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背后的故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3:40:01

2007年岁末,河北唐山市委书记通过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找到冯小刚,希望能请他拍摄一部反映唐山大地震的电影。他向冯小刚表达了拍摄这部影片的两个诉求——一是表现唐山大地震和唐山人的苦难,二是表现唐山在灾后重建中经历的一系列变化。

唐山市的邀请,让冯小刚想起了几年前读过的小说《余震》: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一块坍塌的预制板下压着一对年幼的孪生姐弟,但救援条件只允许抢救其中一个,另一个则面临着死亡的威胁。情急之中,心痛欲绝的母亲选择了弟弟。然而造化弄人,预制板下的姐姐并未被残垣夺去生命,但却从此对母亲的选择充满怨恨。多年后,姐姐最终理解了母亲的痛苦,重新回到了久违的家庭。

冯小刚把这个故事讲给了唐山市委和广电总局领导听,他的思路得到了认可。

《余震》让电影冲出了地震本身

2008年5月12日,正当冯小刚与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中军、总裁王中磊和监制陈国富在位于北京顺义的华谊兄弟影业办公室讨论剧本的时候,汶川地震发生了。于是,影片的拍摄被一再拖延。直到2009年年初,在电影局副局长张宏森的引见下,他们找到了新的编剧——苏小卫。

苏小卫拿出的剧本第一稿,就让冯小刚、王中磊、张宏森,甚至唐山方面非常满意。“她一拿来,我就感觉跟我们的想法非常接近。刚开始我很怕概念化的东西被我们附加给人物,但小卫写得有感情,台词写得非常扎实。尤其是母亲李元妮这个人物,她的每一句话都特别接地气,有烟火味。”冯小刚说,“随着拍摄的进行,你会发现这些人物已经有了自己的生命,开始自己生长,我们其实就顺着这个劲儿走,不必完全按照我们原来的一些设想进行下去。”

影片中,人物在32年里各自经历了高考、恋爱、下岗、死亡、重逢等种种人生的历练,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的,他们的个人命运和情感纠葛都深深地嵌进浩如烟海的时代变迁中,成为漫长历史中的一个个符号。

要一个温暖而不是伤痛的故事

母女相见的一场戏,可以说是整部电影的情感高潮,然而导演和演员却并没有采用激烈的感情表达方式。相反,女儿迈进家门的一刻,母亲却在逼仄的厨房里沉默地包饺子,一次一次都捏不上饺子皮。

“人很多年不见面,终于要见着了,她的心里其实是慌的。老太太年岁大了,不像年轻人见了面,或者是哭,或者是笑,或者是拥抱就完了。她太矛盾了,因为她有负罪感,她又不知道该怎么做,所以我们选择了这样一种方式去表现。”饰演母亲李元妮的演员徐帆说。

关于生命取舍的抉择,怎样才能让女儿原谅母亲,这是整个剧组反复思考的问题。用苏小卫的话说,虽然32年的生活磨砺让女儿方登越来越理解母亲,但必须给她一个台阶下,才能为两个人的谅解提供充分的理由。

按照剧本的设想,母女相见时,方登有一场向母亲下跪的戏,然而,在拍摄现场,徐帆选择了李元妮先向方登下跪的表演方式。“因为作为我的性格,如果我想要得到你的谅解的话,我就得做到极致,否则不足以表达我要赎罪的心情。”徐帆说。

“李元妮跪下的时候,我在现场监视器看,周围的工作人员‘哗’一下眼泪都下来了,张静初根本就站不住了,她本能地上来跪在李元妮面前。后来我一想,这可能是对的,她可能心里面有很多的坎儿迈不过去,可是就是妈妈的这个动作,一下把所有的东西全部化解掉。这就是亲情。”冯小刚说,“通常从文艺批评的角度来说,一个困境被这么轻易地解决掉,会有人觉得这个作品流于肤浅。但是我觉得,我还是期待着他们能够从困境里走出来。拍这部电影,不管是编剧还是导演、演员,其实都怀着很大的善意。”

为营造逼真地震效果不惜血本

“因为只有这样,大家才会知道这家人那个晚上经历了什么。”

拿到剧本的第一刻,冯小刚就清醒地知道这是一部灾难片。“虽然这是一部‘内容大于形式’的灾难片,但对地震现场的表现必须特别到位,起码达到好莱坞大片水平。因为你必须让观众身临其境,感觉到毁灭”。

为了营造逼真的视觉效果,剧组请曾经为电影《指环王》做过特效的新西兰威塔工作室用10个月时间搭建了整条街1比12的模型;请韩国团队做地裂效果,把设备铺在地下,然后种树埋土;为了让主楼坍塌的场景更加合理,请来了英国MPC公司,并调用了军用设备,对楼房进行三维透视扫描,通过物理测试计算出楼房倒塌的每一个步骤和对周边环境造成的影响;为了保证长镜头的真实性和连贯性,采用了MCC运动控制摄影系统,用多次拍摄合成一个镜头,并保证每一次镜头运动的速度、角度和上一次的轨迹完全一模一样。

“拍这部电影我们使用了所有能用的世界上最先进的东西。事实上,《唐山大地震》成为华谊兄弟有史以来单片投入最高的一部影片,我们没有请大明星,几乎所有投入都花费在了影片的制作上。”王中磊说。

摘自《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