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能力、生成与发展性目标的建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4:43:19

2.能力、生成与发展性目标的建构

(2010-01-15 17:42:28)转载      一般而言,能力目标的陈述要以相关的知识为载体,通常采用“通过。。。的学习,能够。。。”的格式。它属于结果性目标,行为动词的使用方法取决于课程标准的相关规定。比如,“通过对郡县制与分封制在实施背景、职能、权力及其影响方面的比较,能够对这两种政治制度进行正确的评价”,其中“郡县制”是知识目标的重要内容,“比较”和“评价”则是理解具体知识的能力标准。在现行的目标体系中,知识目标着眼于知识内容本身,能力目标着眼于掌握知识的方法、程序及其相关的智力手段。

    所谓“能力”,简单地说,就是对个性心理特征的概括。从智力方面可以分为:行为的协调能力、形象感觉和知觉能力、空间判断能力、计算能力、书写能力、记忆能力、操作(动手)能力、运动速度等;从社会性方面可以分为:环境反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表现能力等。还有一种更简洁的方法,即把能力分为社会能力(每个人都有的能力),具体能力(应用特殊技术和科学,理解和处理事务的能力),抽象能力(记忆、处理、理解、语言和数学能力)。在我国,虽然历史教学界还没有出台明确的学科能力指标,但是大家都认同“通过知识培养能力,通过能力获取知识”这句话。事实上,知识涵养能力,能力活化知识,这里面并不是存在层次高低的关系。

    依据课程标准给出的能力,初中是:形成历史时空概念,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用口头、书面语言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历史现象,知识迁移,归纳、分析和判断,总结等。高中则要求在初中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阅读和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谓通过历史教学所形成的基本能力,大致可以概括为逻辑思考能力、时空再现能力和陈述历史问题能力等。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至今无论是从理论方面还是从操作层面看,有关历史学科能力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赵亚夫教授为此还提出了“四个原则三种能力”,或许对教师们实际把握教学中的能力目标有更直接的帮助。所谓“四个原则”,即着眼于形成历史思维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历史学习内容都有着特定的时空范畴,因此学习能力的适用范围和类型,不应超越历史现象本身的时空限定,抑或说历史认识受制于时空坐标的限度。即所谓“学会历史的看问题”。

      (2)发展的看问题。历史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了解历史的过去性,其意义不是为了知晓过去的人或社会而服务,历史教育的价值恰恰在于能够满足现实存在的人、生计与幸福生活的需要,在于满足人们现实社会的进步和谋求未来发展的需要。即所谓“发现历史的意义”。

    (3)整体的历史观。要让历史活着并且充满鲜活的生命力,就不能过分分割历史事实,琐碎的分析、比较,粗糙的归纳、综合,都会伤害学生对历史的真探究。抑或说,逻辑思维能力只是历史学习的论理工具,而不属于历史思维的核心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应体现在如何创建历史结构方面,由此进到“求真”的历史教育。即所谓“建构有意义的历史”。

    (4)为学而教。学生是历史学习的主体者。因此,在基础教育中,教育者一定要明确谁学历史,为什么学这样的历史——这是考虑怎样学历史的前提。学生的接受水平和学习志向,才是决定历史教育的基础性和发展性,历史教学的操作性、可测性和有效性的前提。尽管在其中我们要处理好国家需要和学生需要两方面的关系。如果没有了这两个前提的支撑,但是历史教育归根到底是让学生接受和内化。一切高尚的目的,谈历史教育也好,如果没有了这两个前提的支撑,谈历史教育也好,讲历史教学也罢,作为学科的历史不会有什么学的价值。即所谓“学有用的知识”。

    既然知识既有事实和概念层面,又有通则和价值层面,那么能力的功能就是对其进行开掘。比如,我们掌握一个主题概念(知识)“文化”,通过主题概念可以获得许多的衍生概念,而形成和理解诸多衍生概念的途径、方法、解释等——将知识蕴含的内在价值释放——则是通过能力转化实现的。学科能力,顾名思义应该特别在“学科”上下功夫。针对上述四个着眼点,历史教学能力、历史学习能力或干脆说就是历史思维能力,不可或缺的是判断能力、理解能力和反思(或批判)能力。这三项能力,都是历史教学中的基础能力,而且每项能力都具有一定的复合性,所以它们实际上概括了形式思维和辩证思维中最重要的部分,作为研究者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如何细化其中的能力目标;作为教师只需要依照能力指标指导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即可。

    判断能力:能够根据文本、影像等历史资料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做出肯定或否定的答案;能够多角度、多方面探究历史历史问题,以求自我判断尽可能符合客观实际;能够恰当地运用历史概念,并对历史事实进行评价;能够辨析和证明历史资料的可信程度,并通过文字表现自我判断的内容和形一事物的不同判断式;能够分辨不同句型、文本对同一历史事物的判断。

    理解能力:能够解释历史现象,而不是仅仅照本宣科;找到佐证或范例;类比;为事实的正当性和合理性辩护;能够归纳、概括历史现象的特征、规律,综合得出结论;能够表达清楚一个丰富的具体内容彼此相联系的知识网络;能够把一个概念、原则、结论、规律、主题思想运用到新的事物、事件、场合中去,并产生新的思想和概念;能够通过运用使原有的知识网络得到修改和扩展。

    反思能力:能够感知丰富的历史事实,并懂得如何把部分事实放到整体中去思考;能够将感觉(外部经验)通过想象、推理和证明转化为有意义的自我认识;能够将感觉(外部经验)通过想象、推理和证明转化为有意义的自我认识(内部经验);能够通过反复的质疑、思维和推论等心理活动,反观自己的学习活动,内省自身对学习内容的多重感受(诸如好恶、爱憎、反思、忏悔等);能够以求真、求实和创新的态度,反复思考事实,逐步养成对历史文化的反省精神。

       显然,三种能力的交互产生作用,而且包含了“为什么学”———知识与理解、“怎样学”——“过程与方法”“学会了做什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个层面。 其中理解能力为核心。 而从目标类型方面看,判断能力倾向于体验性目标, 理解能力倾向于行为目标, 反思能力更倾向于发展性目标。但只是从目标操作方面看,并不能绝对的区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