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办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8:25:11
盛装下的冷与热 ——宁夏博物馆现状

西夏博物馆藏品

晚报记者 唐荣尧文/图
馆藏宁夏系列之二
今年,是中国博物馆诞生的百年纪念。1905年,清末状元、著名实业家和教育家张謇创办了南通博物苑——中国人办的第一个博物馆。从1个到2200个,中国博物馆百年来风雨兼程,终于成为一种事业。它们是普及教育、启迪民智的知识体系中重要一环,也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乃至国家民族的文化符号。宁夏博物馆现状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请看——
宁夏“馆迹”,比全国晚了70年
从3万年前的古人类开始,我们的先民生生不息地在宁夏大地上生活、抗争、繁衍,创造出了宁夏大地上灿烂而悠久的文化,漫天的黄沙遮掩不住悠远、苍凉、高蹈的历史。这些历史记忆需要博物馆来承载。宁夏博物馆的历史自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1973年,“借宿”昔日西夏皇家寺院承天寺的宁夏博物馆正式成立,一度是全国省级博物馆中展馆最小、展物最少、条件最差的博物馆。而且,由于经济文化的限制,宁夏并没有像其他省区那样拥有和文化资源、历史脉络相匹应的博物馆数量。从1980年到1985年,平均每10天在中国就新建一座博物馆,尤其是1985年,平均每2.4天就有一座新建的博物馆,比美国上世纪60年代初3.3天新建一座博物馆的速度还要快。此时的宁夏只有3个综合博物馆,仍然是平均100多万人才有1个博物馆,而此时的中国有1397座博物馆,此时的英国平均5万多人就有一个博物馆。
一地“馆影”,解读塞上历史
进入21世纪,宁夏开始兴建博物馆,一批批兴建的博物馆开始以不同角度展示塞上一脉相承的人文资源。
2006年5月,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提出一个博物馆建设目标:到2008年,银川及周围至少要建成20个行业专题博物馆,最终要建成60个博物馆,平均每10万人拥有1座博物馆,这样,宁夏就可以拿博物馆的“单项冠军”了。如今,宁夏已有煤炭、水利、交通、地质、枸杞、农业等12座行业专题博物馆;长城、海洋、民间艺术、中草药、气象等7座行业专题博物馆,有的已经亮相于世,有的正在抓紧建设。这些博物馆,可以让人们了解各行业的发展,熟知各市县的历史,增长各方面的知识。
3年前,记者在自治区文化厅看到一份精心绘制的《宁夏行业专题博物馆规划分布图》,2009年5月20日上午,本报记者再次走进文化厅,负责博物馆建设的沈自龙副局长送给记者的是一本《宁夏行业专题博物馆指南》。最初的分布图上标明每一个博物馆的名称和坐落地点、建设规模。这些已经成了现实。
以收藏、研究、展示、传播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己任的博物馆,是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见证,而行业和专题性博物馆,则可以充分展现一个地区、一种行业、一类产品的历史风貌。灵武的恐龙化石、同心的铲齿象化石、水洞沟原始人的遗迹、贺兰山的岩画、盐池的羊、隆德的书画、六盘山的中草药、石嘴山的民俗,甚至展现牛文化、科技文化和电力发展的专题博物馆都已经亮相了。在这些博物馆中,诸如邮政博物馆、电力科技馆、五七干校博物馆、回族博物馆等馆场,其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
盛装下的冷与热
2007年1月16日,宁夏复朴斋博物馆在银川落成,这是宁夏第一家民间文化艺术展馆,也是首家民间资金进入博物馆领域,随后,一大批民间投资催生了专题、行业博物馆的建成。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建立一个行业博物馆,首先要得到所在行业主管部门的批准,然后到文物管理部门登记备案。作为独立的社会法人团体,还需到市社会团体管理局登记批准。与此同时,有的还要到工商管理部门登记注册。2009年4月9日,记者前往隆德县新建成的宁夏民俗博物馆,据说这是得到批准建立的宁夏第一家民俗博物馆,展示着以六盘山地区为主的民俗民情。然而,20天后,记者在宁夏黄沙古渡原生态旅游景区,看到了投资兴建6000平方米的宁夏民俗文化博物馆,陈列着从盐池、泾源、固原等地征集来的宁夏地区特有的生产生活用品1300件。诸如此类相似、重复并容易引起外界混淆的博物馆不只于此,还有回族民俗博物馆和回族博物馆、枸杞博物馆和枸杞馆等。
此外,民间投资办馆在资金、布展、文物收藏和鉴定等方面存在的难题制约着专题、民间馆的发展。在长城博物馆的修建现场,记者听到一位游客指着没有几件实物展出的馆场说:“看建筑外观就像个山神庙,哪里有中华长城的气势?”而投资兴建水洞沟遗址博物馆和长城博物馆的王亚伟董事长告诉记者:“民间投资兴建博物馆最大的难题是资金,因为博物馆是免费开放的;再者,影响民间专题博物馆建设和发展的还是藏品的收集、布展,这方面的专家很难请到。”
从目前全国包括宁夏发展行业博物馆的现状来看,行业博物馆在功能定位上往往视为单纯的文化设施,没有将建设纳入到发展旅游业和建设商贸文化环境的大背景中,没有充分发挥其旅游观光功能和商贸博览功能。而目前宁夏已建成的大多数行业、专题博物馆存在着起点不高、规模较小、选址欠妥、观众参观少等弊端。受规模、场地和开放度的限制,观众无法方便地参观游览,社会影响力小,给人一种小打小闹的感觉。记者走访10多家专题馆,发现除农垦博物、水洞沟遗址博物馆、银川世界岩画馆、西夏博物馆等几个馆依托所在地的旅游景区,吸引了不少游客参观外,多数行业博物馆都是“门庭冷落车马稀”。虽然综合馆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却反而出现了藏品少馆内空余地方过多的反差,比如宁夏博物馆文物库房总占地面积3800余平方米,设计文物藏量达15万至20万件,而目前馆藏文物尚不足5万件。宁夏博物馆馆长李进增就此感叹:“国家投入这么多的钱,又上了这么好的设备,却在这儿闲置,实在可惜。”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宣传力度不够也是导致一些行业博物馆受冷落的主要原因之一。远在平罗的五七干校博物馆能有5万多的游客,相比之下,身处银川市黄金路段的邮政博物馆、交通博物馆、气象博物馆游客就显得稀少;注重宣传的岩画博物馆、西夏博物馆开张后一直游客盈门,而牛博物馆、枸杞博物馆则少人问津。此外,陈列内容和陈设环境设施过于单调,也是行业博物馆受到冷落的重要原因。
“乱世存金银,盛世兴收藏。”博物馆被称作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记忆,也被称作公众的第二课堂。能否拥有一批重量级的博物馆,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的地位和文化品格的重要标准。因此,各地近两年开始重视博物馆建设,在这种建设高潮中,行业博物馆往往会在建成后产生一笔不小的人员工资、维护、藏品收集等方面的费用,同时,民间资金兴办专题博物馆则忽视了博物馆是一种“非营利”、“永久性”的公益文化事业,在跟风和赶潮中,难免会出现资金短缺、发展后继无力等许多问题。国内就有很多颇具规模的民办博物馆,如云南的“翰荣轩”,由于创办者对经营风险认识不足,苦心搭建的博物馆最终被惊人的后期日常费用拖垮。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就此希望通过本报呼吁:理性办馆,让博物馆为宁夏的历史文化的传承做出实际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