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增长周期下的广东固定资产投资问题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5 22:58:24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27日 10:30 国家统计局网站
固定资产投资是宏观调控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是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迅速发展,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大力贡献密不可分。本文通过有关历史数据和数量模型,揭示广东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将广东目前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结构与山东、江苏和浙江进行比较,以便从中找出差距和问题,并通过数量模型测算广东“十一五”时期合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使固定资产投资在持续健康的轨道上发展,继续发挥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
[被屏蔽广告]
[被屏蔽广告]',1)">
一、经济增长速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资增长速度。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全社会固定资产完成投资41808.96亿元,年均增长(现价,下同)22.1%,快于同期GDP年均增速8.7个百分点,改革开放27年,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11年超过40%。“十五”时期,广东GDP分别增长9.6%、11.4%、14.3%和14.2%,固定资产投资拉动GDP增长分别为2.95个、4.55个、8.0个和5.85个百分点。投资不单对当年经济影响较大,还对后期的经济产生影响。根据有关数据建立三阶分布滞后回归模型并估计其参数:模型表明,在当前的经济总量条件下,每增加1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可带动增加当年1.34单位GDP,带动增加第二年2.32单位GDP,带动增加第四年0.979单位GDP①。
从改革开放以来广东GDP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曲线(图一)看: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发展周期有“趋同性”和“时滞性”。两者之间的曲线虽然不完全一致,但是它们的变化趋势和波动周期却基本相同,经济增长的变动相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动存在一定的滞后期,时间约两年。固定资产投资波动幅度大大强于经济增长波动幅度。固定资产投资曲线峰谷差为94.6个百分点,而经济增长曲线的峰谷差仅15.1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利用多级传递和扩散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固定资产投资与工业总产值、建筑业总产值、商品零售额及钢材、水泥产量等相关性较强。固定资产投资还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和效益直接创造工业、建筑业等相关产业的增加值,使国内生产总值得以增加。
二、目前广东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处于调整期
根据改革开放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曲线(图一),基本上可以将其划分为五个发展时期:起跑期(1978年至1987年),广东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4.9%,高于同期GDP年均增速11.7个百分点,快于全国2个百分点左右。整顿期(1988年至1990年),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0%,比全国高9个百分点,比同期GDP年均增速高3.5个百分点,并在1989年出现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负增长(-1.8%)。高涨期(1991年至1995年),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3.6%,快于同期GDP年均增速24.4个百分点,比同期全国、江苏、山东投资年均增速分别高8.9个、7.2个、12.1个百分点,1992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2.8%为改革开放以来最高点。徘徊期(1996年至2000年),广东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仍保持优势,但速度低于全国、山东、江苏和浙江。五年年均增长6.8%,低于同期GDP年均增速3.5个百分点,比同期全国、江苏、山东和浙江投资年均增速分别低3.7个、5.5个、7.2个和4个百分点。其中1996年固定资产投资零增长,1997年出现改革开放以来第二次负增长(-1.3%)。调整期(2001年至今),广东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落后于山东、江苏,增速低于全国、山东、江苏和浙江。“十五”以来,广东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520.94亿元,年均增长16.6%,比同期GDP年均增速高4.3个百分点,比同期全国、江苏、山东和浙江投资年均增速分别低4.2个、6.2个、14.8个和10.6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国比重从1995年的11.5%下降到2004年的8.5%,2003年在全国的排位1988年以来首次从第一位下跌到第三位。
三、当前广东固定资产投资发展需引起注意的几个问题
当前全国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并呈现出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环渤海湾等地区你追我赶的新局面,在这场发展竞赛中,广东保持“排头兵”地位的压力日渐增大。本文选取与广东经济总量相近的山东、江苏和浙江的固定资产投资②进行分析,以便找出目前广东固定资产投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一)广东投资总量在全国排位出现后移的趋势
1、广东从“标兵”变为“追兵”。新世纪开始,新一轮投资热进一步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2003年广东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7%,创下1993年以来新高,但同期江苏、山东两省增速达到38.6%和51.8%,江苏和山东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分别反超广东305.23亿元、297.87亿元,广东十五年来首次落后于江苏、山东。2004年和2005年广东与上述两省差距进一步拉大,2004年广东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分别比山东、江苏少1605.98亿元、844.33亿元,增速比山东和江苏低23.5个、9.0个百分点,占全国比重8.5%,比1995年下降3个百分点。2005年1—5月,广东城镇投资增速分别比全国、山东、江苏和浙江低10.4个、23.2个、12个和0.1个百分点,城镇投资总量比江苏、山东少371.16亿元和189.16亿元。图二:
2、项目后续能力不强影响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后劲。从施工项目个数、新开工项目个数和新开工计划总投资情况看,广东落后于华东三省(见表一)。2005年1—5月,广东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999.64亿元,同比增长91.0%,但仍比江苏、山东少123.32亿元、909.56亿元。广东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占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比重为17.3%,低于江苏、山东的22.8%和38.9%。从目前的广东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和后续施工能力看,如果今年下半年城镇投资增速没有进一步提高,不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与山东、江苏差距会进一步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在全国排位将可能再跌一位,居第四位,即居于山东、江苏、浙江之后。
表一:2005年1—5月广东与山东、江苏和浙江施工项目情况比较
施工项目个数(个) 新开工项目个数(个) 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亿元)广东 6836 2204 1999.64山东90156112 2909.2江苏 7555 4469 2122.96浙江 6291 2067 800.71
(二)近十年来广东工业投资力度不如山东、江苏
1、“九五”时期广东工业投资大幅减少。
“九五”时期,广东工业投资徘徊不前,年均仅增长2.7%,远远低于“六五”到“八五”时期年均20%以上的增长速度,五年间基建及更改工业投资出现两年负增长,1997年负增长7.8%,2000年负增长11.1%。而同期的华东主要工业大省大力发展工业园区,优化投资软硬环境,以各项优厚的条件吸引外商投资,以政策激发民间投资热情,工业投入普遍快于广东。“九五”时期,广东基建和更改工业投资年均增速比全国、江苏、山东和浙江低5.4个、8.7个、11.2个和15.4个百分点。广东基建和更改制造业投资年均负增长1.3%,比同期全国、江苏、山东和浙江低1.1个、2.6个、7.2个和8.7个百分点;广东基建和更改电力行业投资年均增长4.4个百分点,比全国、江苏、山东和浙江低10.5个、20.3个、17.3个和16.3个百分点。
“十五”以来广东工业投资有所提速,但华东工业大省发展速度更快。2001年至2004年,广东基建和更改工业投资共3674.09亿元,占同口径固定资产投资的39.1%,年均增长31.3%,比山东和江苏低8个和2.3个百分点。广东基建和更改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长34.9%,比全国、山东、江苏和浙江低3.3个、22.9个、7.4个和14.6个百分点。2000年是一个转折的年份,这一年广东基建和更改制造业投资负增长6.6%,与山东相差21.9个百分点,使得山东反超广东1.77亿元(1999年广东比山东多51.87亿元),以后年份山东对工业的投入的速度保持在39%以上,2003年还达到96.9%。2004年广东城镇工业投资分别比山东、江苏分别少1176.98亿元、462.9亿元。如果考虑农村的工业投资,差距更大。
2、对重化工业和传统产业投入力度不如山东、江苏和浙江。
(1)石化工业投资有差距。2001年来,山东和江苏石化行业一直比广东领先,近两年来广东石化行业投入奋起直追,但山东和江苏发展更快,目前远远把广东抛在后面。2004年广东石油化工及原料制造业完成投资157.97亿元,比山东、江苏少82.36亿元和54.91亿元;石油加工炼焦业完成投资16.88亿元,比山东少76.67亿元。2005年1—5月,广东石油加工炼焦业和石油化工原料制造业完成投资59.10亿元,分别比山东、江苏少54.21亿元和37.34亿元。
(2)钢铁行业和汽车投资相对落后。2001年至2004年四年间,广东钢铁行业完成投资127.24亿元,还不及江苏、山东2004年一年的投资额。2004年,广东钢铁行业投资额64.86亿元,分别比山东、江苏少110.34亿元和64.27亿元。汽车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是四省的支柱产业,2004年广东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完成投资66.51亿元,增长24.9%,但仍比山东和江苏少53.90亿元、12.29亿元。
(3)对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投资有所减弱。这个行业是广东的第一大工业行业,工业产值总量和企业平均规模均居全国首位,也是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中最大的行业。2004年,广东城镇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完成投资189.44亿元,增长3.2%,投资额比江苏少30.32亿元,增速低4.9个百分点。2005年1—5月,广东投资61.28亿元,比江苏少43.61亿元。投入增速下降,使得其产值增速下滑,2004年广东规模以上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总产值增速比上年回落9个百分点,2005年1—5月比上年同期回落9.2个百分点。
(4)三大传统产业投资规模仍较小。2004年,广东传统产业完成投资210.10亿元,增长45.4%,虽然增长速度较快,但由于原有基数低,规模仍然比较小。相对而言,山东、江苏和浙江对传统产业投资的力度比较大,特别是山东、江苏的纺织业、山东的食品加工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浙江的化学纤维制造业等,见表二。广东近十年来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投入不足,已成其发展缓慢、品牌效应降低的主要原因。
表二:
2004
年广东、江苏、浙江和山东部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情况(单位
:
亿元)
广 东 江 苏 浙 江 山 东纺织业 35.76 112.92 63.13 247.09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41.0139.36 32.56 61.98化学纤维制造业 11.16 29.12 28.49 12.25食品加工业 14.3320.606.83 143.81食品制造业 10.12 14.12 10.52 74.33饮料制造业 12.22 8.4812.9928.07烟草制造业 4.54 2.38 1.82 4.5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71.43 68.04 40.50169.69
目前广东、山东、江苏和浙江等省份均处于工业化快速推进阶段,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石油化工、钢铁、造纸等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崛起,为投资拓展空间,也使经济进入新一轮以重化产业为动力增长的长周期。广东若不能进一步加快工业特别重化工投资以提高工业竞争力,则难以继续保持工业“排头兵”的地位。
(三)近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较低
1、“十五”以来,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下滑,对整体投资拉动力不断减弱。2001年广东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13.3%,比2000年回落7.6个百分点,2002年、2003年和2004年增长速度为14.7%、10.6%和12.1%。从2002年开始,山东、江苏和浙江房地产开发投资开始提速,分别为33.2%、15.5%和50.5%;2005年1—5月广东增速仅为8%,增速在全国的排位与吉林并列倒数第四位,同期的山东、江苏和浙江增速达到51.7%、42.2%和14.2%。2003年开始至2005年5月,广东每月增速基本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以上,与华东三省增速基本相差在18个百分点以上,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从2002年的28.1%下降到今年的24%左右。2005年1—5月,江苏房地产开发投资比广东多21.1亿元,浙江只比广东少15.52亿元,很可能在年底超过广东。
2、房地产开发投资是推动江苏和浙江整体投资快速增长的主力。2003年,江苏、浙江房地产开发投资对整体投资贡献率为17.9%和18.0%,分别比广东高出6.7个和6.8个百分点;2004年为30.8%和33.1%,比广东高18.5个、20.8个百分点。从财税角度来看,长三角房地产业成为超越珠三角的引擎作用更为明显。2004年上半年,浙江房地产税收为86.82亿元,同比增长75%,占地税收入的21.9%,对全部税收的增长贡献率达到34.68%,成为第一税收来源。如果再加上建筑业,2004年全年二者所占比例已达到34.6%。在江浙的地方财政收入中,房地产业和建筑业(不包括相关产业)所占的比例都在30%左右,在浙江房地产业中,其比例甚至达到35%,而广东只占8%左右。
(四)对农村地区的投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2004

广东农村投资(904.08亿元)与山东(2188.74亿元)、江苏(1798.85亿元)、浙江(2003.18亿元)三省差距较大。广东农村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15.0%,比山东、江苏和浙江分别低13.8个、11.3个和18.7个百分点。从农村农户投资看,由于传统习惯的差异、受客观条件(如地理条件)限制和政策差异,广东农村私人建房投资一直比华东三省少,农村个体私营投资不如浙江、山东活跃,广东农民更多的资金用于生产经营费用投入,浙江、山东农民则更多地用于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2004年广东农村农户投资相当于山东、浙江的31.4%和98.3%;从农村非农户投资看,广东比山东、江苏和浙江分别少786.61亿元、952.27亿元和1095.36亿元。广东农村非农户投资主要差距在农村工业投资,根据测算,2004年广东农村工业投资分别比山东、江苏和浙江少796.55亿元、924.50亿元和930.0亿元。另外受投资利润率和行业间投资效益差异的影响,农业投资占农村投资比重下降,2004年农业投资只占农村投资的1.3%,比2000年下降1.7个百分点。广东农村投资不足,使得农业基础薄弱,综合能力下降,发展后劲不足,而在生活环境、教育、文化、卫生保健、劳动保障方面,农村与城市仍有天壤之别。
(五)投资活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目前全国各地投资增长动力正发生结构性的转换,市场力量增强,地方积极性较高,民间投资发展迅速,政府投资不再是推动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的主要与直接因素。2001年至2004年广东城镇民营经济年均增长25.4%,高于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8个百分点。其中2004年城镇民营经济投资1401.41亿元,增长21.1%,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1.2个百分点,占同口径固定资产投资的27.4%。虽然广东民营经济发展很快,但相对民营经济活跃的山东、江苏和浙江,广东差距较大。2004年计划总投资50万元及以上口径的城镇投资中,广东民营经济投资比山东、江苏和浙江少906.47亿元、67.11亿元和15.36亿元。如果考虑农村个体私营投资广东差距更大。
广东吸引外资在增速和势头、技术和规模都受到长三角等发达地区的赶超挑战。2004年,广东外商直接投资合同外资金额1936046万美元,增长12.6%,比江苏少1922697万美元,速度慢于江苏的25.1%,山东的13.2%。广东引资项目以中小型为主,起点高、技术较先进的外商投资大项目,广东愈显不足,且缺乏美英德等发达国家的固定资产投资。从项目规模看,2004年广东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项目平均规模232.64万美元,与江苏的538.18万美元差距较大。
(六)投资区域发展不平衡突出
珠三角③与东西两翼和山区之间投资相差较大。2004年珠三角地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15.28亿元(不含珠三角地区间跨市投资),占全省比重的74.9%左右。东翼、西翼和山区投资总量相当于珠三角的8.2%、6.8%和11.8%。珠三角地区还集中了91.7%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外向型经济投资主要发生在珠三角,2004年珠三角地区外商港澳台投资1157.34亿元,占全省79.%(不含珠三角地区跨市间投资),东翼、西翼和山区分别是珠三角地区的3.6%、2.8%和7.9%。从工业行业看,79.8%的九大产业投资、84.2%的电子信息石化工业投资集中在珠三角地区。从文化产业投资看,2004年珠三角地区占76.3%,东西两翼分别占全省12.2%、4.2%,山区占7.3%。投资行业结构影响国民经济行业结构,东西两翼和山区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大,二、三产业比重较小。2004年珠三角地区三次产业结构为4.4:53.3:42.3,东、西两翼和山区五市三次产业结构分别为14.9:48.7:36.4、24.4:39.3:36.3、25.6:43.1:31.3。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随着广东加快珠三角地区传统产业向东西两翼和山区梯度转移,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环境保护意识淡薄、投入力度不足,环保法制建设力度不够等因素的影响,部分承接产业转移的地区出现工业生产能耗高,“三废”排放量增大的现象,对当地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
四、近年广东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不高的深层原因
近年来广东固定资产投资出现的增速低于全国、山东、江苏和浙江,投资总量在全国排位下降的情况,这其中有发展上台阶之后,总量加大增速自然回落的客观性,但也表明当前广东政策优势和地缘优势有所弱化,广东面临“慢进则退”的严峻挑战。其深层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投资环境发生较大变化
1、当前国际国内市场环境发生很大变化,广东利用外资一枝独秀的局面受到冲出。引进的外资来源地从集中在港澳台逐渐扩展到主要发达国家,东亚区域合作加强,日、韩、台将一部分上游产品国生产转移到我国,从而加强对我国内地投资。国内市场的开放,使外商来华投资战略从面向国际市场逐渐转变为国际国内市场的结合,投资重点从出口便捷的华南地区扩展到我国市场核心的华东、华北地区。下游产品在市场上的渐趋饱和使外商倾向于上游产品,上游工业基础较好的环渤海湾地区和华东地区受到外商青睐。三方面的变动趋势汇集,形成对华东、渤海湾地区以重工业投资为主的投资热潮。
2、利用外资环境变化的同时,广东珠三角地区外源型经济模式负面作用日益显现,从而制约投资发展。主要是:近年来广东大量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受到越来越多的反倾销、技术壁垒、环保壁垒、知识产权等国际贸易的制约,并且主要集中在美欧等主要贸易伙伴上,对投资造成一定影响。内外资经济关系不协调制约内源型经济投资的进一步发展,由于长期以来给予外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给内外资企业间带来不平等的竞争环境,具有资本、技术、品牌优势的外资企业日益挤压内资经济发展,内源型经济不强大,使得民营经济投资相对落后。
3、广东投资环境吸引力有所不足。
(1)广东自然环境资源相对紧缺,投资进一步发展受制约。全省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027公顷,不及全国平均数的一半,珠三角的建设用地十分紧张,环境污染也日益加重,一直被视为可无限供给的劳动力在近年也出现“民工荒”。工业中常用的45种矿产,以人均量计算,大约排在全国各省市中的倒数第5位,大量原材料依靠进口和外省调入,主要城市面临水电紧张,交通处于饱和状态,东西两翼和山区虽然有丰富的劳动力和资源,但是投资环境与其他沿海省份尚有一定差距,导致珠三角增资扩产的外资和部分内资企业选择到沿海其他省份投资。
(2)投资软环境仍有所欠缺。在当前劳动密集型产业粗放式发展模式难以持续的同时,广东产业升级、产业向高级化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体制、人才、研发能力、教育、劳动培训、法制和产权保护、物流、金融、资讯等投资软环境的制约,而这些正是吸引大型技术水平高的企业最重要的条件。
3、目前不少发展中国家如越南、东南亚国家等对吸引外资,推动本国经济增长给予高度重视,在许多方面放宽政策,提供各种优惠,使投资者获得更多的选择机会,而我国的投资环境已有所收紧,致使部分境外投资者向这些国家转移。
(二)二元经济发展很不平衡
广东农村投资总量相对较小主要由以几个因素造成:一是农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缓慢。2001年—2004年,广东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4.5%,显著低于1980年以来12.2%的平均增速。从横向比较看,农民收入增长弱于沿海较发达省份。2004年广东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绝对额4365.9元,低于浙江的6096元和江苏的4754元,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速度4.0%,低于江苏(7.2%)、山东(11.3%)、浙江(7.4%),也低于全国6.8%的平均水平。二是农村融资体制尚未建立,投资缺乏有力的金融支持。农村投资资金主要依靠自筹,金融体制改革使得银行贷款风险约束机制增强,而农村民营企业本身一些固有的缺陷,银行为规避风险,对农村一些中小企业设立许多限制,企业获得贷款难度增加。2004年广东农村投资本年到位资金82.6%为自筹,国内贷款仅占6.5%。三是广东城市化进程比较高。且在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的同时,各种生产资料、资金、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也加速流向城市,资金等生产要素的缺乏,使农村地区的投资缺乏资金。四是除农民收入增长速度缓慢外,随着我国教育、医疗体制改革,农村居民在消费支出中,用于教育和医疗费用大幅度提高,影响农户投资。
(三)房地产开发投资发展周期所处阶段不同
近年来广东房地产开发投资与山东、江苏和浙江差距缩小并被其逐步赶上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1、广东与全国及华东三省正处于房地产开发投资景气周期的不同阶段。广东房地产开发投资从1998年开始至2003年4月份,连续64个月以两位数的同比速度增长,经过几年的快速增长后,2002年底2003年初,在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一遍“热”声下,增速已开始回落,步入调整期。而从2002年8月份开始至今,全国每月同比增速基本上都在25%以上,华东三省每月增速基本上在30%以上,全国及华东三省明显处于发展周期的上升期。根据房地产开发投资景气周期,广东进入快速增长期早于全国,进入调整期的时间也早于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周期所处阶段的不同使得华东三省与广东房地产开发投资差距逐步缩小。
2、广东商品房屋价格上涨相对理性,对商品房屋的投机性投资比重相对较小。近两年来,全国各地特别是长三角地区房价上涨幅度较大,使得长三角部分地区的投机性投资比重较高,对进一步推动房价上涨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3、广东改革开放先走一步,房地产业较早受到市场的洗礼,市场发育比较成熟。相比之下无论是从土地出让还是开发销售来看,长三角地区的城市房地产开发则处于从启动到成熟的中间阶段,土地成本与开发成本较低,房地产开发能够获得较高的平均利润率,促使开发投资快速增长。
五、“十一五”时期合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测算及政策建议
固定资产的大规模更新是新一轮经济增长的物质基础,广东经济要持续快速发展,保持“排头兵”地位,必须要保持一定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因此确定合理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对促进广东今后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区域协调发展、提高经济效益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十一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测算
(1)根据《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及2020年远景规划》,2010年,广东人均GDP要超过3500美元,2020年人均GDP再翻番,超过7000美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根据初步预计,要实现“3500”和“7000”两阶段目标,全省GDP2001年-2010平均增长速度需达到9.5%,2011年-2020年需达到8.5%。从“十五”(2001年-2005年)的发展情况来看,前四年全省GDP年均增速达到12.4%。根据2001-2010年年均增长9.5%的目标,“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只要达到7.8%就可“达标”。但从发展势头看,“十一五”还有潜力超过“十五”,有关部门将“十一五”发展速度定为9%左右。根据1980年以来广东GDP与固定资产投资额统计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以下回归模型:
Y=150.03+2.73TZ R=0.986
上式中:Y为国内生产总值 TZ为固定资产投资额 R为相关系数
据“十一五”的GDP计划增长速度测算,到2010年GDP总量将达到26000亿元至27000亿元左右(现价)。假设“十一五”期间,物价、消费、进出口、经济增长方式等条件没有大的变化,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至少要达到9400亿元——9850亿元(现价),“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9.3%—10.3%,投资率在35%—37%左右,才能够支撑2010年GDP达到预定的目标。
(二)保持适度投资规模的几点建议
1、加大循环经济投资
广东应该把循环经济作为政府投资的重点领域,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对一些重大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的支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对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项目给予贷款支持。研究并落实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价格和收费政策。积极发挥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通过水价、电价等价格政策的调整,更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为初步建立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奠定基础。
2、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
(1)处理好自然资源与其他生产要素间的关系。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把政府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筹措资本、创新技术、开发人才和提高企业竞争力上,在资金、技术和企业家等生产要素的供给机制上大胆创新,有效地扶持企业用新技术设备与技术成果,改造传统的生产手段,解决好产业结构的动力支撑问题。从而避免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后的“空心化”问题。
(2)东西两翼和山区市县要有选择地发展工业,珠三角地区要大力发展服务业。从地方财政、自然资源合理充分利用等各方面综合考虑,东西两翼和山区市县要加快工业化发展进程,但是在承接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的同时要有所选择,对环境的破坏要减少到最低限度,要形成更高层次的经济模式。珠三角部分发达地区应抓住目前产业转移、产业结构升级的时机,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同时,大力发展服务业,尤其是加大对金融业的改革与创新,加强科技、文化教育、中介服务、物流、社会福利保障等新型服务业的发展。
3、健全投资责任约束机制
(1)应建立投资决策的责任追究机制,强化可行性研究与项目储备库制度。严格可行性论证制度,杜绝“首长项目”和“政绩工程”,建立相应的限制制度并通过改革实现“政资分离”。建立并严格执行国有资产与个人利益挂钩的责权利制度。
(2)政府微观上加强投资主体对项目决策和建议过程的管理,建立起投资项目信息系统和社会服务体系,作为指导和提高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效益的外部保证。强化对政府投资项目的资金管理,利用中介机构全面参与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管工作,使政府及时调整投资范围,提高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借助市场定价系统给政府投资的资产合理定价,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4、形成外资企业、规模企业、民营企业“三足鼎立”
(1)以外源经济为动力,挖掘和激发内源经济优势。外源型经济的发展必须激发和壮大经济发展的内源力量,才能巩固和扩大外源型经济发展的成果,最终实现经济的持续和自主发展,在国际分工与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2)挖掘内源发展动力,必须把引进外资与优化经济结构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有意识地引导外资参与支柱产业建设和新产业的发展,参与重大技术改造,完善和优化产业结构;更加重视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环境的优化,营造有利于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体制和社会环境;更加重视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内源型经济的实力,培育消化吸收外资的主体,构建在更高水平上开展国际合作的产业和企业平台。
(3)加快培育、催生一批在同行业中具有明显竞争力的国企集团。进一步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推进以股份制为核心的改革步伐,大力抓好国有资产的战略重组。
5、加快区域协调发展,加强农村投资
(1)珠三角与其他地区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珠江三角洲聚集了广东发展的主要资源,是广东发展的龙头和竞争力所在,必须始终把珠江三角洲的发展放在全省发展极其重要的位置,使之成为区域经济和技术发展的扩散中心。进一步加强粤港合作,提高珠三角的整合发展能力,主动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拓展发展腹地。东西两翼和广大山区,要围绕加快发展步伐,积极改善投资环境,主动融入和对接珠三角的发展,迅速做大经济规模。珠三角与其他地区的发展应互为依托,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2)加大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力度。要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基础上,按照分工和协作原则,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城乡一体化产业结构。通过发展小城镇,实现城乡产业对接和协调发展。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投资力度,调整财政分配格局,增加农村投资所占的份额,为农村公共产品的增加提供财力保证;增加信贷资金对农业的投入,扩大银行的农业贷款份额,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信贷资金要优先用于发放农业贷款。对农村公共产品的投资,要以农村道路、水电、通信等为重点,同时要大力加强农村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产品生产的投资,促进和带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6、房地产开发要注重调控政策的协调性和配套性
政府要建立统一的市场规范和竞争机制、增加投资风险保护正常消费、保持地区间发展的平衡和市场信息的对称与透明。制定连续稳定高效的调控政策,防止“一刀切”和“急刹车”,保持结构合理、供需平衡,促进房地产市场价格保持稳定。加强市场监测和信息化建设,发挥专业和统计部门的信息主渠道作用,使房地产市场供需信息对称、透明,使调控投资、消费决策有及时可靠的参考信息,以保证决策的科学与正确,避免盲目性。要通过准确及时的信息披露和市场监管机制的完善,利用需求的变化,调控供给结构。发挥地方政府在调控中的积极作用。房地产生产和消费的区域性较强,要逐步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防止地方保护主义和政绩冲动,使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得到具体落实。要科学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和房屋建设计划,建立和完善本地区的房地产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维护市场运行秩序。
注:①滞后两年没有通过检验,将此变量删除
②山东、江苏和浙江2004年数据均使用年快报数,与正式年报有一定差距
③珠三角地区数据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肇庆、惠州、东莞和中山九市。附表一:1980年至2004年GDP与固定资产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情况


GDP
增长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最终消费增长 固定资产投资率 固定资产投资拉动
GDP
增长百分点 消费拉动
GDP
增长百分点
1980

16.6 35.4 29.5 15.3 4.1 17.61981年 9.0 57.7 10.3 20.8 4.94.31982年12.0 40.3 14.6 24.9 5.9 7.31983年 7.3 4.7 7.9 24.1 1.04.71984年 15.647.0 15.6 28.4 7.2 6.91985年 18.0 41.6 26.6 32.0 8.211.91986年 12.717.3 18.1 32.4 4.5 9.51987年 19.6 15.9 23.1 29.6 3.811.11988年 15.840.9 33.3 30.6 5.3 9.21989年 7.2 -1.8 17.5 25.1 -0.24.01990年 11.69.8 7.9 24.5 2.2 4.41991年 17.7 25.4 17.6 25.3 5.18.51992年 22.1 92.829.8 37.7 17.7 12.81993年 22.3 76.8 30.2 47.516.0 9.61994年 19.1 31.434.4 47.4 9.0 11.01995年 14.9 8.7 30.5 40.62.3 9.11996年 10.7 0 13.535.7 0.0 5.91997年 10.6 -1.3 13.5 31.4 -0.46.51998年 10.2 16.1 6.533.7 6.3 4.51999年 9.5 13.5 8.0 35.8 6.36.12000年 10.8 6.8 13.0 33.51.9 5.52001年 9.6 9.4 9.5 33.2 2.94.92002年 11.4 12.3 14.1 33.8 4.68.72003年 14.3 26.7 13.5 36.9 8.06.8
2004

14.2 19.8 37.6 5.9
(来源:广东省统计局)
_xyz_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