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称疑似曹操墓中石牌"挌虎"铭文为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5:01:17

学者称疑似曹操墓中石牌"挌虎"铭文为假

刘心长在给记者讲述他的疑点。邢云/摄

刘心长。邢云/摄

中国网9月14日报道 “挌虎“,格斗老虎,那么曹操有没有格斗过老虎?刘心长说,如果曹操格斗过老虎,历史文献应当有记载。《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引《魏书》记载,曹操“才力绝人,手射飞鸟,躬禽猛兽,尝于南皮一日射雉获六十三头”。曹操一天射63只野鸡还在历史文献中有记载,如果与兽中之王的老虎格斗有收获,更应该在历史文献中有记载。 “躬禽”是亲手擒获。“姿貌短小”的曹操,就是力气再大,也不可能擒获一只猛虎。所以,“猛兽”不应是老虎。同时,曹操居住的邺城及其周边地区,历史文献中也没有发现老虎行踪。

据刘心长考证,《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裴松之注引曹丕《典略·自序》记述:“与子丹猎于邺西,终日手获獐鹿九,雉兔三十。”在邺城以西大约只有一些獐鹿雉兔,并没有老虎出没。好几块石牌铭文刻有“常所用挌虎大戟”、“常所用挌虎大刀”、“常所用挌虎短矛”,看来曹操是经常与老虎格斗的,这恐怕与历史事实不符。

刘心长说,曹操青年时用过“手戟”。《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注引孙盛《异同杂语》记载,曹操早年行刺张让,被发觉,“乃舞手戟于庭,逾垣而出”。曹操晚年位极人臣,随身应带佩剑,这既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又可防身自卫。《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汉献帝“命公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萧何故事”。这些大戟、大刀、短矛放在曹操墓中,与曹操的身份、地位不协调,也不相称。特别是曹操遗令在他的墓中不准埋“金珥珠玉铜铁之物”,所以,曹操墓中不会有这些钢铁武器。

曹操打猎多在邺城附近

曹操兴趣广泛,爱好很多,打猎是其中一种。曹操的出猎活动应是在攻下邺城后,有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经济条件也有所好转的情况下进行的。曹操在邺城的最大的一次出猎活动在历史文献上却留下了记载。《古文苑》七章樵注引挚虞《文章流别论》说:“建安中,魏文帝从武帝出猎,赋,命陈琳、王粲、应玚、刘桢并作。琳为《武猎》,粲为《羽猎》,玚为《西狩》,桢为《大阅》。凡此各有所长,粲其最也。”

这次曹操在邺城的出猎,规模很大,参加的人也很多。曹丕跟随曹操参加了这次出猎活动,写了一篇《校猎赋》,还让建安七子中的陈琳、王粲、应玚、刘桢一起写。这些赋的描写对考察曹操出猎活动的环境、地域、所带武器、收获猎物等都有重要参考价值。曹丕赋名“校猎”,“校”,是指用栏遮止禽兽而猎取,所以曹操这次出猎是事先圈围了一块地方进行围猎。实际上是一次大规模的军事演习。此赋有“讲武”二字,刘心长认为,这里的“讲武”应指现在邺城以西的磁县讲武城这个地方。

刘心长说,应玚《西狩赋》中说:“于是魏公乃乘雕骆,驷飞黄,拥箫征,建九斿。按辔清途,飒沓风翔。”赋中也没有提到曹操拿着大戟、大刀、短矛,而是曹操作为丞相、魏公,对出猎军队进行检阅,赋中有大量铺陈描写,但是没有老虎,最凶猛的猎物是“封豨”,豨即野猪,其他只是鹿和飞鸟之类。

特别是曹丕在《校猎赋》中说在出猎结束的路上“望铜雀而增举”。可见这一带可以清楚地望见邺城的铜雀台。曹操在《遗令》中说:“汝等时时铜雀台,望吾西陵墓田。”这不是曹操墓田区与铜雀台的方位很有说服力的相互参证吗?

“挌虎”武器及石牌不可能葬入曹操墓

历史文献没有关于曹操“挌虎”的记载,曹操也不可能有与老虎格斗的行为,但据刘心长考证,曹丕却是有过“捕虎”活动的,并且因为这种行为还受到司空、乐平乡侯王朗的尖锐批评。

“夫帝王之居,外则饰周卫,内则重禁门,将行则设兵而后出幄,称警跸而后践墀,张弧而后登舆,清道而后奉引,遮列而后转毂,静室而后息驾,皆所以显至尊,务戒慎,垂法教也。近日车驾出临捕虎,日昃而行,及昏而反,违警跸之常法,非万乘之至慎也。”(《三国志·魏书·王朗传》)可见,王朗的批评相当严厉,指出曹丕的这种行为不符合帝王“显至尊,务戒慎,垂法教”的行动规范,是“违警跸之常,非万乘之至慎”的极为不负责的行为。

也由此可判定,曹操下葬的时候,王朗在邺城正担任奉常、大理一级的高官,他以及与他有相同看法的文臣武将会同意把这种并不能“显尊”曹操身份而只能损抑曹操形象的“常所用挌虎大戟”等“挌虎”武器及石牌葬入曹操墓中吗?

此外,王朗的儿子王肃也是曹魏时期的重臣,也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他曾写过《格虎赋》。秦末孔鲋的《孔丛子》后附有西汉孔臧写的一篇《谏格虎赋》,清朝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收载了这篇赋。赋中以犀利的语言指出:“今君荒于游猎,莫恤国政。驱民入山林,格虎于其廷……国乱民散,君谁与处?以此为至乐,所未闻也。”王朗父子同声劝戒“捕虎”、“格虎”,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曾遭到大臣坚决反对,又为舆论所强烈非议的“格虎”武器,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埋到曹操墓中的。

石牌“挌虎”铭文必定为假

据刘心长考证,三国时期的捕虎游猎是“射虎”而不是“挌虎”。在三国魏主曹操、蜀主刘备、吴主孙权三人中,刘备爱好织履编草鞋,曹操喜爱打猎,当然这只是曹操诸多爱好中的一项,但未见曹操有猎虎的记载,而孙权却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打虎英雄,不过孙权猎虎是射猎。《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记载,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即曹操去世的前两年,“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庱亭。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这是孙权射虎并擒获一只猛虎的真实记载。

刘心长认为,如果曹操格杀或擒获一只猛虎,《三国志·魏书》是一定会有记载的。宋朝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说:“亲射虎,看孙郎。”可见孙权的“射虎”在三国猎虎活动中是有代表性的。但孙权曾遭张昭极力劝戒。这些弓箭和双戟,并不是圣明人君的象征,而是群臣和社会舆论所强烈反对的器物。

“试想,用与曹操同时代东吴张昭的话来判认安阳大墓中的石牌,会是真的吗?再试想,用曹操身边的重臣王朗劝戒曹丕的话来判认安阳大墓中的石牌,会是真的吗?”刘心长如是发问。

 

此外,曹操集团中确有一位射虎的少年英雄,这就是夏侯渊的儿子夏侯称。《三国志·魏书·夏侯渊传》裴松之注引《世语》记载:“(称)年十六,渊与之田,见奔虎,称驱马逐之,禁之不可,一箭而倒。名闻太祖,太祖把其手喜曰:‘我得汝矣!’”

夏侯称射虎的地方,应在他父亲常年驻守的长安、汉中一带而不在邺城。因为从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到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夏侯渊被刘备所攻杀的6年间,曹操一直派夏侯渊镇守长安、汉中,没有在邺城。刘心长说,夏侯称射虎记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