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的理性吕明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06:16:20
吃饭的理性
吕明晓2004-4
吃饭作为衣食住行之一,是人的最重要的活动之一。经济学对人类行为的解释本身并不复杂,人的行为是理性的,但是要解释出为什么有些看起来不理性的行为或同一环境下许多截然不同的行为是理性的则并不容易。本文的几个例子取自校园生活。
我们如果身在学校或其他一些单位,那么就可能对公共食堂很有印象。笔者身在高校,平时一般都在食堂吃饭,但是有时候食堂里吃饭很挤。尤其是早上第四节课下课,许多人几乎在同一时间到食堂吃饭,这时可以想象拥挤的程度。在此时,大家一般有两种主要的选择。一种是跟着大家一起拥挤,排着长长的队伍去买菜买饭,然后在拥挤的食堂里就餐;而另一些人则会选择先回寝室,把书包等物品放好,等到食堂稍空闲些的时候再去就餐。这两种选择对于个人来说都是理性的。前者对解决饥饿有更大的偏好,或者时间确实很紧,所以应该早早地就餐,后者则可能对拥挤的场面较为反感,但是他必须在时间上付出一些成本,还应该承担一个最大的风险就是饭菜凉了,甚至卖光了。
从笔者的观察来看,每天选择前者的人占绝对优势,多数的个人在长期的选择中也以前者为多。笔者算是习惯于选择后者的人,饶是如此,选择前者的概率也将近一半。从经验来看,我回到寝室后等待四五分钟时间,然后再到食堂,我发现这时食堂里打饭买菜已经比较空了(当然座位上的人还是相当多的)。这说明买饭的高峰期只不过几分钟,那么为什么人们都愿意挤在那几分钟里呢?按理性经济人的选择,其中的分布应该倾向于先挤后空,解决饥饿、争取时间、反感拥挤、饭菜质量等的综合考虑决定了这一分布,事实也是这样分布的,但是前面几分钟的分布还是过挤了。这里面肯定有一些人没有针对他人的行为和习惯进行计算,因此不是十分理性,而人数一多就造成短期很挤的结果,这是因为人在各种条件约束下不可能达到非常理性。笔者比较反感拥挤,又习惯于将自己的选择运用经济学的计算,所以基本上有较为稳定的选择。这说明人的知识结构、习惯等影响了综合的理性选择和理性程度。
学生不在食堂吃饭的现象也比较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到外面的快餐店里打包买饭。学校里面并没有快餐店,但校门口马路对面有数家快餐店,生意颇为红火。这种快餐店的价格要比校内食堂便宜,校内食堂里一个荤菜接近三元、一个素菜一般一元五,加五毛一碗饭,要五元左右。而外面快餐店一个荤菜、一盒素菜、一盒饭卖四元,而且素菜的种类和数量更多。因此对一些学生的选择也可以理解。不过他们此举是有一些风险的,如过马路的危险、快餐店的卫生等等。不过其中的问题在于学校的价格为什么高于校外快餐店,从规模经济的角度来说,校外的成本更高(据悉校内食堂不用交税,而个体户总要每年交点税),可能校内食堂的竞争性不强,导致食堂效率不高,才使得有如此大的利润空间。因此造成学生两种理性选择的现象(我们当然不能否认学生在校吃饭是不理性的)。当然这种多元的选择并不令人鼓舞,我们反而有些担忧。学校应该降低利润空间,提高效率,提高质量才好,让学生有一个最优选择。
与前两例不同的一个例子是,有位同学在寝室里自己做饭。据我所知,全校可能绝无仅有。他的做法是买一个电饭煲和买米,据他的解释,学校食堂的三两饭要五毛钱,而五毛钱可以买半斤多大米了,做成饭有一斤饭了。而且电饭煲做饭花费的时间很少,仅仅是淘米等几分钟,打开电源开关后几乎可以不用再管。对于买菜,他的做法是食堂里买,或者到超市里买(因为到超市里购物时可以顺便带熟食或生菜,也可以叫同学代买)。应该说,电饭煲的安全性还是可靠的,所以虽然有不准随便使用电器的规定,他的做饭行为却鲜为人知。另外,电饭煲所用的电费虽然算计到寝室,但是一般不会超过用电限额,所以他有使用电饭煲的激励。他的行为也应该说是理性的。但是人家为什么不选择他的做法呢?他又没有特别的地方,或许影响他的行为的只是某一时刻的心血来潮。而其他人可能根本不会有他的想法,或者想到了也会因为诸多顾虑而放弃。
其实,吃饭面临的理性选择是很多的,例如到哪里吃、什么时候吃、吃什么等等,各人都有各人的选择。如果我们以自己的标准来界定他人的不理性,那么这不仅是一种自负,也是对他人的不尊重。理性经济人假定很像历史里的必然性概念,历史必然性也是无从反驳的,因为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再去探讨该事情不发生的可能性是没有意义的。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也是如此,一个已经做出的选择,对于做出选择的人来说,如果不是理性的,他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决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