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读经之一:大学生如何参与读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6:34:34

成人读经之一:大学生如何参与读经

[日期:2010-06-21] 来源:  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转载:进德修业---王财贵教授专访 中师语文第九期

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者以其昏昏使人昏昏。」

认识「儿童读经」,要从「四书」课讲起。 

大一时,我听从家族学姊的建议,从二选一的选修里择了「四书」。  这个决定我至今还一直觉得十分庆幸,很感谢那学姊。因为, 当时刚考完大学联考,对讨厌古文排斥中国文化的我而言,这不啻是个超出运命的决定。  

见到王财贵老师的第一堂课,很有趣,老师想尽办法鼓励我们退选???

因为学校排课排得很差,那天他只有一堂课。

为了我们这八个人,老师每个礼拜的这天都泡汤了。 

谁知道我们这几个也十分固执,大一新鲜人就有「等着看好戏」的心情,偏偏不肯退,

老师拿我们没辄。后来的四书课,我们这群幸运的小鬼,拜访孔庙,拜访国乐老师,日子可惬意了。

凡是修老师的课,就一定听到「儿童读经」,老师当然也不忘给我们这几个讲讲,我一听就感动,觉得这样的教育方式是有高远理想的。

大学四年,受到老师深深的影响,他说的话对我而言都是真理,我的生命因此起了变化。 

进德修业─访问王财贵教授

中师语文第九期

访问老师的那一天,我在系办找到已经忘了这码事、正看着报纸的老师,老师常常忘掉一些没有登记在行事历上的日常琐事,或许,是因为太忙碌的缘故。 

老师请我们到语教中心去坐,近黄昏的夕阳从窗口探进,落在我的脸上,我伸手拉上窗帘,老师又把它拉开:「太阳才好!有阳光的屋子才有生气。」然后很有兴味地笑着,说:「把这段也写进去!」

坐定之后,我们就开启一段令人很有收获的访问。虽然我问了几个很可笑的问题,问题的顺序也很凌乱,但是老师的回答非常清楚明白,而且有其条理性在,所以我再三考虑后,还是决定就这么原原本本老老实实地用A&A的方式写。除了少数文句略有更动外,一切完全按照逐字稿。 

Q:像我们这样的大学生可以做些什么? 

A:我想在校园中提倡读经的风气,这其实也是一种读书风气。大学生最主要的还是读书,读书为本,不可失其本。所以,如果家境还可以的人,可以供应他生活费的人,最好不要去当家教,去打工。如果认为打工可以增进他的人生经验,那他对于人生的想法就太狭隘、太浅疏了,他居然只想要过社会一般人的生活,只想到自营营生——那不是读书人的本质所在,读书人要有比这个社会的流行观念更高的深心大愿。如果不去学德慧术知,只为了学怎样生活,而去打工赚钱,那就违背了读书人的本质。孔子说:「士志于道。」他居然为了达到比较好的生活,满足他的日用品所需,放下求道的本质,那不是本末倒置吗!所以,年青人应该不要辜负了自己的才华。 

Q:那么,关于社团呢? 

A:社团如果是「进德修业」,我就不反对。越能表现这种意义的,或是越以这个心态参加越好!如果你的意愿在进德修业,但有一些社团不能够进德修业,那么,我们要选择。其实,参加社团活动是进德修业的一个管道,却不是最重要的,读书是更直接,更有效率的。 

而在读书的这个活动里面,应该多读一些好书,至少,是好书先读,好书摆在前面。所谓「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进道矣。」所以,要以读好书作为一个读书人最首出、最重要,常常念兹在兹的责任,在学生生活中,要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如果没有时间读很多书的话,只读好书也可以。 

Q:如果有人为了读书读到三更半夜、废寝忘食,这种人好吗?  

A:不一定!那要看他为何而读书啊!因读书而败坏了身体也不好,生活是全体的,虽然是以读书为本,但他也要全盘考虑,不可以执一而废百。如果因为读书而败坏了身体,也不叫完美啊! 

而且如果废寝忘食是为了分数的话,那更违反读书的精神!读书的本质是知书达礼。现代中国的学生,尤其是大学生,或许各有各的所长,但对于基本的人文素养,是嫌不够的,相当不足的。 

比方说民国初年的时候,清华大学,清华大学虽是以理工为主的学校,但清华大学的学生也相当重视人文,至少,他们希望自己有人文素养,对人文有所向往。人文素养是基本的涵养,专业是进一步的事,可以说,人文是任何一个学院,任何一个学科,基本的素养。即对于人生的见解,对于人类文化的休戚与共的关怀,这样的教育应该是普遍的,不分科的。 

所以,他们请人文的学者,尤其是有关中国国学的学者开书单。起先请梁启超去开,梁启超的书单开了两百多本,是连中文系研究所的学生都没办法读完的。后来又请胡适开,开了将近两千本─梁启超就笑了,说,你开的书有的我都没看过,怎么要求一个读理工科的学生看呢? 

于是梁又开了几本「最低必读书目」,大概三十几本,包括四书、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左传、老子、庄子、韩非、墨子,还有历史的:史记、通鉴纪事本末─因为资治通鉴太多了,文集:杜公部集、李太白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诗词曲集各选几种。这些书目开完,梁启超还说:「不管学工学矿,如果连这些书都没看过,真的不能称作中国读书人!」可见中国读书人不管在哪一个科系,都要对中国文化有基础的认识。 

五四时代的文化主张是人类史上最坏的示范!它为了吸收别人的文化,而居然放弃了自己的文化!其实,中国人如果对自己的文化有一个基础,这个基础不会妨碍他放眼世界。而且,以自己的文化基础作底,更能够学习西方文化,甚至,可以说,有自我文化基础的人才比较容易吸取别的文化的精华所在。一个具有兼容中西的雅量的人,纵使无法学尽中西文化的所有内容,但,他除了自己的所长之外,也较会有宽阔的胸襟尊重其它文化的成就。 

Q:所以老师要推广读经的风气? 

A:是的,我现在在社会上推广读经,就是要弥补五四留下来的文化病态,而文化教养应从儿童开始。我们这一代的年青人,都没有接受过儿童读经的训练,所以只好在大学的时候,做做补救,如果自觉自己的文化基础不够,更应该自我励志。 

很多人会说:「我的语文能力不够,怎么读?」其实,如果以为语文能力不足就不能读,那么,不读,它将越不够!于是「语文能力不足就不能读」这句话就造成大多数的人终生不读。这是一个陷阱,我们不要被这个陷阱所误了!面对「不懂就不能读」这句话来作分析、检讨,我们检讨的结果,这一句话是错的。懂,是因为我们去接触,才能懂的!因此我们就改成:正因为我不懂,所以,我就更应该读。读了,我就有可能懂,而且是只有读了,才可能懂。 

而一个人要开始去读那些艰深的经典其实是很容易的,第一点,它是中文;第二点:文言文与白话文的距离不远;第三点是,既然是经典之作,讲的是常理常道,或是人类心灵深处共通的智慧与情感。譬如杜甫的情感不离李白的情感;李白的情感也与我们相去不远。假如他是一个很特殊、很刁钻、很不合情理的感情,那么,我们必定百思不解,永不能懂,于是不应该读它,而杜甫、李白的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就是因为他们的情感是亲切的、本乎人性的,而我们当然也有这些情感,所以能起共鸣。孔子、孟子、老子、庄子、佛陀甚至耶稣他们所讲的道理也都是人类深刻的心灵脉动应共震的道理,他们基本上是都是在指点我们的心灵生命,因此我们一定可以了解!只要多读书,多去了解它,就可以提升我们自己的人生境界、开发我们的情感、领导我们的理想、鼓舞我们的志气,这便是读经的基本意义。 

我们起先当然读不懂。不懂也就这样老实地去读!读多了就渐渐能够懂!只要把一本书从头到尾读过去,读不懂的字,或许不用查字典─有志气的人才去查字典,因为怕每个人都去查字典,他一查就懒得去读,终于没有把书读完,这是很可惜的事!有很多大学生去选修一门课,有关专书的课,例如庄子啦,荀子啦,或是四书,居然上过这门课却没有把这本书读过一遍,甚至连大学国文选都没读完,这是很令人遗憾的!所以,我们最少要把这些重要的书,在四年之内,或一辈子里面,把它至少都读过,甚至有些书应该读个十遍百遍! 

我提倡五十遍读书法,就是指,如果大学生能把他选的一本重要的书读个五十遍,只要把那一本书读过五十遍,他的语文能力很快就会提升,他也能从其中学到许多安身立命、为人处事之道。有这么一部书作为基础,「通一经而通群经」,他将来就比较容易阅读别的书籍、了解别的经典,因为经典都是大生命、大智慧,彼此是相通的。所以,我建议,大学生面对那么多书,先选一本作为他的主修,最少读它五十遍,其它的书就作为副修,有时间就多涉猎一点。不过至少要有一本书读得很熟,融入在自己血液里边。这是最简便,也是最快速成长自己的方法。

至于懂不懂没有关系,看到不认识的字,不要紧张;不懂的句子,也不要理它,读完再说!读了十遍八遍,再去查字典都来得及,读过二十遍三十遍再看批注。那时候文句都熟了,前后就比较容易贯通,所谓「触类旁通」,这时候就渐渐有读书的乐趣了,回去再看古人的各种批注,互相参究,更能增强自己了解的深度。念到五十遍,批注也看了三五种,大概对于这本经典就有相当的功力了,那会奠定一辈子学问的基础。 

Q:老师想要如何在校园推广读经风气? 

A:就组一个类似社团的组织,要不然就附属在书法社或其它社团也可以。选出几本书,大约一二十本,让同学自己登记:要读哪一本?多久可以读十遍?多久可以读五十遍?自己先预计。 

一个月调查一次,没有按照进度的我们要多给他鼓励,一个月聚会一次,如果有特殊问题的,能解决我们就帮他解决,其实,这个读书会最主要还不是一种讲课,因为每个人所读的不一样──是自己的立志跟互相勉励。这种聚会一个月一次,那一天就是中国文化之夜,或,中国经典之夜。可以分组讨论,读相同书的人可以一起讨论,也可以请校内或校外的老师来跟我们讲一节课,是很自由的。 

如果能够有一些同学如此读书的话,他就渐渐会带起校园里面读好书、读经典的风气,几年之后,我们学校就会有人才出现!这其实是很简单的,照现在大学生的程度,只要他去读,应该多少都能够懂,愈读就愈懂,读了五十遍他就几乎是一个小小的专家。 

Q:我很好奇老师小时候是什么样子耶!  

A:小时候就是呆呆的啊!读书读得不错,小学读得不错,大概都是全校第一名。但是为了考初中,老师叫大家补习,读得非常辛苦,我已经都会了,还要反复读、还要反复考试!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十分遗憾,简直是浪费!浪费了大好时光。当时老师叫我做什么,我一定做什么,而且一定做得很好。比如他如果叫我读经,我就一定读经,结果他只叫我读那些课本然后考试考试考试。完了!每一次都考九十几;每一次都考一百,还是要考!那我又是一个很听话很用功的小孩子,太可惜!所以,我们小孩子的时间都这样浪费掉了,学的那些东西都没有用,牺牲了! 

Q:老师对这一生有什么期许?  

A:喔!有啊,当然有!就是「进德修业」。 

「德之不修,学之不讲,是吾忧也!」进德就包括了长远的过程,讲学也包括广大的世界。但并没有一个现实的期许,「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Q:老师也会以同样的标准期许你的小孩吗? 

A:当然啦!期许我的小孩、期许我的学生。凡是小孩达不到这个地步的,我就面有忧色;凡是学生达不到这个地步的,我就觉得是一种遗憾,我就感慨。嗯,深有感慨!但是呢,大部分还是达不到。他们不是以进德修业作为生活的核心,他追求的不是生命的本质、本分,等于放弃了自己生命的意义。孟子说:「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此之谓失其本。」所以,「学问,求其放心而已矣!」

Q:那老师对现在大学生有什么看法?

A:没有「道」!现在的大学生没有志气,能够孜孜矻矻为进德修业而努力,乃至于废寝忘食的,不可多得,甚至千百中无一,所以令人忧心!文化前途茫茫!很少找到有志气的。如果有用功的,但是没有「志」,他所用的功往往没有方向,也是浪费,「苗而不秀,秀而不实。」 

这段访问就在老师:「苗而不秀,秀而不实。」的感叹中结束了,中国文化的传承的确还需要许多像老师一般积极而有心的人来推动,让我们也一起来努力吧,祝祷中国的明天会更好! 

日期:  2003/10/13   发言人:  王财贵  

主题:  Re:转载:进德修业---王财贵教授专访 中师语文第九期  

内文:

谢谢梦鸿先生把这访谈文转载在此.其实我自己都已淡忘了这篇"佳作"---说它是"佳作",是因为现在读起来,如果把它当作别人的访谈,我也觉得很动人.当然一方面也是因为文笔写得不错的缘故.

回想起来,采访和记录的学生名叫宋育铮,当时大概是中师院二年级或三年级.现在已经毕业,当了一年多的小学老师了,一年多来,她在班上认真教读经,一路证实读经之成果……最重要的发现是当老师太好玩了,太有意思了,太轻松了,太有成就了.其次的发现是小孩子太高兴了,进步太快了,全班太融洽了,家长太放心太感激了.她又与人为善,乐于分享,校长也支持,几乎全校都开始教读经,并且影响到其它学校.

总之,其效应和数年前的朱安邦老师以及近年的陈裕兰老师完全一致.

(有关陈裕兰老师的教学,请参考第三十四期读经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