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药食虽同源,但各有专攻;食能养人,药乃治病(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5:08:15

样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医的发展。

对于中医分科过细不符合中医的理念,首先要“检讨”的便是我们管理上的问题。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也按照西医的方式进行分科,从而局限了中医。因为中医不是这样分科的,中医分什么呢?中医可进行内科、外科、妇科、小儿科等这种大范围的划分,与西医现在即便一个内科又分好多种科室不同。中医即便对某一类擅长,也会兼治其他疾病,与现在这种“术业有专攻”的医生可不一样,患者只要挂中医科。意思是无论什么病,都可请中医看。

比如说他是妇科专家,但他自己更明白,在妇科里对于哪种疾病最有心得。再比如我是内科医生,我什么病都治,但是我知道我更擅长于哪个方面的病,这就是中医。我就不同意将中医叫肝病、肾病或什么病的专家,其实中医称为中医师更为准确些。就拿针灸来说吧,它是医学中的一种技能,完全靠中医的理论。脏腑也好,经络也好,你无论针灸、拔罐、刮痧,还是点穴、按摩,它们全是中医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技能。所以老中医都会针灸,会拔罐。如果一个针灸大夫,他只会针灸,不会开药,这能行吗?现在有的针灸大夫,说针灸能治疗百病,仔细想想可能吗?肾病综合征扎哪儿、脂肪肝灸哪里?真正的中医是要根据患者的病情来选择方法,或者内治,或者外治,或者针灸,或者几种方法综合,应该是这样才科学,才符合中医的实际。而不是人们想象的单靠某一种方法就可以治好的。那是西医的观点,不是中医。

中医认为,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把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表里相连、上下沟通的整体,并通过精、气、神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因此,不但有内病外治,上病下治,甚至还有冬病夏治等多种治病方法。若吃母乳的婴儿有病,还可用母亲服药的办法治疗婴儿的疾病。

比如说,中医讲“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也就是说如果肝上有病,中医应先用健脾胃的办法,用现在临床的分科办法会误导很多病人。这也是我们中医之所以无法提高的一个原因。我觉得只有打破这种分科,我们的医疗水平才会有提高,中医才会有发展。

从《黄帝内经》到张仲景、王叔和、孙思邈,再到明清时期的众多大医家,无一例外的都是全科医生,即使是清代以温病名世的大医家,其治疗内科杂病的能力也绝不逊色分毫。在近代,一位不来月经的女患者经过焦树德医生 一位老中医“公认”治疗风湿的专家治疗后,来了月经,生了孩子。我结识过的一位著名的老中医关幼波先生,治疗过很多疑难杂症,然而医界却把他定义在肝病专家。难道不是肝病他就不能治吗?未必!只不过是人们把观念限制在那里,让人们感觉,只有患肝病了,才来找他看病。以前有位患者被诊断为肝癌,于是请这位老中医看病,结果发现不是肝癌,而是皮肤病。结果几副药下去,不但皮肤病好了,肝功能完全恢复正常了。所以不要把中医看得过于片面,肝病治肝,脾病治脾,这不是中医的治病理念。

对于中医,您究竟了解多少

现在说到去医院,人们往往想到的是看西医,中医的概念完全从人们的思维中淡化了。即便是现在,人们也是拿着西医的逻辑来看待中医。比如发炎了,那么就选择一些在成分上有消炎作用的中药。事实上,这不是中医,中医不讲成分,而是讲性味,讲寒、热、温、凉等药性,讲酸、苦、甘、辛、咸等五味功能,用药性和药味来平衡人体的阴阳失衡,这才是中医的东西。

为什么说人们对中医的看法还处在西医的逻辑中呢?从教学的角度来说,学生们都是上了大学才开始慢慢接触中医的,以前的经历往往都是西医的,那么对中医的理解自然也就很肤浅。有这样一个笑话,说某人一直听别人说张仲景医术如何如何,在一次开会中,就问旁边的人:“张仲景来了没有?”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的中医知识太肤浅了,并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