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药食虽同源,但各有专攻;食能养人,药乃治病(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3:09:19

身体产生抗药性,以后吃再多的药也就没用了。

换句话说,药就起三分之一的作用,剩下的三分之二则就是调理的“舞台”了。可现在的人往往生病后就把希望完全寄托在药物上,好像有了病就得吃药。在临床上我发现,凡是这个人有三年以上的病史,而且有三种以上的病,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都吃了不少的药,我认为这种患者是最不容易治愈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种人的身体已经被各种药物旗号的“药毒”给伤了,这个时候如果还是一味地服药,那么无疑是毒上加毒,而这种情况下,我认为解毒恐怕是最有用的办法。

所以对待疾病,就要像毛主席说的那样,“既来之则安之”。然而很多人就是放不下,生怕自己“挂掉”了。这些心态自然也就会在潜意识中主导着身体向坏的方向发展,最终把死亡招了来。那么,怎么才算把病治好了呢?只要病情稳定了,剩下的能通过饮食或者运动慢慢调理了,随着体力的恢复、抵抗力的增加,渐渐地,病也会一天天好起来,不要没完没了地再用药了。

凡事要量力而行,养生重在适度与守度

养生就是“适度”与“守度”

讲卫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最常见的事情了。吃水果,得先洗干净再吃,蔬菜更是洗好几遍才罢休。这些我们都习以为常,觉得只有讲卫生了,疾病才不会找上门来。其实,卫生不是简单的干净,而是保卫生命的意思。老人们常常说:“不干不净,吃了没病。”您看那些流浪汉,他们对于“卫生”的概念差得很远,虽然瘦弱,但是也很健康,反而是我们这些讲卫生的正常人往往疾病缠身。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没有必要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世上最讲卫生的人,不要形成洁癖,而是要“适度”,保持一个心态的平衡。所谓的“不干不净”,就是让你不要过于讲究清洁,这是一个平衡理念。

什么是度?度是衡量一些事物轻重、长短,甚至多少的一个统称,世间万物都要遵循度,像制度、法度、气度,乃至做人做事也要有个度,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凡事都要有“度”,养生也不例外,要适度、守度。

我们都知道,中医深受传统文化影响,讲求的是中庸。中庸是什么?就是不偏不倚,是正。所以在平时的养生计划中,我们首先要做到的便是守度和适度,也就是适当、适度。

药王孙思邈提倡的“饥中饱,饱中饥”,就是说要保持饮食的平衡,既不能暴饮暴食,又不能整天饿着不吃饭。这就是饮食的守度与适度。有些人因为工作忙,饥一顿饱一顿的,则与适度和守度的养生理念相悖,哪里还有健康可言。

养生就是养平衡

生活中有些老人,尤其是大病痊愈的老人常常抱怨自己的身体大不如从前了。其实,人到了老年,机体本来就慢慢衰退了,这是生命规律使然。对于那些曾经患有疾病的人而言更是如此。因为疾病就是身体阴阳不平衡了,中医治病也就是在调理这个平衡,让身体最大可能地趋于平衡。如果再生病了,自然也就要再达到一个平衡。而这时的平衡不是真正恢复原来的状态,而是在现状态下的平衡。如果说70岁的人有个20岁人的心脏,这是不可能的,但70岁的人完全可以拥有一个20岁人的心态。

看中医千万不可盲人摸象

中医不能像西医那样分科

以前同仁们讲过这么一个笑话。某日,一位患者对医生说:“大夫,我经常头疼,有时还恶心,睡不好觉,右手经常发麻、皮肤瘙痒,左脚的小脚指头也疼,大便发干,后背发紧,眼睛干涩,有时还心慌,爱发脾气 ”没等患者说完,那位大夫便脱口而出:“你今天到底看什么呀?”

这虽然只是一个笑话,却形象地反映出了分科给中医带来的影响。其实患者只是把自身的症状完整地告诉了大夫,大夫完全可以根据这些症状来判断患者到底是得了什么疾病,西医大夫很容易告诉你去什么科看病,而中医很难做到。

现在也有不少人在去中医院看病的时候过度局限在某科室中。其实这种做法对中医来说是不合适的,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