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面临经济冷战的前景 - 沈思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7:00:14
9月29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一项法案,旨在对所谓的汇率操纵国出口到美国的商品征收惩罚性关税。鉴于2003年以来,美国国内压迫人民币升值的呼声不断增强,该法案指向中国的意图非常明显。虽然该法案还需要经参议院表决通过,并经总统批准后方能生效,但是鉴于其影响的广泛性,我们实在不能掉以轻心。

  一、全球化下的全球经济“失衡”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美国积极推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带来双重后果。一方面,发达国家的产业在保持全球控制的条件下加快了发展,获得巨大利益,使海外资产规模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藉此加快了工业化进程,获得了就业。应该说各有所得,双方利益可视为平衡。

  这种利益上的实质平衡,表面上却并不平衡。表现在:一、由产业“空洞化”导致发达国家失业率高企,经济增长迟缓;相反地,发展中国家经济却高速增长。二、产业转移导致发达国家从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进口大量增长,最终却反映在发展中国家贸易盈余项目之下,而被视为经济失衡。反映了传统经济学理论并不能为全球化下的世界经济提供正确的逻辑。

  当然,这种平衡不能涵盖一切的情形。“次贷危机”的确是美国经济不平衡的反映,并不是假摔。道理很简单,在2000年之前的二十年里,全球原材料价格几乎没有显着的上涨,但最近十年国际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涨了300%以上,这就使得美国经常项目逆差急剧攀升,毕竟美国每年消耗着全球四分之一的资源。而这恰恰是经济全球化,以及后工业化社会人类受制于自然资源约束的自然反映。

  如果我们把全球贸易逆差进行简单的分解,就会看得很清楚,全球的逆差基本是美国的逆差,美国的逆差基本上对于中东、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以及中国的逆差。前者是原材料出口,中国则是原材料加劳动力的出口。也就是说美国的逆差其实是由原材料价格的外部性所带来的,而原材料价格快速上涨本质上来自于后工业化时代人类的共同困境。

  实际上,许多学者的研究都表明,中国经常项目顺差实际上被大大高估。高估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在人民币升值预期,资本项目没有实现可兑换条件下,游资通过贸易项目潜入我国;二是跨国公司通过转移定价将在中国的利润留在母国,从而其收益并不反映在经常项目之下。

  基于以上观点,本文将全球国家分为四种类型:美国、日欧、中国、原材料出口国。美国作为资源消费过大的国家是不可持续的,日欧作为低消耗高产出的国家是竞争中可持续的,中国作为自身资源消耗过大的国家是不可持续的,原材料出口国除非非常丰富,否则难以持续。

  二、美国的战略取向

  很显然,美国的失衡主要是来自于自身,而非任何别的国家,美国应该主动作出调整以适应这种变化。可惜这不是全球唯一超级大国的习惯,他们习惯于强迫外部国家作出调整,而自己拒绝调整。

  于是,在2009年12月美国主动推动《哥本哈根协议》签订,希望通过炭排放的零增长来实现全球自然资源消耗的零增长,从而稳定全球资源价格。这显然也是不合乎逻辑的,难道以全球发展中国家不发展的代价来维持美国四分之一的资源消耗不变吗?

  这招不行,那就再换一招,和中国进行经济冷战。继续炒作人民币汇率,进而通过贸易战的方式来测试中国的反应。如果中国应对不当,以致经济垮了,全球原材料消耗下降当在情理之中。

  三、中国经济应该追求相容性发展

  那么中国应该怎么办呢?如果为了避免贸易战,让人民币升值。必然给人以操纵人民币汇率的口实。更为重要的是,人民币升值会进一步形成升值预期,吸引游资加大贸易方式的潜入,反而会造成中国贸易顺差扩大的假象,从而人民币升值成为美国压迫人民币升值的理由。

  如果为了消除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游资通过贸易渠道潜入我国的途径,势必要取消资本项目的限制,那么人民币短期会升值,但因为中国过去十年巨量的货币投放,人民币很快将会贬值,人民币汇率的大幅波动对中国经济的冲击同样巨大。

  那么怎么办呢?笔者以为有两种策略:一、短期策略是迅速在沿海几个城市推出第二套住房产税试点,逼迫过去潜入中国的热钱退出,而这些热钱将很大程度上必须通过贸易项目退出,从而实现贸易逆差(内在机理同2010年3月、4月美元强势下的我国贸易逆差一样),使美国没有贸易战的借口。二、长期策略正如笔者2008年“美国的战略企图与中国对策”一文所指出的,以治理环境污染为基本诉求,大幅度降低国内资源开采,大规模进口自然资源,实现贸易项目的平衡。我们还可以通过将资源消耗型的产业转移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实现贸易的平衡。

  贸易平衡了,美国的借口也就不成立了。当然,有很多人认为现在原材料价格处在高位,大量进口并非善策。笔者以为,固然我们进口的价格高,但美国进口的数量更大。再者,后工业化社会受制于原材料的约束可能使得原材料价格每十年都会翻番。特别是,随着全球对于原材料价值的再认识,全球原材料贸易迟早会中断,就像俄罗斯计划从2020年实现石油零出口一样。

  这一策略并不是笔者的创造,不过是“广场协议”之后,日德应对美国压力的策略的再次应用。和美国这样一个国家同居一个地球,只有实现全球均衡化,相容性经济发展才是根本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