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见功名,不见朋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8:18:59
 美国画家萨缪尔·莫尔斯(Samuel Morse)前往欧洲,原本是为了完善绘画技艺。不料,在回国的邮轮“萨利号”上,他遇到了物理学家杰克逊。

    邮轮在1832年年底顺利抵达纽约,莫尔斯的人生则开始改变航向。在船上,画家从物理学家那里了解到他不曾听闻的电学和电磁学知识,由此产生了用电将信息传到远方的想法。

    这个想法,最终让莫尔斯把一台能发送和接收信息的机器,还有一套能将信号转化成数字或文字的编码,同时推到世人面前。

    5年之后,这种被称作“电报”的技术开始流行。莫尔斯觉得申请专利的时机已成熟。只是在申请表上,他只填了自己的名字。

    出乎他意料的是,他收到了杰克逊的来信。“我必须主张并维护这项发明中属于我的那分荣誉。”物理学家在信中如此写道。考虑到莫尔斯“当时对电学及电磁学一无所知”,杰克逊在结尾甚至要求成为“‘萨利号’上全部发明的主要人员”。

    这只是一厢情愿。“我不仅否认你曾提供所有资料,也不承认我的发明从你那里获得任何启发。”莫尔斯的回信十分坚决。不过他还是希望,事情能在私下里解决。

    在公开场合,莫尔斯正忙于向国会申请资金支持。这份申请引起了物理学家亨利身边人的注意。他们建议亨利提出抗议。原来早在莫尔斯踏上邮轮之前,亨利就已解决有关电报的技术问题。可这位科学家,对发明毫无兴趣,并没有提出完整的设计方案。同事们当时建议他申请专利,他未予理会。

    这一次的建议,让亨利有些动心。但与莫尔斯的一场偶遇,让他彻底打消了这个念头。

    他了解到,这个40多岁的鳏夫回纽约后,一心扑在发明电报上,经常托别人照顾他的3个孩子,生活十分艰难。

    “我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了!我的长袜一双双都破烂不堪,帽子也陈旧过时了。”在给朋友的信里,莫尔斯写道。1835年,他不得不到纽约城市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担任教授,一边教书,一边搞发明。然而,微薄的薪金大都花在了实验材料上,他依旧没钱购买生活必需品。

    此情此景让亨利深信,莫尔斯为发明电报付出了巨大心血。在莫尔斯的邀请下,亨利还帮忙解决了不少实验中遇到的难题。

    莫尔斯更需要政府的资助。在等待4年之后,依旧杳无音讯。莫尔斯再次向亨利求助。尽管在给莫尔斯的信里,亨利认为“严谨而基本的科学原则决定了莫尔斯的电报属于次要的实用性申请”,但他认为这项发明应该获得政府支持,“如果方法得当,会取得圆满成功”。

    1843年,政府终于同意出资3万美元,资助莫尔斯在巴尔的摩和华盛顿之间,架设一条长约64公里的线路。

    1844年5月24日,出现了划时代的一幕——在华盛顿国会大厦联邦最高法院的会议厅里,莫尔斯在万众瞩目下,发出了世界上的第一份电报,内容是“上帝创造了何等的奇迹”。

    荣耀和财富从此便围绕着莫尔斯。1847年夏天,他终于拥有了自己的房子。他接回自己的孩子,也迎娶了新的女人。

    但他失去了亨利这个朋友。

    1845年,莫尔斯的合作者和朋友威尔出版《美国电磁电报》一书,记述美国电磁电报的历史。亨利发现,除了那封写给莫尔斯的信,书中对他在电报发明和改进方面的贡献只字未提。他认为这与莫尔斯有关,并告诉旁人自己才是电报的真正发明者。

    莫尔斯对此有些不满。但他很清楚自己不能当众回击,因为在公开场合总保持着谦逊与得体的亨利很受人景仰。更何况,莫尔斯正为自己的专利申请延伸。他只是在给威尔的信里,才敢声称亨利的工作“毫无价值”。

    等待9年之后,专利延伸得到批准。莫尔斯为自己正名的时机终于来临。他发表了长达96页的《驳亨利教授证言中的有害推论》,声称自己“并不蒙恩”于亨利。

    这让已担任史密森学会会长的亨利,大为恼怒,直呼莫尔斯为“电报员”、“傻瓜”和“胆小鬼”。其实他不知道,在1846年,他刚担任会长不久,一位佚名人士在《纽约观察者》杂志发表文章,里面满是对学会和新会长的溢美之词。那个人正是莫尔斯。

    只是到了1865年,74岁的莫尔斯在给巴黎博览会写电学部分的报告时,对亨利在电报史上的贡献依旧只字不提。

    7年后,莫尔斯在人们的敬仰和奉承中去世,美国许多重要人士参加了他的葬礼。在人群中,人们没有看见亨利的身影。一场功名之争,让两个曾经的朋友,最终形同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