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高官承诺尚需与民生之忧合拍(南方都市报 2007-10-2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7:13:23
高官承诺尚需与民生之忧合拍
2007-10-20 09:10:38  来源: 南方都市报   作者:
社论
中共十七大新闻中心近日频邀中央部委负责人接受媒体集体采访。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朱之鑫、教育部部长周济、卫生部副部长高强、劳动保障部部长田成平、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民政部部长李学举、央行行长周小川、信产部副部长娄勤俭等一众高官轮番出席,就一揽子民生话题释疑解惑。此外,在不同场合下,掌管国家政策制定与解释权的高级别官员也不避讳媒体,尽可能善待追问。
从本次党代会的现实情态看,中央高官受邀充任新闻中心的嘉宾接受密集访问,与十七大的流程构成相对应的会议模式。通过这种方式,民意与大会报告形成交集,民生的主要关注点在问答互动中凸显出来。细究之下,新闻报道的民生意向与中央部委负责人的解答还是有区分的。记者发问紧扣具体而微的民众关切,从上学难、看病贵、保障少到房价高涨、通货膨胀、物价上扬等,几乎每个话题都来自国民的日常生活,并日复一日积淀成他们的困境或焦虑。相较之下,中央高官对这些民生难题的阐释,更多表现为基于部门职责的表态,尽管不能即刻化解矛盾,但也于未来作了很多许诺。
应该予以积极评价的是,借助大众传媒展开的这么多官民对话,释放出诸多有价值的政治意味。尤其可感的是,在一些原本敏感的话题上,国家部委负责人不再保持无谓的忌讳,坦承不足乃至于某些危险的端倪。比如,朱之鑫承认经济增长存在由偏快转向过热的势头,实现国家预定的降耗目标很有难度;同时,他也认可贫富差距正在扩大的事实。娄勤俭则不再讳言电信的垄断性特征。而累积在社会保障、医疗改革等其他领域的弊病也得以在中共十七大期间被公开批评。从某种程度上讲,高官们所代表的国家政策评估及修订力量,至少在当前的中国问题意识上不再盲目或盲从。
毋庸讳言,借助中共十七大这个平台所生成的高级官员的表白,其所形成的判断与民间的直观感受尚有分歧,比如在房价调控、通胀程度等方面。但是,在诸如贫富差距等重要原则上,这种分歧不是在扩大而是趋向一致。这将有助于产生明显的动力,促进国家检视现行政策的效果,并在后续的新政中贯彻与民众体验相近的原则立场。当然,这也可能是一个不无缓慢的渐进过程。然而,系列部级官员与舆论的现有对话表明,这一足可乐观的过程确实存在,它也间接证明了民众、政府、媒体三者间持续对话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盖因民生所系,媒体要大声疾呼,高官赖以安身立命的行政体系一样需要进取。
当然,碍于现实的政治表达环境,部委高官在展示国家立场上多有谨慎。民众对物价的现状有埋怨,对高昂的房价能否被遏制相当怀疑,对社会能给予的养老等保护缺乏信心……诸如此类,也就是说民生的担忧完全是“现在时”。他们急迫地希望政府尤其是有权在国家层面给予影响的高官给出时间表,解决切己的民生困苦。这种愿望结合了中共十七大创造的和谐理念,在特定的场合下尤为强烈。而与此形成落差的是,出台政策措施需要充分完备的条件,所有这些高级官员都无法现场兑现,也无法给民众开列一张准确的时间表。他们在陈述工作绩效时显露的是“过去时”,而在有节制地透露政策导向时又是“将来时”。两方时态不对、心态不顺,却也是事实。
纾解民困是永恒的政府责任,它因一次党代会被重点强调,想来也不该因会议的结束而陷入停顿。民众已经明了,众多国家部委的“掌门人”面对殷勤探问,能回答的就回答,不能回答的已承诺制定相应的政策,或强化必要的调控,许下了逐一克服民生困境的诺言。最理想的境界是,那么多承诺能圆满实现,从而直击社会困扰,拉近民众与政府在民生感知上的时态。否则,不仅耽搁民生问题,反而加重治理与整合的难度。由此可见,高官列席记者会不仅宣示了开明,其实也领受了使命,而民生之路遥遥以待。
http://w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spqy/200710200224.asp
社论:高官承诺尚需与民生之忧合拍(南方都市报 2007-10-20) 社论:公权无法问责 道歉受之不起(南方都市报 2007-12-10) 社论:勿以行政问责之轻相抵执法犯法之重(南方都市报 2009-10-27) 社论:禁电动自行车,说服市民需要理由还需要承诺(南方都市报 2006-11-4) 社论:心一寸,人千古,当时承诺应记取(南方都市报 2009-5-12) 社论:伪造报告已查清 违法挖土尚存疑(南方都市报 2009-7-22) 社论:温州官员染指安置房 权力伤害民生民心(南方都市报 2009-4-11) 社论:摒弃无谓门槛之争 媒体炒作宜作检讨(南方都市报 2007-2-27) 社论:以法官独立消解舆情之困(南方都市报 2007-6-18) 社论:华南虎之争逼近真相 我们有理由感到振奋(南方都市报 2007-11-18) 社论:《农民工之歌》只代表最积极乐观的农民工(南方都市报 2007-12-14) 社论:《农民工之歌》只代表最积极乐观的农民工(南方都市报 2007-12-14) 社论:三峡旅游业垄断 又见资本与权力联姻(南方都市报 2007-4-14) 社论:一次社会进步与舆论监督的相互助力(南方都市报 2007-6-25) 社论:期待厦门公众与政府创造出互动新模式(南方都市报 2007-12-11) 社论:三峡旅游业垄断 又见资本与权力联姻(南方都市报 2007-4-14) 社论:“给点教训”的驭民之术令政府与法律名声俱损(南方都市报 2009-4-9) 社论:钉子户,挺住!(南方都市报 2007-3-23) 蔡定剑:面子与民生(南方都市报 2009-9-27) 社论:媒体需在公共监督中确立自尊(南方都市报 2007-7-3) 社论:黑砖窑事件远未完结 报道更需进取(南方都市报 2007-7-6) 社论:越是宏观紧缩,越需制订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南方都市报 2007-12-4) 社论:越是宏观紧缩,越需制订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南方都市报 2007-12-4) 社论:地产富豪为何让公众心意难平?(南方都市报 2007-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