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的总括──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十九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5:57:03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叶小兵
有一次北京市一所示范高中举办教学开放日,邀请学生家长、同行等到该校听课,我也去了,听了一节高一的历史课。课前,我问任课教师这节课讲什么,他说是单元的复习。我当时的直接反应是:从高一就开始复习啦,有必要吗?等到听完了这节课,我原先的疑虑完全消除了,并且认为这种单元的复习课非常有必要。那么,这节课是怎么上的呢?
该课是在教完了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中的“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一章后进行的。这一单元共有四节,内容涉及大革命时期的史事。1在这节单元的复习课上,教师先是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发事先印好的材料。材料主要是这一历史时期的照片,教师让学生根据照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进行归类,由此将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发展、高潮、失败等阶段梳理出来,并找出每一阶段的重要事件。在用这种方法进行了复习巩固以后,教师进而组织学生讨论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原因,在学生提出各种主客观原因的基础上,教师加以概括。接下来,教师又提出问题:这次国民革命运动同以往的革命运动相比,有哪些不同的地方?有什么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学生继续进行讨论和发言,纷纷论述大革命的特点、历史意义及历史教训,最后由教师进行归纳和总结。
在课后进行的评议时,任课教师谈了自己为什么要安排这样一节课,他的设计思路是:(1)从教材上看,这个单元史事比较多,阶段性亦比较明显,分成四节课进行教学,只是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解构,但学生对国民革命运动的来龙去脉还需要有一种更为宏观的、整体的把握,因而要进行必要的疏理和整合;(2)四节课的教学主要还是针对这一时期史事的掌握,而对这次国民革命运动更深层的历史认识,需要进行探究和提炼,所以在对单元知识进行复兴后,引导学生探讨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特点、意义等,以使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上审视这次革命运动;(3)为了避免学生在复习时感到枯燥、机械,因此想舍弃常用的串讲方式,而试着用一种较为灵活的复习方式,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原先想到运用史料、地图等进行,后来还是决定运用图片,这样可以加强学生的辨识能力,通过具象的材料进行抽象的概括。
听了这位教师的课,以及他对本课的分析和设计,使我颇受启发。我觉得这节课虽说是单元复习,但实际上是对单元教学内容的总括和提升。这节课的教学实践,可以引发出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诸如:单元教学的基本内容完成后,要不要进行复习巩固?复习课上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才是有效的?复习性的教学活动怎样引申?单元复习的活动要训练学生哪些学习技能?等等。这里,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对单元知识进行梳理和概括,暂且不论;复习和巩固本单元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也是在本意之中,我以为最为有意义的是,这节课对本单元的学习专题进行总括和提高,以历史的视野审视这一历史阶段的发展,在历史的认识上进行总结,从而使学生站在新的高度上理解这一历史阶段。值得称道的是,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并不是停留在知识传授的层面上,而是更注重对历史的认识,包括微观认识、中观认识和宏观认识的结合。在这节课上,教师很好地引导学生对学习的史事进行中观的认识,从而使学生加深对具体历史的认识,使所掌握的知识具有立体感,进而达到“通”和“深”的境界。这是很有教学意义的。我们知道,历史的发展是在延续与变化的交织中进行的,在历史的重要时期,变化是明显和重要的。而要把握历史的变化,不仅需要对历史进程中的具体事项有清晰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对历史变化(如革命、改革等)的特点及其意义、影响等有整体性上的认识。对于学生来说,这种认识往往不是在某一节课上就可以形成的,需要有一个过程,尤其需要在过程积累的基础上进行总括性的提炼,使他们真正把握历史变化的各种要素,认识到历史变化的意义所在,同时使他们的历史视野更加宽广,历史认识更加深刻。
这个教学实例,还是发生在没有进入新课改的课堂上。而对于已经进行新课改实验的教师来说,这种做法也是很有借鉴意义的。如果历史教师在一个教学单元结束后,安排和设计一节课对本单元的总体内容进行总结和复习,这对实施新课程尤其必要。
高中历史的新课程,分为三个必修模块和六个选修模块,每一模块是由若干专题组成,而每一专题又由若干课题组成(2—5个不等)。课题构成每一节课的主题,而专题则成为教学的单元。无论是模块的教学,还是专题的教学和课题的教学,其教学的导向都是对历史问题的探究,只是在探究的层面上有所区分。历史新课标中有一个提法: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新课标的这一要求,通过专题(单元)的教学是可以达成的。正是由于一个单元构成了认识某一历史阶段或某一历史问题的角度,成为一个学习探究的领域。每个学习探究领域中,又由不同的课题从各个侧面、各个阶段进行探究,使得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更为突显。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每一节课课题的教学,尤要从这一专题(单元)的角度来发掘、整理显形的和隐形的知识,使学生从更高的层面上进行历史的认识。而要做好这些,对专题(单元)的总括就是非常重要的了。
就以必修课《历史Ⅰ》的第一个专题为例吧。这一专题是学习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标上以及新版的教科书中,是分为四个课题,分别论述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以及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演变和发展。这一专题所要学习和探究的,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通过这四节课使学生了解和认识古代政治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情况。那么,学生在学完了这几节课后,是否能理解和把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总的特点和影响呢?恐怕还是需要有一个归纳、概括和形成整体认识的过程,而安排一节课对该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总括,就是很有必要的了。通过这样的课,教师与学生一起来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及状况进行总体的探讨,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这一专题总的历史发展线索进行梳理,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形态和主要特征概括出来,并进而探讨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这样,不仅可以从总体上提升对这一专题的认识,最终较好地完成对这一学习探究领域的学习与认识,还有利于对知识的巩固及迁移。
顺便指出,新课标在这一模块的“教学活动建议”中,提到“组织课堂讨论,谈谈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3而这一教学活动正是可以安排在这种单元总结的课上进行。
梁启超先生在谈到读史的方式时,说读史有两种,一种是鸟瞰式,一种是解剖式,二者不可偏废。4钱穆先生亦有言:“治史要能总揽全局,又要能深入机微,初看好像说故事,到家却需大见解。”5这些史学大家所强调的,就是认识历史要全局与局部、宏观与微观结合起来进行。我们的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将历史知识的具体讲述与对历史发展的整体认识结合起来,学生所学到的历史,就会成为“大见解”。
注释:
1 这四节课的课题,分别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2 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3 同上书,第9页。
4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63—164页。
5 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香港:新民书局,1970年版,第9页。
2007-10-08  人教网
单元的总括──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十九 单元的设计──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十三 细节的重要──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二 老师的提问──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三 学生的提问──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四 史事的过渡──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五 图片的演示──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六 课件的效果──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七 讨论的组织──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八 讲授的必要──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九 师生的角色──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十 知识的延伸──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十一 学法的指导──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十二 辩论的展开──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十四 目标的表述──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十五 结构的把握──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十六 适用的教法──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十七 现实的联系──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十八 讲授的必要──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九 重点的选定──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一 呼呼重点的选定──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之一 小兵杂谈汉朝的八大历史贡献 小兵杂谈汉朝的八大历史贡献. [历史随笔]钓鱼岛,我们的幸运之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