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药食虽同源,但各有专攻;食能养人,药乃治病(2)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9:20:44

活上的调理再加上身体的自愈能力,身体也就慢慢好起来了。

其实癌症也是如此,人们选择做化疗,非得把癌细胞都杀死不可,却忘了,化疗虽然能把癌细胞给杀死了,但健康的细胞同样也被杀死了。这可就真成了“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走一个”了。健康的细胞没有了,那么身体的恢复能力自然也就会受到影响了。所以对于治病来说,要留点余地,在祛邪的前提也要不伤正让身体自行恢复,只有经过自身一点点地恢复,才能得到真正的康复。

新药,到底是药还是毒

生活中,通过饮食来调节疾病的还是少数,更多的人还是过度依赖药物,俨然成了一个药罐子。就拿感冒来说,明明一碗姜水就可以治愈的,非要把所有感冒药都吃个遍,甚至连新出的药也不放过。一个新生的药有它的主治功用,但因为新药都是研发不久,它的副作用有些还没有进行长期的观察,很容易产生不良反应,我想一些久病的人不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想要治病,首先就得了解疾病是怎样形成的。我认为疾病本身占三分之一,人的精神情绪占三分之一,医和药再占三分之一,这三部分共同形成了我们所说的治病三要素,如果把这三个三分之一处理好了,那么任何疾病都有希望治愈的。世界卫生组织曾经讲过一句话,医也好,药也好,关键是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好不好,生活方式正确与否,是得病与治病的关键因素。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可是现在呢?不少人稍微有点不舒服,就赶紧吃药、看医生,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药吃多了,也会中“毒”的,自然对身体没有好处。

养生的最佳捷径,就是不找病

没病,切记“不找病”

在平时,不少朋友见到我,总会让我教他们几个养生小妙方。对于这样的朋友,我常常用三个字就把他们“打发”了,那就是 “别找病”。

为什么这么说呢?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医疗水平也高了,不少人“未雨绸缪”,稍微有点不舒服,就往那些大病上靠,怀疑自己是不是生病了,这种“没病找病”的事到处可见。

俗话说“四十以后病找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对健康问题也越来越重视。像有些中老年人从事了一些简单的劳动之后,常常会感到腰酸腿痛,那么这个时候,他们不去考虑是因为劳动累的,而怀疑自己是不是肾脏出了问题,赶紧去医院检查。即便医生告诉他们没有什么问题,有些人还要去别的医院再检查检查,非得把自己的“病”检查出来不可。白花了医疗费不说,心理上也承受着不小的压力,觉得自己像是得了绝症似的。这不是没病找病,是什么呢?

还有一些人看到别人患有某种疾病,往往会对号入座。比如说这段时间邻居检查出得了有糖尿病,那么赶紧检查一下自己有没有,即便是没有,那些治疗糖尿病的补品也端上自己家的饭桌。这种没病找病的人比比皆是,却不知,若稍不小心就真的有可能引“病”上身,并且还说,“我可能预防得晚了”。

健康的生活习惯也是不找病的秘诀

还有一些人纯粹就是“没事找病”。什么意思呢?也就是说,不好的生活习惯很有可能把病给“引”过来。像那些“以酒为浆,以妄为常”和“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与生乐,起居无常”的坏习惯,不仅会损伤脾胃,导致后天失养,还会无故耗散精气,不利于身体的健康。

就拿熬夜来说,有些人习惯当夜猫子,白天的时候呼呼大睡,晚上却要挑灯夜战,其实这种做法就是没事找病的一种典型表现。中医上说“卧则血归肝”,意思是,晚上的时候,人们躺下睡觉,那时血就要去肝那里“报到”了,可对于那些夜猫子而言,晚上不睡觉,是耗伤肝血的,肝血不足,自然也就不健康了。

有病之后如何对待疾病呢?中医说“三分药,七分养”。什么是“养”,就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的调理。比如说感冒了,如果这个时候大把大把地将感冒药往嘴里放,也许刚开始的时候挺有效,但时间长了,这些药物会在体内堆积,从而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