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的把握──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十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4:58:50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叶小兵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驾驭往往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导向,教师不仅要搞清楚历史知识的内容,而且要把握历史知识的结构,力图使教给学生的知识是结构完整、层次清晰、条理分明的。可以说,把握和理解历史知识的结构,是教师要上好历史课的重要基础之一。然而,对于什么是历史知识的结构这一问题,不少教师是围绕着中学历史教科书来思考的,在实际的教学中,常常是将教科书中课文的结构当作教学的知识结构。教师也会这样想:照着课本中的知识结构讲授,是不会有问题。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多是将重点放在对教科书课文的结构分析上。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很容易使得教历史变成了教历史教科书,最终导致教科书成为教学的中心,课堂教学成为教科书知识的教学,学生的历史认识也就被局限在课本所圈定的知识上了。这种情况,在过去是较为普遍的;当前施行新课改,虽有出新,但以课文结构为知识结构的情况并未根本转变。
举一个我在高中课改实验区所听观摩课的例子。
这节课是高中《历史Ⅱ》中的“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这一单元的第一课,课题为《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授课的是一位年轻的老师,教学的基本功很不错,也努力在课堂上体现教改的新思想,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在处理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基本上是依照所用教科书上知识的结构、层次,分为“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和“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两部分,分别介绍衣、食、住、行及社会风俗的变化情况,如近代的穿西装、吃西餐、盖洋房等,以及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婚丧习俗、采用西式礼仪等;当代部分则是“菜篮子工程”、餐饮业发展、时装表演、“安居工程”,以及新婚姻制度、双休日等。教师还组织学生对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进行了讨论,课堂气氛也比较活跃。
我在听课的过程中就在想,这节课怎么教才更好呢?在课后的点评中,我说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我觉得这节课的知识教学还是显得有些散乱,具体的知识点不少,社会生活变化的例子举了很多,但社会历史变迁的过程、本质及特点却并不突出。进一步说,本课教学对学生认知结构的进步并未产生显著的推进效果。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这节课涉及的是社会生活的变迁,要展示近现代历史发展和变化在社会生活领域中的情况。就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说,并不像典型的历史课那样,有重要的历史人物和典型的历史事件,但这节课所要揭示的,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发展和变化的过程。这种过程的结构是怎么样的?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哪里?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与探讨,应该掌握什么样的知识?是那些具体的吃什么穿什么住什么吗?如果是这样,知识就会显得细微、琐碎、分散;如果不是这样,那又该是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看历史课程标准上的要求。对这节课的教学,课标中是这样写的:“了解近代以来人民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可以看出,本课教学内容涉及的是近现代社会生活和社会习俗这一领域,而所展示的历史现象,其关键之处是“变化”。这就需要围绕着变化及其原因来厘清知识的结构,即需要教师考虑一下社会生活方面变化的内在结构。这种结构分析,并不是指对课本中知识点的排列、归类、组合等,而是应该深入到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来思考。换句话说,思考的不是教科书中课文的结构,而是借助对教科书的分析,进而探讨历史演变的结构以及对这方面进行历史认识的结构,并将具体的知识点(或曰史实、事例)纳入这种历史认识的结构中。
从这样的角度出发,我们就不难看到,近代以来社会生活变化的结构及特点,基本上是一个“转型—发展—多样”的过程。所谓“转型”,是指随着近代化的历程,社会生活从传统农业社会(或曰封建社会)的形态向着近代化的模式转变;所谓“发展”,是指近代化社会生活形态的不断扩展、普及;所谓“多样”,是指社会生活水平提高后的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表现为个性化与多样化的结合。这里其中的关键是“转型”,即社会生活的模式由古代向近代的转变。例如住房,近代社会与古代社会的区别,并不是平房与楼房的问题,也不是房屋面积大小的问题,而是房屋设备先进化的问题,是居住质量提升的问题,如近代以来房屋内有了自来水、抽水马桶、电灯、暖气以至煤气等具有科技含量的设备,这是古代社会所没有的,由此根本改变了人们的居住条件,也改变了房屋建筑的规格和样式。再如,近代社会风俗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型,这就是妇女社会地位的变化,废缠足、反纳妾等还是一些表象,更重要的转变,是妇女解放、男女平等观念上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旧时封建社会所不可想象的1。揭示出这种“转型”,也就可以看出历史“变化”的特质。
如果将本课知识的结构定位在这种“变化”的结构上,就基本把握了近代以来社会生活发展历程的结构,而变化的趋势、特点及性质等就能够勾勒出来,这也就使得这一领域的知识具有了认识的价值和意义。反观那些衣、食、住、行及习俗的具体实例,也就不会是东一榔头西一棒的,只要将其放在这种结构中,就可以显示出典型性,可以说明和论证“变化”的情况。
所以,教师研究一节课的知识结构,应放眼于历史发展的视野和角度,把握住历史大趋势的脉络,进而形成历史的认识,这样才能算是真正在教历史,而不是在解读历史教科书。当然,这里所说的,还只是教师对知识结构的把握,尚未涉及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
把握了近代以来社会生活变化的结构,也就更有利于解决本课教学的另一个重点,这就是影响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变化的结构中这种“转型—发展—多样”的特点,为什么会出现在近现代时期,这正是需要进行探讨的。
社会变化的原因,在认识上也有结构的问题。一般来说,影响我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方面的因素,有国外的社会、思想、文化的影响。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这就是人们的愿望与追求这一内在的动因。在上面提到的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针对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组织学生讨论其中的原因,结果学生多是回答说政府的政策好、菜篮子工程等措施得当。其中有个学生说:“人们想吃好的。”引起同学的笑声,但并没有引起老师的注意。其实,这个学生的回答道出了一个重要的原因,这就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追求,而政府的政策、措施等决策的制定,只有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适应人民的愿望,才能真正产生好的效果。人民对高质量生活的愿望,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经济形成的原动力,这才是变化的内在因素。同样,前面提到的近代以来妇女社会地位的变化,虽有多方面的因素在起作用,但女性的自觉、女权的觉醒、妇女的抗争等内趋力的决定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总之,我们在探讨历史变化的原因时,也要从历史的实际出发,以当时人们的角度去思考为什么要变,从而形成较为完整的历史认识。
在上个世纪后期,英国的历史教育研究者提出了历史知识的“第二层次概念”。所谓“第二层次概念”,不是指具体的历史概念,而是指历史认识和历史思维操作时运用的概念,主要是指史料、变迁、延续、原因、神入、阐释、重要性和时间性等,即观察历史、探索历史的观念及进程。英国伦敦大学的历史教育学者李彼得说明过:“这些第二层次的概念并不是历史概念(concepts in history),而是历史的概念(concepts of history),功能是组织历史,决定历史是一个知识类型,以及界定历史所产生的知识性质。”2 这一历史教育的思路,很值得我们借鉴。如果我们要解脱“繁、难、偏、旧”的知识之困厄,不再把教历史当成教教科书,不要让我们的学生记诵众多的知识点,我们就应该反思一下认识历史的路径是什么,历史知识的结构应该是怎样的。例如,运用“变迁”的概念,过去我们会着眼于“变”了什么,而教学观念转变了之后,我们就会更多地思考变迁是怎样发生的,“变”在哪里,“变”的过程是怎样的,“变”的性质及特点是什么,以及为什么会发生“变”等问题,这才是对历史的追寻和把握。为学生揭开认识历史的视角,引导他们去探寻历史发展的进程,这样历史也才能给我们的学生以更多的启迪。
注释:
1.例如在新文化运动中,妇女解放是主题之一,激烈抨击传统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介绍欧美国家的妇女状况,促进了妇女的觉悟及解放。主要表现有:(1)女子教育:新文化运动时,曾展开男女能否同校的激烈争论,男女教育平等的呼声高涨,出现了「大学开放女禁」和「中学男女同校」的新现象,公私立大学和中学陆续招收女生,这是前所未有的。(2)女子参政:新文化运动进一步启迪了妇女的参政意识,各地开始建立妇女团体,如「上海女界联合会」等,掀起妇女参政运动,要求在社会、法律、教育等各方面确认男女平等的原则。(3)婚姻自主: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现了「男女社交公开」的思潮,旧时的“男女有别”“男女授受不亲”思想受到挑战;婚姻自由、婚姻自主的思想得以流传,夫妻平等的观念被很多人所接受;传统的贞操、节烈观念受到冲击。
2. 李彼得:《儿童学习历史的进程》,周孟玲译,载台湾《清华历史教学》第3期,1994年6月,第7页。
2007-10-08  人教网
结构的把握──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十六 细节的重要──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二 老师的提问──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三 学生的提问──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四 史事的过渡──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五 图片的演示──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六 课件的效果──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七 讨论的组织──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八 讲授的必要──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九 师生的角色──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十 知识的延伸──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十一 学法的指导──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十二 单元的设计──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十三 辩论的展开──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十四 目标的表述──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十五 适用的教法──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十七 现实的联系──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十八 单元的总括──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十九 讲授的必要──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九 重点的选定──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一 呼呼重点的选定──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一 张发财的八卦历史之十六 张发财的八卦历史之十六 小兵杂谈汉朝的八大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