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教学设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04:19:18

《咬文嚼字》教学设想

作者:黄彦旭|  时间:2004-8-13 15:18:23  来源:原创  人气:829   1.激发“咬文嚼字”的兴趣。
    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的语言。
    从汉语的发音上讲——拥有的声音种类最多(1200多种),而英语理论上仅有不超过800种。声音变化越多,越是宛转动听。
    从汉语的表意上讲——①汉语是最为言简意赅的语言。联合国有5种工作语言,用汉语的文本总是篇幅最短的。②“每一个汉字从结构上看都可能是一首诗”(美国意象派大师庞德语)。
    但汉语难学,不仅对外国人是这样,而且中国人也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学好的。要学好汉语,必须要有严谨的态度,要咬文嚼字。(引出课题)
  2.学生阅读课文,从总体上把握文意。
    问题:全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作者这样讲的意图何在?
学生回答。
  3.作者所讲的道理有没有说服力呢?我们来研究文中的几个具体例子。(可以从学生最熟悉的例子开始,学生有话说,课堂气氛就好。)
  ①“推”和“敲”的例子。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总结:如果单纯从诗美的特质来看,用“推”还是“敲”本身是一目了然的。贾岛为此却费尽了心思,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贾岛处在一个走上了末路,荒凉、寂寞、空虚,一切罩在一层铅灰色调中的时代。”(闻一多语)何况此时的贾岛还是一个和尚,身在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一个并不得意的方外之人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完全是可能的。“推”正是有利于表现这种从环境到人生状态都趋于死寂的情形。(“敲”体现的是环境特点是静谧的,幽美的。)(若学生有兴趣,还可讨论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到、过……)江南岸”句,钱钟书和臧克家的意见与一般人不同。)
    板书: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②郭沫若改“你是”为“你这”(前为判断,后为感叹,这一点原文分析得已很清楚,学生容易理解。)
    教师再举实例供学生讨论:宋祖英的《辣妹子》中几句:“辣妹子从小辣不怕,辣妹子长大不怕辣,辣妹子嫁人怕不辣。”其中“辣不怕”、“不怕辣”、“怕不辣”在顺序上有没有问题?(若学生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可再用“打不怕”、“不怕打”、“怕不打”进行类比。)
    应调整为“辣妹子从小不怕辣,辣妹子长大辣不怕,辣妹子嫁人怕不辣。”
    板书:句式不同,感情强弱不同
  ③“李广射石”例子
    行文简洁本身是我们提倡的一种文风,但作者却认为简笔不如繁笔,为什么?(学生的回答只要涉及到“文字简洁到使文章失去了细节,因而失去了神韵”,就表明他们理解了。)
    再举鲁迅《秋夜》开篇的句子:“在我家的后园,可以看到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样写与写成“在我家的后园,可以看到墙外有两株枣树”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总结:鲁迅的原文清晰地表明了作者的观察过程:视线从一株树缓慢地移向另一株树,这两株树在空间上是有一段距离的。(很多的分析家笼统地讲此写法表明了环境和人的孤单、凄凉,结论正确,但对道理的阐释不清楚。)有了这一认识,全文的很多疑惑就迎刃而解。枣树象征“革命者”,我以为说得更具体些,一株象征作者自己,一株象周作人(此时的周作人还应当算是“革命者”),由于兄弟之间的误会,两人的矛盾渐深,心灵上不能相通,只能遥遥相对,彼此凝视,这是何等的不幸。
    板书:繁简不同,意味不同
  4.⑥—⑧段略讲,原因是字的联想意义运用得成功与否,归根结底是个人是否拥有较好的艺术感觉,这实在是一个虚而又虚的问题。所以,只要能梳理出要点即可。
  板书:字的联想意义:用得好,语义丰富而蕴籍
                    用得滥,滑入“套板反应”
  5.补充:76页中“杨柳万条烟”缺注释。此句出自岑参《送杨子》,原诗为:
  斗酒渭城边,垆头耐醉眠。梨花千树雪,杨柳万条烟。惜别添壶酒,临歧赠马鞭。看君颖上去,新月到家圆。
  6.作业:《咬文嚼字》一文是一篇优点和缺点都很鲜明的文章,对其中的很多文句也很可以作一番咬文嚼字的工作(据我统计不下十处),学生在课下通过进一步阅读,看能否在这方面有所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