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2.0的一个关键原则是用户越多 服务越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7:45:33


  时间:2005年11月23日14:42   来源:互联网周刊  
 

 
译者序:Web 2.0这一概念,由O‘Reilly媒体公司总裁兼CEO提姆·奥莱理提出。他是美国IT业界公认的传奇式人物,是“开放源码”概念的缔造者,一直倡导开放标准,并活跃在开放源码运动的最前沿。
这篇由提姆·奥莱理亲自执笔、创作于上个月由他主办的Web 2.0会议前夕的文章,一经发出就引发了热烈的讨论,被视为Web 2.0迄今为止的经典之作。
作者|提姆·奥莱理(Tim O‘Reilly) 翻译作者|玄伟剑
Web 2.0的观念已经被传播得如
此广泛,以至于很多公司正将这个词加入到他们的行销炒作中,事实上,却没有真正理解其含义。到底是什么使得我们认定一个应用程序或一种方式,就是所谓的“Web 2.0”呢?我们来探讨一些原则。
Google是web2.0的旗手
正如许多重要的理念一样,Web 2.0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而是一个重力核心。如果Netscape可以被称为Web 1.0的旗手,那么Google几乎可以肯定是Web 2.0的旗手。所以我们就从这两个公司和其定位的差别入手来讨论。
Netscape以传统的软件摹本来勾勒其所谓的“互联网作为平台”:其旗舰产品是互联网浏览器,一个桌面应用程序。同时,他们的战略是利用其在浏览器市场的统治地位,来为昂贵的服务器产品建立起市场。最终,浏览器和网络服务器都变成了“日用品”,同时价值链条也向上移动到了在互联网平台上传递的服务。
作为对比,Google则以天生的网络应用程序的角色问世,它从不出售或者打包程序,而是以服务的方式来传递。客户们直接或间接地为所使用的服务向Google付费。原有软件工业的缺陷荡然无存。没有了定期的软件发布,只需要持续的改善。没有了许可证或销售,只需要使用。没有了为了让用户在其设备上运行软件而不得不进行的平台迁移,只需要搭建宏大的、由众多个人计算机组成的、可伸缩的网络,其上运行开源操作系统,及其自行研制的应用程序和工具,而公司之外的任何人则永远无法接触到这些东西。
Google所提供的服务不是一个简单的服务器,虽然其服务是通过大规模的互联网服务器集合来传递的;它的服务也不是一个浏览器,虽然这种服务是被用户在浏览器中体验到的。Google的旗舰产品—搜索服务,甚至不托管供用户搜寻的内容。很像一个电话通话过程,不仅发生在通话的两端,而且发生在中间的网络上。作为用户和其在线体验的一个中介,Google作用于浏览器、搜索引擎和最终的内容服务器之间的空间中。
20世纪90年代的互联网观念围绕着出版,而不是参与,围绕着广告客户,而不是消费者来进行操纵。当持有这种观念的公司(如DoubleClick)为获得“超过2000种成功应用”而沾沾自喜时,雅虎公司的搜索市场(从前的Overture)和Google的AdSense产品,已经在为几十万的广告客户服务了。
Overture和Google的成功源自于对“长尾”的领悟,即众多小网站的集体力量提供了互联网的大多数内容。
Web 2.0的经验是:有效利用消费者的自助服务和算法上的数据管理,以便能够将触角延伸至整个互联网,延伸至各个边缘而不仅仅是中心,延伸至长尾而不仅仅是头部。
BitTorrent采用了一种激进的方式来达到互联网去中心化的目的,由此显示出Web 2.0的一个关键原则:用户越多,服务越好。可以说,有一种隐性的“参与体系”内置在合作准则中。在这种参与体系中,服务主要扮演着一个智能代理的作用,将网络上的各个边缘连接起来,同时充分利用了用户自身的力量。
利用集体智慧
在诞生于Web 1.0时代并且存活了下来,而且要继续领导Web 2.0时代的那些巨人的背后,有一个核心原则,就是他们借助了网络的力量来利用集体智慧。
超级链接是互联网的基础。当用户添加新的内容和新的网站时,将被限定在一种特定的网络结构中。这种网络结构是由其他用户发现内容并建立链接的。如同大脑中的神经突触,随着彼此的联系通过复制和强化变得越来越强,而作为所有网络用户的所有活动的直接结果,互联的网络将有机地成长。
雅虎是首例伟大的成功故事,诞生于一个分类目录,或者说是链接目录,一个对数万甚至数百万网络用户的最精彩作品的汇总。虽然后来雅虎创建了五花八门的内容业务,但其作为一个门户来收集网络用户们集体作品的角色,依然是其价值核心。
亚马逊在线也缔造出了一门关于激发用户参与的科学。亚马逊拥有比其竞争者高出一个数量级以上的用户评价,以及更多的邀请,来让用户以五花八门的方式,在几乎所有的页面上进行参与。而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利用用户的活动来产生更好的搜索结果。因此,亚马逊销售额超出竞争对手也就不足为奇了。
经验是:源于用户贡献的网络效应,是在Web 2.0时代中统治市场的关键。
终结软件发布周期
如上文在对Google和Netscape的比较中谈到的,互联网时代软件的代表性特征就是,它应该被作为服务来交付。这种事实导致这类公司在商业模式上发生了很多根本性的变化。
运营必须成为一种核心竞争力。Google或者雅虎在产品开发方面的专门技术,必须同日常运营方面的专门技术相匹配。从软件作为制造品到作为服务的变化是如此地根本,以至于软件将不再能完成任务,除非每日加以维护。对Google而言,它必须持续抓取互联网并更新其索引,持续滤掉链接垃圾和其它影响其结果的东西,持续并且动态地响应数千万异步的用户查询,并同步地将这些查询同上下文相关的广告相匹配。
所以,Google的系统管理、网络和负载均衡技术,可能比其搜索算法更被严加看管,也就不足为奇了。Google在自动化这些步骤上的成功,是其同竞争者相比更有成本优势的一个关键方面。
用户必须被作为共同开发者来对待。这是从对开放源码开发实践的一种反思中得出的(即便所涉及的软件不太可能以开放源码授权方式来发行)。开放源码的格言“早发布并常发布”,事实上已经演变成一种更为极端的定位“永远的测试版”。其中产品在开放状态下开发,新的功能以每月、每周、甚至每天的速度被加入进来。Gmail、Google地图、Flickr、del.icio.us和其他类似的服务,可能会在某个阶段打着测试版的标识多年。
故实时地监测用户行为来考察哪些新特性被使用了,以及如何被使用的,将成为另外一种必须的核心竞争力。一位工作于一个主流在线服务网络商的开发者评论道:“我们每天在网站的某些部分提供两到三个新的特性,而且如果用户不采用它们,我们就将其撤掉。如果用户喜欢它们,我们就将其推广到整个网站。”
虽然微软已经体现了从竞争中学习并最终做到最好的强大能力,但是毫无疑问这一次的竞争要求微软(可以扩展到任何现存的软件公司)成为一种在深入层面上显著有别的公司。天生的Web 2.0公司在享受自然而然的优势,因为它们不需要去摆脱陈旧的模式(及其相应的商业模式和营收来源)。
轻量型商业模型是对轻量型编程和轻量型结合的一种自然产物。Web 2.0的理念善于重用。一种像HousingMaps.com这样的新服务,是通过将两个现存服务抓取到一起来简单地创建起来的。这些案例为Web 2.0的另外一个关键原则提供了启发,我们将之称为“装配中的创新”。当商品组件充裕时,你可以通过以新颖的或者有效的方式来装配这些组件,进而创建价值。很像PC革命为硬件商品装配提供的许多创新的机会,其中像戴尔这样的公司创造了这种装配的科学,从而打败了那些商业模式上要求产品开发创新的公司。我们相信,Web 2.0为各个公司提供了通过在利用和整合由其他人提供的服务方面逐渐完善来赢得竞争的机会。
软件超越单一设备
另外一个值得一提的Web 2.0特性是,它已经不再局限于PC平台这样一个事实。
当然,任何的网络程序都可被视为超越单一设备的软件。毕竟,即便是最简单的互联网程序也涉及至少两台计算机:一个负责网络服务器,而另一个负责浏览器。而且就如我们已经探讨过的,在将网络作为平台的开发中,把这个概念拓展到由多台计算机提供的服务而组成的合成应用程序中。
但是如同Web 2.0的许多领域一样,在那些领域中“2.0版的事物”并不是全新的,而是对互联网平台真正潜能的一种更完美的实现。软件超越单一设备这一说法,赋予我们为新平台设计程序和服务的洞察力。
迄今为止,iTunes是这一原则的最佳范例。该程序无缝地从掌上设备延伸到巨大的互联网后台。其中,PC扮演着一个本地缓存和控制站点的角色。之前已经有许多将互联网的内容带到便携设备的尝试,但是iPod与iTunes的组合,却是这类应用中第一个从开始就被设计用于跨越多种设备。TiVo(可编程的数字记录装置,可定制电视节目)则是另外一个不错的例子。
iTunes和TiVo也体现了Web 2.0的其他一些核心原则。它们本身都不是网络程序,但都利用了互联网平台的力量,使网络成为其体系中无缝连接的、几乎不可察觉的一部分。数据管理显然是它们所提供的价值的核心。它们也是服务,而非打包的程序(虽然对于iTunes来说,它可以被用作一个打包的程序来仅仅管理用户本地的数据)。不仅如此,TiVo和iTunes都展示了一些集体智慧的方兴未艾的应用。
(本文经提姆·奥莱理授权刊登,仅为节选,全文请登录周刊网站www.ciweekly.com阅读。)
(责任编辑:romp)
_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