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砖铭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21:00:16
文章来源: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馆 文章作者:杨国庆 点击: 259 发布时间:2009-07-27

',1)">
视频:南京明城墙
南京有座“书法长廊”,却鲜为人知。它沿江夹河,顺岗垄之脊,借旧城之垣,蜿蜒盘桓于南京钟灵毓秀的山水之间,长达33.676公里,历经600年的沧桑,仍存21.35公里,称之书法艺术长廊中的世界第一,恐怕并不为过。
这座号称世界第一的“书法长廊”,就是明代南京城墙。其书法是被镌拓在一块块城砖上的,篆、隶、魏、楷、行各体皆备,蕴含着淡淡的金石味。其中有一种书体最具神韵,在中国书法字典上,也难找到它的归属,却一笔一划不扭不颤,那是来自民间的书法艺术。所有的铭文,折射出的谨慎与虔诚,强烈而鲜明。

明城墙城砖铭文
从战火中走来南京的朱元璋,于公元1366年下令大规模兴建南京城墙。为确保城砖质量,朝廷命制砖的各府、州、县均要在每块城砖留下各官府的官员及工匠的人名。对不合格的城砖,要追究制砖人的责任,直至杀头。屠刀高悬下产生的书法艺术,还能有多少艺术可言?好在朱元璋要的是砖,而不是书法。于是,惯于舞文弄墨的官吏、乡间不见名传的文人书生、甚至从没用过笔的工匠人夫,都留下了称得上或称不上书法艺术的“艺术”。600年后的今天,我们面对雄壮的南京城墙上密密匝匝的城砖铭文时,不得不承认所有的铭文都是书法艺术,而且是原汁原味的民间书法艺术!

明城墙城砖铭文
南京城砖铭文的书写者,大体可分“书斋式”与“民间式”两类。前者属官府内的官吏文人、乡间的秀才,也许只要没有写错,就不会有杀头之虑的缘故,其字体流畅工整,点、撇、勾、捺极具文人气息;后者属于粗通文墨、甚至没用笔写过字的工匠,当砖坯出模后,只是拣了身边的一根小树枝,在砖的一侧小心翼翼留下所在县、甲以及自己的名字,稚拙的字体上透出几许村野之气。

明城墙城砖铭文
数亿块的城砖,数亿幅相同与不相同的书法作品,少的仅留一字,多的达几十字。以目前公布的材料计算,南京城墙砖来源于长江中、下游两岸今天的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五个省,包括了明初近200个府、州、县及明王朝中央工部各窑和军队各卫所之窑。200个制砖产地包含了多少总甲?每个总甲统辖了多少窑户?每处窑的砖模又出自多少官方与乡间粗通文墨的匠人之手?恐怕是再也无法统计了。但有一点是确切的:成千上万的“书法作品”被运来南京,垒砌在雄壮而“高坚甲于天下”的南京城墙上。

明城墙城砖铭文
南京城墙的铭文现象,让人想起朱元璋统一全国后,曾号令天下在春节时家家户户贴对联,使书法假民俗之风迅疾传布,纸墨之香遂飘逸四域。是南京城墙的铭文诱发了写对联?还是提倡写对联为了提高城砖铭文的书法质量?两者之间究竟有多大的关联?无法得知。但我知道明初一年一度铺天盖地的春联真迹,早就绝迹了,而在屠刀下产生的城砖铭文却被无意中留下了。那以南京天地为展厅,与南京山山水水融为一体的南京城墙铭文,使书法艺术从书斋走向民间,走向未来,是何等博大、又是何等的气派!

南京明城墙

相关链接:明南京城墙设计思想探微
相关链接: 杨国庆,一个为明城墙修志的人
相关链接:明初寺院参与南京城墙造砖工役考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