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先驱论坛报 “中国蜜月”结束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3:55:05
对欧洲来说,“中国蜜月”结束了。北京本周召开第十次欧盟-中国峰会,经过15年迅速而引人注目的关系发展,有许多迹象表明中欧关系出现新紧张。
由于多种原因,紧张在去年已经有所发展。特别是,欧洲对中国的情绪改变。这在公众、企业以及政府等若干层面上很明显。
根据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和英国的民调,在过去一年,对中国持积极看法的受访者份额大幅度下滑,急剧下降15%到20%。这主要是就业外包以及欧洲对华贸易赤字不断膨胀的结果。
欧洲的情绪还受到被广为宣传的中国工业间谍活动事件以及中国企图入侵德国总理办公室和英国外交办公室(及五角大楼)计算机网络的事件影响,还受到中国人权状况的关切影响。
在东欧,新欧盟成员国(特别是捷克共和国、波兰和波罗的海国家)对中国人权纪录的批评一直很严厉,它们往往透过它们共产主义过去的棱镜看待中国。
欧洲公司也越来越多地表达它们对中国的挫折感。各色各样的歧视性贸易和投资做法折磨在中国发展的欧洲及其他地方的企业,特别是知识产权盗窃的普遍以及中国金融服务市场准入、分销网络、保护产业的壁垒。
中欧贸易兴盛,但膨胀的赤字以及对市场准入的日益关切令欧洲政府及欧盟贸易专员曼德尔森焦虑。曼德尔森越来越有力地批评中国的保护主义做法。
此举的第一个迹象是欧洲委员会2006年10月公布对中国的“信息(Communication)”——这份政策文件比之前的语调更冷静和自信。随后,2006年12月出台了更为严厉的23条欧洲委员会“结论(Conclusions)”,今年早些时候出台悲观的“中国战略文件(China Strategy Paper)”。
这些欧盟政策文件在各种政策领域确立了新的中国基准:贸易与投资、能源与环境、人权、军事透明度、核不扩散、非洲援助项目、与台湾关系和全球治理。
英国、法国和德国领袖的更替也促进了气氛的转变。奉承中国的布莱尔、希拉克和施罗德走了,取代他们的是更怀疑中国的布朗、默克尔和萨尔科奇。
布朗和萨尔科奇的中国政策仍然不明朗(在北京之旅后,萨尔科奇的政策会明显些),但他们的肯定比他们前任的更趋中立。默克尔目前发现自己不仅因会晤达赖喇嘛卷入与北京的争吵,而且因恶化与北京的关系卷入联盟内部的纷争(去年,德国的对华出口是欧洲最大的,达275亿欧元)。
所有这些变化造成欧洲大陆对华政策和看法更加聚拢。2004年至2005年军火禁运引起的激烈争论已经被更强烈的团结和政治目的所取代。
在大西洋彼岸情况也是这样,新欧盟的情绪更好地配合布什政府的“两头下注(hedging)”对华政策,美国国会对各种各样贸易相关事项的愤怒日益升温。
变化的环境让中国的欧洲观察家惶惑不安。他们已经习惯于欧洲献殷勤,但如今发现难以向北京的更高层官员解释欧洲的态度变化。
面对新情况,中国政府求助于分而治之战术。它呼吁像前德国总理施罗德(他指责默克尔的对华政策)等老朋友,同时猛击欧洲的“反华势力”。
这样,28日欧盟中国峰会的气氛糟糕。最有可能的是,双方将尽可能拿出积极的面孔,但由于双方要对付日益复杂的关系,预计激烈的争论将继续下去。(作者 David Shambaugh)
译文为摘译,英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