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仁超投资者日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3:22:50

《论性》

作者简介

曹仁超(原名曹志明),香港最权威的投资评论家之一,财经专栏作家。现任香港信报财经新闻有限公司董事,主管信报投资分析部。三十多年来每周一至周六在《信报》撰写《投资者日记》,以轻松有趣的笔触分析股票市场和政经局势,蕴涵投资哲学及处事智慧,形成独特的”曹氏风格”,是最受欢迎的作者之一。
先生曾出任多项公职,包括香港证监会”投资者教育咨询委员会”成员、香港大学学生会”投资学会”咨询委员、香港科技大学”财务学系学生会”咨询委员、岭南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咨询委员等。
于曹仁超先生在投资方面的卓越表现和多年来通过《信报》对广大投资者的影响,以及对内地教育和慈善事业的持续贡献,宁波大学于2009年3月向曹先生授予”客座教授”名衔。

1性格决定一切

我老曹有自知之明,明白个人的魅力有余,却一直不当老板。因为创立一家公司,除了需要有足够的财力之外,还必须具备领袖性格,加上背后有实质的知识、分析、信息和信念支持才可,所以我宁愿凭借投资致富。

性格决定一切。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性格,就会遭遇什么样的命运。不论是成功的企业家或是成功的投资者,大部分都拥有许多共同的特征,例如他们性格谦逊、坚毅不屈、处事理性冷静,并且深谙”闷声发大财”的道理。在金融市场里,说话说得最响最亮的一位,可能内里最空无一物。否则,又何须以偏激的言论去吸引别人的眼球?

剖析曹仁超

我老曹虽然不是当大老板的好材料,却具备成功投资者所应有的性格特征,包括低调谦逊、充满好奇心、思考独立、知所进退,并能时刻保持平常心。

英谚有云:”Empty vessels make the most sound.”(空桶响叮咚。)广东人也常说”无声狗才会咬死人”。而声气愈多的人,通常本事愈小、赚钱也愈少。

赚大钱的成功投资者,一般都是性格谦逊的人。他们通常过着略带点朴素的生活,例如比尔·盖茨和巴菲特最爱汉堡包和可乐,而不喜欢山珍海味。前者爱穿休闲便服和运动鞋等简单衣着,后者一直住1958年买入的老房子、开凯迪拉克DTS老车;两人都不打算把大部分财产留给子女,并合力打造全球最大的慈善基金会。

成功的投资者不是特别喜欢低调,而是性格低调者往往较易成功。他们往往遵行”闷声发大财”的训导,甚少在公开场合大发伟论,因为”多说多错”。

读过《圣经》的人都知道,当日耶稣骑驴往耶路撒冷时,被称作”以色列的君王”。众人把衣服和树枝铺在道上,拿着棕树枝热烈欢迎他进城。21日后,同样的一群人却大叫”Crucify him! Crucify him!”(钉死他! 钉死他!)是故不可活在别人的掌声之下,因为今天为你鼓掌者,下一刻便想钉死你在十字架上。

在投资世界中,声音最响最亮的一位,内里可能空洞无物,因为只有输家才会言论偏激、性格鲁莽。

坦白说,本人若非身处传媒行业,也会选择不吱声。事实上,2003年以前我几乎不在外界露面,其后因媒体生态改变,才不得不开始下海,撰写财经书,参演有关理财的舞台剧及举行投资讲座。这些活动的目的只是”制造声音”(make noise)而不是”赚钱”(make money),可以增加自己和《信报》的知名度,却对赚大钱一点帮助也没有。

永远求知 检讨失败

成功的投资者,通常都有强烈的求知欲,永远都会对世界各国经济发展、金融市场走势、行业发展前景,以及投资对象有透彻的了解。他们在自己领域内学习,从书本上吸收知识,从别人成功的例子中学习秘诀,更从别人失败的例子中汲取教训。

只有成功的投资者才会研究市场涨跌的个中因由,然后预知其果;普通散户却只见开花结果,而不知辛勤耕种。

熟悉我老曹的读者都知道,本人天天阅读数十篇外国的文章,广阅中外投资书籍,然后加以思考,希望从中找到未来的投资大方向。跟别人不同的地方是,我对自己的失败也充满好奇心,并会尽力检讨犯错的原因。

1974年我老曹下注和记企业(已除牌),犯下很多人都犯过的错误。第一,我错在用过往业绩去分析未来。1973年以前的和记企业的确是间非常出色的公司,当初我老曹将和记过去五年的年报翻完又翻,才决定由每股7港元开始买进,愈买愈跌,一直买至2港元,累积购入10万股,用光手上的50万港元资金;最后和记的股价竟跌至1港元。

1975年,和记宣布旗下的子公司Alltrack于印度尼西亚经营出租Caterpillar建筑用机械业务,劲蚀3 000万美元,须汇丰注资1.5亿港元挽救,才可生存下去。

Alltrack是和记旗下300多间子公司之一,此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并未刊于年报之中。投资者事前根本想不到一间小小的子公司,竟可拖垮整个集团。一粒老鼠屎已可将一煲靓汤完全毁掉。自此之后,我老曹便不再信奉价值投资法,转而改信趋势。

第二,我错在一直以其每年每股派息0.35港元来计算和记的股息率。若我于7港元购入,即股息率5%;3.5港元买进,则股息率达10%,但是我却忘记公司是可以不派息的。

最重要的一点,是我在和记身上学会nothing is too big to fail(没有什么因为太大就不会失败)。如今连房利美(Fannie Mac,美国联邦国民抵押贷款协会)、房地美(Freddie Mac,美国联邦住房贷款抵押公司)都可以被托管,还有什么是too big to fail?

独立思考 相信自己

今日社会信息爆炸,获得信息的成本十分便宜。投资者只消打开报章、开启收音机、看电视或上网,已可获得大量信息。别人的意见和分析方法,虽然可以听亦可以学,但成功的投资者必须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投资者应该只信自己、不要信别人。在金融市场里,既无先知亦无专家(不论是外国专家还是土产专家),只有输家和赢家。

一般所谓的”专家”,其实跟你我一样都是常人。他们只有分析能力,而无预测能力。我老曹无意贬低他人,皆因本人亦出身于证券业,深知自己并无预测能力。我只是想强调,在投资领域里”求人不如求己”的道理。

2007年10月以前,股票分析员个个都有点股成金的本领,证券公司一旦推介什么股份,该类股份便立即升至不清不楚。那时候83%的”专家”都认为股市仍是稳定续牛,说什么上证指数”8000点不是梦”,说什么”海外股市疾风骤雨,大陆A股特立独行”,而不知大限将至;那时候,人人都说2008年8月北京将举办奥运会,股市不可能在2008年8月前塌下来,甚至激情高唱《死了都不卖》。

那时候,香港媒体也在吹捧”港股直通车”,认为内地资金将涌进港股,说港股市盈率应与沪深A股看齐(当年A股的市盈率超过60倍)……

只不过一年光景,不少分析员已重新执位(由甲证券公司转职至乙证券公司)或患上严重失忆症,忘记自己一年前说过什么。2008年10月,他们轻声低吟”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股民买了中石油”,又改说沪深A股受”大小非解禁(限售非流通股解禁)”影响,声称上市公司增发股份是制造”股市血案”的罪魁祸首……而不知下一个A股牛市正在酝酿中。

“专家”们只会随着形势改变而不断修正自己的看法,以求在变幻莫测的股市中生存,却很少会公开承认自己在过去曾错看市场,更遑论因而改过。阁下若看不清真相,以为他们厉害无比而行差踏错,便只能怪自己太傻!

真正懂得赚钱之道者,不会轻易教人。故听从什么专家或分析员意见、阅读什么发达秘籍,实在没有多大意义。坊间教人致富的书籍,例如那些指导散户如何赚取一亿元者,作者本人赚到一亿元没有?那些指导散户从A股套利、短线掘金者,自己战胜了股市没有?能够赚取亿万元财富的人,写书兴趣必大减;已退休者则另作别论。

我老曹靠笔耕维生,数十年来俯首甘为孺子牛,默默为读者筹谋献策。若不是人在媒体江湖,我干嘛要教你发达?会写书教人发财之道的人,大部分作者自己都未发达。本人绝无兴趣教人发达,伏案写稿数十年,只为完成自己作为《信报》董事的责任而已。同时自己也很快要退休,才不妨将自己的投资心得公诸于世。

你想发达致富?还是要靠自己。

时刻提防捧杀

炒股票是世界上最难的赚钱方法。不信的话,大可问问一众投资顾问、证券经纪人、基金经理、股市分析员、经济学家及每天在电台、电视台及报章教人如何投资(其实教人如何投机)的”专家”,问问他们自己的短线投机成绩如何?93%是最初赢少少,结果输多多!

Talk is cheap, profits are the only thing that counts.(光说没用,最重要是赚到钱。)

“股市专家”十之八九都是空口说大话(big mouth)。在投资市场内,说到天花乱坠也没用,最重要的是能否赚到钱,例如赚取100%以上回报。牛市之中,人人都可以自夸为”股神”;但当熊市骤至,则大部分都变成牛鬼蛇神。

在股市摸爬滚打40多年的生涯里,我老曹在20世纪70年代亦曾被香港人封上”股神”的称号,亦一度被打成牛鬼蛇神。现在年纪渐大,更怕别人过分崇拜自己,更担心我说什么,他们便信什么。

2009年我因准确预测A股牛市重临,被内地不少媒体夸称为”香港股神”,每每遇上这样的情况,本人便高唱”今天今天星闪闪……”(香港一首流行歌曲的歌词),立刻”闪人”走避,远离群众,提醒自己凡事处之泰然。今天向我欢呼的群众,明天便可能想钉死我,千万不可头脑发热。

本人的投资分析中,十次之中应该有六次看错。每次回顾过去,我老曹都认为自己可以做得更好。例如在1985年《中英联合声明》签署以后,我应该买多几个住宅单位,但当时担心自己财力上负担不来,白白放弃了大好机会;又或者在1997年应该在英国买多几间屋……

如果我老曹25岁的时候,已经有今日的”智慧”,成就一定较现在大。但智慧哪可轻易获得?每个人都系经一事长一智,必须从失败中获得教训。投资上犯小错无妨,人谁无错?犯大错则可免则免。做错一次是应该的,错两次是不应该的,错三次就是笨得没救了。

今时今日赚钱已是本人的消闲兴趣之一,故对投资得失早已保持平常心。而且我是个知所进退的人,多年来遂可冷静理性地严守”止损不止赚”的投资策略,及早将亏本的投资卖出,把赚钱的股票留住。所以即使偶有错失,也问题不大。

不过,我捱得起的风浪,阁下未必经得起,还是奉劝各位一句:切忌盲目跟风。

第二章:金融行为 源于人性

作为投资者,我们不但需要认清自身,更要了解人性。

金融市场是一个结集无数投资者行动的地方。我们都是人,都有人性的弱点,包括羊群效应、过度乐观、过分自信、讨厌亏损、注重眼前实利……凭借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我们知道自己非理性行为的根源,便能对症下药。

譬如说,学习违反人性而行(即所谓逆向思维),建立投资系统并严格遵守,投资者才有机会赢多输少;才能在别人恐慌时贪心,在别人贪心时恐慌;才能由人性的角度去评估前景,透视投资市场心理,找出股市的买入点及退出点。

感情战胜理智

在第一章中,我老曹夸说自己具备成功投资者的某些性格特质,但世上没有人是完美的,其实我也有大部分失败投资者的个性。问题只在于一班人有没有认清自己的缺点,并且克服相应的投资盲点。

我老曹拥有典型的天蝎座性格,为人爱憎分明,年轻时更是大情大性、追求浪漫、感情用事、做事毫无计划,又好胜心强。在经历过20世纪70年代初接连两次重挫以后,我方明白,只有运用系统性的投资策略,严守追随趋势、止损不止赚、加涨不加跌、不猜顶、不抄底等纪律,才能战胜自己的本性。

感情用事,是许多投资者的通病。投资者往往倾向出售股价上升中的股份,而保留股价下跌中的股份;太早获利套现,迟迟不肯面对现实,止损自保。行为金融学者称这种心理为”处分效应”(disposition effect)。他们逃避市场惩罚,究其原因,还是源于上文所说”讨厌亏损”的心理。他们对亏损连想都不愿想,更遑论要自己执行刑罚。

投资者感情用事而不作理性分析,亦见于人们敝帚自珍的心理,即所谓的”禀赋效应”(endowment effect)。在一个心理学实验中,人们赋予一只自己拥有的咖啡杯的价格,往往高于别人拥有的咖啡杯的价格。

换言之,我们通常都会高估自己所拥有东西的价值。例如同一所房子,自己拥有的就是风水好,别人拥有的则平淡无奇;自己所收藏的古董特别值钱;自己手上的股票,真正的价值必然高于市价,只是别人不识货。

若有如此的偏见,又如何看清形势?

偏见蒙蔽事实

一般的投资者下决定时,往往过分依赖最初接收的信息或熟悉(被多次重提)的信息,然后一锤定音。行为金融学者称之为”锚定偏见”(anchoring bias)。

卡尼曼和特维尔斯基曾进行一个心理学实验,向参与实验的人士询问美国到底有多少非洲人。他们发现,如果他们问”是多于还是少于45%”,人们估计的百分比会相对较低;反之,如果他们问”是多于还是少于65%”,人们估计的数字则会相对较高。理由是问题本身已影响了一般人的想法。

同样道理,在金融市场上,投资者多以手上已知的数据去制定策略,然后像轮船下锚一样,一股脑儿栽下去而不理往后的事态发展。是故许多时候,”见一步走一步”可能是更佳的策略。随着自己所获得的数据日渐增加,逐步决定下一步该如何走。按情况的转变来修正未来路线,才是聪明的做法。

投资者决策上的偏见,又岂止于此?先母在世时,经常说”真主意,假商量”。意即很多人跟别人商量一件事之前,其实自己心中早已有了主意,而不是在仔细倾听别人的意见并分析事物后才做出结论。所有的咨询,其实都是假的。

例如看好的投资者会寻找一切利好的理由,去支持自己看好;看空者亦会想尽所有利空的理由,来掩饰自己不经分析、直观认定的看法。又或者在买入股份之前,不作深入分析;待自己买进之后,才找一大堆理由以证明自己的买入决定是对的。这种心理,行为金融学称之为”结果偏见”(outcome bias)。

一个人自欺欺人至此,可以说肯定成功无望。

另外,又有些人整日疑神疑鬼。明明自己已对事情分析透彻,但是只要收到与其结论互相矛盾的数据,他们的信心便大为动摇,甚至对自己的正确决定加以否定,反而做出错误的决定。

上述各种都是最普遍的非理性投资行为,阁下有没有犯过?

过度自信与乐观

再细数下去,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还包括”维持现状的偏见”(status quo bias)。次贷危机初起时,汇丰控股(00005.HK)已发出盈利警告,宣布旗下金融机构Household的坏账情况恶化,但大部分投资者仍然选择按兵不动。到了2007年10月次贷问题已演变为金融海啸,许多汇丰控股的投资者还是宁愿维持现状。即使愈来愈多的信息显示汇控已过了盈利增长期,愈来愈多的证据显示汇控在海啸中未能独善其身,但不少投资者都宁愿选择维持现状。

投资者以为自己既然花费大量心血和时间,好不容易才找到汇控这只”大有前景”的股份,即使负面的事实已放在眼前,他们都坚持不改看法。他们过度依赖过去的企业成绩,却不知投资乃是投资未来。此称为”沉没成本效应”(sunk cost effect)。直到2009年3月汇丰宣布大笔拨备,引发投资者歇斯底里的抛售。

本人当时曾开玩笑说,手持汇控的投资者就像”嫁错老公,生错仔”,事已至此,即使他们不愿意,却仍须继续下去,结果反被投资者在网上臭骂”曹仁超教人非理性处理婚姻问题”。事后证明2009年3月9日,汇控市价30.55港元(除净值计),的确是近年来的最低价。过去一再说不担心的投资者在那一天歇斯底里,疯狂出货。然而,有时候明知嫁错老公生错仔亦要忍下去,不能感情用事。例如找律师先办分居手续,然后再搞离婚,又例如尝试”孟母三迁”给子女另一环境……千万不可”拿刀”斩丈夫实行”揽住死”或抱仔跳楼(香港经常发生的事),上述是非理性行为,千万不可。

人性之中,总有些不切实际的奢想,例如盼望自己手上的持股会成为热炒股份,祈求自己能买中下一只由4港元升至176.5港元的腾讯控股(00700.HK)。投资者如非独具慧眼,又怎能在数以千计的股份之中押中宝?

另外,投资者还有过度自信的倾向。他们喜欢自欺欺人(self deception),以为自己的投资分析能力和判断眼光总胜人一筹。根据研究,一般投资者至少高估自己的投资回报达8%。他们亦往往高估自以为很可能发生的事,而低估自以为发生可能性较低的事件,从而解释自己的行为,使之合理化。

他们之所以过度自信,是由于”自我邀功的偏见”(self attribution bias)。投资者赚钱的时候,会归功于自己英明神武,而非运气使然;相反,一旦亏损,则是外围环境的错,是时不我予。就算明显是自己的判断出错,他们也视若无睹。

他们之所以过度自信,也因为”事后孔明的偏见”(hindsight bias)。知道事情的结果之后,却以为自己老早就预测到事情会怎么发生。例如2003年非典过后,投资者或”专家”们会言之凿凿地说自己早料到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不过一时。又例如2009年金融海啸后,他们又堆砌种种理由解释股市泡沫爆破乃是必然的事,好像自己真有先见之明一样,却偏偏不肯承认自己事前之”不知”。

走快捷方式

今时今日,美国各大学府都正从事行为金融的研究。从2002年10月,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诺贝尔经济学奖颁予卡尼曼,便知这门学科可能会成为投资理论的未来主流。

传统的经济和金融理论,假定人们是理性自利的、市场信息是完全流通的,故投资者自然在众多选择中挑出最佳的决策;但我们知道这个假定是错的。事实上,人们的信仰感知(perception)、内在性格、情感和动机(intrinsic motives)、处事态度(attitudes),甚至直观推断(heuristics),都会影响我们的决策。

我老曹认为投资者虽然偶有理性的时候,但大多数时间,他们都是非理性的。说到底,股市的升跌起伏始终是一众投资者集体行动的结果。在了解经济及金融运作之前,我们必须先对人性有所了解。

我们亦必须承认,面对不可预知的股票市场,投资者的理性判断和认知能力会受到自身心理和生理条件限制。在行为金融学家眼中,信奉长期持有策略的投资者,死抱陷入亏损、股价持续下降的股票,本身已是一个非理性的行为。

人类的思维过程有时会绕过理性分析,走上快捷方式。如果我们接受了投资者是非理性的这个说法,便应明白无论我们所作的分析有多透彻,股市走势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预期的事情不一定会发生。是故我老曹一而再地强调,投资者不可盲目追随羊群、不可过度自信,不可有勇无谋,而是要知所进退;在顺势时进攻,在逆势时防守。

投资者须时刻保持平常心,放弃赌徒心理,坦然面对自己有时候惘然无知、有时候犯错的事实。只有这样,我们才会严格执行止损及其他投资纪律,持盈保泰。

——第三章:散户的弱点

投资新手对股市往往一知半解,导致惶惶不可终日。故在不同的牛熊市况,难免会受人性支配,而忘记自己预先订好的投资策略。今天中国大部分的投资者离”成熟阶段”尚远,而股票市场却越发”月黑风高”,令选股变得愈来愈重要。不过,无论市况如何,投资者都必须认清自己是一个怎么样的投资者,了解自己的性格容易犯下什么投资大忌,避免一些情绪误区,为自己量身打造一套与性格配合的买卖系统,然后持之以恒地去执行。

只有了解人性,以投资法则和纪律控制非理性的行为,坚守投资信念凝重如山,顺势应变灵动如风,我们才有机会在股市的升跌大浪之中,白手建立起自己的财富。

国策推延时间表

投资者的成长分三个阶段,股市本身也分牛熊市况。在不同的时期,投资者因受人性支配而容易犯下的错误也各不相同。

牛市第一期是在忧虑之中上升的,而且升幅可观。2009年4月全球正为猪流感疫情蔓延而忧心忡忡,各国投资者都担心经济会出现”第二次衰退”(double dip),我老曹当时在北京、上海的新书发布会上,却大着胆子说中国A股牛市已开始。

那时候很多人都不相信。他们忘记了群众心理学,忘记了股票市场往往是在多数人悲观时开始上升,多数人乐观时开始回落。根据美联储所做的”模型”,衰退的日子最有可能出现在2007年10月至2008年4月,机率高达35%至40%,因此美联储于2007年9月开始入市;但到2010年4月,出现衰退的可能性已降至0.82%,所以选择退市。

2009年4月,大部分投资者还未能摆脱2007年10月至2008年底的大跌市余悸,对市场缺乏信心,却随便说我忽悠A股投资者。如今回望,谁对谁错了?

A股始于2008年11月的牛市第一期,事前估计应于2010年第二季完成调整,但面对中央一连串压抑楼价的政策,牛市第一期A、B、C浪中的浪C有可能出现伸延,使得第二期可能推延至2010年第四季或2011年第一季才来。这也是我根据政策情况所做出的修正,是否正确,还要看市场的状况。

现行的中央政策虽然改变不了市场大趋势的方向,却能影响市场变化的速度。2007年10月,A股股价达到账面值的5倍,2008年11月跌至账面值的1.6倍,2010年4月回升至账面值的2.2倍。以2000年至2010年A股股价对账面值平均为2.1倍计,2010年第二季A股市场其实已趋正常。若不是受政策影响,牛市第二期应在2010年第二季蓄势待发。

收拾心情 迎战牛二

读者不知有没有看过20世纪60年代香港经典粤剧《呆佬拜寿》。故事讲述由名伶梁醒波饰演的呆子”阿茂”,婚后,妻子为他做打算,叫他养鸭维生。一次,阿茂赶着一群鸭子经过河边,因小鸭呱呱叫,阿茂竟把未养大的鸭子放进河里游泳,结果小鸭全跑光光,弄得娇妻哭笑不得。

牛市第一期的上升周期中,大部分股份鸡犬皆升,分别只在升得多与少。小投资者刚从2008年的熊市中重新返回牛市,有点不习惯。不少小投资者在2009年4月或5月已出货,眼巴巴看着自己卖出的股票愈升愈有,一直上升到2009年8月,情况有如”呆佬”将未养大的鸭子放进河里去游泳,结果小鸭愈游愈远,不再回来了。

失去鸭子后,阿茂的妻子为避免”鸭子错误”,便吩咐他养鸡。阿茂吸取了上次养鸭的教训,当小鸡叫时便死命捉住那些小鸡,生怕它们跑掉,结果把买回来的小鸡全都捏死了。2009年8月后的散户重新入市吸纳,这次怕放了后再升,死命捏住,到2010年5月发现自己手上的小鸡给”捏死”了,牛市第一期调整期才进入尾声。

这次加上中央出招,相信散户们如同呆佬面对被自己捏死的小鸡,一定十分伤心,令牛市第二期延期出现。

进入牛市第二期(即漫长的”慢牛期”),则以板块轮动为特征。就算在同一行业里,个别股份亦表现各异。且看同为澳门赌业股的新濠国际(00200.HK)和永利澳门(01128.HK)在2009年10月至2010年5月的走势,便知道选股何等重要。

小投资者的行为偏偏跟”阿茂”一样,手中股份稍微升值10%便高兴不已,如果上升30%更是迫不及待地卖出去–鸭子未养大便放手。受过鸭子教训后,2009年8月起又死守不放,最终将小鸡也捏死了,如此心态又怎能赚到大钱?缺乏耐心或死守资本不放,都是小投资者的大忌。

要拥有美满的婚姻,我们必须选个好老公或好老婆;要享有丰硕的投资回报,投资者自然亦应选择优质股、强势股来买。挑选强势股份的方法很简单:我们只要将个股升降与指数比对,便能看得一清二楚。

譬如说,某月深沪指数的升幅为10%,而股份A同期升幅15%,是明显跑赢大市的强势股,应该继续持有或买入。反过来说如果投资者手上的股份同期只上升了5%,则明显是弱势股,可以卖掉。如此不断地汰弱留强,我们便可轻松地让盈利往前跑,并止住亏损。

2010年5月至6月,投资者最好收拾心情,准备迎接牛市第二期的来临。我们不用频繁地买卖,因为输赢关键不在于进出次数的多寡,而只关乎眼光的准确。一般而言,每个月(甚至每季)买卖一两次已经足够,在短线交易中能够长期赚钱的人,只占总数的5%。作为小投资者,以少参与短线交易为佳,宜集中在中长期趋势上。

人民币升值 利好保险

在牛市第二期,市场将轮动到什么板块,目前言之尚早。投资者如不懂选择,便干脆买进内地的龙头金融股好了。

我在《论势》已经说过”银行乃百业之母”。中国经济只要继续繁荣,银行股的表现就算不是最火热的一块,也不会差到哪里去。投资者亦可以考虑保险股,如中国人寿(601628.SH)。一来,国寿手持大量人民币,可受惠于未来人民币升值;二来,内地人寿保险业正进入高需求期,有利其本业发展;三来,保险企业手持大量投资资产,在牛市中亦应有不错的回报。

说到人民币升值,我老曹不妨多说几句。2010年,美国方面不断要求人民币升值30%。虽然美国贸易赤字的责任不在中国,但在全球高呼经济平衡的口号底下,中国出口面对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不少。自2005年8月开始,人民币已逐步升值了22%,直至2007年10月金融海啸爆发之后才停下脚步。

我老曹认为2010年下半年人民币会继续其升值的道路,不为别国压力,却为刺激内需。中国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一直面对投资过剩、消费不足的情况。如果任由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将出现类似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资产泡沫,最后难逃泡沫爆破的命运。由于前车可鉴,政府未来的经济发展大方向应以刺激内需为主。例如让货币逐步升值,令进口货品价格日渐便宜,亦有助压抑中国通胀率上升速度。

根据彭博新闻社的调查,市场估计人民币于2011年3月底前会升值5%,即升至6.5元人民币兑1美元。我老曹估计升幅可能更小,但趋势向上是应该没错,故在牛市二期中保险股值得留意。

至于我说人寿保险业正进入高需求期,则主要是因为内地80后一代陆续结婚成家,开始养儿育女。人寿保险的作用,主要是为家人提供财务保障。一旦自己突然出事,家人和子女在面对丧亲之痛的同时,不用为财政困难而受苦。因此,我老曹主张人们在领取结婚证书之前就买份人寿保险,如果家中子女尚幼或身负房屋贷款,更应及早购买。

龙啊,龙

一个投资者的成败得失,往往是其性格使然。

一个国家的经济特点,亦与其民族性息息相关。欧美民族鼓励冒险创新,视失败为发展过程中的一部分;东方民族则保守顺从,害怕改变。是故欧美股市总是升得快跌得急,日本股市却是缓慢地走下坡,多年不见半点起色。

中华民族曾站在世界文明之巅,但我们不少民族性格,包括处事过分小心谨慎、怕事懦弱、见利忘义等,却会窒碍中国经济适应虚拟时代。如不将以上陋习改掉,不要说超英赶美,恐怕连日本也赶不上。

中国人应学习西方的”基督精神”,摒弃仇富的心;中国父母则应参考犹太人的家庭教育,重新思考何谓”财富继承”;年青人则应及早选择有前途的职业和朋友,奋力向上。那么,中国才堪称为泱泱大国。

打破魔咒 富过三代

跟大家分享一个故事:

一位居住在上海的中犹混血女士,离婚后带着三个孩子和仅够三个月生活开销的积蓄,于1992年移居以色列。初到彼邦,这位女士不单赶紧学习新语言,还开了一个小摊子卖春卷,以维持生计。

对于孩子的教养,这个好妈妈一直秉承中国式”再苦也不能苦孩子”的原则。孩子上学的时候,她拼命赚钱;他们一放学,她就停下手里的工作,照顾其起居饮食。

由于文化差异,邻居总觉得这位女士宠坏孩子。有一天,当孩子们围炉坐着等母亲做饭的时候,邻居忍不住过来训斥她的长子:”你应该学会去帮助你的母亲,而不是在这看着她忙碌,自己就像废物一样。”长子听了,虽然觉得难受,但想想也有道理,便提议以后由他来照顾弟妹,又主动地帮妈妈包春卷,甚至想到带些成品回学校售卖。

最初,这位女士心酸歉疚,觉得委屈了自己的孩子,但慢慢她发现他们其实挺喜欢这样的赚钱感觉。她的邻居也不停地跟她灌输犹太人家庭”赚钱从娃娃抓起”的教育方式:世上没有免费午餐,每个孩子都必须学会赚钱,才能获得所需的食物和照顾。

于是,她也入乡随俗,尝试在家里建立有偿的生活机制。家里提供的膳食和洗衣服务,孩子都要负担几毛钱的费用;在收费的同时,也给予他们赚钱的机会,将春卷以批发价卖给孩子,让他们倒卖赚钱。

她发现三个性格迥异的孩子,连赚钱的方式都各有不同:小女儿比较老实矜持,她只是提高了一点价钱便作零售;次子干脆把春卷全批发给学校的餐厅,薄利多销,每天稳定卖出100个;长子则最花脑筋,他在学校举办有关中国国情的讲座(自己主讲)时,每次吸引200人参加,入场费包括免费的点心(春卷)招待,结果赚得最多。

在犹太式教育底下成长,三个孩子长大以后亦各怀抱负:长子考进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打算在以色列开办专营中国游的旅游公司;次子立志当一个作家,在不需要任何投资的前提下赚取利润;幼女梦想当一个顶级的糕点师,然后开店创业……孩子们的梦想,让母亲大感安慰。

防止世袭贫穷

香港是个”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二元经济社会。20%的高收入阶层与80%的中低收入阶层之间最大的差距,部分是由教育水平造成。

在高收入的家庭里,父母努力工作为子女提供良好教育,自己也终生学习,提升自己的赚钱能力。他们认为快乐须建基于拥有一定财富之上,故必须先有高学历,才有机会获得高收入职位。下一代以此为榜样,自然容易成大器。

读书不成的富家子弟,难得这类父母的宠爱。所以他们就算无法在国内升学,也会争取负笈欧美新澳的机会。

事实上,香港中产阶层或以上的家庭,为了让子女将来继续成为社会上20%的高收入阶层,大都愿意不惜工本地培育子女。例如以一般的海外私人大学收费计算,留学一年的费用约两万美元;名字响一点的,一年将近四万美元。换言之,子女在外地大学毕业已花掉父母近150万港元;如再要取得硕士学位,费用更高达200万港元。代价诚然不菲,但大学毕业是子女将来能有份像样工作的必要条件。

反之低收入家庭,父母有空便抽烟、喝酒、泡澡堂、搓麻将,子女又怎会努力学习?自己从来不看书,又如何培养子女阅读的习惯?当然穷家也有特别上进懂事的孩子,但只属少数之例。他们大部分早早就离开学校,投身社会打工,甚至整天看电视、上网玩游戏或在街上闲荡,变成”御宅族”。

所谓”身教胜于言教”,子女往往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反映自己的言行举止。为人父者,如习惯在家里动不动便大呼小喝、打妻子,又或终日沉醉于外面的温柔乡中,子女在暴力与价值观扭曲的家庭长大,你说子女成才的机会有多大?

请记着,阁下是子女学习的最佳典范,不要让贫穷世袭下去。

教育是改变贫穷命运的第一条,但个人的事业成功与否则由性格、智慧、家庭背景、野心和际遇等因素决定。

选友择业 影响一生

年轻人虽曰青春无敌,但选择职业时应注意行业的未来前途,而不应仅仅着眼于薪酬。例如我老曹于1968年离开薪酬高30%的纺织业,转投证券业,便因为前者是斜照的夕阳,后者却是初升的旭日。

其次,不要投身一些安于现状、不愿扩充的企业老板旗下。不要嫌公司目前规模小,怕只怕老板欠缺野心与大志。要加入有前途的公司,便不要白等机会找上门来,而应主动向心仪的企业自荐。当年李开复从微软跳槽到谷歌时,也是靠自己在网上搜寻到谷歌行政总裁兼董事长施密特的电邮地址,然后写信过去自荐的。

加入心仪的企业之后,我们应了解公司的目标,然后紧随其发展方向。专注于自己的本业、增加职业所需要的知识、能吃苦、敢上进、勇于表现自己,并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都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其实上大学的真正目的,不仅为了学习,也为了建立人际关系。在中国人的社会,人际关系有多重要,相信不用我细说。如果上大学只为求知识,那么到图书馆逛一圈或是上网找答案,可能更快更多。

选择什么职业,选择什么朋友,两者俱可影响一生。年轻人在大学时代,多跟同窗们建立友谊,出来社会做事则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然后一起扶摇直上。

香港人常说”工字不出头”,20世纪70年代更流行一个笑话,说如果勤劳可以致富,为何乡野的牛儿尚未发达?内地不少劳动人民每天工作12小时、一星期只休一天,收入又有多少?

打工只是赚取第一笔投资本钱的手段,随后应开始精明地投资。

投资者在30以岁前不妨进取一点,说不定日后来自投资的收入可超过每月的薪金。反正年轻,即使亏至一无所有,大不了便从新开始。

我老曹认为,投资不论是赚是亏,我们也勿忘三件事。一、做人应该be good,即是对朋友要好,同时保持良好的态度;二、处世应该be honest,即是不要欺骗别人(否则,人家会牢记一生);三、时刻保持be happy,即是何时都要常怀喜乐。今天输钱,明天忘记。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不能选择出身,也不能选择性格,却可以选择朋友,选择对人生的态度,选择做一个好人,一个快乐的人。只有快乐的人,才会幸运,无论是财富,还是人生。我老曹的”财富人生”走到今天,更坚信时势造英雄。

各位何其幸运,生活在今天的中国!天时地利均已具备,能否人和,那就看你的造化了!

——第五章:两性大不同

男女平等的第一步,就是先让女性获得读书机会。第二步就是让她们财政独立。

现今社会对女性的要求甚高,她们不但须晓得相夫教子,还要理财有道。相形之下,随着经济进入商业化、网络化、虚拟化,男性的强者地位亦岌岌可危。

事实上,女性投资者人数众多,一般的平均回报率都优于男性。因为女性不耻下问、乐于听取意见,男性则较刚愎自用、不肯止损。不过能成就大事者,有时候却需要野心勃勃和不服输的性格,故知足常乐的女士往往只能成为小富,赚取亿万之财的则多为男性。

如果投资者可以集男女优点于一身,能够稳中求胜,理论上便所向无敌。因为好的、坏的、进的、退的,我们都考虑周全了,又何以被攻陷?

不要”蜗居”你的心

有人说男性想起”一个家”,意思是娶老婆。女性想起”一个家”,意思却是买楼,尤其当她们初为人妇之时,更会为筑起二人世界的爱巢,而贸然考虑置业。看看改编自六六小说的电视剧《蜗居》在大陆热播,说什么”女人有了自己的家,就是嫁”、”男人若真爱一个女人,先拍上一摞票子,再奉上一幢房子”、”买房要买处女房”,便知道多少女性在故事里面得到共鸣,找到自己的影子。

房子给女人带来安全感,女人爱买房子。看看香港的女明星,例如刘嘉玲近年常被媒体追踪报道的不是她的演艺事业,也不是她的花边新闻,而是她在上海、北京和苏州等地购置的高档物业。房子为女人带来的满足感,恐怕比玫瑰、钻石和爱情的威力还大,难怪现在年轻女孩子要结婚,有房有车是必备条件。

成家不一定置业

结婚归结婚、买楼归买楼。各位应该从投资的角度去看置业问题。我经常跟香港的读者说,1967年至1997年投资香港的房地产,不失为一项明智之举;但1997年8月以后,同样观念已不再合用。2010年,在香港最不应该做的事情就是买楼收租,理由是今天的租金收入(扣除各项开支后)已达到33倍市盈率(P/E)的水平,也就是说租金回报率只有2.3%。

过去市场的涨跌已告诫大家,置业须考虑的因素十分多,不要盲目相信”结婚应买楼”的传统智慧。物业只是一项投资而已,我们必须先评估风险及回报率,做出理性的选择。换言之,如果时势不合,婚后便不要置业而应改为租楼;如果投资机会来了,则未结婚也可先买楼。

在日本,置业的高峰年龄是30岁到45岁,这个高峰期的人口数量到1990年见顶,随后开始回落,日本房地产市场也随之进入20年的停滞期。美国的置业高峰的年龄是35岁到50岁,这个阶段的人口数量在2006年达到高峰,随后回落。而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的城市化进程,和改革开放后经济高速发展的30年所带来的置业高峰期,从2003年开始,估计到2020年结束。2010年内地人购置力将与一线城市楼价脱节,估计出现一到两年调整期的机率很大。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无论中外,不分东西,有一点还是共同的,那就是成家在先、买楼在后。裸婚从来都属正常行为,无甚大惊小怪。

明明白白买楼

置业是人生大事,买入的时机把握得好,不仅给家庭带来安全感,还能升值;买的时机不好,不仅会令财富缩水,还有可能成为负资产。我们应从投资角度去分析中国的房地产市场。

1980年4月2日,邓小平就住房问题发表讲话,迄今刚好30年。过去内地实行低工资政策,同时推行公房低租金制度,主要是为解决中国人民居住问题。上述公房由政府和单位建造并承担维修保养费用,结果令中国人均住房面积由1949年10.8平方米下降到1978年6.7平方米,且房屋愈来愈残旧。

从1982至1984年,中央政府以常州、郑州、沙市、四平作试点出售公房,自1985年起再把经验用在其他城市。1986年上海、广州两市首先进行有偿转让土地法;1987年扩展到深圳、烟台、唐山、蚌埠,并进行”提租补贴”试点(即公房可以加租)。上述经验用作制订1988年七届人大”宪法修改草案”,明确土地可以有偿转让及物业可用作收租。

1988年2月25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在全国城镇分期分批推行住房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决定从1988年起,用三五年的时间,在全国城镇分期分批把住房制度改革推开,包括公房可以加租、出售及实物分配,实行住房货币化。

到了1998年,中央政府提出加快住宅建设,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和消费热点。许多城市便引入外国的经验和管理方法,例如土地拍卖等,引发全国房地产热潮。是故不少人以1998年作为土地发展的分界线,经一连串改革后,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开始规范化,到2010年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制,主要表现在:

建立分类供给体系,即政府与地产发展商分工合作形成”双轨”体制。由政府负责供应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地产发展商负责新建商品房及二手房互补长短。

新建商品房价格波动应以二手房市场的供求情况为依据,而非本末倒置。政府利用税收政策来调节二手房市场,即必要时抑制投资需求去平衡供求。征收对象主要是高收入阶层和高标准豪宅,例如加大多套房投资者的收益税率及鼓励首次置业,等等。通过土地和银根的放宽或收紧政策,去调控房地产供求;建立完善系统,全面负责住宅市场的管理和调控工作;提高政策的及时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改变土地出售机制,鼓励技术进步,促进产业升级而非价高者得。以免高昂地价侵占科技进步的成本空间,例如推广应用低碳理念的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改变现行土地出售政策只追求眼前利益,忽略行业长远发展的弊端。

此外,国有企业的角色亦有所改变,不再与民营企业一样以追求市场利益最大化,而改为在稳定房价、规范市场秩序、推动产业升级和保障住房建设上发挥作用。
透过这样的体制改革,中国房地产未来的发展将有希望走上一条良性发展的健康之路。

从楼市看懂经济

现在最热门的话题,自然是房地产价格。2009年底中国政府出台的调整政策,令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住宅成交额大幅下降。很多人出现恐慌,认为中国房地产经过多年快速增长,已累计泡沫,现在到了泡沫爆破的时刻了。

中国房地产市场是否存在泡沫?诺贝尔经济学得奖者斯蒂格利茨认为,中国和美国不一样,主要是因为前者的负债不高。虽然2009年中国因利率下降而步入置业狂潮,但在内地买楼首付为楼价的30%(第二所物业为50%),而且内地的物业贷款没有证券化,银行批出贷款时亦小心谨慎,无业者一律免问。因此不可同美国情况相比较。
2009年全国660个城市,平均楼价每平方米4695元,较2008年上升24%或每平方米升813元。2010年出现调整无可厚非,但认为泡沫会爆破便是言过其实。中国目前只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区经济完成工业化、城市化,其他大城市仍未完成,其中70个城市更没有显著变化。未来20年每年仍有1200万到1500万人口由乡村涌向城市,更何况目前中国人均收入3000美元仍未到;目前中国内地的房地产情况更接近1981年的香港,而非1990年的日本。(1990年日本房地产市场进入为期20年的负增长。)

我老曹认为,中国房地产市场纵有泡沫,也不会出现类似美国的次贷危机。不过,2009年中国新增房贷是2008年同期的5倍,与房地产相关的信贷额占总信贷额的20%,已到达警戒水平,出现短期调整无可避免。

20世纪80年代,当日本还处于泡沫的时期,房地产及建筑相关贷款亦只占银行总贷款25%。在资产价格急升的同时,如伴随货币供应扩大和信用扩张,尤其是对房地产部门的信贷扩张,就是危险信号。中国金融市场应从日本的资产泡沫中吸收经验,以免资产价格本身的变动,对整体经济造成破坏。

参考美国的经验,地产繁荣期一般可长达22年。中国房地产市场从1998年至今已繁荣12年(2000年至2003年为回落期),换言之,虽然不排除或有短期调整,但房地产市场应仍有十年好景,估计调整一两年后才进入另一上升周期。

在不合适的时间置业,可以是很高风险的行为。

 

——第六章:知性制胜

我老曹写了三本书跟读者分享”势、战、性”。这些理念跟中国传统的太极学说,其实同出一辙。所谓”势”,就是阴阳盛极必衰的道理;所谓”战”,就是顺势而行的方法;而所谓”性”,就是回归人性本源,学习如何面对大势变化的心法。

一个人的处境,很多时候都在乎自己的主观看法,灵活乐观的人在黑暗中,仍能找到光明。追求财富的终极目的,就是追求快乐;而学懂欣赏人生中的颠簸、分享自己的所有,就是构成快乐人生的一部分。

拐点赚拐钱

金融海啸出现不单预示了国力更迭,更证明了大部分人所能承受风险的能力都比事前或自身估计的弱。

股票市场是最严格的老师,总是强迫我们去思考、去面对,考验我们的能力,并且不断攻击我们性格上的弱点。

股票市场最简单的分析,就是分析大气候(即分牛熊市)。百年以来,认为牛熊市分析”老土”的人不知凡几,但股市最后的赢家往往就是这些”土包子”。以2007年10月以前为例,有多少人沉迷于低通胀期所带来的繁荣?他们不事生产、挥霍无度,几万元一瓶的红酒拿来当日常饮料喝,20万元吃一顿年夜饭,以为钱是从天掉下来的。那时候人人皆自诩为”股神”,有人苦心给予一点忠告,换回来的却是”土包子”的称号。

老兵何以不死?因为他们经历得多,明白趋势乃由意见所汇成,情况有如磁场,投资者总在不知不觉间被引导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股市在大部分日子皆为牛市,熊市仅占三分之一。惟熊市非常残忍,投资者于牛市所赚的钱,往往三分之二都要赔进去。

中国的股民说得好,他们称股市的转折点为”拐点”,即是投资者的钱是给”拐子婆”拐去了。

对牛熊市的研究,我老曹花上超过40年时间,敢说在这方面别具心得。大家都知道牛熊市各有三期,可惜市场中人谈论的多,真正掌握的人却少。

刚过去的牛市由2003年4月开始,初期走势十分正常;直至2007年8月股市才开始疯狂。牛市愈近尾声,市场表现往往不寻常。现在回想一下,上证指数由2003年4月约1 500点升至2007年2月初见3000点,花了四年时间才上升一倍;但由3000点升至6 000点,却仅花上8个月时间,怎么看也是牛市第三期之相。我们都应该知道,当进入牛市第三期,距离熊市第一期也不远了。

立地成佛达致”忘我”

喜欢挑剔别人眼中的一根小刺,而不见自己眼中的梁木,乃人类的劣根性。这点我老曹完全明白。是故我老曹再三强调,在投资市场上,最大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性格上的弱点。

当别人批评自己之时,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本人常以微笑迎接别人的批评,反之当别人赞扬我时,则多些警觉。想想别人为什么要赞扬自己,是否有什么目的在后面?

没有一个成功人物未尝过挫折,问题是我们如何处理失败。如果变成斗败公鸡,终日垂头丧气,那么你的一生便从此”玩完”;如果视之为新挑战,学习新方法,愿意重新再尝试,你则有可能成为另一位亨利·福特。

福特在19世纪末发现改进汽车制造的方法,但当年碍于生产成本高昂,他第一次创业成立的底特律车厂很快便宣告破产。经过多年努力,福特成立第二间汽车公司,没想到成绩更差,又以破产收场。如果是普通人,恐怕早已认命,但福特于1903年再次押下自己的名声,成立福特车厂。1913年,他发明汽车生产线,采用流水作业方式,以别人四分之一的价钱生产经改良的汽车T-Model,终成为汽车大王。

失败乃追求完美的必经阶段。我老曹在此再给大家讲一个”蜘蛛与国王”的故事。话说从前有一个国王,因为打败仗而躲进山洞里。在洞内他看见一只蜘蛛织网,突然一阵风把网吹破了,但蜘蛛并没有放弃,继续默默织网,不久又被风吹散了。蜘蛛仍努力不懈地一直织,直到黎明时分,终于把网织好了。

国王思忖道:”蜘蛛可以织12次网才成功,而我不过打输了一场仗罢了。”于是国王决定重新振作,召回自己的士兵,命令他们擦亮自己的盾牌。敌方以为自己胜券在握,当天晚上早已沉醉于庆功宴中,个个喝得醉醺醺。第二天早上当国王的军队冲过来,排起阵势对着太阳,利用盾牌反射阳光,敌军便什么也看不见,全都掉进悬崖死掉了。

这故事可能是虚构的,但道理却是真的。怕失败的人永远成功无望,注定平庸一生,因为失败乃成功之母。没有母亲又何来儿子?如果我们因为不喜欢失败,而渐渐变成无法面对挫折,最后为了避免失败,甚至连经过缜密思考后的决定,亦不敢去尝试;又或者一旦面对失败,便采取逃避态度而非实时处理,奢望反败为胜,(世事怎会如此顺心顺意?)结果小损失变成大损失,甚至到无可挽救的地步。何来成功?不幸地,社会上99%的人皆如此,只有1%的人能从失败中学习。

太极论势、战、性

我老曹花了两年时间在内地推出《论势》、《论战》和《论性》,既为农家女学校筹款,也为把自己多年的投资经验与内地读者分享,希望中国股市在走向成熟的途中,能少走歪路。

其实,这三本书的理念与我国很多传统学说都有异曲同工之妙。本人自1981年起开始研究太极理论。古人认为:”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太极就是”有物之先”,从无中生有,起初一片混沌。太极所生之象,最初就只是阴阳两仪。

我们看看”太极图”,黑为阴、白为阳,由小至大形成双鱼图案。由于白鱼中有黑点、黑鱼中有白点,是故阴盛阳衰、阳盛阴衰,生生不息。个中道理,其实与股市盛衰循环如出一辙,世上没有永远持续的牛市,也没有永不终结的熊市;牛市中永远存在利淡因素,熊市中亦隐藏着利好原因。

明白这个道理,就明白什么是”势”。

天道不可违。作为凡夫俗子,我们无力扭转阴阳。在牛熊变化过程中,极少人可以在最低价入市,也没有人可以在最高价离场,投资者只能顺势而为。正如太极拳中的”推手”一样,本体统一,阴阳对待,在变化中调整和稳固自己的重心,以图四两拨千斤。

如果逆天逆运,譬如在2010年硬要投资中国一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既市况不就,亦背离国策而行,又怎会有好收场?

2003年当时机初现之时,”势”仍气若游丝,此时宜”潜龙勿用”,守拙藏锋,伺机而动。待至2005年”见龙在田”,则不妨成就大事,让”飞龙在天”,自由驰骋。不过,”盈不可久”,故投资者须知进退存亡,以免”亢龙有悔”。这就是我老曹所说的迎”战”致”胜”。

而在天地阴阳之间的,就是人,是为”三才”。圣人曰顺天理,成功的投资者亦应克服人性,以佛性来从容投资。

什么是佛?把”佛”字拆开,就是”人”和”弗”,亦即”非人也”。投资者只要达到忘我的境界,遵守股市的生存法则,撇开作为”人”的情绪误区,方能修成正果,创富立业。这就是”性”。

《论战》连载——序言

作者简介

曹仁超(原名曹志明),香港最权威的投资评论家之一,财经专栏作家。现任香港信报财经新闻有限公司董事,主管信报投资分析部。三十多年来每周一至周六在《信报》撰写《投资者日记》,以轻松有趣的笔触分析股票市场和政经局势,蕴涵投资哲学及处事智慧,形成独特的”曹氏风格”,是最受欢迎的作者之一。

先生曾出任多项公职,包括香港证监会”投资者教育咨询委员会”成员、香港大学学生会”投资学会”咨询委员、香港科技大学”财务学系学生会”咨询委员、岭南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咨询委员等。

于曹仁超先生在投资方面的卓越表现和多年来通过《信报》对广大投资者的影响,以及对内地教育和慈善事业的持续贡献,宁波大学于2009年3月向曹先生授予”客座教授”名衔。

本书简介

香港最有权威的投资评论家、趋势投资大师曹仁超继《论势》之后再推新书《论战》。《论势》系统论述了曹氏的投资哲学,《论战》则是曹氏的投资策略。如果说《论势》是”纸上谈兵”,《论战》是真正的战场实战,是战略的执行。作者在书中以用兵之道为喻,以中外著名战役为例,以战论市,向读者阐释创富兵法与战略。他在书中更是首次亲述个人的投资组合以及成帅之途,详述”牛眼投资法”,并就内地和香港股市、楼市、黄金市场以及石油市场的未来前景,做出详尽的分析与展望。

序一

曹仁超先生素未谋面,但又经常见面。每天的《信报》,笔者主要读两个人的专栏。一位是《信报》创始人、报业泰斗、投资名宿林行止先生,另一位便是”投资者日记”主笔曹仁超先生。

笔者一直认为,平面媒体的灵魂在其评论版,尤其是内部人自己主笔的评论文章,为读者提供在别处得不到的解读、分析与增值,折射出编辑的视野、智慧、历练和人格。仁超先生便是《信报》的灵魂之一,伴随着几代香港投资人的朝夕工作,见证了世界金融市场的潮起潮落。

仁超先生每日数千字的文章,紧贴市场的脉搏,既有技术分析,又有基本面分析,更埋藏着自己对经济、市场、人性的精辟见解。”老曹”的文章不成大学问,却充满着智慧,其观察问题的角度和对市场的把握,往往能够给读者启示,许多时候甚至有”大理至简”的味道。

在香港,仁超先生早已是家喻户晓的投资评论家,在内地也是名声日隆。只是他的广东话写作风格,成为”曹氏风格”在内地进一步推广的一道天然障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和香港天窗出版社联手,将先生的文章、言论以简体字结集出版,对内地读者而言乃是福音。

读仁超先生的文章,重点在于把握他的思路和分析方法,这是他个人几十年经验的结晶,也是对海外投资规律的一种描述,结论反而变得相对不重要。先生自己也说:”我老曹最讨厌别人连想也不想便信我。”

仁超先生来自香港的评论,未必百分之百符合内地的投资市场情况,也未必百分之百正确,但是这些是时间堆积起来的经验,并经过了不同周期的磨练;这些也是失败后的反思与成功后的总结,少了内地股评当下常有的浮躁和功利。

这本书里没有股票号码,更没有内幕消息。不过如果能够真正静下心来读读想想,笔者相信对各位读者投资理念的形成,对局势、行业的分析绝对有帮助。

中国经济在转型,社会经济在发展,资本市场在前进中完善。在中国崛起的大时代中,仁超先生的经验之谈,也算是代表香港向祖国作的一点贡献吧。

 

序二

久闻香港《信报》财经专栏作者老曹之名,但未谋其面。今应邀为先生大作《论战》作序,不敢怠慢,详细反复阅读体会先生40余年的投资心得与总结。一路读来,印证自己18年来的投资心得,尤其对自己也算熟悉的香港证券市场潮起潮落,历历在目并深有感触。成功的投资剩者,在”道”的层面上,确实是有许多相通的东西。

《论战》在已出版的《论势》的基础上,对如何在投资战场上制定战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先生以5 000港元起家,历经40年投资史,证明投资收入远远大于工资所得完全是”可以轻松完成的任务”,且活得相当潇洒和富足,其心得体会自是与一般股评家不可同日而语。纵观全书,先生从心态、战略、战术三个层面进行”论战”。全书没有浮华的描述,以真实、有趣的语言将40年来的投资记录,无论成功抑或失败,都坦诚表述并加以总结,在当今浮躁的投资界,实属难能可贵。

首先,在《论战》中,先生以平常心谈笑用兵,此实乃成功投资的必备心理素质。知所行止,坦然面对成败,领会财富真相,金钱易得、幸福难求等都是肺腑之言。这些总结说起来耳熟能详,但是结合先生的实战案例,别有一番体会。早日领悟正确心态,即可早日出道并早日得道,早日进入投资”境界”。

其次,在《论战》中,先生提出的小战无关宏旨,大战至关重要,理性投资知易行难,投资应逆向思维,坏时势亦有机会,不打无把握的仗等战略战术,都与同威公司多年的投资心得发生共鸣、如出一辙。先生更以自己的投资失利为案例,再次向投资者印证,投资是多做多错,少做少错。其”欲速则不达”与本人”少即快,慢即多”更是有异曲同工之妙。逆向思维,在先生对”追捧蓝筹”、”长期持有”等传统观点的颠覆中得到足够反映。对此,本人甚是认可。任何公司股票,在其高增长期之初为”丑小鸭”时,便应”慧眼”买入并坚持持有,但是到人人皆认可、追捧的明星股之时,该股票的价格之昂贵可想而知,此时逆向思维法则弥足珍贵。

第三,《论战》中最为精华部分,当为先生总结的”股市生存法则”。第一,不要被杀。也就是巴老先生的”不要输钱”理论。虽然我本人对此理解与曹先生略有不同(先生是先买进,不对就要跑,即止损;本人认为投资前要做十足准备后再下重手买,且逢低越跌越买,绝不轻言止损),但大的策略均是要保持实力,绝对是没有错的,对确实看走眼的投资目标,止损当然越坚决越好。第二,欲投资成功,必须具备耐性、智慧以及勇气,三者缺一不可。这一条不需多做解释,为投资必备素质。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就只能将自己的投资决策依附于所谓权威的分析之上,结果不想亦可知。

最后,本书对香港证券史上历次发生的重要事件和牛熊交替,美国证券史上大的波动,均作了详尽的统计和描述,对我们内地投资者有着非常难得的参考价值。如果先生在投资赚钱的”道”,也就是选择公司的研究判断上,能够更加深入清晰地解读,投资者所获将更甚。我亦认为,如果先生能在投资中,更加”专注”于更”瘦身”些的领域(比如房地产战线有无必要横跨四洲?),必将获得更佳战绩。正如先生所言,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成功投资的必要素质。潜心阅读体会《论战》,并结合自己的投资经历,对书中内容独立判断吸收,一定有利于投资者提高个人投资水平。

李驰
同威资本总裁

序三

曹仁超先生出身贫寒,13岁那年又失去了父亲,家境变得更加艰难。但是他很幸运,他有一位好妈妈。他的妈妈在不幸失去丈夫以后,一个人挑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谁说女人不行?先生的妈妈就用她的坚强、自信、智慧和辛勤劳动,不仅养活了三个健康的儿子,还确保每一个儿子都能继续读书。这是她对已故丈夫的最好悼念和对孩子最大的爱,因为她知道人要读书,读书后方能明白事理,会有更高的追求,会懂得做人。她用普世的价值观教育他们:诚实,有爱心,有信心,不怕困难,不怕失败,要争气。

先生每次谈及自身经历的时候,总会说到他的妈妈对他的影响。她的妈妈不仅给予了他生命,更重要的是使他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努力去做一个”大写”的人。因为家境贫寒,先生的童年总是生活在惶恐之中,经常遭受冷遇和白眼,有时甚至遭到怀疑和侮辱。每每遇到这种情况,他的妈妈总是鼓励他,帮助他渡过难关。童年的经历使他深深体会到了贫穷给人带来的种种艰难与困苦,于是中学一毕业曹先生就决心出来赚钱,分担妈妈养家的重担。他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使用一切手段去赚钱。但是他和许多要赚钱的人最大的不同,就是通过一切合法手段,永远守法,就是要”争气”。这就是为什么他能历尽40多年牛熊起跌,失败了两次,没有被打跨,最终又站了起来,而且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并写出了他的”创富三部曲”。

先生继承了他妈妈的价值观,用爱心和信心教育自己的两个女儿。我从他给女儿的信中摘录了这两段:

“我自2009年起进一步投入慈善工作,能够给你留下的财富将日渐减少;作为父亲,我已留给你两份更珍贵的礼物,那就是爱心和信心。”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当年你曾祖父的千万元家财化为乌有,我也曾两次面对一无所有的困境。过去你曾祖父的经历和父亲40年的投资经历,已一再证明财富的来去匆匆,得失无常,完全不可靠。只有爱心和信心,才是永恒。”曹先生认为只有爱心和信心才是永恒的;只有这样才能回报社会,为社会做更多的事,人的价值才能体现。当曹先生经朋友介绍,知道了北京昌平农家女实用技能培训学校的办学来历、办学宗旨和资金来源以后,他就和农校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知道冰心在20世纪20年代就大力倡导爱和爱的哲学,而且他特别喜欢冰心的名言:”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先生听说农校第一笔捐款是来自冰心的10万多元,这笔捐款是当年为了庆祝冰心95岁寿辰而出版的《冰心全集》的全部稿费和利息,他决定向她学习。从2002年起,先生不断把他出书的稿费捐给农校。我们就用这爱心捐款改变农村的妇女和女童的命运。首先是改变她们的理念,使她们有爱心、有信心,懂得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因为教育一个妇女和女童,等于教育了一家人,甚至几代人,因为妈妈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只有她们有了爱心、信心,知道自己的权利和责任,能依法办事,我们的家庭、农村和国家才可能逐渐进入到一个民主、法治、透明的社会。

我是在今年四月先生的《论势》简体字版的新书首发式上见到他、他的太太和他的团队的。后来他们又参观了农校。他每次的发言都让我非常感动,因为他的话是发自内心的,是真诚的。现在他的第二本书《论战》又要在内地出版了。我祝贺他。

吴青
中国著名文学家冰心次女
北京市人大代表、农家女机构创办人之一

《论战》连载——第一章:股坛成帅之途

危机并非黑天鹅

我从小就喜欢阅读关于战争的书籍和资料。古往今来,沙场上名将如云。由西方的拿破仑(Napoléon Bonaparte)、麦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隆美尔(Erwin Rommel)、恺撒大帝(Gaius Julius Caesar),到我国的孙武、吴起、李靖、韩信、岳飞等,所有将帅都是在杀戮战场中长大的,而非书本教出来的。

所谓情场如战场,其实投资市场更似战场,只是工具不同。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金融海啸所造成的损失,早已超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所用的军费总和。由此可见其杀伤力之大。

战场上投掷的是炸弹,投资市场上用的是银弹;战场上运用战略,投资市场上则讲求策略。成败得失,不但关乎个人财富、企业资产,甚至跟国与国之间的盛衰有关。

以香港股市为例,过去数十年间经历了多场重大的战役,投资者只要在其中一场重大战役中攻守失据,便只有资格做小市民。所谓”英雄地、不易企”,除非在多场战役中皆胜出,才算有成就。第一役是1973年至1974年,恒生指数在1973年3月9日狂升至1 700点,外资饱食后远飞,加上1973年12月出现石油危机令恒生指数在1974年急跌至150点。不少人从此告别财富,本人亦一度身陷险境。

第二役是1981年至1982年的熊市。当年,香港的华资企业与中央政府关系良好,开始为回归绸缪;反之,英资企业仍沉醉在大英帝国昔日的光辉中,以为中国政府愿意以”治权”换”主权”而延长不平等条约50年。直至时任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Margaret H. Thatcher)在人民大会堂台阶上摔了一跤才如梦初醒,明白新中国在中国土地主权及领土完整这个问题上是从不退让的。此一惊吓又令英资财团表现出过分激烈的反应(例如将资金撤出香港)。在这一役中,华资财团赢了漂亮的一仗,结束了过去香港经济一直由英资企业(如怡和洋行)占主导地位的形势,从此进入华资财团主导的时代。

第三役要算1987年10月的股灾。当年香港联交所(现称香港交易所)主席将个人利益置于公众利益之上,在美股出现跌势后下令香港股市停市4个交易日。结果复市那天,恒生指数重挫逾50%,令香港期货交易所无法为恒生指数期货做结算,需政府提供19亿港元资金以供周转。此役让政府立下改革证券交易所的决心。其后戴伟信(Davidson)报告书出台,迫令联交所对外开放,大量外资证券行进军香港股票市场,令华资证券行地位从此一落千丈。

1989年的跌市是第四役。此役让很多对中国信心动摇的人决定移民彼邦,事后证明他们错失了1989年至1997年香港的房地产及股市狂潮,财富因而转移到坚信中国政府继续实施改革开放路线者的手中。后来,不少已移民彼邦的人却自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后陆续回流,成为当年”贵价楼”的承接者,至2003年上半年更沦为”负”资产一族。这一役令1989年移民而后1997年回流者从此改变了自己一生的命运。

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是第五役,第六和第七役则分别是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和2000年科网股泡沫爆破。1997年7月开始的亚洲金融风暴,暴露了香港联系汇率制度的弱点,令香港股市成为”国际大鳄”攻击的对象。幸好1998年8月香港特区政府修正联系汇率制度的七大弱点,同时动用千亿港元救市;及后因为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TCM)出事,逼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出手挽救,才化解了香港的危机。

美联储自1998年下半年起放宽银根政策,则间接造就了2000年的科网股热潮,酝酿另一危机的出现。2000年投资科网股者,人人皆损失惨重,其中尤以电讯盈科(00008.HK)收购香港电讯后,电盈股价随科网股泡沫爆破而大跌,由28港元(股票五合一后实为140港元)一直下挫至2港元。投资者损失惨重。

最近一役则是大家仍有切肤之痛的2007年10月的金融海啸。那些金融衍生产品杀伤力之大,非大部分人事前所能预计。危机乍现,即暴露了西方政府在有关方面的监管不足。2008年10月起,由英国政府带头实行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提高货币供应),把下滑中的股市稳定下来;至2009年3月美国亦采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引发美股出现大反弹,虽然如此,未来全球金融体系已进入改变期。本人更认为西方经济将进入没落期,东西方的经济力量从此出现此消彼长的局面(详见《论势》一书)。

由此观之,危机并非”黑天鹅”,而是经常发生的事。每次危机由酝酿到发生,我们都无法阻止。上述危机,任何一次逃不过,例如在不适当时刻做不适当的事,皆足以影响一生。

勿忘止损保命

同样地,内地股市亦曾经历三次较大的跌幅。第一次是1993年至1994年,上证综指由1559点回落至326点,股市在五个季度内大跌79%,理由是内地投资者对股市认识不足,出现瞎炒。第二次是2001年第二季,由2 245点回落至2005年第二季998点,跌足16个季度,跌幅逾55%,主因是境外股市回落,拖累内地出口。第三次是2007年第四季从6 124点开始,至2008年10月低见1 645点,跌幅逾73%;跌幅不及1993年至1994年那次大,持续时间亦不及2001年至2005年那次长,说明内地经济亦无法不受国际金融海啸的影响。

有分析员认为,各位如于1990年投资上证(当年指数为100点),到2009年8月初已升至3 400点以上,在不足20年间上升超过30倍,回报率相当不俗。此论乍听有理,但细心一想,便明白那只是花言巧语、玩弄数字,当不得真。

1990年时,内地的投资者能有多少钱?1993年至1994年的跌市(跌幅为79%)、2001年至2005年的跌市(跌幅为55%),以及2007年至2008年的跌市(跌幅为73%),如果他们完全不会审时度势,在跌市中又有多少人能承受每天看着自己财富萎缩的压力?何况在1990年投资少(因为自己手上财富少),在2007年投资大(自己已有钱),一样损失惨重。

本人自1975年起,已日渐放弃”价值投资法”,不信”长期持有必胜”论。同样投资20年,如果阁下的资金选择投放于日本而不是中国,那么你不但赚不到30倍回报,更会失去75%本金(见图1.2)。

我老曹在此奉劝大家一句:请不要再信”长期持有必胜”论。本人自1982年起每月买入一盎司金币,到2001年便储存了共240个金币,投资了20年仍然亏本。反之,我在2002年初买入1 000两黄金,然后在2008年出售,却迅即赚得200%回报。由此观之,选择买卖时机远远胜过长期持有。

2000年投资科网股而被套牢者,至今亦快将10年了,结果又如何?如投资者忘了”止损”,即使在大方向朝上的中国股票市场亦是一样损失惨重。

在实战中成长

在动荡的局势中,我们必须像行军打仗一样。成功的投资者(或投机者)莫不是能征善战的老将,既要懂得制定作战方针、行军策略,又要晓得调兵遣将,攻守有据,才能取得胜利。有勇无谋,战死沙场;有谋无勇,则寸步难行。

从一众历史名宿身上,我们可以从中学习处世与投资之道。譬如南宋绍兴十年,兀术率大军犯宋。在古战场上,金兵”皆重销,贯以韦索,凡三人为联,号拐子马,又号铁浮图”,意即军队全身铠甲,又将三只马系在一起,堵墙前冲,所以很难应付,万军莫能挡。然而,岳飞却命步兵持麻扎刀、提刀、大斧入阵,专斩金军马足。结果”拐子马”战术的优点变成缺点,因为只要一只马受伤倒地,其余两只马亦被拖垮。

20世纪80年代日本财阀相互持股,在高速成长期可起彼此支持作用,情况犹如”拐子马”,但美国政府却想出了破敌之计。1988年美国政府通过G7逼日元升值,日本政府为抗拒日元升值,滥发货币,造成经济泡沫,等1989年6月发现之时已太迟,一旦收紧便引发1990年1月日本股市大跌。在跌市中,只要其中一家公司出事,已足可拖垮整个财阀集团。此为1990年起日本泡沫爆破后,经济至今一沉不起的最重要原因。岳飞大破金兵拐子马的战略,1988年却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巧妙运用,又一次击倒日本的互相持股策略。换言之,任何策略都必有利有弊,出版《论战》的目的,就是希望教会大家在什么时候应用何种策略。

在拙作《论势》中,我老曹强调观察和捕捉趋势的重要性,其实只是”纸上谈兵”,更重要的是如何凭借观察趋势来制定投资策略,做到攻守有据,犹如行军遣将皆运筹帷幄的元帅,决胜于千里。此乃投资者看完《论势》之后一定要看《论战》的理由。因为了解天时不及掌握地利,掌握地利不及做到人和,做到人和仍不及策略(或战略)运用得宜。

每个投资决定,都是从别人的实战经验中汲取教训,在枪林弹雨中训练出胆识后做出的。投资者只有不断”参战”才可以成长,由最初的小兵,变作急先锋、闯将,再晋升为领兵的将军,最后成为纵观全局的元帅。

并不是每个投资者都可以由小兵不断”升级”,大量小兵经不起战场残酷的考验,连急先锋都当不成便死掉,更遑论有一天位居元帅。所以,投资者必须不断学习理论,充实自己,不但应学会捕捉趋势,而且在投资过程中要不断修订自己的策略,在实战中成长,才可望有朝一日晋升元帅级。

所谓”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为何将军在外,可以不服从军令?作为将军不可墨守成规,却须因时制宜、随机应变,方可战胜。最了解军情的是最前线的作战者,而不是后方指挥军队的元帅!

《论战》连载——第二章:平常心谈笑用兵

股市生存法则

永远要记着进入投资战场的第一条法则:不要被杀。因此每当投资者对市况有怀疑,便应转持现金。

中国人喜欢说”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样的想法其实不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英国首相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得悉德军大败法国军队,并已越过马其诺防线,开始进入巴黎时,即下令麾下百万英军班师而回。他更动用全国所有的舰只和空中支持,将士兵从法国敦刻尔克急急接回英伦三岛,甚至不惜放弃已运到法国境内的坦克车及大炮。

此为”止损”行动的最佳示范。丘吉尔保住一百万英军性命,英国才有生存力(sustainability),即中国人所说的”留得青山在,哪怕没柴烧”。英国保存了百万富有作战经验的老兵,才可伺候更佳的反击机会出现。

上述战役令德国人看不起英国人,英国的皇家空军代号RAF(Royal Air Force)被德军谑称为”Run Away Fast”(逃得快)。希特勒(Adolf Hitler)对英国的作战能力不屑一顾,决定暂时放弃攻打英国的念头,转攻苏联。英国因而赚得两三年的喘息时间,为最终的胜利奠下基石。

换了是毛泽东,他必定”宜将剩勇追穷寇”,先将英国彻底歼灭,待没有后顾之忧,才会挥军苏联。如果当年希特勒具有毛泽东的智慧,今天我们学习的第一门外语就会是德语而非英语了;欧盟亦会早60年出现,而不至于让美国雄霸天下。只是这个世界并没有”如果”,希特勒放弃攻打英伦三岛而改攻苏联,在策略上就是犯了没有让利润向前跑的错误,太早就获利回吐了。

第二条法则,欲投资成功,必须具备耐性、智慧及勇气,三者缺一不可。不要对任何分析员(包括我老曹)有过分期望,我们都不是先知,除了”吹牛大王”外,任何分析员都曾预测错误。

在40年的投资生涯里,我老曹学到的是如何分析、如何提升自己的勇气,以及运用各种投资策略。读者如要指出我过往所犯的错处,一如邓小平所说,”新疆姑娘辫子多”,一抓就一大把。故此,各位必须养成独立的思考能力,不可盲目附和任何所谓权威的分析。

今天的英雄乃明日的狗熊。如果你完全认同我老曹所讲的每一字每一句而不经过自己的独立分析,反会让我好生失望!

保本比增值重要

在第一章中,我老曹说自觉已达元帅级,那是指心态上而言,严格来说,我只是战场上的一名老兵(老兵不死,只会消逝)。

在投资市场中,老兵与新兵的分别在于面对危险时,老兵懂得先避一避,新兵却只管勇往直前,结果死了亦不知所为何事。

除非必要,老兵在战场上是不会乱开枪的;新兵则勇于尝试,乱开一通。我老曹经常说,宁买当头起,莫买当头跌;即股价由高位回落10%至15%便要小心;股价由低价上升10%至15%则应留意。股价由10元升至11元是”当头起”,由10元回落至9元却是”当头跌”。只有老兵才会懂得”追涨不买跌”。

风险与机会永远同时存在,能征惯战的老兵,都晓得等候信号出现后才行动,绝不轻举妄动。先观察市场,看看什么时候有大量股民涌入市场,当他们大部分完成高价入货后,趋势便往往随之出现改变。上述情况,是否已经于2007年11月在香港的国企股、红筹股,以及内地的A股身上出现?今天大家都知道,2008年11月当大量股民被吓得半死时,大趋势又再次出现改变。

“赚钱容易,保本难”。到今时今日自己已过耳顺之年,我老曹的投资策略已是保本为上,赚钱增值次之。有危险的事,不再有我的份儿!

战胜容易守胜难

谈及传统兵法,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其实不止孙武一家之言。我老曹更为尊重和认同战国时代的军事家吴起将军。然而,古有”昔有吴起者,母殁丧不临”的传说,吴子被视为不孝,故其兵法著作《吴起兵法》(或称《吴子兵法》)备受后世忽略,也较少人认识他。

《吴起兵法》的《图国篇》云:”战胜易,守胜难。故曰:天下战国,五胜者祸,四胜者弊,三胜者霸,二胜者王,一胜者帝。是以数胜得天下者稀,以亡者众。”
一战而胜之兵,乃可用之兵。即投资者第一次买卖股票的时候,总是小心谨慎,心态上只是散兵游勇,全没经验。唯辛苦打完一次胜仗(赚到第一桶金)之后,已累积了一定经验,最懂得审慎行事,知所进退。所以打第二场仗时,应该是必胜之军。

乘胜追击后,若要再去打第三仗,便危机渐现。因为他们往往自信心太强,可能已经有点霸气,自以为真的了不起,警惕性太弱。换言之,一位投资者要赚100万元很容易,要由100万跳升至1 000万元,却甚为困难。因为很多人到了拥有800万元家财时,就会感觉自己”非常有钱”,很容易产生骄傲的念头而疏忽行事。例如忘记严守止损规则,犯上不应犯的错误。若投资者能收敛骄纵心态,渡过此关,身家超过1 000万元以后,便会谦虚踏实许多。

吴起认为,三胜之兵须先行休养生息一段时间,磨掉骄纵之气,才能再审慎地伺机出击。如果军队已连胜四仗,就会变得极为危险,因为连场胜仗已令他们信心”爆棚”,到了失控的田地。

五战而胜之兵,已不可用。因为到了那个时候,军队的心态已变得目中无人、不可一世,再打下去,很容易便全军尽墨,故必须解甲归田。

我自己亦曾当过四胜之兵,在1970年、1971年及1972年,一直常胜;1973年因结婚而逃过股市大跌市,弄得自信心”爆棚”。1974年7月重锤出击,以为”今回发达!”,结果应验了吴起所言,损失惨重。犹幸当日仍剩10万元,兼且年纪尚轻,让我可以生存下去,重新开始。

世上并无百战百胜之师,能够三战而胜已经到了极限,未来打败仗的机会大增,故应鸣金收兵。休养生息后,只有另组军队才能再次出战。

股市何尝不是如此?赢了三次钱,最好”得些好意须回手”,暂时离场冷静一下。否则,只会愈炒愈疯狂,连”猫股狗股”都炒,即使好运再赢,我老曹也不会说声恭喜。因为”成功乃失败之母”,大败之日已在眼前。

我老曹见尽无数五胜之兵,最后他们的收场,皆输得一败涂地。到2007年10月时,我老曹自问亦可算是三胜之兵了(从5 000港元到100万港元用了12年时间,从100万港元到1 000万港元用了10年,再由1 000万港元到一亿港元用了15年时间),自己还有没有能力打第四场及第五场仗?为免最后会”一铺清袋”,未来已准备不再打无把握的仗。2008年起我改作以守为攻,宁愿投资策略保守一点

《论战》连载——第三章:认清形势 分析战况

价值观随环境改变

现在已经不是争论美国是否会出现日式经济衰退的时候了,因为美元利率已经回落至0.25%,实际上和当年日元实施零利率政策已差别不大。通过低利率及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美国金融市场虽然不至于崩溃,但已是无法回复2007年10月前的繁荣景象。一如过去20年日本的情况,政府虽然成功阻止经济衰退变成萧条,避免了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大萧条局面出现,但美国将步日本后尘,步入僵尸年代(不生不死)。好也好不了,坏也坏不了。

金融海啸将带领我们到达何方?自1900年起,美国的衰退期平均只维时14.4个月;战后只有1973年及1981年两次的衰退期维时超过14.4个月,故不少人以为2007年10月起的资产价格回落潮,到2009年3月已经告一段落。

我老曹却认为美国这次经济收缩期将绵绵不绝,十分漫长,因为这次美国遭遇的改变不是微软击倒IBM或苹果侵占了微软的市场那么简单,而是整个价值观的改变(value shift)。

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日渐成为净负债国(即海外投资价值低于海外负债总额);80年代开始人民进入过度消费期,消费增长率一直高于收入增长率,到2007年储蓄率甚至降至零,造成大量负债,不少已变成呆坏账;再加上80年代开始美国政府对金融业监管宽松的政策……这些问题都不是任何经济刺激方案可以解决的问题。

社会中产阶层的财富,主要来自就业(薪金收入)及手上的投资升值(主要为住宅物业升值)。如今美国每月约有60万人失去职位,实质工资(工资扣除通胀率)一直下降,再加上全球财富在金融海啸中蒸发了40%至45%,包括楼价下跌(单是加州已有32%业主陷入负资产困局)、股市崩溃等,情况对中产阶层极度不利。

传统智慧认为增加货币供应可令物价上升,这次美联储向金融市场大量注资,仍不能阻止货币流动速度减慢,更阻止不了国内生产总值连续四季出现负增长(只要连续两季负增长已代表经济衰退)。美国的光辉岁月于2000年已经结束,经济萎缩(downsizing America)的艰辛岁月才刚于2008年开始。

所谓”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我们所能做的事,就只有加倍小心谨慎,并远离与美国股市、楼市、次贷相关的一切投资项目。美国股市经过2007年11月至2009年3月的大跌后出现反弹,是十分正常的事,但投资者勿误以为美股牛市重临。永远记着保本比赚钱更重要。

火热消费救经济

在《论势》一书中,我引用了”五百年大循环”大趋势去解释东、西方经济的盛衰周期。2007年10月金融海啸后,西方雄霸全球经济的形势已经逆转,未来应是东方雄起的时代。

过去30年,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力量有三,包括”工业化”,即中国由小农经济走向工业社会;”城市化”,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全球化”,中国与全球经济逐渐接轨。2009年起中国经济面对廉价劳工、廉价土地、廉价资源时代结束的问题,工厂开始面临汰弱留强,中国制造的产品必须走向高科技及优质化,才能在国际市场上继续生存。

以往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即出口、投资、消费的排名将会倒转,变成内部消费先行。目前中国面对的问题,正正就是消费不足。

中国人喜储蓄、恶消费,是传统文化习性使然,亦是由于人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社会保障不足之故。1992年中国政府、企业和居民可支配的收入比重,分别占GDP的19%、13.4%和67.9%;2005年则分别为20.5%、20%及59.4%,即过去几十年企业收入升幅最大,政府保持稳定,居民收入所占的比重却日渐下降。

中国工资的上涨速度,在过去十多年来已属全球最快,但相较于企业纯利的升幅,仍然大大落后,形成国内消费的增长率赶不上经济增长率。以往出口赚回来的外汇,大都变成公司的盈利及政府的税收,普通百姓只能分享有限的经济成果。尤其是非熟练工人的收入升幅,更因劳动力供应充足而表现呆滞;只有高收入的一群,因收入主要依靠资本及高质量的人力资源而大幅上升,造成社会收入两极化。有专家估计,中国目前有50%的财富掌握在1%的人口手中。

低收入居民的消费占总收入比重较高,是造成中国低消费率的原因之一。

2005年起中国政府开始实施”还富于民”政策,包括改革医疗及社会保障、股改、人民币升值,以及向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住房、医疗、教育、养老补贴等。但今时今日在财政收入减少的环境底下,政府的压力不轻;如加快工资上升的速度,又担心令工厂的劳工成本负担过重,进一步减少中国出口的增长率。换言之,以扩大内需去抵消出口下降,非一朝一夕可见功之举也。

《论战》连载——第四章:胜负关键在战略

勿盲目”分散投资”

股票战场的新兵,只懂得使用机关枪狂扫乱射,他们奢望其中一发子弹能侥幸地射中目标。反之,真正的神枪手只需要两发子弹,他要求一击即中;就算第一发落空,最多也只再来一发,如果还是打不中目标的话,他就会离场避险了。

投资之难,在于须先制订成功的策略。我老曹自2004年开始采用美国投资公司Millennium Wave Investments主席穆尔丁(John Mauldin)所创的”牛眼投资法”(详见其2004年出版的著作Bull’s Eye Investing: Targeting Real Returns in a Smoke and Mirrors Market)。

所谓bull’s eye,直接中译就是”牛眼”,意即”靶心”。穆尔丁在书中开篇就说了个小故事:所有的猎人都知道要击杀野鸭,你不可以向它所在之处开枪,而是”走先一步”,预测野鸭的飞行路径,然后往那里开枪。此说与我老曹所强调的趋势(trend)不谋而合,投资者须结合走势分析与基础分析,然后认清国际大势、经济周期、市场方向、行业盛衰,并认识自己所持有的股份,紧随趋势而行,才有机会一击即中。

“牛眼投资法”颠覆了很多传统的投资理念。例如基金投资者一般讲求”相对回报”,即赢的时候比大市整体升幅多赚一点,亏的时候只要较大市整体跌幅少输一点,也就心满意足了。穆尔丁却多番强调”绝对回报”,即无论市况顺逆,投资者都应要求真金白银的正回报(且要高于美国国库债券利率)。

他甚至狠狠批评诺贝尔奖得主马科维茨(Harry M. Markowitz)创立的现代资产组合理论不适用于个别投资者。现代资产组合理论主要倡导投资者分散投资于不同资产,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就能减低整体投资风险,但问题有三:第一,”足够”的时间可能是指数十年。例如投资者在1966年投资于美国的标准普尔500指数,他们须等上16年才有回报;计及通胀率,更须等上26年。有谁愿意看着自己亏损那么久?因此穆尔丁反对”买入后长期持有”的投资策略,并建议投资者及时止损,跟我老曹所见略同。

所谓兵贵神速,股市用兵应速战速决,有机会便全力进军,在最短时间内赚取最大理论。严格来说,牛眼投资法建议投资者挑选极具增长潜力的二线股,那么无论牛市或熊市,我们的目光都应放在未来3至6个月内。虽然我老曹说内地A股要牛30年(从2003年起计),但事实是大家都知道,太长的日子根本无人能看通。

第二,在全球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分散投资未必真的可以减低风险。大家还记得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吗?这个由一众诺贝尔经济学家成立的基金公司,以为其高杠杆投资组合已足够分散于世界各国了,也以为少量投资于俄罗斯债券市场无碍大局,但1998年长期资本管理公司倒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俄罗斯债券出事,足以牵动全球债券市场暴跌。

第三,何谓”分散投资”?就是股票、房地产、债券、外汇、黄金、商品什么都买吗?难道明知有关市场将步入熊市,也要投资下去?就股票市场而言,是否连ST股都要买一点?盲目的”分散投资”,其实就是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做足功课,”忍、准、狠”

我老曹将穆尔丁提出的”牛眼投资法”,结合自己的经验和趋势投资的理念,再融会贯通,成为了曹氏独门的”牛眼投资法”。过去数年,此投资策略的成绩不俗,大部分选股的回报皆逾倍。

运用牛眼投资法,第一步是以创业投资资本家的态度来投资(invest like a venture capitalist):不怕高风险,只追求三位数以上(即100%或以上)的回报。例如经营实时通讯软件业务的腾讯(00700.HK),在2004年上市首日的收市价才4.38港元,到2009年8月中已经升至117.5港元;如能识之于微时,回报惊人。投资者专攻二线股份之余,应事前做足数据搜集工夫,找出进入起飞期的行业、别具创意和革新精神的企业,纯利大幅增长又或是开始转亏为盈的公司,绝不能等到人人叫好之时才跟随入市。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Early bird catches the worms),只要找出正确的投资领域,其他一切便变得简单容易了。例如2002年起资源行业看俏,投资者无论购买黄金股抑或资源股,都一定赚钱,分别只是赚多赚少的问题。另一典型例子就是苹果(APPL. NASDAQ),该公司在20世纪90年代没有什么作为,但自推出iPod再下一城推出iPhone后,股价即由5美元升至高见200美元,获利!

我老曹曾说,在经济放缓期间,二线股份表现通常较逊色,皆因其贝塔系数(Beta Coefficient,量度股份的系统性风险,反映其受大市影响的程度)甚高,即升幅或跌幅都会高于大市。加上二线股通常饱受忽略,难获大型证券行研究推介,欠缺透明度。投资者不单要做足功课,更需耐性十足,目不转睛地紧贴股份。因为二线股份有时可纹丝不动,有时出现小小利淡因素或失去增长动力,即跌至血肉模糊。不过,一旦起动,却又可一飞冲天。

事实上,10只二线股份中,可能有8只不具投资价值,问题是如何找到余下两只?怎样捕捉钟摆摆到极端,再摆回来的时刻?如何射中”牛眼”?此法甚考眼光,有时更靠点点灵感,例如广州广船(00317.HK)、第一拖拉机(00038.HK)、南方航空(01055.HK)、有利建筑(00406.HK)等股份,都曾为我老曹完成愿望。2009年的江西铜业(600362.SH)、中石油(601857.SH)、中海油(00883.HK)表现亦不俗。

时机的把握,非常重要。须知道中国经济仍是半市场经济、半计划经济,中央政策对个别行业盛衰仍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以广船(00317.HK)为例,2005年我向读者推介广船,只因当时中央政策全力支持造船业,尤其组成运油船队乃国家发展策略,造船业形势大好,广船的业务亦因而转亏为盈。推介此股之初,广船市价仅为1.42港元,至2007年10月最高升至近68.5港元,升幅逾48倍。

不同于长线投资,牛眼投资法并不建议投资者盲目地长期持有股份而不止损。眼见趋势逆转,股价从高位回落15%,便应离场自保。2007年当造船业的竞争日趋激烈,民营造船厂从南至北,从长江到珠江两岸都如雨后春笋般扩建及兴建,厂家开始割价抢生意,投资者便应留神。及至次贷危机爆发、石油需求及价格回落、经济开始衰退,航运业明显走下坡,我们更没有理由坚守下去。

散户也可跑赢大市

牛眼投资法十分强调挑选股份,但我们计较的并非股份是否物有所值,而是集中分析企业的纯利前景而决定现存的趋势能否继续下去。简单点说,投资者应考虑以下问题:该股在未来一年纯利能否上升25%或以上?该公司有没有新产品或新服务,以支持未来纯利上升?该股股价是否较最低价上升25%或以上?该公司在行业中是否属龙头股、牵头羊?整体后市如何?

能承受一定风险、对个别股票有深入了解的投资者,一定会爱上牛眼投资法。不过,许多分析员对之却甚为抗拒。他们认为普通散户,怎可能跑赢大市?事实上,是可以的。我老曹的实践经验,已是明证。

每年都有不少股份跑赢大市,而较少理会指数的高低。因为当上证综合指数于千余点时,有不少股份价格偏高;到上证综合指数升至6 000点,一样有不少股份偏低。

今日的蓝筹股,过去都由二线股开始。例如1986年3月上市的微软(MSFT. NASDAQ),当年市值仅5.19亿美元,其后以每年增长逾30%的速度成长,今天市值逾2 000亿美元。雅虎(YHOO. NASDAQ)于1996年上市时,市值只有3.34亿美元,今天市值升至200亿美元,年增长率更达37%:星巴克(SBUX. NASDAQ)在1992年上市时,市值2.16亿美元,今天市值亦高达210亿美元了。

香港的成功例子则有利丰(00494.HK)、思捷环球(00330.HK),以及一众国企、红筹股。利丰因引入全球性采购概念而成为蓝筹股;思捷环球全力拓展欧洲品牌市场,亦成就非凡。2002年以前,香港投资者轻视国企、红筹股,到2007年10月时却疯狂热捧。如投资者在国企股起步初期买入,2007年10月相信已成为小富翁了。

今天不少投资者仍较忽略内地的民营企业。正如我老曹在《论势》一书所言,民企面对的问题甚多,如生存空间狭隘、资金及人才短缺、管理水平落后、发展目标及策略不清晰等,但投资者如能从沙堆中找出金子,回报便十分可观。

《论战》连载——第五章:拨开硝烟 挥军挺进

多种信号 确认牛市

2008年12月当我开始执笔撰写简体版《论势》时,沪深A股还没有确认牛市,所以下了一个较保守的预测,说内地牛市最迟在2010年前开始。2009年4月,50天移动平均线升穿250天移动平均线(这是国际市场经常采用的牛市确认法,准确度高达63%,但各位要小心,因为还有37%出错率),已确认A股熊市已于2008年11月4日完成。

有人批评我只是随便说说,甚至有人说我忽悠内地投资者,但我个人很愿意接受挑战。不服气的话,大家尽管跟我辩论”A股牛市”的看法。

根据道氏理论(Dow Theory),熊市三期必定出现三大现象:股市指数平均市盈率(P/E)通常只有8至12倍;投资者情绪极度低落;银行减息周期已接近尾声。上述情况大部分于2008年第四季都在A股市场出现了;只有市盈率还不够低。

至于如何判断牛市一期是否已经来临,除了50天移动平均线要重回250天移动平均线以上(在美国是50天移动平均线重回200天移动平均线以上),即所谓的”黄金交叉”,250天移动平均线还必须在短期内止跌回升;也就是说,当250天移动平均线止跌回升后,才能正式确认牛市重临。

当然,技术分析还须配合基础分析,认清客观环境,否则很易堕入走势陷阱。对于同样出现50天移动平均线升穿250天移动平均线的情况,在中国A股市场我们可以确认为牛市,因为中国经济仍处上升周期;相反出现在美国股市,则可能只是熊市中的大反弹,因为金融海啸在美国发生,美国经济衰退的速度虽然减慢了,但未见好转。所以我常说技术分析最终须臣服于基础分析,这一点是很多学习走势分析者容易忽略的地方。

如果我们说沪深股市出现了全世界少有的牛市,那么这个牛市到底是真还是假的?为什么中国出现牛市,美国却没有牛市呢?因为国情不一样。

中国政府对银行的货币政策影响力相当大,当中央下令银行放宽贷款,银行便不得不从;由2008年第四季开始,我们即看到中国货币供应量急速上升。相反,美国政府却无法下达指令要银行放宽信贷,因为那是商业决定,结果政府不断向银行体系注入资金,便如泥牛入海,银行手上资产价格下跌的速度比注入资金的速度更快。

天时地利国策

除了经济发展大方向,国策对股市趋势的影响亦甚大。受惠于国策的股票,可谓时来运到,升势惊人;受制于国策的,表现则难免阴晴不定。

以煤炭产业为,国家发改委在2007年第80号报告书公布,新建或扩建的矿井规模,每年产量不得低于15万吨,并加上包括产业布局、产业准入、产业组织、产业技术、安全生产、贸易与运输、节约利用、环保、劳保等10个项目,共50条新政策。2008年起更将全国煤炭产区划分为13个产区,并重组中小型煤炭企业,整合资源,表明以后只许大型煤炭企业生存。

至于玻璃生产商,命运也大同小异,国家正全力淘汰小型的玻璃工厂。我老曹在第四章鼓励投资者在沙堆中寻找发出金光的二线股,但由于国策关系,选择工业、资源或矿业股,反而应该以大为美。

赚大钱之道并非人云亦云。留心国策变化,才容易洞悉先机。同样地,外资来华的发展空间,亦全凭中央一锤定音。

2007年10月31日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及商务部发布第57号令,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新目录主要涉及的政策包括不再鼓励外商投资传统制造业(西部除外)、内地已掌握的技术产业,以及不可再生的重要矿产资源业。言下之意,即表明中国政府已不鼓励单纯以出口导向的外商来华投资。

除此之外,中国又对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的”三高”说”不”,提倡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有关的外资项目进入。政策规定外资不得占有寿险公司一半以上的股权;证券公司的股权,外资占的比例不可超过三分之一;基金管理公司则不可超过49%。

就算是土地成片开发、高档宾馆、别墅、高档写字楼及国际会展中心建设等房地产项目,外商的参与也将受限制。至于房地产二级市场交易、房地产中介或经纪公司,亦限制外商投资。而高尔夫球场建设及经营、博彩业、武器弹药制造业,则外商完全止步。

《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实施目标,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并帮助中西部开发。有关政策进一步鼓励外商投资的,还包括我老曹看好的高新技术产业。这还不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吗?

顺应中国国策的行业新贵,还包括另类能源股。中国气象局现已完成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估,建议中央政府全力开发沿海陆上及北方两大风能资源,估计每年可生产28.6亿千瓦电力。在未来3至5年内,风力发电的生产规模,有望扩大10倍。

另一值得看好的另类能源项目是太阳能发电,相信它亦将由一个50亿美元市场,发展成一个500亿美元市场,增长潜力巨大。

顺应国策投资,有时候也不无风险。例如2008年一众改制完成的军事企业,如中国卫星、四创电子、辽通化工、北方天鸟等都磨刀霍霍,准备上市。加上《军工企业股份制改造实施暂行办法》和《中介机构参与军工企业事业单位改制上市管理暂行规定》等政策出台,开辟军事工业利用资本市场集资的途径,本应成为主流。

因为将军事企业上市集资,政府既不失控制权,又可利用自四面八方涌入的国际热钱和民间财富纳入协助军事工业发展上,协助中国开拓太空领域,可达双赢局面。不过,2008年下半年投资市场气氛急速转坏,有关计划至今仍是”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勿妄想炒金发达

不少人都视黄金为避难所,但其实投资黄金一点也不容易。10个炒金者,9个输钱。因黄金是一种”狂躁性资产”,价格往往反映恐惧与贪婪的因素在内,不是极端便宜如2001年,便是极端昂贵如1980年1月。

根据宾西法尼亚大学沃顿(Wharton)商学院教授、《投资王道》(Stocks for the Long Run)作者西格尔(Jeremy Siegel)的研究,1946年至1965年为美国经济高成长期,投资股市每年的平均回报达10%;1966年至1981年经济表现呆滞,投资股市每年的平均亏损为0.4%:1982年至2001年再次回勇,投资股市每年的平均回报重上10.5%。

黄金却刚刚相反,1946年至1965年投资黄金的每年平均亏损为2.7%;1966年至1981年每年平均回报8.8%;1982年至2001年则每年平均亏损4.8%。换言之,不同的投资项目,在不同的时段各有精彩表现。黄金有其黄金岁月,股市亦有自己的精彩时期。

过去投资黄金的最佳时期,包括1929年至1933年的经济萧条期、1971年至1980年的高通胀期,以及2001年开始的美元汇价回落期。其余日子投资黄金,回报率并不吸引人。

又例如中国人和印度人的嫁娶旺季,集中于每年的9月至11月之间,造成每年8月至10月金价上升的现象。投资者如果每年7月吸纳黄金,到9月或10月出售,那么在过去有78%机会赚钱。时机就是一切。

未来黄金能否再一次跑赢股市?后市金价如何?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可得出不同的结论。

若从金本位制来看,在美国大量印钞的环境下,每盎司黄金应值上万美元。不过,若从贵金属角度分析,以往每盎司黄金约可换取31至53盎司白银,2009年8月每盎司黄金却可换取67盎司白银。如果以白银价格为依归,则每盎司黄金最多只值750美元。

若以通胀及购买力计算,1933年12月每盎司黄金的价格为35美元,今天金价至少应值2 000美元以上。可如今不是恶性通胀的70年代,美国政府虽然未能扭转经济衰退局面,但确实稳定了通胀。

假设世界深陷严冬,经济继续衰退下去,各国政府再次抛出疯狂的刺激经济方案,估计黄金将进入牛市第三期,金价或可见1 350美元以上。当然,”情绪性” 的上升是无法预计的,如果投资市场再度恐慌起来,金价可能更高,但难以让阁下一夜暴富。我老曹看不到金价有狂升数十倍的可能性。

目前看好黄金的人太多,我老曹有点担心金价上升的日子难以长久,故主张投资者可小量购入黄金自保,但大手吸纳可免则免。黄金与金矿股有着微妙的关系,金矿股走在金价之先约2至3个月,往往金价未升,金矿股先升;金价未跌,金矿股先跌。入市前,投资者宜参考金矿股的走势。

《论战》连载——第六章:展望前景 充分备战

投资亮点 还看中国

《论势》和《论战》两本书背后有一个重要的假设﹕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模式和香港过去的情况相似。香港完成30年工业发展期(1951年至1981年),经过3年调整后,由1984年7月起又进入长达23年的经济繁荣期。香港房地产市场的黄金30年,由1967年起步,至1997年完成;金融业黄金30年,由1976年起步,至2007年10月结束。

如果我们将上述的情况,套用在中国的未来经济发展上,也就是说从2009年到2025年这段日子里,中国无论在房地产或股市的大势是向上的。

对一般投资者而言,我们最需要掌握的是”势”。因为股价65%的升降由大趋势决定,而”中国雄起”这一大趋势,是全球所有投资者都不能忽视的。投资者如何把握大趋势?我们须眼、耳、口、鼻并用,平日多看、多听,多跟有分析能力的人讨论,甚至用鼻子去嗅。有些人有”市场鼻”(market nose),可嗅到大市快将上升或回落的气息。积累一定经验后,便能产生”市场触觉”,掌握大势。

另外,我们还要灵活掌握和运用投资策略,并严守纪律。由理性主宰一切,不感情用事。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段,应运用不同的投资策略,如第四章讲述的”牛眼投资法”便特别适合有勇有谋的投资者。我们还讲求精明选股,即管理层是否精明?是以小股东利益为大前提,还是剥削小股东、只顾中饱私囊?企业的长远发展,由管理层的态度决定。

渊博的知识,不是投资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各位大可看看哪个经济系或金融系博士,能在投资或生意上赚大钱?同样道理,本人纵横股坛逾40年仍未见过任何一位”走势大师”能赚大钱。

在香港拥有10亿港元以上财富的,都是对”时势”把握得很准确、在投资上攻守有据,以及能控制自己不感情用事的人。这班亿万富翁身边的员工可能拥有博士学位,但富翁本身却没有(由大学颁赠的荣誉博士例外)。证明念完博士者只宜做行政总裁,不宜当老板。

后记 机关算不尽

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每一场战役过后,我们眼中只见成功者,而看不到每一个成功者背后,都有成千上万的失败者。

我老曹希望各位阅毕《论战》后,不要就此天真地以为自己天下无敌,也不要以为自己已经晋升将军之位,而是要学晓”胜莫骄,败勿馁”。

今天我老曹可以在此跟各位先论”势”,后论”战”,只因过去40年总算够幸运,能够一次又一次成功过关。惟在整个过程中,我相信失败者其实多不胜数。

须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三国时代,赤壁之战若不起东风,孙刘如何破我曹氏家族的百万大军,其后天下又怎会尽归司马氏?不怕你机关算尽,千算万算,也及不上苍天一算。

曹仁超给女儿的信

亲爱的女儿:

2008年真是不平常的一年,美国次贷风暴演变成全球性金融海啸;中国5.12四川大地震,多少孩子就此结束一生。金融海啸让不少人失去家财,甚至面临失业、破产威胁;四川大地震,更令人深深感受到生命的脆弱。

灾难后,人们将重新思考在天灾人祸中,自己的生命有如一根稻草般无助及无奈。大灾难过后,人们亦自然会反思,到底财富是什么?生命是什么?有人感叹生命无常,认为在动荡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只是过客;不如今朝有酒今朝醉,无须想得太多。也有人认为,一生财富损失如此大,甚至一无所有,生命有如原野中一根小草;凡事皆向负面想,从此一直消沉下去。

不快乐的童年,加上刚出社会做事就连连遇到挫折,我早已养成事前计划要周详,以及事后可能面对最差结果的心态;即英语所谓:Hope for the best, prepare for the worst。

这样的心态,让我在2008年面对金融海啸时,投资亏损额只占总资产的20%左右,较大部分投资者为少。事实上,2009年上半年我已赚回当时亏损额了。你说既然我的损失较别人少,便应向社会上其他不幸者伸出更大的援手,故2009年起我已加紧投入慈善工作。

有”完人”,包括你在内,你不也时常发发”小姐脾气”,对吗?两人相处之道,请欣赏对方优点,包容对方缺点,欣赏对方为你所做的一切。人生的路虽艰辛难行,只要有爱心和信心,一生仍能充满喜悦与欢乐。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你在尊敬父母的同时,有没有尊敬其他较你年长的人?当你享受父母的爱时,同时亦应惠及其他小孩子。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当年你曾祖父的千万元家财化为乌有,我也曾两次面对一无所有的困境。过去你曾祖父的经历与父亲40年的投资经历,已一再证明财富的来去匆匆、得失无常,完全不可靠。只有爱心和信心,才是永恒。

请不要因为日后贫穷而动摇你的爱心和信心,更不要因为富贵而变得骄傲,看不起别人。金融海啸或许改变了不少香港家庭的财政状况,但改变不了人与人之间的那份信心和关怀。只有爱心和信心,才可长伴一生。

《论势》连载——前言:我的趁势创富路

“一世好运!”曾有好友以四字赠予本人。我完全同意他的说法,虽然自小家贫,但我一生的确颇”好运”。而且我坚信,只要肯努力,好运自然来。

工字不出头

开始打工时,前辈已跟我老曹说”工字不出头”,于是我1969年开始学习投资。事实证明这个说法完全没错。到了今日,我老曹的财富85%来自投资回报,只有15%来自40年薪金减去每年开支而存下来的资金。

当年为了筹集资金投资,加上要花钱”拍拖”,我不但投稿到报社赚取稿费,还在每天3点半香港股市收市后,到股票公司隔壁的洋行打英文信,再到旺角教书,晚上替人补习英文。因为投稿到《明报晚报》(已停刊)获得刊登,认识了当时任职编辑的林山木兄,不但令我半生与报业结下不解之缘,同时更有机会投资《信报》再赚一笔。

1969年我用5 000港元积蓄购买股票,1971年已赚得20万港元,到了1973年更变成50万港元。并非我老曹智慧特别高而是时势造英雄。1970年恒生指数由不足100点上升至1973年的1 700点,上升17倍多。

那些年间,股市风高浪急,我在1971年就因有勇无谋而得到第一个教训。当时我大概读过几本有关投资的书籍,自以为很懂投资技巧,便借贷炒股,结果1971年恒生指数在3个月内由406点跌至278点,跌幅达31.5%。本来只是小数目,但因为自己借贷,加上不懂得止损之道,1971年初赚得的20万港元,最后只余7 000港元。

之后我痛下苦功,一口气啃下很多本有关投资的书籍,拿着剩下的7 000港元,誓要从头再起。到1973年1月,我老曹感到股市已升至疯狂的地步,极不合理,于是便卖掉手上所有股票,套现逾50多万港元。我当时也曾向自己任职的股票公司老板发出忠告,提醒他小心。但1973年1月至3月,股市再由1 200点升到1 700点,老板认为本人危言耸听,在意见分歧之下,竟嘱咐别人接替我的工作。

事业上既然被投闲置散,我又不准备入市炒股,见有大量空闲时间,想想倒不如结婚好了。我花掉10万港元举行婚礼,再用15万港元置业,又与太太到菲律宾度蜜月。

那次蜜月旅行,是我老曹第一次坐飞机,现在回想起来实在很好笑。我带着一部名牌相机、一部8厘米摄影机(重量不轻)、3套新西装、20卷彩色胶卷(当年香港仍没有彩色冲印服务,回港后要寄回日本冲晒),到马尼拉入住半岛酒店,穿西装游百胜滩,出尽洋相还热得长痱子;再加上背着10多斤重的摄影器材跑来跑去,样子实在古怪。今天已不敢再拿出当年照片给人家看。

其实我老曹根本不喜欢摄影,当年为什么这样做?目的只为告诉全世界:我赚了几十万港元,可以”豪”得起!同样的,今天我老曹遇见一下子赚了几百万港元的年轻人,自以为了不起就胡言乱语,便想起当年自己的怪异行径而失笑。

那一年,林山木兄离开《明报》,邀请我老曹为他创办的《信报》效力。当时我心想:如果继续为《明报》撰稿写文,数十年后我能做到什么位置?如果转投《信报》当开荒牛,数十年后又会怎样?当年《明报》职工已有数百人,数十年后不论公司规模如何,在公司内我可能仍然排名数百;而当年《信报》只有10人左右,数十年后若公司能大规模扩展,在数百人当中,我至少也能排名第十。于是我就决定加入《信报》,后来更投资10万港元入股–这跟我一直鼓吹选股要发掘优质的二线股,实为同一道理。

三十岁前发达 家门不幸

避过1973年股灾,我老曹自以为是投资天才,在股市中可以跑赢其它所有投资者。到1974年7月,恒生指数已由1 774点跌至478点,跌幅达73%,应该入市了吧!当时我选中和记企业(已除牌,即今和记黄埔〔00013.HK〕的前身),从每股8港元开始一直买至每股1港元。结果1974年12月恒指跌至150点时,自己的50万港元投资,市值变成只有10万港元。

今天回想起来,那是自己另一次”好运”。我现在很感谢和记企业,让我在30岁前上了关于投资的宝贵一课。不但知道股市专门收拾自以为是的人,更醒悟到自己的投资知识非常不够,从此学会一句”止损不止赚”,一生受用。那次总结到的经验是:30岁前发达,家门不幸!一生如果总要经历一次挫败,我认为愈年轻愈好。因为年轻时输掉大部分财产,日后仍有很多时间将它赚回来。

屋漏偏逢连夜雨。1974年投资失利,同时我又遭任职的投资公司遣散,困窘之下,差点儿便想自杀。痛定思痛,我决定全身心投入《信报》。1975年我发誓,在自己有生之年,不容许同类事件(因股灾而令投资大幅亏损)再次出现。”止损不止赚”,至今逾30年,我总算平平安安。每次股灾来临时,我老曹都因行使止损的策略,而巧妙地避过一劫。

40年来我老曹读过有关投资的书不少,才知道自己的投资技巧原来很幼稚,深深明白”学然后知不足”的真谛。1981年至1982年的熊市,我老曹投资一样略有损失,但因为及时止损,故已无须惊惶。

到1982年股市低点,我老曹因此有资金大举入市。我学会保存30%现金、只动用手上资金70%的做法,当年投资了约60万港元,直到1997年,这15年所赚的回报,只能说一句:跑赢恒生指数(恒指从1983年至1997年上升23倍)。

1990年我第一次进军海外,动用28万加元在加拿大购入一个住宅物业;至2004年以接近平手的价钱售出,没有赚钱。

1994年我又转到伦敦置业,连续3年共购入10个物业。逐步将股市赚回来的资金中的50%转移到海外,以防万一,成为本人另一次”好运”。这使我不但巧妙避过1997年8月亚洲金融风暴下的香港股市、楼价大幅下跌,更捕捉到英国物业过去10年超过1倍的升幅,英镑对港元的汇率更由10.8升至16。这也令我的个人财富又再翻了一番。

我的趁势创富路再次证明”三分努力,七分天意”。2005年至2008年,我分阶段卖出英国物业。2008年9月3日我终于卖出了最后一间,平均卖出价均高于买入价1倍。由于当年首期只须支付楼价的20%,600万港元的投资收回近3 000万港元。换句话说,10年回报超过4倍。可惜其后英镑在3个月内下跌三分之一,3 000万港元变成2 000万港元,实际获利2.5倍。

要与群众”对着干”

趁势其中一个要诀,是要留意大环境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影响香港最大的一个因素,是香港政府制定了每年限卖土地50公顷的规定。当年我老曹在专栏中大力鼓励读者投资地产股或房地产市场,自己也积极买入地产股并持有两个住宅单位。1997年7月”卖地限制”取消,取而代之的是”每年供应85 000个住宅”的房屋政策(以往每年供应平均不多于30 000个)。供应突然增加,此时不卖更待何时?

不过,趁势并不只是跟着群众的趋势而行,有很多时侯也要与群众对着干,因为群众在市场拐点出现时,判断往往是错的!例如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受恐怖袭击,人心惶惶,但纯粹就投资角度来说,却是入市时机!

任何事物盛极必衰,否极泰来,在本人眼中投资只有时机(timing),没有错对!最近十多年,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是,1967年至1997年香港经济已经经历了30年的高速增长,下一步会怎样发展?

我老曹做过研究,任何大城市的房地产市场由最低点至最高点的上升周期,通常是24至27年。东京、伦敦、纽约都是这样。我老曹算过,从1967年开始,香港楼市上升近30年,1997年香港楼市正处在最后红火的时候,加上那时卖地限制快要取消,于是我决定将手上物业和地产股一起卖出。楼市果然在1997年底开始大跌。(其实香港楼市整个上升周期达30年,已经比世界其他大城市长。)

近年我投资的另一得意杰作,是在2000年起大量买入黄金接近1 000两,到2006年年中开始卖出。至2008年卖光所有黄金后,我获利超过一倍。其实,成败得失主要由三大因素决定:对时机的把握,严选投资的对象和地方。2003年下半年开始,我老曹转向投资国企股,2007年卖出,回报率也不俗。

《论势》连载——第一章:势之为重

致富之道,一字记之曰:”势”。

论势古已有之,并非什么新发明或现代化事物,中国的太极阴阳、西方的经济时钟和周期理论,都离不开盛极而衰、衰极而盛的道理。

所谓”五百年河东,五百年河西”,西方经济由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开始,到20世纪初由美国接力,进入21世纪后已开始走向下坡;蛰伏五百年的东方则伺机崛起。

强弱势 回报差别大

毋庸置疑,21世纪是属于中国的。不过,就算认定中国崛起,投资者还须了解经济发展的周期。中国改革开放30年,已经基本完成了从农村经济走向工业经济的转型。同样的事情,在英国用了120年,美国用了60年,日本用了45年。

下一步,中国经济要从劳动力密集型经济过渡至资本密集型经济。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转变,当低成本的优势慢慢消失,廉价出口产品的时代已成过去时,便要向资本出口和技术密集型出口进发,再转而以内需推动经济向上。一旦经济转型成功,中国将进入另一次长达60年的繁荣期。

除了经济发展周期,投资市场包括股市、债市、汇市、金市、楼市、油市,以及商品市场,都有各自的盛衰循环。譬如说,1929年至1933年全球经历大萧条,投资黄金乃上上之选;1971年美元放弃金本位,引发20世纪70年代高通胀期,金价也随即由每盎司42美元上升至1980年1月每盎司850美元;2001年至2008年美元汇价回落,投资黄金回报也相当不俗。然而,在其余日子购买黄金,回报并不吸引人。

一个股市循环周期大约维时9年到11年。这次繁荣期由2002年10月起步(香港因受”非典”影响,到2003年4月才起步),由低点升至高点,最顶峰的位置可在4.5年至6年之间任何一点出现。如高潮在4.5年内出现,代表未来下跌时间也需4.5年左右;如上升时间共6年,未来下跌时间则只有3年。此乃最简单的”势”,用太极图说明,就是阴盛阳衰,阳盛阴衰,循环不息。

再来说说行业趋势。例如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股票的牛市由科技股带动,2003年美股牛市则由商品价格上升引发;反之,2008年金融业饱受苦难,随着失业率上升、百姓开支紧缩,美国经济已正式进入下跌周期。

选择强势行业还是弱势行业,回报差别可以很大。例如,于2007年1月买入受惠于国内工程不绝的建筑股,至2007年10月的股市高峰,22只在上海上市的建筑股,总市值由562亿元人民币升至1 551亿元人民币,涨幅达176%。同期参与中国股市,如不幸买入饱受冷落的传播及文化产业股份,则回报不大。8只在上海上市的传播及文化产业股,总市值仅由436亿元人民币升至568亿元人民币,涨幅便只有30%了。

别迷信巴菲特

2007年10月之前,受巴菲特的影响,全人类都认为价值投资法乃致富之道,而忘记中国人常说的”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

价值投资法之所以闻名于世,是因为”证券分析之父”本杰明o格拉厄姆(Benjamin Graham ) 于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价值投资法之时,有一名学生名叫巴菲特即今日世界首富之一。巴菲特的成功,是价值投资法闻名于世的主要原因。

巴菲特在1974年至1984年间,大量收集美国廉价股票,然后搭乘美国最后一班”繁荣号顺风车”,随着美国的超级大牛市于1982年起步、科技及经济起飞,其投资表现自然出色。但2007年10月美股大牛市结束后,整个趋势逆转,2008年巴菲特不是一样损失很大吗?

他持有的富国银行(Wells Fargo)股票,股价由2008年9月底的37.53美元,跌至2009年2月中旬的15.87美元,失去57亿美元市值;其持有的美国运通(American Express)股票由35.43美元跌至16美元;可口可乐(Coca-Cola)股票由52.88美元回落到42.2美元,这还未计算卡夫食品(Kraft Foods)、美国星座能源集团(Constellation Energy Group)、通用电气(GE)等弱势股带给巴菲特的投资损失。

巴菲特旗下的投资旗舰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erkshire Hathaway,以下简称巴郡),2008年全年盈利倒退62.2%,不足50亿美元,为44年来最差业绩。而在2009年1月,巴郡的投资组合在1个月内再减少14%,而同期的标准普尔五百指数仅跌8%。这一切使得巴郡股价跌至2009年3月每股86 250美元(2007年年底市值为144 000美元)。

当美国楼市泡沫爆破,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的市值在14个月内蒸发数千亿美元,然后金融海啸席卷而来。连美国政府也未能力挽狂澜。任凭巴菲特如何运用价值投资法严格挑选股票,但过分侧重投资于金融股的巴郡也无法逃脱亏损的命运。正如油价涨至每桶147美元高位后,尽管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多次宣布减产,油价依然一泻千里,至2008年12月纽约原油期货价格更跌穿每桶35美元后才开始回升。

市场力量便是如此﹕顺势者昌、逆势者亡。即使巴菲特亦然。投资者与其自恃才智过人,不如追随趋势,看看哪个国家经济在冒升、资金在流向哪个市场、哪个行业在兴起。只要掌握到任何一个市场大趋势,都可带来惊人的回报。

2009年是否是投资中国A股的最佳年份,本人不知道,但广东人说”淡市不出三年”。A股从2007年10月开始回落,下一个牛市应在2010年10月前出现,确实是哪一天倒不清楚。或迟或早,中国A股将进入长达30年的牛市,情况有如1975年至2007年香港恒生指数升幅达200倍。即在2009年或2010年每1万元人民币的投资,会在30年后变成200万元!这也是本人选择在2009年回内地出版《论势》这本书的理由。希望30年后中国人会记得今年本人所言!

价值难定 趋势易明

你也许会问,投资为什么首重趋势而不是价值?那我老曹先问你,什么是价值?

中移动(00941.HK)的股票现在值多少钱?2009年2月17日,H股收市价为70.6港元(约折合62.3元人民币)。如果有一天中央政府忽然说﹕”3G别搞了。”它还值多少钱?

我再问你,平安保险(601318.SH)值多少钱?2007年3月上市时,其招股价为33.8元人民币。2007年11月,平保公布收购金融服务公司富通集团(Fortis)4.18%股权,当时股价站稳在百元以上。再看看现在平安价值多少?对不起,股价不仅被打回原形,脸上还多了一众股民的唾沫星子。

价值每天都在变:昨天是这样,明天是那样,后天却又变了样。

再举一个例子,我爷爷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把香港的钱都带到上海买房子,这所房子值多少钱?到1950年,我的爷爷想不要这所房子也来不及了。现在呢?这所房子已被政府拆迁,同类型的房子你今天在上海花1000万元人民币都买不回来!什么是价值?环境不同,价值便改变。

我们《信报》的办公室位于香港北角,1997年时楼价高达每平方米10万港元;2003年非典型肺炎肆虐,楼价一下子就跌至每平方米3万港元的谷底。现在楼价每平方米约7万港元。哪个价格才是对?价值无绝对,每天都在变。

真正的价值投资,投资者是做不到的,因为价值难以判断。何谓昂贵,何谓便宜? 此一时、彼一时也。当一个人多日没饭吃时,他可能愿意倾家荡产,以求换得活命的机会。在不同时期,投资者对”价值”的看法每每不同。

《论势》连载——第二章:势在东方

欲投资成功,应先学习拓宽自己的眼界,要用无国界的地球人角度观察世界:美国衰落、日出东方、”金砖四国”以及其它蓬勃发展的新兴经济体系的崛起,都对我们的投资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G20取代G8

美国金融系统已破烂不堪,必须重建才可重获世人信任,为此美国总统布什邀请了代表全球GDP90%的20个国家首脑,包括10个新兴经济国家,出席2008年11月15日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二十国集团(G20)峰会。

所谓的G20峰会,其实是一个国际经济合作论坛,让各成员国就经济、货币等问题进行非正式对话。而所谓G20国家,其实是加入发展中国家后的统称,包括中国、印度、南非、巴西、阿根廷等。G20峰会出席国家的数目其实不止20个。

有人形容这次G20峰会为”21世纪的布雷顿森林会议”。1944年的那次布雷顿森林会议,与会的结盟国家多达44个。当时各国共同制定了740条规则,以阻止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大萧条在其他国家出现,并决定每盎司黄金兑换35美元,再将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有关协议在1971年被美国单方面废除,让世界进入浮动汇率时代,引发1971年至2007年的全球性通胀);1944年底组成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即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

这次G20峰会,是富有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首次平起平坐,共商对策,旨在重建世界经济秩序,防止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重临,同时也象征美国雄霸全球6 0多年时代的结束。世界将由单边主义走向多边主义,其中三大势力为美国、欧洲和新兴经济国家(以中国为代表),以重新制定世界未来金融制度。

经济主宰国际话语权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G20峰会上提出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四项原则–均衡性、渐进性、实效性和全面性,渐成主流意见,这绝非偶然。

美国政府由1990年开始放松对金融业的监管,欧洲方面本来一直不同意。奈何当年欧洲央行尚未成立,在国际事务方面欧洲各国多年来都唯美国马首是瞻,最后欧洲不止放宽监管,甚至到了不监管的地步(例如对抵押债务债券市场的发展便完全没有监管),致使今天欧洲的金融问题较美国更为严重。

G20峰会正挑战八国集团(G8)的权威性。所谓G8,其实是当今世界八大工业领袖国的联盟组织。八国是指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日本和俄罗斯(原来为G7,俄罗斯于1997年才被纳入为成员国,但由于其经济不算发达,故在经济部长级会议上不是与会成员)。

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崛起,使其在世界事务上有更大的话语权,结束了过去由G8左右世界经济大局的时代。G8未来将由G20取代。虽然在这次金融海啸中,新兴市场国家所遭受的打击比G8国家大,但由于中国和日本同属外汇储备充足的国家,在开放市场方面可担当更重要的角色,而非一味强调加强出口,因此有助于国际贸易平衡。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08年11月6日把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下调至2.2%;世界银行在2008年11月11日又把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由3%降为1%,但只要中日两国人民加强消费、减少储蓄,或可防止全球经济增长率在2009年大幅下滑而陷入萧条。

人民币国际化

除了争取国际话语权,中国政府更致力将人民币”国际化”。2009年3月30日,中国与阿根廷达成协议,日后双方的贸易可以人民币结算,此乃继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及白俄罗斯后第五个国家同意以人民币结算。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甚至建议成立一个”超主权储备货币”,变相在国际舞台上挑战美元地位。

在国际金融界,自世界银行聘请林毅夫当首席经济学家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将邀请另一位中国人出任首席经济学家,令中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上影响力日渐上升。估计到了2017年,天下将出现美元区、欧元区及人民币区的三分局面。(当然,美国政府不会轻易让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故在互动及整合的过程中,将继续引发国际金融动荡。)

事实上,截至2009年1月,全球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共损失80万亿至100万亿美元市值,造成未来3至5年内全球金融体内流动性严重失衡。如果人民币能迅速登上国际货币舞台,开放”资本项目”结售汇管制、达成大型货币互换协议(例如以人民币发行国际债券、作为外国央行储备货币等),便正好让美国有时间修补自身经济,也符合世界上大多数人的利益。

在欧美自顾不暇之时,中国政府近日提出将上海发展为国际金融中心,以”风险可控、成本可算、信息充分披露”为原则,改造原有的金融秩序,建立全新金融体系和融资平台。此举可令上海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以抗衡西方经济过往脱离实体、强调虚拟经济所带来的灾难。

《论势》连载——第三章:纵观中国大时势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所带来的高速增长,成果已在2008年8月北京奥运会上向全球展示。欢腾过后,中国将要面对经济转型问题,着手改革股市、改善教育和社会福利,让中产阶层冒起,则国富且民富的日子在望。

A股稳定 还需时日

过去是历史,将来是未知;人只能改变未来,却无法改写历史。思想如流水,混浊之时往往看不清,只有平静下来才清澈。让我们回顾一下中国股市的历史,以使我们对中国股市的未来有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

1986年10月14日,邓小平赠送了一张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给前来访华的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首次向世界发出明确的信号:中国要发展股份制度。1990年1 2月1日,深沪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1992年,中国证监会宣布成立,由刘鸿儒出任第一届主席;1993年,证券法和公司法出台,中国证券交易自此有了雏形。

中国证券市场在一片争论中,由最初”暗箱操作”,然后”坚决地试”,到现在实行监管,已走过19年寒暑。未来将如何?所谓”开弓没有回头箭”,只有往前看,是好是坏都已无法回头,只有继续走着瞧。

2008年内地A股在风风雨雨中度过。很多人将股市下跌的责任推到”大小非”解禁身上,事实果真如此?所谓”大小非”,其实是2005年股改后的产物,股改把原先不能自由买卖的非流通股转为可在交易所买卖的流通股。”大非”是持股高于5%的非流通股;”小非”是持股低于5%的非流通股。

“大小非”于2008年至2010年陆续解禁,而2009和2010年更是解禁高峰期,令流通股供应量倍升,造成股市动荡。譬如说,中化国际(600500.SH)于2008年8月12日公布7.4亿股限售股全流通,消息一出,该股一度跌至停板。

为了减慢”大小非”流通股流入市场速度,政府也限制”大小非”流通股每月抛售不得超过1%。另外,部分上市公司大股东也自愿承诺将可以解禁的股份继续锁定两年,但凡此种其实只是将压力再延长两年。以浙富股份(002266.SZ)为例,现在该股的流通股只有2 864万股;2009年8月浙富将有4 604万股上市,到2011年有6 135万股。

大小非”只是导火线

投资者须明白,A股跌市实际非关”大小非”。过去因大小非流通股不可在市场流通而造成股价偏高,尤其2007年10月的高价反映的并非公司实际价值,而是反映股市供求失衡、流通量不足的情况。”大小非”解禁虽改变供求关系,引发抛售,但真正理由却是因为企业纯利增长率放缓。

其实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在GDP维持30年左右高增长后,都必然会出现GDP由高增长转向低增长;由资本积累转向扩大消费,令股市由高市盈(因资本大量积累结果)走向低市盈(进入扩大消费期)。再加上外围的金融海啸冲击,以及企业发展前景尚未明朗,股价自然大幅回落。

中国股市由”大小非”流通走向全流通市场,是变身为成熟市场前期的阵痛。巨量的”大小非”流通股有如堰塞湖一样,随时有可能冲垮所有金融资本防堤的风险。透过有秩序的疏导,日后便不再是威胁。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只要能解决”大小非”的问题,中国股市便可考虑向海外市场开放而不会产生堰塞湖现象,最终令A股与国际股市接轨,结束过去的高市盈率时代。

再进一步讨论,中国股市发展不够灵活完善,体系非常单一,例如不容许”抛空”、缺乏风险管理,对冲工具、股指期货等仍是”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很容易出现系统性风险(例如狂升或暴跌)。

而且内地投资者表现不够成熟,2007年初遇跌市时还携手高歌﹕”死了都不卖,不给我翻倍不痛快,我们散户只有这样才不被打败”,甚至大手接货。今天付出沉重代价后,他们应当明白到股市有牛熊之分。一旦熊市形成,应以保存购买力为主。

股民成熟须付代价

面对金融海啸,中国政府推出4万亿元人民币的刺激经济方案;面对股市急挫,却任由A股跌至合理水平,实在是明智之举。由于中国股市杠杆投资操作不算多,私人投资者也很少借钱,甚至大企业也未必需要在股市筹集资金。因此,除了少数投机买股的人士损失惨重之外,对整个社会的冲击实际不大。

不轻易救市在某种程度上约束了上市公司肆无忌惮的圈钱行为,也可藉以向不负责任的上市公司说”不”,间接增加中国证监会的稽查力量,让防止内幕交易成为主流,以及解决”大小非”减持压力。反正限售股与流通股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价的问题,早晚都要解决,痛痛快快让市场跌一次,或许正好能解决问题。同时,中国股市既然要走向市场化,投资者也要面对现实。经历熊市洗礼,可迫使他们变得成熟。

2009年上半年,A股上市公司的业绩应不比2008年同期,例如电力、钢铁、航空、化工、地产、纺织等股份盈利可能下降。我老曹相信,A股指数还需要一段日子才能稳定下来。

《论势》连载——第四章:行业随势起伏

 

股市七上八落,投资者心情也随之起起伏伏。如果某只股份的跌幅一直高于大市,而阁下一直持有,证明你非精明的投资者。例如2000年起科网股全面崩溃,但阁下仍对之不离不弃,便应该好好自我检讨。又如2008年起,阁下一直持有汇丰银行(00005.HK),情况也一样。

如今股市进入精耕细研期,买入强势股、卖出弱势股乃普通常识。由于各行业都有自身的兴衰起伏,故分析个别股份发展才是正道。

不要老说”没有机会”,机会要自己去找,不会从天而降。

火热概念 赚钱亮点

中国曾经是一个全球最繁荣、最富强的国家,于西方工业革命开始后才慢慢落后。

我们常言中国地大物博,其实中国除了人多、煤炭多之外,石油、天然气、铁矿石、铜及铝等重要矿产资源并不丰富,极度依赖进口,令国际间大部分基本原材料价格获得支持。获得支持并不是说这些原材料的价格不会下跌,而是当其价格跌至”不合理”(低于开采成本)的水平时,中国的需求可带动其价格回升。

譬如说,中国为减轻手上美元的购买力损失,正大量购买”硬”资产,包括矿藏及石油资源,令近几个月铜价、油价大幅回升。资源股成为今年股市少数亮点之一。值得注意的是,1929年至1932年玉米价格回落80%后,到1937年玉米价格比1929年的最高点还要高出20%;1932年至1937年,玉米价格的累计升幅达5倍。上述情况会否发生在今后资源股身上?

国际油价从历史高位147美元一直暴跌至每桶35美元左右,但2008年底至2009年3月已迅速反弹(短期美元汇价下跌令原材料价上升),如能企稳50美元一桶之上,2009年底上有望回升至60美元。从油价回升角度来看,中石油(601857.SH)等石油股份是否有吸纳价值?

石油处于低价,正是中国增强能源来源的上好时机。中国政府宣布为海外石油投资企业提供19 500亿美元低息贷款,估计2011年以前,不少国外的石油公司将成为中国石油巨头的收购对象。勘探方面,估计未来3年中国可觅得新原油储备7亿吨、天然气10.2万立方米。另新建年产量4.4亿吨的炼油设施(现每年产量3.95亿吨),在青岛、宁波、唐山、珠海等地加建天然气入口港,并加速炼油方面的投资。上述方案为投资界提供不少赚钱机会。换言之,这次西方的次贷”危”机,对中国却是”机”会。

新兴能源 大有可为

虽然油价现处低价,但中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格局不变,使新兴能源业仍大有可为。

再深入一点看,全球并非缺乏能源,而是缺乏清洁的能源。如长期依赖以煤发电,将出现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如煤变油的技术能够有所突破并正式投产,中国煤存量可应付100年的能源需要,世界便不会有能源危机这回事。

进入21世纪,人类已知道矿物能源不但污染地球,而且并非取之不尽。未来人类的重要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再生能源等,具有远见的中国政府也因而大力支持新兴能源产业。

以生物再生能源为例,中国政府为避免刺激粮食价格上升而影响民生,故向来反对使用玉米、小麦等生产乙醇,而鼓励使用非粮食原料如木薯、甜高粱、禾秆等来生产能源,并提供优惠政策及财政补贴。

政府也大力支持发展风力发电,中国自1996年起在蒙古草原上建成百多台风力发电机,每年可产1.3亿度电,足够供应30万人一年的用电量。不过,中国风力发电的成本价为每度0.42元人民币,没有什么利润空间,但如日后成本下降、电价上升,或获国家在税收、信贷、投资、补贴及奖励等方面的扶持,便能继续发展下去。

投资新兴能源业,政策风险很高,是龙是蛇还看政府态度及支持力度。这是一场赌博。

原材料 否极泰来

除了石油,2009年否极泰来的行业还真不少。例如2008年铜价跌势甚猛,由2008年5月每磅4.27美元回落至11月的1.571美元,12月更跌至1.3美元,跌幅相当大。情况近似1993、1997及2001年铜价的低位,只相当于当时生产成本的75%。不过,当市场走势与你相违时,不要感到惊讶(Never be surprised when the market moves against you! )。

2009年2月中国进口铜比2008年同期上升41.5%,共入口32.93万吨未经精炼的铜制成品或半制成品(2009年1月进口量为23.27万吨、2008年12月为1.15万吨)。由此观之,中国正趁低价大量进口铜。2009年3月23日,我老曹在报章专栏诚意向读者推介江西铜业H股(00358.HK),该股即在一星期内由6.7港元最高升至9.4港元。

中国趁低吸纳原材料,从另一方面看,即代表制造业未来可免受原材料涨价的威胁。等一下,不是说中国工业正面临倒闭潮吗?是的,但倒闭的是身处恶性竞争、低档次、高污染的劣质企业。在公平竞争环境下,优胜劣汰无法避免,但当劣质企业倒闭后,生产资源将集中在生存下来、抓技改、重研发、做品牌的优质企业,让它们壮大起来,享有更大的议价能力,故反是利好因素!我老曹在2008年11月起已开始推介优质工业股。

另一些身处谷底的行业,也开始出现转机,如中国的汽车业。2009年1月是美国汽车工业的灾难月,整月的汽车销售量只有65.69万辆,比2008年1月少37%,是1980年以来最差的一个月。其中克赖斯勒(Chrysler)销售情况最惨,跌幅达54.8%。

同时间,中国却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生产国(仅次于日本)。2009年3月,中央人民政府网站发布《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全文,提出中国汽车产业在2009年至2011年八大发展目标,并加以量化﹕一、2009年汽车业销量力争1 000万辆,保持年增长率10%;二、取消限购汽车不合理规定;三、结构得到优化,1.5升以下排量家用车占市场40%以上份额;四、通过兼并重组,形成2至3家产销规模超过200万辆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4至5家产销规模超过100万辆的汽车企业集团;五、自主品牌汽车占市场份额40%以上等。

成败全看中国汽车业未来能否抓住”此消彼长”的机会,为中国制造的汽车打开出口市场。

《论势》连载——第五章:留意形势 定买卖策略

作为精明的投资者,我们首要项目是捕捉大趋势,即所谓”有智慧不如趁势”。至于中期趋势,可利走势工具协助走位,须明白形势不利自己时要忍、形势有利自己时要狠、看事物要准。而炒短线者,则必须先学会评估风险与回报之间的关系、深入研究摆动指数,才能掌握股市一涨一落的韵律。

投资最好分三路进军,利用循环周期、趋势及摆动指数,制定长、中、短期策略。”策之而知得失之计”,做到进退有据,才可决胜千里。

滚雪球不合时宜

《易经》有云”亢龙有悔”,充分反映中国人的智慧。现实世界中任何事物不会永远向上,而是盛衰循环。

回想2001年1月时,摩根士丹利两位著名分析员认为,美国在线(AOL)收购时代华纳后,股价估计可升50%至75美元。事实却是到了2007年8月,时代华纳的股价只剩下18美元。

美国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MBA)或注册金融分析师(CFA)的训练,只教学生以过去推算未来,却没有告诉他们未来不一定是现在的延续。我老曹不是苛责分析员,因为根据当年175项数据显示,这次合并应该是会成功的,但问题是利用100项假设去寻求一个长远方向,命中率可能比导弹击中目标的机会更小。

买入后持有与分散投资,是大部分所谓投资专家授之予投资者的方法。这些方法自2007年11月起皆遭遇滑铁卢。我老曹主张”势”,无论买股、买债、买贵金属或房地产,一切都要依市场形势来做决定。2001年买黄金,2008年3月离场;2003年第二季度开始进军港股,2007年10月大撤退;1995年至1997年投资伦敦物业,2006年至2008年大撤退,一切均以趋势为依据。

投资有如上战场打仗,必须攻守有据。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刘备与孙权连手,以寡敌众,打败我老曹的老祖宗曹操,便是周瑜和孔明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人和三大有利形势,打败拥有数十万军队的曹操。因此说,战争成败不在人多而在策略运用,投资成败不在钱多而在乎攻守有据。

在牛市中不少人都自以为是投资天才,但刹那光辉不代表永恒,一旦转为熊市,便满街都是眼镜碎。而在盘整市中,大部分投资者往往在接近高点时才大量入市,接近低点时却出货,做错大部分买卖决定。

真正能长期跑赢大市者寥寥可数,就连投资天才巴菲特,成功将1963年的1万美元变成今日数千万美元,都是全靠长期持有优质股并乘上1982至2007年美股超级大牛市快车。过去股市是价值投资法的天堂(value way to riches),但2008年起的巴郡也遭遇损失。这究竟代表今天的优质股份愈来愈少,还是现在并非适合的投资时刻?抑或是买入持有已非最佳投资策略?

练就火中取栗的本领

作为精明的投资者,我们首先要捕捉大趋势,即所谓”有智慧不如趁势”。例如香港地产商之所以成为巨富,正因赶上1967年至1997年香港楼市反复向上的大趋势。如此的大趋势,一生难得见一次。

至于中期趋势,近年的例子有2002年至2008年的美元贬值潮、2001年9月开始的金价上升周期等。这些中期趋势,通常可维持三、五、七年,投资者捉到”鹿”也要懂得将之脱角,明白形势不利自己时要忍、形势有利自己时要狠、看事物要准。当形势由利好转利淡时即要止蚀,也可利用技术分析去捕捉中期的升跌小浪。

炒短线者,则必须先学会评估风险与回报之间的关系、深入研究摆动指数并掌握股市一涨一落的韵律。这是极专业的事,并非我老曹专长,请另找高明。”炒”字以”火”及”少”组合而成,成功炒家必须炼成”火”中取栗的本领,不然,只有愈炒愈”少”。

投资最好三路进军,即利用循环周期、趋势及摆动指数,制定长、中、短期策略。所谓”策之而知得失之计”,做到进退有据,才可决胜千里。

宁买当头起 莫买当头跌

除了”止损不止赚”,我老曹另一投资座右铭就是”加涨不加跌”,即每次投资均分注买入,亏本便卖掉,当投资开始有利润时,不但不卖反而再买。

我们只可在肯定已看清趋势时才加码。在亏损的形势中,投资者只能选择忍受或离场,千万不可增加注码。须知道投资市场不是表现勇气之地,你凭什么坚持死硬立场,甚至加仓赌反弹?

请记住牛的脖子上挂着响铃,故牛市出现之时,不少人听到铃声;反之熊市却突然出现,例如1997年8月、2000年3月、2007年10月,当人人都以为只是一次小调整时,大熊便现身。

无人可以预知市场的高低位,故切勿奢望自己可最低价买、最高价卖,反而应该”宁买当头起,莫买当头跌”。当股价从低位反弹上升10%到15%之后,在群众哭泣之时,投资者可利用基本因素分析事物,再以技术分析决定买入强势股的时机;如股价从高位回落10%到15%之后,尤其当人人都要疯狂跟进之时,即可出货获利。我们其实毋须估顶、抄底,等到趋势形成后再加入也不算迟。

面对金融海啸,不要犯傻空沮丧!投资者可以减仓,但不可以被人赶离场而变成一无所有!这一刻,90%的投资者都有损伤,有人仅轻微擦伤,有人则伤重卧床,此乃无法避免之事,但千万不可离场!一旦离场,一辈子就过去了。还是想想如何把财富赚回来吧!人生在世,最后一场战争才决定胜负,未打完最后一场仗,谁知输赢?

纸上谈兵易,行军遣将难。投资策略中最重要的”止损不止赚”、”加涨不加跌”两大要诀,如运用得宜,已可成为小富。

《论势》连载——第六章:选股还看中长期趋势

在经历一场金融海啸后,不少人都要”从头再来”。投资者首先须学会认清大方向,决定究竟是买股票、买楼、买黄金,还是买债券。若决定投资股票,你选择哪个国家的股票市场?知道投资何处之后,便要决定买卖何股。

全球经济和各行各业都具有周期特性,如能掌握其中一个上升浪潮,适时吸纳龙头股份,便可改变一生的命运。

投资”3W”

亚洲金融风暴之后,香港的恒生指数由1997年8月的16820点左右,跌至1998年8月6545点。后经数番涨跌,2007年10月恒生指数高逾31000点,至2008年10月中又回落至10600点左右。真是富贵梦一场的故事。

内地亦然。2001年2月19日,中国证监会宣布开放B股市场,准许持有合法外汇的境内居民自由开户买卖B股,迎来一次”B股狂潮”,上证综合指数在2001年高见2245点。以上证综合指数表现计算,投资者如由2001年2月起持仓至2009年2月只得2200点左右,不计红利派息,所得的收益几近于无,甚至还不如定期存款利率。

换言之,靠长期持有致富的日子已经过去,取而代之是”三W”时代的来临──何处投资(where)、买卖何股(what)、何时买卖(when),简称”三W”,请常记于心。

投资者首先须学会认清大方向,决定究竟是买股票、买楼、买黄金,还是买债券。这点比较容易掌握。假如大方向错误,其它方面不谈也罢。

1997年至2003年是香港楼市下降期,你有没有回避风险?你如果在1997年第三季度投资香港房地产,除非买的是豪宅,否则你至今仍然被套牢;反之,如果你当时买的是伦敦物业,到2007年不但赚楼价差,更赚汇率。

如选择买卖股票,又应投资于哪个国家的股票市场?假如历史可以从头再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的20年(即1945年至1965年),美国是最值得投资的地方。其后25年(即1965年至1990年),则最佳的投资地区已变为日本和联邦德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却应离开东瀛,进军中国和印度。未来大趋势究竟如何?机会不会主动敲门,你必须亲自寻找!

学习秃鹰狩猎

股票只有好坏之分,并无大小之别。19世纪的英国东印度公司(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一度为富可敌国的大企业,如今身影何处?20世纪50年代的通用汽车公司(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今天已失去超过80%的市值(未计几十年因通胀造成的无形损失),明年即使不复存在也不奇怪。

反过来说,当今大企业的股票,昔日哪只不是由细价股演变而来?只要业绩好,几年间由细价股变大价股的例子也不胜枚举。

以中国股民熟悉的贵州茅台(600519.SH)为例。改革开放初期此公司连续亏损16年;2001年于上海上市时,前三年股价不过徘徊于6元至8元之间。2008年市场憧憬消费股大旺,股价直冲上近230元高位;其后市况虽然转坏,但在2009年3月,贵州茅台仍然是中国股市绝无仅有的”百元股”。

投资之道,不在追逐今天的大价股(更非昨天的大企业),而是寻找明天的大企业。我们要学习秃鹰在空中盘旋,以锐利的眼光寻找目标,一旦寻见便立即行动,以闪电速度直扑猎物。例如用每股1元的价钱购入细价股,然后看着它日后升至10元、20元。

秃鹰最喜欢攻击已受伤的猎物。2008年后受伤的猎物遍处都是,有市值低于公司资产净值的、有面对短期亏损的企业等。这些都可能成为秃鹰的猎取对象。2009年有哪些细价股可以成为明日的大价股?此便是投资者利之所在。

譬如说,2009年随着原材料价格和运输费用大幅回落,工业股前景正在改善中。由于美国需求减少,内地不少工厂都撑不下去,但余下存活的工厂却有机会提高市场占有率。我老曹相信,2009年底是工业股衰极必盛的复苏期,当中究竟哪只有机会成为明天的大价股?这个问题值得投资者深思。

买有时 卖有时

在”三W”中,最后一个是何时买卖。市场上不少人认为只要买的是优价股,便无须理会世纪。香港有句俗语曰:”英雄被困筲箕湾,不知何日返中环!”我老曹认为,如无天时、地利、人和的配合,就算长期持有优质股,最后也可能落得一场空,甚至以亏本收场。

举例来说,1993年青岛啤酒(600600.SH)的股价曾高达9.8元,其后一直下挫,翌年更跌至2元,当时买入该股的投资者皆损失惨重。及后该公司在新管理层领导下停止盲目扩张,不再做大,改为做强,摆脱过去只求规模而不考虑效率的陋习,变为利润至上的上市公司。凤凰涅磐,在2005年以后才买入青岛啤酒A股的投资者,个个赚大钱。

同样地,2000年买入中国移动H股(00941.HK)者皆损失惨重,反之3年后才入市者却赚个盆满钵满。又例如,2006年初,我老曹曾大力推介内地金融股,到2007年7月面对的困惑却是:内地金融股虽可长线看好,但短期升幅如此巨大,是否应先忍耐一下?2007年10月以后全球金融市场环境转差,内地金融股又岂能独善其身?买卖时机如果错误,即使你选到最优质的股份,一样不可能赚到大钱!

正如香港经济由1973至1997年皆向上,但投资者如于1973年3月在恒生指数位处1 700点高位时入市,便要待至1986年才有机会平手。同样道理,内地经济自1978年至2008年一直欣欣向荣,但投资者如于1993年2月在上证综合指数高近1 560点时入市,也要等至1999年年中才有机会和局离场。

时机来临,有如小鸟突然在眼前出现,只有做好准备的人才能捕捉到。大部分人仅仅来得及看着时机飞来,然后又飞走。能够准确把握时机属神乎其技,事后孔明者却多如恒河沙数。

不幸的是,寻求投资”三个W”的答案却是散户的弱项。要想成为亿万富豪,必须有正确的思想(right frame of mind),知道何时进攻、何时防守。经过2000年互联网泡沫爆破、2008年金融海啸之后,今日仍然有钱在手者均非愚笨之辈。

资金市场乃斗智之地,食有时、睡有时,在适当时刻做适当的事。今时今日,投资者必须自己努力做足准备工夫,不但要精明地买入(buy smart),也要在适当时刻精明地卖出(sell smart)。老说自己没有时间研究者,不如不投资!

《论性》连载

《论势》连载——第七章:图表走势 决定买卖时机

没有基础分析作后盾的技术分析,只是花拳绣腿,不堪一击;同样只论股份优劣而不把握时机,可能呆坐十年,仍只见波幅而不见升幅。两者最好互补长短,再加上严守纪律,才能投资成功。

技术与基础分析 互补长短

我老曹入行40年,至今仍无法回答以下问题:基础分析与技术分析之间,到底谁优谁劣?成功掌握时机,到底是否真的有可能做到?买入后持有好,还是因时制宜好?

巴菲特曾在其上市旗舰巴郡的年报中透露,他最初投资时,只运用技术分析,但发现赚不到钱。于是改用相反理论,逆市而行,结果也不成功。最后才转学”价值投资法”鼻祖本杰明o格拉罕姆的基础分析,发现有效,便一直沿用至今。

格拉罕姆于1932年中开始在财经杂志《福布斯》(Forbes )撰写文章,推介股份。当时正值美股大熊市结束,可谓时来运至。格拉罕姆主张大部分人都应该投资,而投资首要是保本,其次才是赚取合理回报。

格拉罕姆曾任职对冲基金经理,擅于投机,故他并不反对别人投机。他反对的是人们明明在投机,却自以为是在投资;或没有足够的投机知识及技巧,却东施效颦;甚或拿自己输不起的钱去投机。

1976年格拉罕姆去世,其生平最成功、最出名的弟子巴菲特,顺理成章成为价值投资法的代表人物。巴菲特于1960年开始投资,1965年起接管巴郡,1974年全力出击(刚刚是另一次美股熊市结束期),花上10年时间大量收集廉价美国股票,再利用1982至2007年超级大牛市,将巴郡发展成为一家万人景仰的投资公司,而自己也登上世界首富之位,更被捧为”股神”。不少人都视巴菲特为学习对象,价值投资法也因此家喻户晓。

小看时机 吃尽苦头

然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股神”也有出错时。巴菲特的投资旗舰巴郡2008年第四季度纯利下跌96%,已是连续五季纯利减少;2008年全年投资净收益骤降62%。2009年3月,巴郡被权威评级机构惠誉(Fitch Ratings)调低评级,发行人违约评级(IDR)和高级无抵押债务评级均由AAA降至AA+,前景堪忧。

2008年少男少女都爱说自己”太傻太天真”,20 0 9年初巴菲特也承认自己太傻(但并不天真)!他在致股东的一封公开信中说﹕”我至少犯了一个大错和数个较小的错,但也造成了伤害……当市场需要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投资决策并迅速采取行动的时候,我还在啃自己的拇指。”

巴菲特错在哪里?他错就错在试图证明自己比市场聪明,以为市场可能会错!他错在早于2008年10月便向全球投资者发出入货信号。在油价接近历史高位时,他大量买入美国第三大石油公司康菲石油公司(Conoco Phillips)的股票,没料到油价大跌;在金融海啸余波未平之时,又花上2.44亿美元入股两家爱尔兰银行,结果两家银行的股价在2008年下跌89%。

事实证明巴菲特犯下太早看好、太早入市的毛病,被市场狠狠地教训了一次。同时也证明世上并无预知未来的水晶球。你没有,我没有,巴菲特也没有!

我老曹并非要挑战巴菲特,但”股神”似乎忘记了自己的投资格言﹕不要输钱!巴菲特较大部分人聪明之处,就是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只是没有及时纠正)。”股神”的神话暂告一段落,这对价值投资法信徒来说,可谓一次沉重的打击。

巴菲特只信奉价值投资,对技术分析不屑一顾。他甚至曾说﹕”就算我把图表倒转来看,也看不出不一样的结果。”我老曹却认为,条条大路通罗马,单纯使用任何一种分析方法,不论是纯技术分析或纯基础分析,都不足取。

没有基础分析作后盾的技术分析,只是花拳绣腿,不堪一击;同样只论股份优劣而不把握时机,便会犯上巴菲特的错。太早买入,可能呆坐十年仍只见波幅而不见升幅。两者最好互补长短,再加上严守纪律,才能投资成功,既可避免自己感情用事,又可防止亏损扩大。

易学难精 随时浸死

技术分析易学难精,大部分人花三个月时间便以为可掌握窍门。当市场出现一些不规则的波动,有的人一知半解便自命走势专家,结果成为大输家。在投资研讨会上,我老曹也曾强调:不懂游泳者,会拒绝下水;深谙水性者,碧波畅泳,也不会出事;最易浸死者,就是那些只有”半桶水”的人。

不少自谓”技术分析大师”的人,只是用股市过去的表现去预测未来,却不明白过去只可作为参考,未来并不一定是过去的延续。学走势,一定要”精”。万勿看罢几本二流分析员写的书,便以为自己天下无敌。写那些书的作者连自己都未发达,不是”讲就无敌,做就无力”,就是做事后孔明,哪有条件教人发达?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须知道,技术分析的作用,其实只是解释过去。分析过去,有助于了解将来,但技术分析并不能预测未来。我老曹学习此道30多年,深知任何分析系统都不会百分之百可靠。更何况投资者须等信号出现后,才能确认走势,事前无法估计,加上走势有时准、有时不准。最可怜的是通常你信的那一次,分析便不准;反而不信的那一次,却非常神准!

投资市场残忍之处还在于,当世上有太多人采用同一种分析方法时,往往会产生反效果。因此,投资者对任何分析系统都应该立即学会,尽快使用。一旦普及之后,便须及时放弃,不再用之。内地投资者迷恋的K线(或称阴阳烛)乃17世纪的日本米商本间宗久(Munehisa Homma)所发明,我老曹1971年早已学习,老师更是当年大名鼎鼎的日本国家商品期货公司驻区副总裁。不过,K线跟道氏理论和艾略特波浪(Elliott Waves)一样,都是易学难精的技术分析。随着计算机普及,已有太多人以为自己精于此道,违反”有钱人永远只占少数”的铁律。人人都懂得的分析技巧,通常不值钱。

当人人向右望时,我老曹建议大家不妨向左望;当人人向左望时,则应该向右望。现在比较可靠的分析工具,依次为随机指数(Stochastic,STC)、相对强弱指数(Relative Strength Index,RSI)、趋势线(Trend)和平滑异同移动平均线(Moving Average 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MACD)。这些都是我老曹常用的分析工具,它们的信号均无灰色地带,绝不模棱两可,只有”动”与”不动”!当自己的看法与上述工具的分析结果有出入时,必须重新检讨己见,不要盲目坚持。

另外,一些内地投资者较少使用的技术分析工具,如动力指标(momentum)、波动指数(Volatility Index,VIX)、阿姆斯指数(ARMS Index)等,都值得了解一下。

《论性》连载

《论势》连载——第八章:投资须自问身”势”

“小富由俭”这句话,应改为”小富从懂得理财”开始。

储蓄这习惯,最迟25岁便应该丢掉。因为储蓄培养出节制的习惯,而节流却不如开源。接下来应学习投资理财,并将之视作一生一世的事。否则,保证在你退休之时,生活水平会大幅回落。

致富之路 不在储蓄在理财

如果储蓄真的可以致富,全球最富有的国家早就应该是中国了,但事实并非如此。当今最富有的国家是储蓄率接近零的美国,由此可见致富之道不在储蓄而在投资。过去40年以来,我老曹从未见过一个人可以通过储蓄而致富。中国人一生省吃俭用,结果又如何?

20世纪60年代,香港一家银行的电视广告的宣传语是:”储蓄能令你金银满屋,日后享受美满退休生活。”广告中两位老人家翻开存折,眼见金光乍现,便心满意足地微笑。

现实生活中,不少中国人省吃俭用,最快乐的事莫过于看着自己的银行存款数字上升,却忽略了金钱的购买力会逐渐被通胀”吃掉”。

一直以来,中国人都过分强调储蓄。大部分人习惯将25%或以上的收入存下来,而去贬低投资(今天叫理财)的地位,还喜欢批评美国人不储蓄。殊不知储蓄一旦成癖,就会变为一种嗜好,很容易犯为储蓄而储蓄的错误。

我老曹的母亲便是典型的例子。在我月收入仅300港元之时,她强制要我每个月存30港元下来。我父亲的性格刚好相反,他可以为帮助朋友而向其它朋友借钱。结果借钱的朋友有借无还,父亲自己的财政状况因而弄得一塌糊涂,母亲也常骂父亲是”老好人”。

当我收入渐丰,母亲却依然省吃俭用,不肯增加消费。她生活中最大的乐趣就是看着银行存款数字上升。她彷佛为省钱而活。到20世纪80年代,母亲才开始改变习惯,但她只投资于汇丰控股(00005.HK)、恒生银行(00011.HK)、香港电灯(00006.HK)和置地公司(20世纪90年代置地公司转到新加坡挂牌,母亲才忍痛卖掉该股票)。

母亲一生省吃俭用,去世时留下数百万港元,可算是个”小富婆”,但她投资开始得太晚,在香港数百万港元只可买到一个住宅单位而已。那么,你说储蓄能否累积财富?很明显储蓄就是储蓄,与致富无关。找寻财富的正常方法,是将没有价值或低价值的东西,变成有价值的东西。例如将土地建成高价的楼房,运用各种方法去增加公司的赚钱能力,或借助自己的投资眼光赚钱,方称得上是致富之道。

年轻人第一课 量入而为

我老曹认为,年轻人在成年以前,心智尚未成熟,的确应以储蓄为主,让自己养成正确的消费态度,即开支最高不应超过总收入的80%。

因为储蓄和理财都讲求自律,如果年轻人连这一点都控制不了,只管约会谈情,然后两人一起毫无节制地花钱,购买自己负担不起的奢侈品,甚至用利息高昂的信用卡贷款消费,日后就难以理财成功。

中国消费的第一波从1984年开始,以吃、穿、用为主,人人购买俗称”三小件”的手表、缝纫机和自行车;中国消费第二波从1992年开始,人们以购买俗称”三大件”的彩电、冰箱和洗衣机为主。

20世纪80年代在内地出生的独生子女,即所谓的”80后”,近年开始进入消费期。年轻人的消费市场吵吵闹闹,但雷声大雨点小,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的经验来看,消费市场的主力始终是中年人而非年轻人。

这批”80后”大部分都受过良好教育,收入理应胜过父母。不过,他们仍处于年轻期,消费基本依赖父母负担。据某项调查所得,北京84.85%的年轻人都靠父母出资(不少是养老金)支付买房的首期付款。上海这个比例为82.01%,南京为86%,成都为74.16%,天津为87.79%。待他们进入中年期,中国就会爆发消费第三波,即消费以汽车和改善性住房等奢侈品为主。

虽然我老曹在20世纪70年代初刚开始写文章时,已批评”储蓄之害”,但年轻人如果还未懂赚钱就先学会花钱,以后还谈什么理财?年轻时养成量入为出的消费习惯,减少不必要的支出,才能在35岁之前积累到第一笔原始资金,参与”以钱生钱”的游戏。

台前一分钟 背后十年功

李小龙之所以可把双节棍耍得出神入化,就是因为他在台下花了多年时间每天练习。同样,学会一种投资技巧,基本工夫需要100小时。如果你每天愿意花两小时学习投资,通常3个月便懂;但掌握一种投资技巧,约需1 000小时,即差不多要花上1年半左右。至于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非10 000小时不可,即大约10年。世上没有”即学即会”这回事。

学习投资并无快捷方式,必须经过一系列过程才可自我完善,这其中包括改造自己的性格、让知识增值、学会深入分析,以及严谨地贯彻和执行投资计划。”忍、狠、准”三个字我老曹学了40年,但有时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仍难免忍不住;在形势有利时又不够狠;甚至有时看不准时机。

资深投资者必定明白,在3分钟内所作的正确决定(例如判断何时进取、何时保守),背后其实蕴藏着10年以上的功力。

成功绝非侥幸。在看见别人挥洒自如的同时,不能对别人所下的工夫视而不见。如果没有经过长期训练,中国运动员如何在奥运会上屡屡夺金、大放异彩?当代著名画家齐白石画虾,只只生猛,5分钟便画成,一幅价值数十万港元。为何?原来齐白石为了画虾,曾花上5年时间每天观虾4小时,然后再用10年时间学习画虾。他那5分钟画虾的背后,是15年的功力。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习投资之途,不在乎距离目标有多远,而在乎阁下每天愿意走多少路。来吧,不要再做懒惰的年轻人了

《论势》连载——第九章:人生在”势”富在心

富不断被毁灭,同时也不断在产生。阁下有没有智慧捕捉到下一个投资大趋势?

一个人的投资成败,取决于其本身的性格;一个人快乐与否,则取决于其对金钱的态度。请不要成为金钱的奴隶,而要让金钱为自己服务。

金钱如潮水,来时挡不住,去时也留不住。不要害怕失败亏损,只有敢想敢做的投资者,才能通过”7C”理论,获取真正的财富。

有限时间赚无限财富

一个人能否成功,取决于这个人能否善用时间。每天扣除8小时睡眠和4小时吃饭时间,我们只剩12个小时可用;如果你需要上班,又至少占去8小时。换句话说,每天真正由自己支配的时间,可能不到4小时,真的非常少。

人们做事却往往将事物的优先次序调转,先做不重要的事,到最后便没有时间处理重要的事。戒除此恶习的方法是,每天起床之时,花5分钟想想今天必须首先处理的事,然后真真正正去做。养成”今天的事今天做”的好习惯,可能为你带来十分惊人的改变。

例如你决定每天花一两个小时阅读,便应持之以恒,因为”三天不看书,便语言乏味;十天不看书,便失去方向”。离开学校后,我们若能每天保持看书一两个小时,足可改变自己的一生。通过看书,我们不但可以渐渐提升个人投资水平,还可以提高个人素质。

我们如何利用一生有限的时间去赚取无限财富?以下的”7C”理论或有参考价值。

第一个C是Clarity(清晰),即目标要明确。记得中学毕业时,同学们围坐在一起畅谈人生目标,我老曹的回答十分清晰:以一切合法方法去赚钱!虽然被同学耻笑为”市侩”,但至今我仍然坚持赚钱这个目标。

一个人财政独立后,才算真正独立。但钱从何处来?对大部分人而言,金钱多来自工作和投资的收入。”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那些口口声声说自己看不起金钱的人,如果不是自己没有钱,就是在说谎。那么如何取之有道?如果你只有工作收入,便要量力而为,节制一下消费冲动,因为如果你手上没有成千上万元,怎么能开始投资?

第二个C是Competence(完美)。我老曹从1969年开始涉足股票市场,发现自己不足,便努力学习投资知识,不只要做到最好,还要追求完美。

第三个C是Constraint(约束)。学海无涯,如何以有生之年在无涯的学海中畅游?有一次我接受香港著名财经主持人香树辉的采访,他问:”除了投资外,你还有什么嗜好?”问得我老曹哑口无言。皆因我一辈子除了投资之外,其它东西都难引起我的兴趣。

一人有一个梦想

第四个C是Creativity(创意),即想象力,也就是今天投资者所谓的”概念”。人必须解放自己的想象力,有所追求,才能有所成就。记得20世纪70年代,我老曹看见九龙仓(后被包玉刚爵士收购,上市编号为00004.HK)的货仓占用香港尖沙咀地皮,便想象若有一天那里变成商场、酒店或写字楼,该值多少钱?当时实在难以想象今天那里会成为本地人、旅客必去的大型购物商场–海港城。

走过位于香港红的黄埔船坞, 我又幻想该处成为住宅区后会价值多少?1976年起,船坞地皮开始重新发展,先后建成私人住宅黄埔新村和黄埔花园。1985年初,盖在船坞原址上的黄埔花园,从一开始的预售价格不足每平方米7 000元人民币,发展到今天每平方米的售价已升至40 000元人民币以上。

第五个C是Concentration(专注),即集中全力。巴菲特在1994年对大学生演讲时曾说:如果你一辈子当中有十大理想,请选择放弃其中五个,因为任凭你一生如何努力,也无法完成全部理想。我老曹想法更简单,正如香港以前的一个歌手黎瑞恩所唱的”一人有一个梦想”就好了。

不要只是许愿(wish)与空想(hope),而要让事情发生(make it happen)。俗话说:”君子立志长,小人常立志。”不少人常常立志,差不多每年春天都立志,但到每年秋天都忘了。这其实不是立志,只是许愿与空想。年轻人通常想得太多,做得太少。大多数人天天做梦,今天想当歌星,明天想当医生,后天又想着发达,结果一事无成。

美国巨富盖茨(Bill Gates)一生只专注做好一件事。1976年一家叫微软(Microsoft)的公司从MITS计算机公司分拆出来;1979年,当时年仅21岁的盖茨专注研究和开发计算机软件,废寝忘食到无法在哈佛大学完成学业。他正好赶上IBM巨型计算机被个人计算机(PC)取代的时期,一开始便坐上微软首席执行官(CEO)之位。1986年微软成功上市。

与盖茨同时期出生、同时期进大学、同样攻读计算机系者不知凡几,最后谁能像盖茨一样雄霸软件天下?必须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配合,才可制造出这种天才;有些人空有天分,却没有适当的后天栽培及个人努力,结果也是枉然。

而如果盖茨出身于中国的富裕家庭,他的父母必定会阻止他离开哈佛而加入微软(当年微软只是一家微型公司)。中国人是吃米的民族,种米必须辛勤劳动才能有收获(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反之,西方人是吃小麦的民族,小麦收成极易受天气影响,形成西方民族极富冒险精神。盖茨好胜,做什么都一定要赢(包括做善事),故能称王。

1999年是微软的高峰期,盖茨手上的股份当时市值1 000亿美元。虽然2000年科技股泡沫爆破,微软开始走下坡,但相关股份现值仍高达600亿美元。

敢想 敢做

第六个C是Courage(勇气)。我老曹有位朋友,儿时的梦想是成为20世纪60年代在香港叱咤一时、位于香港中环的希尔顿酒店CEO。一天我发现该酒店登广告招聘实习生,于是立即通知他去申请,谁知他说﹕”我怕。”他怕什么呢?我想,他主要是怕输!

1967年时,这位朋友的学历比我老曹好,但岁月匆匆,几十年过去了,他还是没有什么改变,整天感慨自己怀才不遇、一生欠缺运气。我老曹冷眼旁观,也不便明言:他欠缺的其实是勇气。

自古成功者皆得益于勇于尝试。我老曹儿时的梦想是追求财富,并为此花上数十年精力去完成。今天香港不少大企业家在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只拥有一盘小生意,他们能够有今天的地位,主要就是敢想并且敢做。

最后一个C是Closure(结束),即训练自己在限期之内完成任务。例如阁下的目标是用5年时间赚取第一桶金,然后再用5年时间将1桶金变成2桶金、4桶金、8桶金,以每5年一倍的速度上升。因为人类天生有惰性,如无时间限制便不能达标,所以要制定目标并限时完成。如果需要花上一生时间才赚到第一桶金,用处已经不大。

一个人一辈子投资的成败,主要取决于性格。如适当运用”7C”理论,订立目标,便可以用一辈子有限的时间去赚取无限的财富。没有人永远选股正确,只要发现选股错误,果断地止损便可。记住小败小负没问题,只要在大趋势中胜出便可(Lose in the battle, win in the w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