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的表述──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十五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3:16:55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叶小兵
按照常规的做法,中学教师在上一堂课之前,都要进行备课工作。教师在钻研了课程标准、教科书及相关的教学材料后,对这节课的教学进行总体的、具体的筹划,最终形成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或是教案。在我参加过的一些课堂教学比赛,或是到中学听课时,常常会接到任课教师编印好的教学设计或教案。在这类教学材料中,一般都是在前面列出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往的课时教学目标,一般是由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及思想教育三个部分组成;新课程改革后,则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教师具体对课时教学目标的设定和表述,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出教师的教学理念、对课程改革的理解,以及处理教材、组织教学等方面的基本功。为什么这么说呢?还是先举个例子吧。
最近我去中学听了一节初中的历史课,是一位青年教师讲授郑和下西洋。在他提供的教案上,教学目标是这样表述的: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向学生讲述郑和下西洋的经过,使学生了解郑和七下西洋的基本史实。
(2)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利用多媒体创设历史情景,进行多向的信息传递,调动学生并培养学生参与学习。
(2)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郑和下西洋所体现的我国领先世界的科技水平,使学生增加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通过讲述明朝同亚非各国的友好未来,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外交的重要意义。
可以看出,这位教师是在力图按照新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来设计这节课,他
这样来划分和表述课时教学目标,也是通常的做法。然而,这里是有一些问题值得探讨的。
首先,是对教学目标的认识。关于教学目标的理论,要展开说可能会比较复杂和繁琐,我们可以找一些教学论方面的基本书籍读一读[1][1],以对教学目标的基本理论有所了解。需要搞清楚的是,现在在设计教学方案时用的“教学目标”这一概念,是与“教学任务”“教学目的”有所不同的。大致来说,“教学任务”是教师所要完成的工作;“教学目的”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所提出的要求;而“教学目标”则是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的标准。换言之,“教学任务”和“教学目的”针对的是教师的工作,而“教学目标”则包括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尤其是定位在后者上。而且,“教学目标”不像“教学任务”或“教学目的”那样提出的是概括性的指向和要求,而是带有策略性和条件性的,是具体的,是可操作、可观察、可评价的。
从这样的意义上讲,在新课程改革中使用“教学目标”这一概念,并划分为新的三个方面,的确不仅仅是概念的简单替换,不仅仅是目标领域划分上的调整或修改,而是教学理念上的改进,突出了学生在教学关系上的主体地位,关注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因此,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时,要从只考虑自己如何教转变为考虑如何教学生学习,重点考虑学生通过学习有什么变化、应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如果这样来理解教学目标,那么上引的课时教学目标显然还是停留在“教学目的”的层面上,也就是说,这位教师对这节课教学目标的思考,主要是围绕着教师自己要做什么,应该怎样教,如“向学生讲述┅┅”“培养学生┅┅”“运用┅┅”“使学生┅┅”,都是在强调教的一面,在有意无意之中将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也就不大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其次,是对所谓“三维教学目标”的理解。新的课程标准将目标划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一些人也对这三个方面的内涵加以解读和阐释,由此形成了今天所谓的“三维教学目标”,教师们就将这三个方面的目标作为自己在备课时制订教学目标的模式。甚至出现这样的情况,如果不按照这“三维”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就会被认为是没有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和要求。上面说的那位教师也是照着这“三维”来制订本课的教学目标的。这有什么问题吗?我们还是以上引郑和下西洋一课的教学目标为例,在“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表述中,能看出是什么样过程吗?“利用多媒体”“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难道是目标吗?我们知道,从概念的一般意义上讲,“过程与方法”应该是达成“目标”的程序、途径或手段,而不是“目标”本身。我想,这里的问题就在于不清楚“教学目标”的类型和对课程标准的误读。
从教学理论和教学实际上讲,教学目标是分为不同类型的,就中学历史学科的教学来说,也有不同层次的目标:最高端的是“历史学科教育目标”,或称“历史课程目标”,指的是历史这门学科作为学校课程所要承担的任务;其次是“年级教学目标”,指的是具体一个年级的历史课的教学目标,借用新课标的用语就是“板块”或“模块”教学目标,如初中的中国古代史教学目标、高中的历史(Ⅰ)教学目标等;再次是“单元教学目标”,指的是一个教学单元或一个学习主题的教学目标,如中国古代史的第一个学习主题“中华文明的起源”的教学目标;最后就是“课时教学目标”,是单元教学下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这几类教学目标,构成了历史学科教学目标的完整体系,是由上而下分层次、不断分解又不断具体化的,它们的指向、作用是不同的,在内容的划分上也会有所不同。新的历史课程标准中所列出的“三维目标”,是冠以“课程目标”这个概念的,也就是上面说的高端目标,是确定和阐述历史课程所要进行的教学任务和目的。如果将“课程目标”的划分领域套用在“课时教学目标”上,就会出现上述的问题,尤其是难以确定一节课的“过程与方法”。
搞清楚了教学目标的类型及其含义,在制订课时教学目标时就不会简单地照搬“课程目标”的划分领域,这还因为课时教学目标不能是宽泛的、概括的甚至是模糊的,而应该是具体的,只有详细、具体的目标才可以对实际的课堂教学起到指引作用。那么,课时教学目标的“维度”应该怎样划分呢?我的想法是不一定要有固定的模式,这一是因为学生情况不同,他们的学习程度、学习需要、学习能力等是具体的,很难用一个模式套住;二是因为教学内容不同,每节课的内容是不一样的,所含的教育、教学的因素及意义各有侧重,难以平均划分。然而,一般来说,每节课的教学都应该使学生在这样几个方面有所收益:(1)知识,即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理解和掌握了哪些具体的历史知识;(2)技能、方法,即学生在这节课上学会运用什么样的技能和方法来学习和探究历史;(3)能力,即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在能力的发展方面有哪些进步;(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学生在思想、观念、认识等方面上有哪些提升。附带指出的是,所谓“方法”的目标,是指学生掌握和运用了哪些学习历史、认识历史的方法。
再次,是教学目标应该怎样来表述。在前引的例子中,主要的问题一是目标
表述的行为主体虽然没有明说,但实际上是指教师,而不是学生;二是目标的表述比较空泛,有点大而无当,实际上是难以落实及评价的,如“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增加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等,这些作为一种愿望是好的,但很难在一节课上就真正实现。
那么,课时教学目标应该怎样来表述呢?按照教学理论的说法,具体的教学目标是可操作、可检测的行为目标,应包含ABCD四个要素,A是Audience,即学习的主体,在目标表述的语句中学生应是主语;B是Behavior,即行为,说明学生应能做什么;C是Conditions,即条件,说明B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D是Degree,即程度,表明B的标准。这四个要素,构成了教学目标表述中的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以体现学习者通过教学所要达到的行为上的变化。当然,在实际的教学设计时,要完全按照这四个方面来表述教学目标是较为困难的,尤其是历史学科,因为在能力上、认识上、情感上等方面的程度标准是很难详细界定的。但一般地讲,目标的表述中主体必须明确,在一定条件下的行为及内容是要具体表示出来的。例如,前引郑和下西洋一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就可以表述为:
(1)通过教师讲述郑和远航的经过,学生 能够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基本史实。
C               A        B
(2)提供郑和下西洋的有关资料,学生 能够从多方面分析郑和远航的影响和意义。
C                A                B
在课时教学目标的表述中,要将重点放在行为这个要素上,因此,教师能够
掌握和运用各类行为动词,是编订目标的重要方面。关于教学目标所选用的行为动词,我们可找一些教学理论的书籍看一看2,也可以研读一下新的初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对内容标准的表述,尤其是该课标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的“二、教学建议”中,对历史知识与能力的学习分为识记、理解和运用三个层次,并列出了相应的行为动词。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对教学目标的制订和表述并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也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搞出来的,这需要我们的教师进行认真的学习和思考。教师编写出适用的教学目标,才能够更好地处理、整合教材,选择、组织教学内容,设计、安排教学活动,进而形成详细的教案,并在课堂教学的实际中与学生一起完成教学的任务。
注释:
1. 如黄甫全、王本陆主编:《现代教学论学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李方主编:《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施良方、崔允漷主编:《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999年版。
2如乌美娜:《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在第144页上有教学目标可选用的行为动词列表;美国学者Donald R. Cruickshank等人著、时绮译:《教学行为指导》,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在第120页上有为布卢姆三种学习领域的不同水平制定目标时可以使用的动词列表。
2007-10-08  人教网
目标的表述──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十五 细节的重要──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二 老师的提问──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三 学生的提问──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四 史事的过渡──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五 图片的演示──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六 课件的效果──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七 讨论的组织──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八 讲授的必要──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九 师生的角色──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十 知识的延伸──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十一 学法的指导──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十二 单元的设计──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十三 辩论的展开──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十四 结构的把握──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十六 适用的教法──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十七 现实的联系──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十八 单元的总括──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十九 讲授的必要──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九 重点的选定──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一 呼呼重点的选定──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一 浅谈历史课堂教学目标的表述 小兵杂谈汉朝的八大历史贡献 小兵杂谈汉朝的八大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