈山根据地。我们的政府储备了猪肉、粮食、棉被甚至卫生巾,就是房子不做储备,当然活动板房还是有储备的,真要房价涨到30万/方的时候,相信每户还是能给你一套活动板房住的。 作者:喝百事的巴菲特  回复日期:2010-08-12 08:35:31 第二篇:能力与意愿的角力——房价背后的真正推手
  现在,人们都在归纳导致房价上涨的原因,说了很多,其中最让人解恨的莫过于把房价上涨的原因,归罪于政府,认为是政府推高了房价,或者政府为了所谓“利益集团”的利益推高了房价。如此一来,不明真相的人绝望,别有用心的人狂呼:政府不会让房价下跌。
  事实果真如此吗?
  我认为:一定的时间或条件下,政府有能力和意愿把房价抬高,那么另一种环境下,它也有能力和意愿把房价打下去。
  相对股市来说,中国的楼市在成为大众投资市场之后,只经历了一次牛市,尚未经历牛熊更替。而现阶段,大家都公认,股市是政策市。
  那么楼市呢?如果我说它也是或者将来会是一个政策市,相信大家也许会认同。如果真的是这样,那就容易分析中国楼市的生死轮回了。如果事实证明中国的楼市不是一个政策市,那以下的分析就算不得数了,我也不会死扛着不放。为了论述的方便,那就假设它是政策市吧。
  从股市我们可以看出,使股价涨跌的推手其实是其中各方的能力与意愿的博弈。股市中有那些博弈方呢?管理层,机构大资金,游资大资金,散户资金,场外资金。从能力上来说,由强到弱分别是,管理层、机构,游资,散户,至于场外资金在最后一波上涨的过程中,往往表现出惊人的力量,而在其他大部分时间,由于没有参与进来,是无法判断它的能力究竟有多大的。从意愿上来说,管理层是偏中性的,即不希望股市暴涨暴跌,只希望温和上涨。而另外几路资金在大部分时间里则是希望上涨的意愿非常强——当然,这是股指期货推出前。至于推出后,机构,游资,就不一定只希望上涨了,有时也希望股市下跌,主要视乎自己操控期指的能力而定了。
  于是,我们看到,20年来,股市的牛熊更替,无不是在管理层为了实现某个目标,在默许中,机构和游资有恃无恐地让股市经历了几次大牛市,最终场外资金进来接盘助推了最后一波上涨后,在管理层的强力压制下,最终陷入熊市的深渊,即使后来到了管理层认为可以接受的点位并试图救市时,也一样继续下跌。比如07年的牛市就是因为管理层想推出创业板和股指期货,09年是为了救市,注入大量流动性,才让股市涨了一波,还有99年,96年,93年,以及股市刚开市时的90年无不如此。
  下面就可以分析楼市背后的推手了。仍然是能力与意愿的角力。
  同样,楼市中,相关各方的能力依次为: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地产商,炒房团,中介,散户炒房人。以及场外的“刚需”。至于意愿,我们同样可以看到,中央政府是偏中性的,即不希望房价暴涨暴跌——因为谁也不愿意把屁股放在火山口上烤啊,其次是地方政府,地产商,炒房团,中介,散户炒房人。
  而希望看到房价上涨的意愿的强烈程度也是由高到低排列的,因为实力决定愿望,越排在后面的人资金实力越弱。至于“刚需”,它的性质类似股市里的场外资金,也是在最后一波上涨的过程中,往往表现出惊人的力量,而在其他大部分时间,由于没有参与进来,是无法判断它的能力究竟有多大的。至于意愿,没有买入之前,“刚需”并不希望楼价上涨,而在买入之后,已经是接了最后一棒,想涨也涨不了了,只能无奈地看着楼价下跌。
  类似股市,楼价上涨的时候,往往也是因为中央政府希望实现某种目标,比如,加快城市化的步伐,挽救经济,保增长,保就业等,稍微一放松,那些强烈希望房价上涨的人们,由于在资金或权力上有足够的话语权,就借势让房价涨到失控的状态。最后,只有让中央政府来扑火。
  这是楼价上涨的过程,但是,有上涨就必然有下跌。政策市下,中央政府仍然是最POWERFUL的,无论其他各方有多强烈的上涨意愿,胳膊始终拗不过大腿,意愿最终将让位于能力。
  问题是,牛市过后,谁来为熊市买单?
  可以借鉴的是:上一轮股市变熊后,导致了南方证券的破产。
  而楼市变熊后,谁又会成为楼市中的“南方证券”呢?
  由于房改带来的巨大而严重的后果,年轻人应该奋起抗争。不应该逆来顺受。住房问题应该由政府想办法解决,不需要做到“居者有其屋”,只要做到“居者有其所”就可以,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式地逼着老百姓买房,无异于谋杀,这本身就是不道义的,也是不可持续的。
  正如我之前论述的那样,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进行的教改,医改和房改三大改革,由于方向的偏差,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后果,我们现在看到:教改医改的修复已经初见成效,房改正在重新考量之中。
  回到买房的问题,如果年轻白领们拿着多年积蓄和借来的钱付了首期,再加上20—30年还贷的压力,除非收入中途收入有了突破式的增长,否则压力相当大。最大的危害在于,当你发现有好的投资机会的时候,你将不得不借高利贷,这样就会严重影响投资心态和投资收益了,还有就是生活品质的下降。这一点,我在之前的“房价收入比真的不重要吗”里面已经阐述过了。
  环顾世界,没有哪个国家是这样做的,法国60%的国民有资格申请廉租房,尽管只有不到30%的人住在廉租房里,其他的人因为有条件改善居住条件就买商品房去了。新加坡也是如此,即使香港也一样保证大部分人有房住。高价楼,例如去年创下67万/平的楼王,也是内地人跑去卖傻而形成的。
  年轻人不应该为住房支付额外的成本,并因此而降低自己的生活标准。现在已经到了政府为自己的行为纠正错误的时候了。民众应该多点发出自己的声音。大多数的民众的能力和意愿才是最强大的,超过了我在上面列举的全部链条上的任何一个。
  不久的将来,可以看到的景像是:正是因为民众有意愿更有能力让高高在上的房价理性回归。
  房价理性回归后,谁又会成为楼市中的“南方证券”呢?
  这个问题应当这样分析,如果房价回归理性,是什么因素让其回归理性的?照目前的政策取向,很可能是保障性住房的大量入市,一旦出现这种局面,正如我之前的贴中逐一分析的——地方政府会另辟财源,地产商会卖了资产变现或者委身于政府当建筑工,炒房团和散户炒房人已经提前在清货,实在清不完就留着收租。地产中介就是类似券商性质的机构,他们将大面积地消失。  
  而高位买房的刚需们就只能眼巴巴看着资产缩水,以“房奴"的身份等待下一轮牛市的启动。
作者:喝百事的巴菲特  回复日期:2010-08-12 09:55:54  第3篇:搞房地产是个累人的活儿
  说起来,一个甚嚣尘上又似乎很有道理的说法一直在流传:由于所谓“利益集团”的存在,政府、开发商为了自肥就一定要让房地产成为永远的暴利行业,房子问题没法解决了。
  有些正如我在上一篇帖子中所说,当年加入唐京公司的推销员或投资者和后来的传销人士或者不断地洗脑别人和被别人洗脑,总是千方百计地证明自己是在搞“投资”。
  似乎真的是这么回事啊,现在无力买房的就只能做如下选择了,赶紧赚钱或者再不行干脆就移民,逃离这个国家。
  真是谬种流传,贻害深远啊。
  我将在下一篇中说到,老牌的房地产背后其实是有新牌的。而且老牌的房地产其实已经老牌到快要沦落到和电力、电信、石油这样的行业相当的地步了。几大巨头房企的相对垄断和政府的大量保障性供给正在形成,超高利润正在回归平均利润。
  而且还有一点不为人知的是,其实搞房地产是个累人的活儿,并不是某些人嘴里口口声声说的所谓“利益集团”最想干的活儿。
  看完《蜗居》后联系现实,我就有了一种感觉,其实搞房地产很累人,还讨人嫌。
  别人看《蜗居》,女人基本关注着海萍、海藻这对姐妹的命运,尤其是海藻。男人眼中和心里关注的是苏淳和宋思明,还有就是千万不要成为小贝那样的。
  而我最关注的却是那个大部分人忽略的以周正毅为原型的地产商,同时也关注宋思明,不是那个包二奶的宋思明而是以上海社保案中落马的区长秦裕为原型的宋思明。电视剧中的宋思明和现实中的秦裕基本是一致的,都是搞拆迁、搞腐败后纸包不住火,最终锒铛入狱或者走上末路的。
  看完《蜗居》后,我就觉得宋思明或秦裕实在不值得这样做,为了区区682万,断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实际上,如果他们辞职下海,要挣这点钱,实在太容易了。还有就是蜗居里面地产商拆迁砸死老太太的剧情,现实中也是有的。现在全国各地暴出的拆迁恶性事件可以说层出不穷——有自焚的,有打死人的,多得很那。电视剧绝不是在夸张,而那个原先胆小的“周正毅”,其实也没办法应付这种局面,这也基本反映了现实中的地产商的困境,别以为人家表面风光,其实遇到钉子户一拖几年不拆,项目搞不下去,资金还要付利息,过了牛市就会少赚一半的利润,那种急火攻心,相信一般的人是无法理解了。要不然为什么很多地产商在项目失败后只能选择自杀呢。
  有人会说,牛市的时候,搞地产不就成了好事了,大把赚钱。
  我要说的是,也未必。
  先扯开一下话题。这两年大家看到了吧,其实很多楼盘的最高价是07年创造出来的,而去年到今年只是一部分楼盘主要是市区的楼盘创了新高,还有很多尤其是偏远一点的楼盘已经卖不到07年的高价了。但为什么现在的民怨更大了呢?
  因为07年之前的楼市上涨是国内和国外热钱推高的,炒作的成分远大于刚需的成分。房价推高后,国外热钱趁着08年9月金融危机爆发,美元开始走强后,撤离中国,而国内热钱因为股市的暴跌,无力支撑,所以在08年底——09年初,楼市出现松动。而09年上半年至今,由于对楼市的松绑,以及随着股市的回暖,一部分国内热钱撤出股市进入楼市,再加上大部分刚需在恐慌和政策的引诱下入场合力推高了楼价,所以表现出来的是市区的大部分楼盘比07年还高。因为刚需入场了,“刚需”要买的是用来自住的市区房。
  “刚需”入场,就意味着楼市已经到了最后一棒。
  所以开发商闷声赚大钱的黄金时间是05——07年,而到了09年至今的一波上涨,不能说开发商没赚到钱,是赚到钱了,但同时付出的代价也很大:房价涨了,拆迁成本高了;地价涨了,拿地成本高了;利润高了,引来央企大鳄分一杯羹了;民怨大了,宏观调控来了。
  在地产成为牟利工具之前,其实还有远比搞房地产更赚钱更轻松的,只是纪律风险相对较大的,那就是早期利用价格双轨制,倒钢材,煤炭等的“官倒”,只要一张批条,就可以无本生利;同样的手法,90年代的进口批文也是个轻松赚钱的手法。这些历史,相信这两年才关注到房地产的是暴利行业的人们是不会了解了。当然现在不可能再有那样的事发生了,因为一切都改变了。
  与倒批文相比,现在搞房地产要承担的道德风险和政治风险实在大多啦。远不是表面那么风光。
  房地产就是因为去年以来的最后一波疯狂,最终沦落为一个几乎人人喊打的行业,现在有人反复论证以地方政府为代表的所谓“利益集团”是如何地屈服于土地财政的压力,一定要利用高房价牟利,房地产是个有人不顾一切地要利用它来牟利的行业,这可能是错误的。作者:喝百事的巴菲特  回复日期:2010-08-13 10:45:54  第4篇:老牌的房地产背后的新牌(一)
  所以,人呢,一旦被人洗脑后就没办法回到正常状态咯——比如现在就想着抄低买房的人;有时也会发生给别人洗脑洗多了的人自己也被洗脑了——比如搞传销的那些人和现在的房地产利益链上的那些人们。
  所以我们看到,别说今天的房地产多少还有一点跟老百姓的钱袋子有关,就是当年搞墓地产的唐京公司,也一样有很多人加入进去推销或投资,传销也是啊,哪个搞传销的会说自己是老鼠会的,一定要说服自己和他人是在搞“投资”。
  如果投资真的能够如此普及而又高利润,那请问,能赚到谁的钱?
  回顾一下改革开放来的30年,出现过多少真实的红火的产业?还听说过“的确良”这种布料吗?当年卖的可火了。改革开放前,上海生产的各种工业品,哪一样不是紧俏商品,如今那些厂子又怎样了呢?
  近一点的,比如中国的家电企业,在2000年之前是如此地气势恢宏。进入新世纪,有个家电企业准备出海搞收购,连老大去法国访问时都带上该企业的李老板,那风头劲的远比今天的地产商们大多了。现在呢,老李整天忙着家里的生产经营了,原来高薪请来的那个来了后就出书写《逆风飞扬》的女CEO据说在老李家的公司里进出几回了,只有她赚了人气又赚钱,老李是赔了金钱又赔了面子。真是骑老母猪过河——丢了牲口又丢人。
  今年4月,老大去G20参加峰会,带的是谁,你知道吗?——马云啊。老大还是那个老大,跟班的却换了几茬了,所以啊,如果连这些都不留意,还想投资有成绩,那就怪了,老天都不长眼了,呵呵。
  不过马云也只是暂时的,淘宝也遇到麻烦,支付宝也有竞争,当然那是IT行业的事,这里就不说了。还有一个姓唐的,吹嘘说日本衰退,美国繁荣,全球金融危机,中国股市崩盘都与他的出现和离开有着直接的联系,够荒唐的吧?这个人另一个稍微靠谱一点点的事情是,他走到哪里都一定要晦声晦色地把当年比尔盖茨和江会面的事有意无意地说成是自己牵线搭桥的,呵呵,人家盖茨08年来看奥运被安排在贵宾席总不可能又是你唐总的功劳了吧?
  说这些无非是想说,有些行业,有些人会风光一时,但都有栽的时候。。。
  凭什么就相信房地产就一定是永不落幕的永远激动人心的舞台剧呢?
  房地产只是某一阶段的利益集团的一个选项而已,如果动了与它终身厮守,白头偕老的念头,只怕将来做了怨妇后就悔恨不已咯——赔了青春,又失色啊。。。
  利益集团的本性只是牟利,并不是要逼得你没房子住。它最恶毒的地方在于,正好赶上大家想买房的时候,它疯狂地掠夺了你一把。
  这只是引子,后面再详细分析。。。作者:喝百事的巴菲特  回复日期:2010-08-13 14:49:13  老牌的房地产背后的新牌(二)
  说到“利益集团”,我们的概念有点模糊,必须搞清楚,似乎有点难以捉摸,所以有必要分析一下。
  关于“利益集团”其实有很多可以说的内容,限于篇幅,这里没有必要详细解说,这里只分析其构成就可以了。
  其他可以暂时不说,但有一点不能回避,不得不说的是,这世界大多数情况下是由统治集团统治的,而不是“利益集团”,利益集团依附于统治集团,先有统治集团后有利益集团——统治集团是老子,利益集团是儿子。
  在其他国家,这种老子儿子的关系是更为抽象的社会关系,在中国,则是具体的血缘关系。
  目前,房地产的链条是这样的,地方政府-银行-地产商-炒房客-中介,也就是所谓的“利益集团”了吧,为了共同的利益,各自分工,狼狈为奸,在这个链条上,我们又可以从成分上将其进一步分类:
  1、地方政府,是政府机构,人民的管理机构——for the people,by the people,of the people,当然是on the people。
  2、银行,目前主要也是国有银行,小部分是股份制银行,有私人股份在其中.
  3、地产商,除了央企国家股占多数外,私营房企都是私人股份多。
  4、炒房客,基本就是民间资金了。
  5、中介,除了忽悠具体的买房人外,能量不是很大,在资金实力上就更为弱势了。
  “利益集团”的核心是“人”,而在这其中最有社会影响力的是哪些人呢?
  答案是“儿子们”
  而“儿子们”这个群体目前正集中在房地产链条上的“地产商”中的民营房企和国企/央企中的私人股份——当然还有一些“儿子们”把持着地方政府和银行,这是当今中国社会除了他们的“老子们”之外影响力最大的一个群体,而且这个群体最近30年来一直都是利用政策的漏洞、权力、内幕等牟利的,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就是如此。实际上在中国30年政经领域包括一些民生领域中兴风起雨的就是这个群体,而这个群体的显著特征是——权二代,而“权”是不断更迭的——5年一换届,10年一换代。
  如果你想知道我为什么说老牌的房地产背后有新牌,以及是什么样的新牌,那只能从这里开始入手。。。作者:喝百事的巴菲特  回复日期:2010-08-13 18:28:56  老牌的房地产背后的新牌(三)
  在我之前《因为别人的年龄,我们潮起潮落》里,我说到的做房地产的那伙人现在普遍都在60岁左右了,而在他们刚涉足这一行的时候,也就是大约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他们的“老子们”正当权的时候。如今20多年过去了,“老子们”已经换了两代。如果我们还在刻舟求剑式地认为:房地产是个永不落幕的激动人心的舞台剧,那就错了。这些从事房地产的“儿子们”的老子早已离开权力的舞台,而且更新换代后的老子们似乎并不想让他们的“儿子们”从事着房地产,即使这些如今已经六十岁左右在中国正发挥影响力的“儿子们”的后代,似乎很少看到有子承父业接班继续搞房地产的。精明的他们,应该知道,房地产——这个在世界其他国家平均利润率只有5%的行业,其实并不是一个属于未来的朝阳行业,尽管今天,它如日中天。
  在家电企业红火的时候,对这个国家有着潜在影响力的人们——新一代的“儿子们”,在干什么呢?
  答案是:一部分人投身到IT行业。有人会说,为什么是IT而不是家电呢?因为做家电是个累活儿,很繁琐,就像今天的房地产,你真要是房地产业内人士,你就知道,搞房地产有多累人了。而当时的IT正是个新兴朝阳行业,去纳斯达克上市圈钱方便呀。你现在闭上眼睛深呼吸一下,现在有多少新一代的“儿子们”其实在那个时候是投身到了IT的?
  不过由于IT天生就不是和权贵能够紧密结合的行业,也就导致了这些曾经投入IT的人后来逐渐退出了。
  而另一部分“儿子们”成了改制后的国企高管,他们拿着高薪还免费得到股权,享受着国企发展带来的红利。而他们从事的其实是电信、石油,大金融行业中的银行、保险、券商等,而不是房地产。
  另外,现在利用房地产牟利的人们也必然像他们的前辈们一样,必将在房地产变成微利行业后再寻找新的暴利模式。
  只不过:
  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星夜赶科场。
  后面有余忘缩手,前方无路想回头。
  哪一个行业或哪一种模式将被用来快速敛财而且政治风险和道德风险远低于房地产呢?
  答案是其中之一就是“国企分拆上市”——这是一个巨大的金矿。像中石油、中石化、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国电等等大小小的国企/央企最终会将其细分业务分拆上市。比如中石油、中石化进军新能源,它的新能源公司分拆上市,高管们又从中得到股权。中移动和中电信将其移动增值业务分拆上市,借着国家扶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旗号,扩大高管持股的比例,现在的创业板上市公司已经有些小小的苗头,但还没有到疯狂的状态。总有一天会疯狂的,这样成千上万个亿万富翁将横空出世。
  其中之二是创业板公司的幕后推手——各种创投公司或投资公司,不再细说。
  这些都是老牌的房地产背后的新牌。
  然而这些只是短期的、显性的利益追求和目标,都不是黑桃A。真正的黑桃A将出现在另一个有着巨大潜力,将来必将取代房地产,却被今天那些被房地产冲昏了头脑的人们所忽视的行业——金融。
  金融将是一个被私人长期扼住中国经济命脉的行业,一个将在20年后产生中国的罗斯柴尔德家族的行业。或许,今天,一个未来200年持续影响中国命运的金融家族正在形成中,而我们却无从觉察。
  目前还很难判断有具体的哪个人或哪个家族会成为中国的罗斯柴尔德,但是,可以预料的是,房地产之后的新贵就是金融,中国的罗斯柴尔德也必将出现。
  由于和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并不直接相关,从事金融行业的这个群体将始终隐蔽地生长繁荣,而不会像房地产那样招摇过市又威胁执政根基。
  20或30年后,当中国的罗斯柴尔德家族横空出世的时候,人们将大跌眼镜——为自己今天的愤怒和误判感到惭愧,并自责当年是如何的幼稚。
  还是那句话:大家不用担心房价降不下来,即使降不下来,房价收入比也会逐渐降低,直到接近正常的水准。
  房地产是个利益集团的老牌的选项,所以成也老牌,败也老牌。老牌背后必然是新牌,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
  铁律来的,谁敢说不是?作者:喝百事的巴菲特  回复日期:2010-08-14 07:35:13  第5篇: 楼市拐点从7月10日开始(一)
  楼市的拐点不是大部分人认为的从今年4月的新政出台开始,而是从7月10号海关总署公布下面这组数据的那一刻开始。尽管楼价至今仍在上涨,但这正好为调控找到更好的理由,越往上涨,将来就跌得越深,楼价恢复之路就会越漫长。
  6月进出口超2547亿美元 创月度历史新高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7月10日 11:02 海关总署网站
  >>>点击查看新浪财经宏观数据中心
  上半年进口增速超出口增速
  海关总署10日公布今年上半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情况。据海关统计,1至6月我国进出口总值13548.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增长43.1%。其中出口7050.9亿美元,增长35.2%;进口6497.9亿美元,增长52.7%;贸易顺差为553亿美元,下降42.5%。
  6月份当月我国进出口值2547.7亿美元,增长39.2%。其中出口1374亿美元,增长43.9%;进口1173.7亿美元,增长34.1%。海关统计显示,6月份,我国月度出口值及进出口总值均刷新2008年7月的历史记录,均创历史新高。从环比来看,今年6月份进出口较5月份环比增长4.4%;其中出口环比增长4.3%,进口环比增长4.6%。
  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迅速。据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6794.9亿美元,增长46.5%,高出同期全国进出口增速3.4个百分点。其中出口3212亿美元,增长36.6%,高于同期全国出口总体增速1.4个百分点;进口3582.9亿美元,增长56.6%,高于同期全国进口总体增速3.9个百分点。一般贸易项下出现贸易逆差370.9亿美元,而2009年同期则为顺差63.5亿美元。同期,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5277.6亿美元,增长38.2%。其中出口3325.3亿美元,增长32.9%;进口1952.3亿美元,增长48.3%。
  在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双边贸易中,海关统计显示,中国与欧盟双边贸易2194.2亿美元,增长37.2%。与美国双边贸易总值为1719.9亿美元,增长30.2%。日本以微弱优势超过东盟重新成为我国第三大贸易伙伴。上半年,我国与日本双边贸易总值为1365.5亿美元,增长37%。其中,我国对日本出口551.1亿美元,增长25.2%;自日本进口814.4亿美元,增长46.3%;对日本贸易逆差263.3亿美元,增长1.3倍。同期,我国与东盟双边贸易总值达1364.9亿美元,增长54.7%。其中,我国对东盟出口646亿美元,增长45.4%;自东盟进口718.9亿美元,增长64%;对东盟贸易逆差72.9亿美元,而2009年同期为贸易顺差6亿美元。此外,巴西跃居我国第十大贸易伙伴。上半年,我国与巴西双边贸易总值为263.9亿美元,增长60.3%。其中,我对巴西出口103.2亿美元,增长1倍;自巴西进口160.7亿美元,增长41.1%;对巴西贸易逆差57.5亿美元。
  从国内来看,今年上半年广东进出口总值3452.3亿美元,增长33.9%。同期,江苏、上海和北京进出口值分别为2146亿、1717.7亿和1443.2亿美元,分别增长49.2%、42.5%和60.1%。此外,浙江、山东和福建进出口值分别为1175.1亿、859.7亿和498.5亿美元,分别增长41.3%、41%和42.8%。上述7省市进出口值合计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83.3%。从出口方面来看,上半年,广东出口1955.7亿美元,增长27.5%。江苏和上海分别出口1224.8亿美元和834.7亿美元,分别增长44.4%和33.5%。此外,浙江、山东、福建、北京分别出口822.2亿、466.8亿、326.5亿和260亿美元,分别增长39.7%、34%、39.1%和16.1%。
  在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出口保持快速增长,传统大宗商品出口增速普遍加快。据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4170亿美元,增长35.9%,高出同期我国总体出口增速0.7个百分点,占同期我国出口总值的59.1%。其中电器及电子产品出口1686.8亿美元,增长35.7%;机械设备出口1418.7亿美元,增长36.5%。同期,传统大宗商品出口增速普遍较前5个月有所加快,其中服装出口532.3亿美元,增长16%,较前5个月(下同)加快2.9个百分点;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356.5亿美元,增长32.3%,加快2.6个百分点;家具出口156.4亿美元,增长33%,加快6.4个百分点;鞋类出口156.2亿美元,增长20.8%,加快2.6个百分点。
  在进口商品中,主要大宗商品进口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进口均价同比普遍出现明显回升。据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在我国进口的主要大宗商品中铁矿砂进口3.1亿吨,增长4.1%,进口均价为每吨111.5美元,上涨47%;大豆(3859,11.00,0.29%)进口2580万吨,增长16.8%,进口均价为每吨442.4美元,上涨7.4%。此外,进口机电产品3026.4亿美元,增长45.5%,其中汽车进口38.7万辆,增长1.7倍。
作者:喝百事的巴菲特  回复日期:2010-08-14 14:38:17  第6篇:楼市拐点从7月10日开始(二)
  为什么鲁迅能够一眼看穿中国人的国民性,而学贯中西的林语堂、胡适等文人气太重,理想主义色彩太浓,不着边际呢?答案是,因为鲁迅学过医。
  孙中山也学过医,甚至还行过医。而其他的政治家或者阴谋家,要不就是农民,要不就是知识分子,要不就是流氓,都不可能真正懂得中国的问题出在哪里?更不会仁心仁术地对待民族和国家的前途,因为或者有仁心却无仁术,或者就是有仁术却无仁心,或者两者都没有。当然这方面扯的太远了,就此打住。
  具体一点来说,在中国,小到揣摩上司的心思,大到研究宏观经济,我们都必须深谙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渗透到我们骨髓中的文化基因,甚至还要懂一点心理学常识,否则,只会说:看不懂,也做不对。
  还有,中医讲究望闻问切,而西医动辄就量体温,测血压,照B超,搞一大堆数据,然后判断是吃药还是做外科手术。西方的经济学也是这样,建立数据模型,根据一大堆数据作为投资的依据,但是我们经常看到经济学家往往不是优秀的投资家,——比如长期资本的失败。而优秀的投资家做投资的时候却并不完全依赖数据——比如巴菲特的抄底和逃顶。
  中国人传统思维中的“盛极而衰,物极必反”的思想,大部分人都理解,包括外国人如格林斯潘,索罗斯,巴菲特等都已经掌握到了。因为格林斯潘说出“非理性繁荣”,巴菲特说“别人贪婪的时候,自己恐惧;别人恐惧的时候,自己贪婪。”,索罗斯就更是行家了,哪里繁荣过头了,他就去捞一票走人。
  中国的传统思想中的“阴阳”观念,就深奥多了,而且影响着从古至今的政治家,阴谋家们,关于阴阳的问题,实在太深奥,我也没资格深入阐述。在这里,我只取“阳奉阴违”中的阴阳两字的意思来阐述一点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俗话说“面子”和“里子”是中国人的社交的核心要素。但是分析30年来的政经现象就不能简单地用“面子”和“里子”来说事了。我只能用另一个可能也不太贴切的符合现代汉语语境的词组——显性目标和隐蔽动机来观察和分析。
  30年来,由于改革的特殊性和政策推行遇到的阻力,我们经常看到的显性目标和隐蔽动机经常是分裂的,很少有一致的。比如改革开放的早期,"打左灯,向右转"就是一种常态。有时会比较一致——比如上世纪90年代,前任的铁腕调控——主要还是个性使然,不具常规性。而从04年开始至今的宏观调控则更多表现出显性目标和隐蔽动机的偏差甚至反差。
  一直以来,房地产的宏观调控都是在“保持房地产健康稳定发展”的显性目标下进行的,而背后的隐蔽动机却是不同的。上个星期,陈淮——国土部政策研究室主任在凤凰卫视的一档节目中说,今后宏观调控将持续进行下去,而且和04到07年不同的是,04到07年是紧缩地根和银根的调控,而今后则是要建更多的房子。
  一语道破天机,04年,当人们听到“宏观调控”的时候,兴奋不已,以为是降房价的,而实际却是紧缩地根和银根,这样一来,房价自然越调越高。如今还是那句“保持房地产健康稳定发展”,以及“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这样的显性目标,然而在这个显性目标下的隐蔽动机又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把房价打下去,为经济转型做准备。然而已经没有人相信了。
  还有,为什么08年金融危机至今,政府一直坚持经济刺激,不惜一切代价要为已经破了洞的经济气球鼓气呢?显性目标是“保增长,保就业,保稳定”,而隐蔽动机则是,避免前任的铁腕调控导致的后果——通缩,试图以自己的方式另寻一种更为高明的解决经济危机的办法,以示区别——事实证明这种做法的效果更为糟糕。
  这里先插一段引子,关于海关总署的数据,下一节再分析了。。。作者:喝百事的巴菲特  回复日期:2010-08-14 18:19:21  第7篇:楼市拐点从7月10日开始(三)
  我列出海关总署的进出口数据,并不是想详细分析那些具体的数字,其实,我也只是看了个大概,大致知道这是一个中性偏好的数据。海关的数据相对统计局的数据自然要精确的多,因为那是一张张的报关单加起来的,扣除走私的部分,相对统计局的闭门造车,精确度至少95%以上。
  一开始我也试图从这个数据上判断世界经济尤其是中国经济是否真的好转了。后来,事实证明,对于楼市调控来说,判断经济是否好转已经不重要。
  前些日子,统计局的统计显示上半年GDP超过11%。这样的经济增长率公布以后,有人高兴,但对于投资者来说,其实是个坏消息,因为经济过热了,要降温,而且这样的数据正好给了经济降温的理由。所以后来就有人开始吹风:全年增长8%就行了,为了达到宏观调控的目标,经济增长放缓也是正常的,这样一来,下半年能有5%的增长就足够了,因为有了上半年的11%了嘛。紧跟着,淘汰落后产能的新闻不绝于耳,钢铁取消出口退税。
  隐蔽动机是什么,那还不一目了然?
  正如我在上一篇所说到的,分析中国的经济走势,特别是宏观调控,一定要分析出显性目标和隐蔽动机之间是怎样一种偏差,所以自从08年救市以来,使用频率最高的语录分别是:“保稳定保增长保就业”,“保八”,“防止经济二次探底”,“2010年是最复杂的一年”,即使今年两会后,房价暴涨一轮后,还是有声音说,“防止政策叠加负面效应”,直到这组数据公布前的几天,各大网站的财经频道仍在大肆报道,**在长沙考察时说:“宏观调控陷入两难”,分析师并由此预言: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有可能放松,至少楼市调控不会再出新的政策。然后紧跟着又有:传央企授意拿地托市,似乎,08年底,楼市松绑的好事又来了。
  所以,即使今年4月,所谓史上最严厉的楼市新政出台,也不代表楼市拐点就此出现,因为我们无法捉摸显性目标后面的隐蔽动机。
  有时即使是有了正确的路标,也会有人不顾危险地开倒车。
  然而,自从7月10日上半年进出口数据公布后,这些声音就彻底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经济企稳向好的势头没变,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维护金融稳定等,还有就是即使GDP增速放缓也是正常的等,这一次终于可以肯定:楼市调控的隐蔽动机就是把楼价打下来,为经济转型铺路。
  不信你看,今天的最新消息:
  李克强:坚决抑制房地产投机炒作,据新华社电 8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北京市考察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建设时强调,要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步伐,改善中低收入群众基本住房条件,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为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环境。
  这一切都是因为:没有人再敢玩火了,从2010年7月10日开始。。。
  当然有人会说楼价打不下来,果真如此吗?
作者:喝百事的巴菲特  回复日期:2010-08-15 08:29:39  第8篇:楼市拐点从7月10日开始(四)
  分析进出口数据本身跟楼市调控没有直接关系。实际是,进出口数据代表的是三驾马车中的外贸,至于投资和消费,本身就有预期。消费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投资的话,除了高铁和西部的基建外,其他的基建投资几乎不可能大规模扩张来做,而且还要坚决砍掉那些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的产能,将来,投资这一块依赖的还是房地产,当然不是地产商主导的商品房,而是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至于为什么,以后会说到。
  由于从07年下半年,央行加息,股市楼市双双下跌开始,在是否坚持楼市宏观调控上存在着两股力量,结果08年金融危机不期而至,正好为楼市调控松绑提供了机会。而进入到09年下半年楼价暴涨后,调控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仍然有人不希望调控楼市,如果去年11月,没有迪拜危机爆发的话,去年12月的调控政策也不会出台。
  但是不调控楼市的话,必须要有理由才行。所以理由就变成了,经济可能会二次探底。即使今年,楼价暴涨,被迫在4月出台最严厉的楼市新政后,还是有人认为过于严厉,试图寻找机会,松动一下。他们的理由是外贸会下滑,再加上,欧洲爆发了主权债务危机,世界经济可能会二次探底。
  所以,一直存在一种可能,就是:一旦经济尤其是外贸下滑的话,就会立即松绑楼市调控,至少不再加码楼市调控政策。事实上,海关给出的上半年进出口数据是偏好的,尤其是欧洲债务危机发生后,原本以为对欧洲的出口会大幅下滑,事实却是增长很多,也就是一直想松绑楼市调控的人都没有借口了,这样就不得不屈服于强力调控的主张。
  然后,我们看到,没有人再敢出声说调控政策影响经济发展了。因为找不到合适的理由了,尽管昨天,有消息说“中房协上书,要求暂缓再出楼市新政”,但这也是一厢情愿的想法而已,因为最近几年不可能再指望给楼市松绑了。。。
  有时候我在想,我们废除领导干部终身制是不是早了点?特别是从经济层面来说,在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之前就开始轮班交替,对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影响自然是有的。
  在亚洲,除了日本外,其他几个小龙小虎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之前其实都是在领导人终身制的政治条件下进行的,不信你看,就在我们废除了领导干部终身制的同时,新加坡(李光耀)、台湾(蒋经国)、马来西亚(马哈蒂尔)、印尼(苏哈托)、韩国(卢泰愚,之前是大独裁者朴正熙),除了韩国——其他的领导人还都是终身制的,虽然都有宪法规定了任期,但实际上哪一个不是干到或者被民众赶下台或者在任上死去,或者禅让退居为太上皇的?而最终的结果我们发现,就在上述几位的任内,他们完成了城市化和工业化,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也上了一个新台阶。
  说到这里,请不要误会我是保皇派,张勋,康有为之类的人。只是我注意到了一个现象——换届主要是换代对经济会产生影响。指挥棒的移交是以“扶上马,送一程”的方式进行的,上一次大概也是类似今年这样的节骨眼上,结果楼市持续下跌,直到03年,而股市则一直到05年见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呢?
  答案是:挤掉泡沫为下一轮的上升通道打开空间。
  也许,从7月10日起,或者更早几天,宏观调控的指挥棒已经开始“扶上马,送一程”了。同时也就意味着“挤掉泡沫,为下一轮的上升通道打开空间”的序幕已经拉开。
  这样一来,就不难明白,为什么一进入7月份,在一再强调楼市调控不松绑的背景下,招保万金的股价却一改之前跌跌不休的局面,开始了义无反顾的反弹之旅了?似乎有点不合情理?非也,俗话说,“不怕贼敲门,就怕贼惦记”。自从09年下半年以来,松绑楼市的呼声和念头一直存在着。而分析师们很清醒:如果这一次真的松了绑,对经济将是毁灭性的打击,未来没有任何可腾挪的空间,对房地产本身也将是致命的。
  当然,机构强大的政经分析能力和对时局的了解远比我们小民知道的多很多。
  如同我对加息的看法一样,未来,如果货币当局始终不加息,那请不要高兴的太早,以为是管理层兑现承诺,不打压楼市股市。实际情况可能是经济正行走在困难重重的荆棘路上。就象现在的美国,美联储每次议息,市场都已经猜到,这回又不会加息。
  当然从目前来看,经济衰退只是可能。因为如果楼市的情况不是很糟糕的话,解决问题的办法还是有的,而且非常有效。作者:喝百事的巴菲特  回复日期:2010-08-15 10:34:51  第9篇:楼市最大利空:保障性住房的大量供应,不是物业税
  现在全国上下沸沸扬扬,大家都在猜测:物业税或者房产税是否推出以及推出的时机?
  对中国来说, 物业税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如果你认为高层会把治疗房价高烧的希望完全寄托在这个不知药理的药方上的话,那你就太低估了政治家的智商了。
  上次发改委的那个低级别的幕僚向外界吹风:3年内不开征房产税,估计不是空穴来风。现在这个时候,没有谁敢站错队,要知道,官场里面站错队,那就意味着拿前途作赌注。所以,结果很可能像这厮所说:3年之内不开征房产税。至少物业税不会大范围地在全国推出,极有可能在某个城市先行试点。三年后就不好说了。为什么以3年为期限:道理很简单,谁都不想在自己任内出大乱子。
  但是高房价的问题总要解决,无法回避,因为事关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谁也不敢怠慢。高房价成了烫手山芋,都想抛给对方。因为谁都不希望泡沫在自己手中轰然破灭。在高房价问题上最终都要找出个解决办法。
  那我们现在只能设想:什么样的办法能够照顾到彼此的“重大关切”呢?找来找去,大家发现:其实没有必要喊打喊杀地把房地产行业当老鼠来打,毕竟于今于后,还是要依赖他的健康发展的。高房价本身没有问题,一部分人没房住以及为了买房透支了未来的消费,抑制了将来的内需才是大问题。
  如今的三驾马车已经不是从前的三驾马车了。由于欧洲紧缩财政,美国增加储蓄,世界范围内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出口面对的困难可想而知。消费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不能指望生产玩具服装的国家能和生产飞机的国家那样主要依靠消费来拉动经济。至于投资,过去几年,大规模基建投资也是不能再搞了。只能寄希望于经济转型,然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谈何容易,至少需要时间等待。
  现在世界经济又要二次探底了,转型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投资拉动经济还是必须的。只是明白人都知道,还搞那些高污染、高能耗的投资只有死路一条,过去20年,铁公机的基础设施的建设,除了高铁外,其他的也已经没办法再扩张了。
  能上到那个位的都不是低智商,更不可能是只顾自己,不顾大局的人。前段时间,喊得最凶的是重庆,最终出台的细则温顺的像个拔了牙的猫。而且都理性面对问题了,也知道问题的本质所在了。
  既然找到问题的本质了,还怕找不到办法解决吗?
  那么,可不可以以毒攻毒,就利用房地产本身来解决房地产甚至国民经济的问题呢?答案是肯定的。
  所以,“二次房改”就成了理所当然的政策取向。发挥政府在住房保障上应有的作用,通过建设大量保障性住房,既满足老百姓的住房需求,又让经济平稳过渡,并最终实现依靠内需带动经济发展。
  可能有人会说,地方政府靠卖地敛财已经成瘾了,会配合吗?要不怎么说,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呢,只要作为政治任务来抓,谁都不敢乱来。现在大家不是看到媒体报道各地方政府都在建廉租房、经适房吗?
  所以,辩论房价的涨跌几乎是多余的,房价暴涨是特定时期的特定产物。无法想像中国的发展模式会是香港模式,尽管很多内地城市都想像香港那样依靠金融、地产、贸易、旅游来生存,最终,这些城市的主政者会看到,这条路很难行得通,更不要说中国这么大的经济体了。
  房地产的问题主要还是价和量的关系,在合理利润的前提下,量价齐升是最好的状态。
  不要以为高价卖地才是地方政府的唯一选项,拍的地多了,价格低点,也是一条数。实际上保障性住房中政府投入的廉租房只是一小部分,经适房和限价房才是大头,而经适房和限价房是按市场化招投标的,而且销售根本不成问题。最主要的,价格一降下来,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现在的买房人犹如惊弓之鸟,根本不愁卖不出,而且这部分才是实际有效需求,一旦这部分的量一上来,可以拉动多少钢筋水泥和上下游产业呢。
  大规模建设保障性住房是一举多得的好办法:
  1、解决了老百姓的当务之急,通过增加供应量把房价降下来;
  2、保障性住房的消费也可以带动税收和上下游各个产业,解决了就业问题。按一线城市来算:建安成本2000块,加上地价2000块,合计4000块的成本,6500卖给老百姓,还有40%的毛利,为什么不能做呢。
  3、消化钢铁水泥等过剩产能,使国民经济平稳转型。
  4、老百姓为住房支出减少后,其他消费就会增加,拉动内需,三年后内需释放,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目标又会实现。
  5、最主要的,三年之内不会让房地产崩盘,因为保障性住房建设需要时间,2—3年后才会大量上市,那时候早就平稳过渡了。
  就像高房价一样,房地产崩盘本身并不可怕,大家原先争论的只是房地产崩盘后会给银行产生大量坏账,现在有两三年的时间让银行融资、再融资,足以抵消掉这些可能的坏账了,没见到现在各大银行都在拼命配股融资吗。最近最严厉的压力测试是,房价下跌60%,银行坏账2万亿,而今年以来,银行融资再融资已经有几千亿了。
  雨伞早在天空出现第一片乌云甚至阳光灿烂的时候就已经准备好了。
  问题是,未来几年有多少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入市,现在最夸张的估计都是最保守的。。。作者:喝百事的巴菲特  回复日期:2010-08-15 18:46:36  第10篇: 我们是不是活在底特律?
  传统上来说,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往往受以下因素的影响:
  1、成本
  2、流通费用
  3、利润和税金
  4、供需矛盾
  5、投机因素
  6、政府管制等
  在一个正常的市场环境下,前三个因素决定价格的起伏,比如一直以来的汽车、家电和大部分农产品、火车票、飞机票等。而在一个不正常的市场环境下,后三个因素主导着价格的波动,比如当今中国的房地产、农产品中的大蒜、普洱茶、石油、黄金等。因为后三个因素主要是受人为操控的。
  我想说的是,还有另外一个影响商品和劳务价格的重要因素:替代品。当某种商品不可替代的时候,其价格自然高高在上,同样,所有价格不能暴涨的商品都能看到替代品的幽灵在忽隐忽现。
  19世纪以前,马车不可替代,但是后来有了火车、汽车。火车、汽车之后有了飞机,飞机之后有了高铁。现在大家看到曾经高高在上的飞机票,现在比高铁票还便宜。当汽车成为大众消费品后,汽车也不能涨价,因为汽车价格太高的话,我可以不买,只搭公共汽车、地铁,甚至骑自行车;家电涨价,大不了就不用,没有冰箱彩电的时候大家不也是一样过日子吗?泰国香米涨价,就吃东北米,除非大饥荒来了,人不能吃草根树皮度日,粮食变成了不可替代品,那价格就另当别论了。
  对于当下大家看到的不断涨价的商品,如果你想加入进去通过投资或投机赚一笔钱的话,我劝你还是要多考虑一点:这个商品会不会有替代品。在此不分析大蒜和普洱茶,因为他们是小众投资市场,100%的投机。只分析黄金和石油这两个现在看来都是只涨不跌而未来却是必然分化的商品。
  连巴菲特都做错投资的一个品种就是石油。老巴在07年当油价上升到100美元的时候,他卖掉了中石油,事后证明无比正确英明,而让老头自打耳光的是:08年油价涨到140美元的时候,他买入了康菲石油。这严重违背了他自己一贯以来战无不胜的投资原则:投资拥有不可替代的产品或品牌的公司,比如可口可乐、吉利剃须刀、盖可(政府雇员保险公司)、房利美、房地美、华盛顿邮报等。投资康菲石油的最终结局是:割肉离场,导致巴郡09年业绩亏损。不过大师毕竟是大师,卖掉康菲石油后,老巴买入了比亚迪进军新能源。我不知道当时他的投资思路是如何的,是否明白了:其实石油也是有替代品的,新能源就是石油等化石能源的掘墓人。
  至于黄金,从需求上来说,则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除非人类在火星上发现了大金矿。否则黄金将一路上扬,只不过有时会涨得远高过印钞机开动的速度而已,当然,由于是期货交易,遇到空头强大或者空头诱多获利丰厚的时候,也会下跌,甚至大跌。
  透过现象看本质,投资是有迹可循的,不是那么神秘莫测。只是有时利令智昏而已,大师都不能例外,何况我等小散。
  最后,我想问大家:如果你想买商品房投资的话,你有没有想过,商品房有没有替代品呢?
  答案是肯定的,当然有。从居住的属性上来说,廉租房、限价房就是商品房的替代品。但是你也不能据此就认为买商品房就可以像买汽车一样,一定能买到便宜的。
  同样拿汽车来说,影响其价格的就是城市的公交系统发达程度,一个公交系统匮乏的城市,必然是个想卖汽车的地方,比如,底特律——美国的汽车城。
  问题是,在发展房地产这方面,我们的地方大员们,很有些像底特律的管理者,不提供廉租房和限价房,逼着你买商品房。但是,悲哀之处在于,和底特律不同的是,底特律的居民们,大部份是汽车厂的员工,而我们的市民可并不都是为地产商打工的啊。作者:喝百事的巴菲特  回复日期:2010-08-17 08:58:03  第13篇:引力坍缩
  引子:2003年,当美国和香港的股市进入最低点的时候,香港的楼市更是一片萧条,楼价下跌7成,很多中产成了“资产负翁”。与此同时,在中国,至少和香港紧密联系的珠三角的楼价也进入到最低点,当时的楼市就是一块豆腐干,一点水分都没有了。于是04年开始了土地招拍挂,为楼市注水的行动正在隐蔽地进行着,然而,对外却声称要对楼市进行宏观调控,当时的目标只是想让豆腐干变成豆腐,谁成想,5年后,豆腐没做成,却做成了豆腐花。
  如今,宏调当局的目标是把豆腐花还原成豆腐,可能吗?有可能,不过,抽去水分的豆腐花也许不是豆腐,而是豆腐渣。。。
  引力坍缩(gravitational collapse),是指恒星演化到晚期在引力作用下,天体向中心猛烈下落的现象或过程。
  比如,质量大于8~10太阳质量的大质量恒星演化到晚期时,其中心区域产能不足或能量被中微子大量带走,致使辐射压不足以抵御恒星自身引力的作用,从而发生引力坍缩。一般来说,恒星的引力坍缩的结果是形成一颗致密星,如白矮星、中子星、黑洞等。对于质量小于太阳质量1.3倍的星体,泡利不相容原理引起的电子简并压力将支撑其自身的重量,形成白矮星[1]。质量在太阳质量1.3-3.2倍之间的星体,中子简并压力将支撑其自身的重量,形成中子星。质量大于太阳质量3.2倍的星体,没有任何结构可以支撑其自身的重量,它们将坍缩为黑洞。有些引力坍缩还伴有大量的能量释放和物质的抛射。例如,超新星爆发时,其中心部分会坍缩形成致密星,而外部则被抛射到空间,形成超新星遗迹,整个过程释放大量的能量。
  在引力坍缩过程中﹐恒星中心部分形成致密星﹐并可能伴有大量的能量释放和物质的抛射(引自百度百科)
  中国的楼市正经历着这样一个过程。
  中国楼市甚至中国经济会出现引力坍缩效应吗?答案是肯定的。有膨胀,就会有坍缩,宇宙的规律,有黑洞,可能也有白洞——科学家们的推测。
  只要计算一下整个楼市的质量和密度有多大,就知道坍缩的力度会有多强了。
  首先我们要知道楼市的质量有多大,整个中国有多少房子?姑且不说6450万套空置房是真是假,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相对“居者有其屋”,肯定是供不应求,那么相对“住者由其所”呢,还会是供不应求的吗?值得怀疑,要不然,6450万套空置房就不会是空穴来风,而且如今也没有人敢认真地用真实的数据义正词严地来驳斥。
  未来,另一个让楼市质量增大的因素是——供应量的增加。就像2001年宣布国有股减持前,没有人相信股票的供应会有多大,以及用什么样的方式增大一样。如今的楼市也是这样,管理层已经宣布,今年一定要完成580套保障性住房。未来,保障房入市的量有多大,无法预估。我现在说未来房屋的供应量将很大,似乎没有人相信了。
  未来一段时间,至少3年内,楼市的质量正在变得越来越大。
  其次,我们再了解一下楼市的密度有多大,当然科学家能用具体的数字告诉你太阳的密度,但是楼市的密度有多大,只能是推测。
  楼市的密度是由杠杆决定的。现在的买房人都知道,买楼投资要利用银行贷款做杠杆,假设20万的本金,按最低首付成数2成的话,可以买到100万市值的房子,然后我们可以假设,如果22万亿存款全部用来做为首付,那么可以买到100万亿市值的房子。也就是说,极端情况下,一年之内,楼市的销售额是100万亿。这是中国楼市密度的极限值。如今少则3成多则5成的首付比例,将杠杆截短了1—1.5倍,这样算来,极限值大概是40—50万亿。09年,全国商品房的实际销售额大约是4.39万亿元,似乎距离极限值还很遥远。
  然而,不要忘记,楼市还有另一个杠杆,一个可以撬动地球的杠杆,那就是土地价格。当年日本的经验是,东京一地的土地市值,就可以买下整个美国。反观中国各地的地王,占当地的土地面积可能连0.01%都没有,然而地王带动的周边一手和二手房价的飙涨有多猛烈,无法想像。过去几年,总是有人用各种理由来辩解“地王”现象,我只能说,这些人的态度简直就是掩耳盗铃。于是,“地王”成了阿基米德手中那根撬动地球的杠杆了,长到什么程度,无法估量。
  这样一来,如果有兴趣,有时间的人们可以自己算一下,由于“地王”这根超级杠杆,全国的房屋市值究竟膨胀了多少倍,只怕连当年的日本也逊色不少。
  如今,去杠杆化的货币和土地政策使得引力坍缩效应正在发生,也许一段时间内还会形成资金黑洞。
  一个可能的结局是,未来一段时间,一手楼将比二手楼还便宜,中国的“资产负翁”们,正在形成。。。
作者:喝百事的巴菲特  回复日期:2010-08-17 11:50:29  第14篇:“资产负翁”离我们有多远?
  人们现在才开始讨论经济是否会二次探底.实际上,为时已晚。各种迹象表明,经济已经是二次探底的过程中了。中国的采购经理人指数连续两个月下滑,已经表明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世界经济是否又很好呢?同样传来的是更为糟糕的消息。
  一切都因为经济有自身的运行规律,不可抗拒,能做的仅是顺势而为。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没有哪一次经济过热后,是顺利躲过衰退的命运的,前任的调控政策素以雷厉风行而闻名,几次都是硬着陆——硬着陆有时并不一定就是坏事。靠印钞机维持经济,制造更大的泡沫并试图维持这个泡沫才是坏事。
  调控的效果是和调控者的个性有关的。格林斯潘是调控经济的高手,那是因为格老比大多数人都精明狡诈。作为掌管经济命运的人,个性可能比能力更会影响经济的走势。
  这两年,借助网络和电视,经济资讯无孔不入地灌输到人们的眼里,耳中,如此众多的普罗大众也开始关注起中国经济了,讨论经济前景,并对经济做出预测了。普罗大众只是最近两年才由于股市楼市的起落才注意到,自己的钱袋子其实跟宏观经济的联系如此紧密,关注经济走势,并试图据此为自己的理财提供依据。
  由于关注的时间实在太短,所做的依据往往也仅是,经济最为动荡的最近几年所发生的经济现象。先是有05年到07年的楼市股市暴涨,08年全年通胀率达到5.9%,再到金融危机爆发,很快演变成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在政府的强力干预下,经济似乎好起来了,或者官方所谓“有了企稳向好势头”。然后由此预言,一旦经济出现二次探底的势头,政府又会毫不犹豫地实施刺激政策,然后楼市股市又将迎来一波上涨,09年的好日子又将来临,所以要乘着这个大好机会买房买股,以免错失良机。
  实在可笑,如果经济走势,连大部分人都能准确预测的话,就不会有07年股市见顶,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了,因为大家都做好防范了,谁又会成为潮水退后的裸泳者呢?
  而事实却是,大部分人亏得很惨,就像09年,至今有多少股民基民不是3000点后冲进来买股买基的呢?到如今亏损的幅度远超指数下跌的幅度。
  拿08年救市说事的人认为,08年救市的原因就是政府不希望经济硬着陆,所以经济就只会软着陆。
  其实08年救市的时候,ZF的信心非常之大,甚至根本没有想过“软着陆”而是“不着陆”,甚至09年上半年经济数据出来时,御用经济学家们都额手称庆,似乎一切都朝着预想的目标好转,然而时隔一年,今天的世界,已经不是去年的世界,特别是今年的欧洲已经不是去年的欧洲了,今年的欧洲比去年更糟,欧元要走弱,欧洲的衰退将不可避免。今年的美国也不是去年的美国,今年的美国可能比去年好,美元要走强,美国的贸易壁垒更多了。
  股市作为经济的晴雨表,总是率先反映实体经济的前景,A股在09年7月29日,就已经见顶回落,而在当时,有几人会想到2010年的今天,人们讨论的话题竟然是如何避免经济二次探底呢?
  欧洲债务问题也是今年5月才捅破,事实上,08年雷曼兄弟申请破产时,就有人预言欧洲将出现主权债务危机,但是,主流经济学家没有人相信。不幸的是,预言成真了,而且后果更严重。
  经济要想再次步入景气周期,还必须是政府能够在经济回落过程中完成经济结构的调整转型,如果转型不成功,找不到新的经济增长点,那么,这个经济体将陷入衰退,而不是复苏。
  然而,让人担忧的是,今天的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将遇到难以预料的困难,一切都是因为,自1998年以来,由于滥用扩张的货币政策,导致经济结构严重失衡,积重难返。
  还有一点,经济软着陆或硬着陆都是指实体经济,而许多人却总是混淆了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区别。房地产和股票,玩的是虚拟经济。事实却是,在一轮经济景气周期后,实体经济都要经过一轮休整后再开始重新步入景气周期,在这一过程中,实体经济无论怎样着陆,虚拟经济都是要回调的。
  为什么?因为实体经济不景气的时候,虚拟经济自然不会有好的表现。而在实体经济表现向好的初期,虚拟经济仍然表现不好,——因为虚拟经济玩的是资金,实体经济转好后,也需要资金,这时资金就会从虚拟经济流向实体经济,造成虚拟经济更为糟糕。
  如同回归前的香港,由于中英之间的协议限制了港英当局卖地,导致香港的地价楼价一轮暴涨。07年之前,我们的宏调当局也是一面说“调控”,一面又用招拍挂来推高地价楼价。也如同香港,首任特首上台后,第一个施政报告就提出了“八万五"计划,随后,随着2000年科技股泡沫的破裂,香港经济陷入了3年的负增长,香港楼价最终较97年最高点时跌去了7成,当然,“八万五”计划只是替罪羊。
  如今,保障房的建设正着手大力推进——将来,也会有人拿保障房作为替罪羊来说事。
  有人会说,我们不是香港。但是。我们也不是美国啊,再看一下2000年的美国,
  科网股泡沫破裂后,美国经济陷入三年衰退,尽管格林斯潘已经将科网股泡沫破裂的危害尽可能地限制在纳斯达克的范围内——实际也是如此,美国的实体经济并未遭受严重的破坏,然而,股市楼市依然在2003年才见底回升。
  现在唯一不同的是,A股会否借着某个题材或契机狂炒一把,然后进入熊市。这样的话,我们必将看到,在北、上、广、深的街头和写字楼里将出没着一群似乎离我们很遥远的10年前曾在香港出现的“资产负翁”们。作者:喝百事的巴菲特  回复日期:2010-08-18 09:00:25  第15篇:结尾篇
  当英国石油公司的钻井平台在墨西哥湾打下第一根桩的时候,或者更早推溯到在墨西哥湾发现石油的时候,人们就应该假设可能会有漏油事故的发生,然后做好防范和补救措施。
  墨西哥湾漏油事故只是一场生态灾难。而我们面对的是比生态灾难危害更大的社会灾难,不仅仅是经济政治的溃败而是道德的沦丧。
  当“白猫、黑猫”“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话语广为传播和逐渐被人们接受的时候,贫富分化就必然会出现。当贫富分化出现的时候,如果加以修正,仍然可以防止贫富悬殊的出现。
  当“不患寡而患不均”成为追求效率的人们对追求公平者的最有力反驳的时候,就应该预料到“笑贫不笑娼”就必然会成为今天的人们挂在嘴边的无奈的叹息。
  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中国知识分子政治家的最高理想和追求。然而“三立”中能有“一立”就足以青史留名了,即使想实现“一立”又谈何容易啊? 要不然怎么会有“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下士时,向使当时身便死,后世真伪有谁知?”这样的感慨呢?
  我曾经看过两篇博文:
  《王书瑶:人类社会只有统治集团,没有统治阶级》、 《孙立平:中国社会正加速走向溃败》
  发出两个感慨:一是最可怕的局面是统治集团演变为利益集团,二是政治、经济溃败的起点正是公平正义的阳光被乌云遮挡的那一刻,终点是道德的沦丧。
   。。。。。。
  感谢大家的关注和阅读,也谢谢部分童鞋的批评和建议,关于房子的话题就只能写到这里了,不管前面是否“虎头”,但结尾一定是“蛇尾”,更何况前面很有可能还是鼠头呢。
  所以能有这么多热心的童鞋的关注,也让我感激涕零了。作者:yktz7302  回复日期:2010-08-18 00:41:47  中国商品房价格的高涨,是因为票子印多了。
  票子印多了,自然会引起百姓的不满。但是这种不满,不是必然会导致我们希望看到的良性结果。
  如果这种不满没有达到极限,达到唤醒他们反抗本能的程度,那么不满是无用的,一切都是安全的。
  我们会看到通货膨胀的顺利进行,一直到房价被稀释,从而经济迈上新的轨道、新的平台。
  这种情形,在历史上是常见的,回忆一下下岗等历史事件,政府是有理由继续保持乐观的。
  但是,如果情况再严重一点,印钞机转得更快一点,有些百姓因为票子太多而吃不上饭,挨饿了,后果就不好说了。
  很多莫名其妙的人就会出现,比如闯幼儿园的。
  这时候,ZF就会不得不有所收敛,把印钞机停下来。
  房价上涨是要靠印钞机的高速转动的,一旦停止,或者印得慢点,可能就会引起价格的雪崩。这时候,房子就可能像屎一样,被拉得满大街都是。
  不要以为这是夸张,因为很多贷款买的房子,每月的还款量是惊人的,而更惊人的是,很多房子是用高利贷买的。他们不但是屎,而且是毒药,是炸弹。
  这样,政府终于获得了印钞机高速运转的苦果。
  这样,空军的时代就到来了。多年来春风得意的多军,也尝到了自己酿下的苦果。
  一个循环完成了。
  这是我们期待已久的。
  然而,我们现在真的有理由乐观吗?
  不。
  因为,中国人的耐压能力,实在太让人叹为观止了。
  我们有理由相信,耐压试验仍然会顺利进行。
    
  说白了,房价高涨的过程,就是一个政府不断试探我们承受力的过程。
  也是我们不断给自己增加痛苦的过程。
  痛苦的解除,取决于我们对自己爱得有多深。
  如果你恨自己,肯定会有人满足你,不断折磨你。
  就像一个扛包的,尽管你累得够戗,但只要你不叫唤,工头就不会手软。
  直到有一天你把包扔下走人。
  扛包的若没有这个胆量。
  就不要指望工头慈悲。
  房价不是政府抬起来的,而是我们自己抬起来的。
  我们既然不想解放自己,就不要指望别人来解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