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名人轶事十二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3:36:22

 

 

.

历史上益阳出了不少名人.关于他们的传闻轶事虽然带有各个时期的印记但这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因此编录了一部分益阳名人和外地名人在益阳的传闻故事。

●裴休怡情山水

裴休字公美,唐代中叶后期河南孟州济源人(离洛阳百余公里),父亲裴肃,贞元年间作过浙东观察使。时巨贼怂恿山越起兵作乱,连陷州县,裴肃率领州兵平暴,骚乱得以平息,贼首被擒。裴肃上平贼记一篇,德宗深为加勉。他家有三个儿子,裴休排行第二,颇重操守,为人端正,当童年时兄弟三人都在家塾读书,白天讲习经世济民之道,夜晚诵诗书一类的古籍。一年到头,足不出户。
迨学业德行都有所成就后,朝廷提掖为进士,并另选贤良方正异等,历仕许多衙府椽吏,登朝为监察御吏,连担任内廷外调职务。到大中年代,由兵部侍郎兼领诸道盐使。越六年晋升副宰相,掌理中家大事。
裴休主持朝政5年后调任宣武军节度使,封河东县子此后,由太子少保分司东都洛阳,再次起用为昭义、河东风翔、荆南四节度使。在荆南任内病逝,时年74岁,朝廷给太尉称号。
裴休任荆南节度使时,坐镇长沙常往来于湘江资水间,结交隐逸高贤之士,留连湖光山色之趣。他非常欣赏益阳会龙山,义为此方景物绮丽,士风民俗均称淳厚,于是依山伴水,筑亭其间,每日把卷呻哦。这就是所谓“裴公亭”。
裴休怡情山水,遗迹遍湖乡,除在益阳一隅外,还有长沙之楚秀亭,安化之裴休草堂,宁乡之密切寺等。
裴休去世后安葬在宁乡县大沩山韦驮峰前。

●岳飞后裔在益阳

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二月三十日,抗金主帅岳飞,被奸臣秦桧害于杭州,至今800多年。岳飞的后裔今在何方?他们中有的繁衍生息在益阳县泞湖乡、白石塘乡、岳家桥乡、泉交河乡及邻县乡村一带。据新近发现的23卷岳氏家谱记载,岳飞生子五:岳云、岳雷、岳霖、岳震、岳霆;岳云生子岳甫、岳申;岳甫生子六:岳琚、岳觐、岳觌、岳观、岳规、岳靓。益阳县周围之岳姓者,仍岳甫的第二子觐的后裔。
岳飞世居河南汤阳,为何后裔来到这里?原来岳飞父子遇难后,秦桧仍然摄政十年,岳飞的妻子李氏夫人,及带家小为避祸改姓鄂,遁迹湖北黄州府黄梅县梅村,21年后即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7 月13日,宋孝宗下令为岳飞平反昭雪后才恢复姓岳,后散居下江各地。岳显远原籍安徽凤阳府淮县太平港,任长沙指挥使时,因喜长沙风土人情遂定居长沙城北丝茅村爱华池。明永乐年间,岳飞第十六代孙岳以礼、岳以信从长沙迁居益阳县泉交河童保村定居。明万历年间岳飞第十九代孙岳时云,又名岳东江,迁居益之华林段,成为岳氏东江学校创始祖。后来岳氏繁衍聚住在白石塘、岳家桥、泞湖、泉交河及毗邻各县的较多,也有散居到洞庭湖及湖北毗邻各县的。

●郭都贤高风亮节

郭都贤(1599—1672),字天门,号些庵,桃江县泗里河乡谭园村人,是明未清初一位很有影响的人物。
他16岁中秀才,19岁中举人,23岁(明天启二年)殿高中进士。历任吏部稽勋司、验封司、考功司、主事、文司员外郎和江西巡抚等官职。
郭都贤是历史上杰出的才子,长于诗词、书法和绘画。他的诗文的《衡岳记》等。他的书法瘦硬苍劲。他的绘画造诣也很深,尤其善于画兰写竹。《中国画家大辞典》载:“人得其片纸寸素,皆珍藏之”。他为人笃实,严于利已,宽以待人,做官时曾在自己的厅堂写下这样的对联:
何以副生平试清夜自思在国在家曾行几事
不须谈特起但设身处地于古于今像个甚人
郭都贤作为明代遗臣,高风亮节,其忠烈情操,民族气节,为后人所传颂。他在吏部做官时,有一个叫洪承畴的人,因受株连免职,被关进了监狱。郭都贤平时很欣赏洪承畴的才能,使在皇帝面前极力为他开脱,终于得到祟祯皇帝的恩准让他继续为官,升至兵部尚书,蓟辽总督。他感都贤之恩,两人结为知交。可是洪承畴却是一个软骨头,清兵入关后不久他就屈膝投降了。他由于忠心为清朝卖力,从而得到了清皇帝的重用,给他当武英殿大学士、七省经略的大官。当时在湖南的郭都贤闻讯后,气得切齿大骂。后来洪承畴在湖南为官,特意登门拜访了他。二个见面时,郭都贤故意眯着一双眼睛,说是双目失明。洪见状,惊问道:“未知先生何时患些目疾?”郭都贤回答:“实不相瞒,自结识大人那一天起双目就瞎了”。洪承畴听出都贤在讽刺自己感到十分惭愧半天说不出话来。辞别时洪承畴为报昔日知遇之恩,馈送都贤金钱,都贤不受。又请都贤之子出任督军。都贤仍然谢绝。不久洪承畴残酷镇压各地农民起义及搞清活动,在长沙制造冤狱,拘禁了100多人,宁乡名士陶汝鼎也在其中。人们设法营救,但都没有结果。有人提议请郭都贤出面。都贤虽说不想见洪承畴但这是100多条性命呀,不能不去。都贤在长沙见到洪承畴,要洪承畴免杀索然无辜。洪承畴无奈,只得将那100多人全部放了。临别时郭都贤拱手道:“多谢两朝元老。”洪承畴惭愧地回答:“下官是千古罪人。”

●才女郭纯贞

郭纯贞,字梅节,今桃江县合水桥乡人,明未江西巡抚郭都贤的二女, 是益阳历史上一位出类拔萃的才女。
纯贞自幼跟随父亲在北京、江西等地生活。她聪明美丽,从小受到家庭熏陶,熟谙经史,长于诗文,名扬遐迩。清代文人夏鼎在《郭贞女梅节古笔筒歌》里赞叹她:“谢家道蕴左家芬,元红朱落嫣薰。二八含愁写黄娟,春风掩映梨花面。”但她长期生活在明未清初那个颠沛动荡的乱世,经历了国破家亡生活,使她的一生涂上了浓厚的悲剧色彩。在他十岁时候,父亲给她许婚于黔国公沐天波的儿子沐忠亮,他很爱他。战乱来了,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席卷了大半个中国,都贤从江西弃官回家乡隐居,她也跟着到了泗里河乡石门村。不久明朝灭亡,唐王朱聿键在福建称帝,沐忠亮投靠唐王。后来唐王失败被杀,沐忠亮率败兵走广东入缅甸,客死在异国。纯贞与沐忠亮的联系断绝,她等着他,一直没有消息。纯贞钟于爱情,誓不再嫁其父都贤因忧世伤时,出家为僧,兄弟也随父颠沛流离于北嘉鱼一带,这一切给她带来了无穷的忧虑和痛苦。到了晚年,她落发为尼,法名联本,每日青灯黄卷,消极地渡过时光。
纯贞才气纵横,极善诗词和绘画。她的诗以爱情题材为多,多半是抒发自己怀念忠亮之情怀。她因思念沐忠亮,以“驿梅惊别意,堤柳暗伤情二句诗,作拆字诗十首:
(一)
马蹄踏破板桥霜 四顾无人暗断肠
幸有香魂萦妾梦 驿门深锁五更寒
(二)
木兰初发送云鞯 人去南州路几千
毋谓滇池迷雁迹 梅花传信报君还
(三)
苟道相期一揖归 文光遥映美人衣
马期墙外君何去 擎起嫦娥泪暗飞
(四)
口里嗟君梦里逢 力经无路诉苍穹
刀环在手凭谁赠 别锁春愁昼掩宫
(五)
立旁闲庭扪翠钿 曰君曰妾两相牵
心怀闷懑浑如醉 意拟春蚕已再眠
(六)
土圭测晷度林斜 日泊西山起叹嗟
是影是真俱是幻 堤杨高噪暮投雅
(七)
木落山空近晚秋 夕阳归雁过南楼
耳边不听真消息 柳絮纷萦弄黑头
(八)
日渐西驰事渐遐 立门空复待年华
音书一断鱼沉海 暗地思君哭落花
(九)
人间何必辨春秋 人死人生总是愁
易理既明休问卜 伤心唯听泪珠流
(十)
心中眷恋君知我 主意仍然我与君
青鸟已空云外去 情牵终世总无闻
郭纯贞的绘画“秀而雅”,当时在湖南名声很大。据旧《益阳县志》记载:“庋藏之者,珍如拱壁”。她善画山水人物,曾绘出秋景十幅,各题以诗。她曾在浮邱山、高桥等地居住,老死在高桥黑石村。

●海印法师飘然超脱

海印法师,九张名佚,别号永光,自称憨陀,清未明初人,祖居益阳阳溪江(今属石笋乡)。他自幼聪慧,习儒业,16岁,削发为衡岳祝颂寺,依默庵上人,潜心禅理,工诗书画。他曾任全国佛教会副会长,系“南社”诗人之一。因其飘然超脱,故当世之贤士大夫咸乐与之游。主白鹿寺时,结《湖南诗社》,相与唱和其间者,有刘善泽、张建勋、天童寄禅、长沙笠云、道香及清室溥濡诸人。
清光绪六年(1881年),海印卓锡沅江景星寺。该寺始建于唐,明未废弛,清代重修。咸丰年间,复遭兵燹,庙宇倾颓。海印兴土木,重整饰,创“半亭湖”及客厅过庭等到处。寺后养龟数百,油穴以居,敲钟饷食则出,食后即入。地周遍种树木花草,山门外另辟一池,中置水榭,修筑大道直达琼湖。县邑绅士张琳亦于池侧建“洞华精舍”、“北渚阁”、“木叶亭”、“琼楼”数处,作为藏书吟咏、憩息之所。海印出师事之,常有唱和。当日景星寺,确有“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之趣,邑人视为名胜。
海印之《琼楼楼遗稿》已散失,《曼陀罗室遗稿》四卷为其弟张毓廷编次名:《碧湖集》。其诗风格俊逸澹远,玄间浓腻。比之齐已《白莲》无逊色。
1920年,海印圆寂于沅江景星寺,葬寺侧。
(附)
海印自沅江草尾还景星寺湖中得诗
破院荒凉尚有田,
打包间趁洞庭船。
痴痴冷忆湖中事,
苦雨凄风四十年。
江雨蒙蒙江鸟呜,
柳丝低压岳家营。
一声鱼笛沦江晚,
篙竹湖边秋水生。

●陶澍与左宗棠

道光十六年,西江总督陶澍跟过醴陵。县令请醴陵渌江书院山长左宗棠撰写一副楹联以示欢迎。
左宗棠久闻陶澍是个很有才学的人,欣然领命,沉思片刻,提笔定道:
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
大江流日夜八州士庶翘首公归
知县细心地左看右看,连连夸奖:“写得好,写得好!请山长点识。”左宗棠答到:“写得不好,请大人包涵”。上联是道光十五年十二月,陶澍进京述职,道光皇帝连连召见多次,询及家世里居,系书“印心石屋”四字,这事,点明衣锦还乡。下联用陶氏祖先晋陶侃平苏峻之乱,都督八州军事一典,表达敬仰欢迎之意。知县听了笑道:“写得好,正合吾意。”
第二天,陶澍来到公馆,一见此联大为赏识,询问笔者,嘱县令召见。陶澍一见左宗棠,长得天平饱满,眉清目秀,纵论古今,对答如流,陶澍问道:“左山长今年多大年纪?”左宗棠答:“嘉庆十七年壬申的,痴长24岁。”
“奇才!奇才!”,陶澍连声称赞留左宗棠并同在公馆一宿。自此,二人成了忘年之交。
道光十九年,陶澍的亲家、左宗棠的业师贺熙龄推荐左作陶家的塾师。左宗棠复信贺熙龄说:“念文毅生前与宗棠有一日之雅故,又重以吾师谆谆之命,其曷敢辞。”后又说:“今陶公子方当就傅之年,私识未开,新知乍启,正谚所谓素丝无常,惟其所染者也。”他先以义德正其心,继以经济廓其志,至于文章的工拙,科名的得失,不是所急要求的。
左宗棠在小淹任教八年。期间有人以优厚条件请他去教书,但他婉言谢绝曰:“来命虽殷,成言敢食!宜辞少就多避寒,寸心可念,十喙难辞。”八年以后,陶桄已长大成人,学有所成,左宗棠将长女与陶桄结为伴侣。他在至妻子的信中写道:“惟吾八年保傅,心本无他,今乃成此一段公案,未免为世俗浅见所讥,然吾绝不介诸胸也。”

●胡林翼审联擢寒士

胡林翼,益阳泉交河人,小脚代道光迼士,官司至湖北巡抚。他非常爱才。当时省城保甲总局由一个叫续立人的当总局会办。有一天,续立人出门办事不知谁在他的轿子中贴了一副对联。对联是:“尊姓原来貂不足,大名倒转家而啼”。
续立人见到这一副侮辱性的对联,心里很气愤,一状就告到了胡林翼那里。胡林翼立即命手下人到保甲总局会办门前,将那副对联抄好拿回来。胡林翼一看,非常高兴,他认为这是一副好对联,作者一定满腹经纶,怀才不遇。于是马上就派人辊下查访,查来查去,终于找到了这个人。原来是一个候补官员,因为没有钱行贿,又无靠山“候补”了十年,也没有寂上一个一官半职。胡林翼立即派人去把他请得来,见面后,发现这个人虽说虽很贫寒,确有真才实学。他感到这里的人才未被即时启用、发现,是自己的过错,马上委派他当了一名文职官员。


●汤鹏益阳之诗

汤鹏,字海秋,自号浮邱子,清嘉庆五年(1800年)生于益阳沙头。他自幼聪敏好学,22岁中举,23岁进士及第初官礼部主事,因文章“震烁奇特”,被选入军机章京,贵州司员外郎,旋擢山东道监察御史,以勇于言事,触怒皇室,不一月即令仍回户部供职。此外,做过陕甘正考官、名知府等,逝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年仅44岁。
汤鹏曾被夸称“凌轹百代之才”,与汪廷珍,穆彰阿有师生之谊,本可攀龙附凤,青云直上,他为人狷介,不甘折腰屈节,趋时媚俗。因此,“礼朝十年不放一府道,八年不放一御史”,长年待职闲曹,终不能为朝庭重用。他“既不得施于事,则将见之于言”。以“震荡耳目”,“有所暴白于天下”。因此,他的诗文表现了相当强烈的批判性色彩。
汤鹏一生著述甚多,有《浮邱子》十二卷、《七经卜疏》七卷、《明林》二十四卷、《海秋制业》前后集、《火诗集》前后集、《信笔初稿》等。《浮邱子》“言军国利。吏治要最,人事情伪,开张形势,寻蹑要眇”;《七经卜疏》和《明林》有经世致用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方面的卓见。对于这三部书,他曾在《赠陈鹤皆孝廉》一诗中写道:“犹有三书摧管乐,几回慷慨佐虞唐。”
他在《临大节而不可夺也》一文中,激昂慷慨地表示:“发其痛苦流涕之狂,以折奸雄之焰,而生死在所不言。”要做到“志不衰”、“神不落”,“矢其慷慨致命之誓,以因同仇之心,而成败亦所不计”。他歌颂:“狂者之志,有进无退也”,而“道之难能”,“不能禁狂者之不进而取也”。但他在《盆成括仕于齐》中认为,历代政治斗争不外乎“位高威猛,则才者、仕者杀不才者、不仕者”;“位摇势逆,则不才者、不仕者杀才者、仕者”。从而发出悲叹:“庸贱以令终者众,才仕以令终者寡”;“庸贱以杀死者寡而才仕以杀死者众”。他对括仕于齐,死于齐一事作了许多分析,结论是:“括固恃才,而齐亦害才”。括“才横”而“识浅”。“是固有识之士,必以括成戒”。
尽管汤鹏本人以时文著称,而且是八股优则仕的典型,但他不为一已之私而歌颂这种方法,而是无情揭露这种考试制度对人才的扼杀的摧残:“衰衰腥腐中,谁能辨愚贤?”“空余贾生痛,甘作杞者愚。”
汤鹏不仅是时文能手,也有全面诗才。从道光九年到十七年(1829—1837),“得诗三千余首删存二千余首”,辑之为《海秋诗集》前后集。
汤诗题材严肃,凝重深沉。无论叙事、抒情,悲喜怒骂,大多能显示诗人的博大胸怀也能生动地表达他遭遇不幸、愤世嫉俗、沉郁悲壮的心情。
在《海秋诗集》中,有不少讴歌祖国大好河山的诗篇如:“九州气势似星罗,万古熊湘一浩歌。衡岳乾坤低泰岱,洞庭风雨挟黄河。荧荧圣骨九疑穴,霭霭骚魂二水波。”“君不见衡岳之高高插天,祝融紫盖奔赴俯伏如儿孙。”“左踏龟台之脊背,右拔熊耳之顶巅,晨岚暮霭断崖连,红花涧草无穷屏。”诗集中还有和友人杂题武昌、杭州、武陵,咏潇湘八景,燕京八景,岳阳楼,黄鹤楼诸诗。都是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或雄浑刚劲,或婉约感人。
他的政治诗,多数着眼于当时的形势,抒发感慨,有歌颂、有遗责。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他奋笔写道:
三年海上太披猖,嚣作鲸吞故故狂。
上将功名徒画虎,中原天地屡亡羊。
独推国土为韩信,能系人情是李纲。
四战居然摧虏胆,鸡笼鹿目有辉光!
汤鹏对追求名利、谄无耻之徒恨之切齿。他把这些比作青蝇、蝎虎、颧雀、鸡、骛;“青蝇满天地,悄悄长沉疴”;“本须黄黄石铺经济,谁遣青蝇污典型”,“长尾如戟,短尾如戈,我兮我兮奈蝎何”?凶在仿汉代民谣《直如弦》中唱道:
直如弦,驾短辕。曲如钩,骑紫骝。
直如弦,卧寒毡。曲如钩,衣名裘。
直如弦,心缠绵。曲如钩,肄瞧啁。
直如弦,泪潺潺。曲如钩,快遨游。
龚自珍在评论汤鹏诗时说:“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海秋心迹尽在是,所欲言者尽在是,所不而卒不能不言者是,……要不肯挦扯他人之言以为已也。无论识与不识,曰:此汤益阳之诗。”
汤为人神豪语快,耿直笃诚,初与曾国藩相厚后因言语不合,互拍案相骂而绝交。汤逝世后,曾氏深悔当初,为之告祭。。在挽词中赞汤“著书数十万言才犹未尽”而“得谤九洲四海,名亦随之”。

●黄自元卖“水”字

黄自元,安化县龙塘乡人,清代榜眼,赐进士及第,授翰林院编修,曾任顺天乡试同考官、江南乡试副考官。清光绪年间,历任河南道、陕西道监察御史等职务。
黄自元学识渊博,书法出众,平日喜欢到各地游玩。一次游到四川,他担心盘缠少了,便卖起字来。
有天早晨他才起床,还未穿戴洗漱,就拿起笔在纸了写了一个大“水”字,叫书僮拿到街上去卖五十两银子。
书僮把黑迹未干的“水”字拿到街上去叫卖,一时无人理睬。好一会才遇到四川一家钱庄的大管家。管家拿过书僮手里的“水”字看了一会说:“这字是刚刚起床写的,还没有穿衣洗脸。拿回去,叫先生再写一个来,我在此等你。”书僮听了,很是佩服管家的眼力,回去如实对黄自元说了。
黄自元听了,也觉得管家一定是非凡之辈。这时已经穿好了衣服,洗过了手和脸,二话没说,抓起笔又写了一个,让书僮拿去。不一会,书僮回来了,对黄自元说:“管家说,这个字好些了,写的人已经穿孔机好了衣服,洗了手和脸,但没有戴帽穿袍,如果先生有意,烦请戴着乌纱帽,身着衣服,再写一个来。”
黄自元惊讶不已,四川还是不泛人才。他随即穿戴衣帽,端坐案前,凝神运腕,再次认真写了一个“水”字,并吩咐书僮要卖二百两银子。
书僮捧字,边走边想,一个水字能卖二百两银子吗?可想不到,那个大管家看了,非常高兴,把书僮领到钱庄,花二百两银子买了黄自元这个“水”字。
这下,钱庄的老板却气急了,认为二百两银子,买一个“水”字,虽然好看但又有什么用呢?就这事把大管家辞退了。大管家不气不恼,临走时对老板说:“我花二百两银子买一个字,实在是太不应该。不过如果今后街中有什么急难之事,千万记得把这个”水“字贴在大门上。”
没有过20多天,街上忽然起大火。水火无情,钱庄老板急得团团转。急难之中,他想起了管家临走时对他说的话,管它灵不灵,哪能怕是肚痛摸脚板,连忙寻出那个水字贴在门上。也就奇怪,火碰到“水”字便就熄灭了。街上的房子烧了大半,钱庄却未受一点损失。

●周扬回到田中湾

蜚声中国文坛的周扬是益阳县新市渡乡田中湾人。1958年4月的一天,他回到了阔别50多年的故乡。
轿车在村边还没有停稳,周扬就从座位上起身,顺手推开车门,展现在他面前的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情景:四周是清翠的竹山、茶籽山,中间是水田,绿油油地一大遍。背着山,朝着田,呈月牙形摆着的是起起落落的村舍。过了好一会他才收起自己的的视线说:“名副其实呀,我们田中湾。”他边走边谈,不觉来到一座农舍。这里已经聚集了一大群迎接他的父老乡亲,其中就有周扬少年时的伙伴卜季秋和卜季秋的儿子卜伯凡。周扬先同大家亲亲热热地相互问好。完了便开始打量眼前的院房。这里,曾是少年周扬住过的地方,他喃喃地说:“变了样,变了样。”
是变了样,屋前那些要两、三个人才能抱得了的大杉树被砍去了,如今新栽的柳树一派新绿,桃树缀满了桃花。当年的四合院已被割成几处,在过去的西厢房---现在是卜季秋老人居住的地方,周扬对苏灵扬说:“这就是我过去读书的地方。”
周扬少年时父亲已经去世,由母亲料理家政。他和哥哥固宜、还有同村的林伯先、周乔保等七人,同在私塾刘仪元先生门下读书,学习的地点就是这间房子。他的伙伴们至今记得周扬“不等饭熟不出书房,碗筷一丢又进书房”的情景。那时,周家的神龛上供着大大小小许多祖宗菩萨,他一望着就感到剌眼。有一次,他趁母亲不注意,竟然把这些东西一古脑儿丢进了池塘,家里一个打杂的发现后慌忙把几个浮着的菩萨捞起来,在原处摆好。
从西厢房出来,周扬进了另一户人家,这里便是周家院舍的东厢房。周扬告诉旁人,那时他母亲住的就是这间房。据卜季秋等到乡亲回忆,周扬的母亲是一个心底善良,颇有教养的妇女。但她生前吃了许多苦,由于丈夫早逝周家败落,他一个女人家硬撑起这个门庭。后来儿子固宜分家了,运宜(即周扬)离家去走了,再后来运宜的妻也顺病去世了。周老太太一个人带着运宜夫妻丢下的几个儿子,外加自己一个侄女仙妹子艰难度日。这个时期经济来源主要靠变卖田产。谁知一晃就是二十多年……
临别,周扬和众乡亲们一一握手说:“望大家建设好家乡,多多保重,有机会,我一定再回来看望乡亲们。”众乡亲纷纷说:“祝周老保重身体,多回家乡看看。”
周扬依依不舍,踏上了归程。

●周谷城坚持真理

周谷城祖籍益阳,1898年9月13日出生在一个贫农家庭里。他7岁入小学,15岁上中学,中学毕业后考进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
周谷城自1921年春到长沙省立第一师范任英语兼伦理教员时结识毛泽东后,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1956年,周谷城曾去北京参加一次会议。毛泽东得知,请他去中南海露天游泳池一道游泳。毛泽东从深水一端下,周谷城游泳技术不高,只好从浅水一端下。毛泽东喊:“来呀!”周谷城诙谐地说:“我既不能深入浅出,也不能由浅入深”。游罢下岸,毛泽东拿着一本大汉线装本《汉书》,翻到第五十六卷《赵充中传》,指着其中一段文字对周谷城说:“这个人很坚持真理。他主张在西北设屯田军,最初赞成者只十分之一二,反对者十分之八九。他因坚持真理,后来得到胜利,赞成者十分之八九,反对者十分之地二。真理的贯彻,总要有一个过程,但要坚持”。由于毛泽东的信任和鼓励,周谷城在五、六十年代,连续发表了有关逻辑学和美学方面有独特之见的许多学术论文,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两次大争论。

●曾三罢课斗争

曾三是益阳市新市渡乡人,原名曾海去,1906年6月1日生。
1920年下半年,他转学到益阳县高小箴言书院读书。学校里闹了一件大事。这年冬天很冷,学生本来都交了烤火费。但学校不顾学生的死活,木炭买得很少。有一个大雪天,农民送来了一批木炭,几个年龄大一点的同学拿了几块私藏起来,曾三也拿了一块,不料被教员发现了他把他们叫到办公室,除责令交回木炭外,还要打手心。由于大同学带头,他们拒绝了这次体罚。这个教员狠狠地对他们说:“那你们就等校长回来办吧!”这时,由他们带头全班同学一哄而起。包围了教员的办公室。提出不得使学生挨冻,不得体罚学生的要求。第二天全班学生实行罢课,许多学生气得自动回家了。结果,校方开除了八名学生,曾三大概是第九名吧?他父亲接到校长的信,要他送曾三返校。返校后,校长对父亲胡说八道,逼他父亲打了曾三的手心,才留下来。他们这次罢课斗争失败了,但是这次斗争,却震动了全县教育界。寒假后,校长和教员都被免职了。
曾三于1981年4月22日在《湖南日报》下发表的回忆录《六十年前一件事》时谈到这次罢课斗争的体会时说:“这完全是一次自发的英勇的罢课斗争,事后没有人去总结,现在早已被人遗忘了,但是它却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里。经过这次斗争,使我对旧社会的认识进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