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监掌权使中晚唐没有大军事家——李光弼这个人才真可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6:51:56
长乐居士
隋唐之际的战乱造就了一批军事家和英雄,这是众所周知的。公元755年十月,安禄山反,从此直到907年唐灭亡约一百五十年中,战乱多,和平少,但是,并没有按“乱世出英雄”的规律出现大军事家和英雄人物。本来,对于历史现象,我们只能问何时何地出现了什么,问为什么会出现,多是无法回答的,即使给出回答,也很难令大家都信服。不过,人是智慧动物,遇事不问为什么,不甘心,问了为什么难免想给出答案,然而能让自己满意的极少,何况别人。
唐皇朝中晚期没有大军事家和大英雄的原因之一是太监掌权。这当然不是全面的答案,但应是重要原因之一。
平定安史之乱中,李光弼和郭子仪并称,以指挥作战能力而言,李是胜于郭的。李光弼没有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军事家,不是他的资质不够,也不是没有让他显现高度军事才能的战争可打,而限于宦官监军。
安禄山叛乱之初,其锋甚劲,攻城掠地,势不可挡,未用一年就把唐玄宗撵到四川去了。就在这其间,李光弼在河北常山一带大败安禄山的主要战将史思明。接着,他建议直攻安禄山老巢幽州,这是极富战略眼光的建议,可惜孱弱的皇帝不同意。当时安禄山的主力精锐都南下,幽州空虚。如直攻其老巢,安禄山部将的家都在幽州,幽州的失落可能使安禄山不得不放弃中原,这可能造成叛军内部混乱。这样,叛乱可能较快就能平定,唐王朝也未必会衰弱到那种程度。可见,李光弼绝非只是一员悍将,他有相当高的战略眼光。
长安失守后,皇帝下令李光弼手下的精兵都撤到宁夏一带,他只领着万余乌合之众守太原。史思明率十万精锐部队来攻。在极端劣势条件下,用地道战、抛石机等坚守。直到等到适当有利时机大举出击,大胜,消灭敌军七万。
守洛阳时表现了高度智谋,料敌如神,河阳大战中,在敌强我弱的态势下大破叛军,消灭两万。
李光弼诡计多端。在战斗中,叛军的军马多而且很强健,因而作战不利。李光弼发现敌军每天下午要在河滩边饮战马,于是他把城中的母马都集中起来,把小马驹留在城内,当敌军战马到河滩时,他让人把母马赶到河这岸,结果勾引得叛军的大量战马跑了过来,赶马人拉都拉不住。
还有一次,李光弼在后敌大军对峙中,到一个防守较薄弱的小兵营去视察,并放风让人们都知道。临走时,部下很担心敌人来攻,李光弼只说,如敌将有来投降就把他带到大营来,部下都觉得可笑。果然敌有员猛将来攻此兵营时,知道李光弼已离开,没打就投降了。部下不解,问李光弼,他解释说,敌主帅极残暴,对于完不成他的军令的部将格杀不赦。当敌主帅知道李光弼到此小兵营,必派人来攻,一定下令必须杀李光弼,但来将知李光弼已离开此兵营,知道即使打胜也不可能完成杀李光弼的任务,回去免不了一死,就投降了。由此可见李光弼料敌如神及智谋之中有创造性。
可惜宦官的权势太重,破坏了李光弼建功立业之路。公元759年唐军九个节度使领兵二十万围攻叛军,但皇帝出于对将领不信任,不设主帅,以宦官鱼朝恩为监军。这时史思明领十三万大军来救,但也不敢逼进,只等待唐军懈怠。李光弼准确地看出这一点,提出主动出击史思明,被围叛军必被消灭。但是宦官鱼朝恩不同意,也就不行。最后唐军大溃败。
再次是公元761年,李光弼和史思明在洛阳对峙。李光弼认为敌强我弱,决战时机未到,但监军的鱼朝恩向皇帝报告说一战就能胜,李光弼不得不出战,布阵于险要处,鱼朝恩不同意,要布阵于平原地区,就在转移阵地时,叛军攻击,结果大败。
李光弼死的也非常窝囊。安史之乱平定后,李光弼坐镇徐州。皇帝十分信任宦官程元振和鱼朝恩,而此二人和李光弼不和,经常在皇帝面前中伤李光弼,弄得李光弼不敢进京。皇帝几次征召,李光弼都设法迁延不去,这使李光弼的威信极度下降。李光弼历来治军甚严,威信甚高,他下达军令时,部下都不敢仰视,而这时诸将开始不听他的命令。因此李光弼羞愧成疾去世。
像这样一个从战略、战役到战术都有独特一套的军事人才,最后竟窝囊死去,足证那是个黑暗的压制人才的年代。李光弼没有取得更大的成就,宦官监军的反作用应是最重要的原因。
宦官并不都像鱼朝恩那样坏。但是,皇帝不信任大将,只信任身边少了下边一样东西的奴才,派他们去监军,而这些奴才不懂军事,要尽职就必然胡来。据载,监军宦官一般都在前线设督战大旗,一旦有小不胜,监军先卷旗逃跑,大军也往往随之溃退。宦官监军有百害而无一利。
唐宪宗时,朝庭派兵打一个较弱的闹独立的藩镇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宦官监军,大将作不了主,打了好长时间,仍无进展。一直到了第三年,宰相裴度奏请皇帝撤去监军,于是大将李愬“雪夜袭蔡州”,一战解决问题。可见宦官监军之害。
中晚唐宦官监军已成定例,上述攻吴元济之战,撤去监军,只是一个特例,所以,唐军的军事行动,成功的少。在这样条件下,既出不了大军事家,也很难有英雄出现。
宦官监军之害是很清楚的,为什么就不能改?开始时皇帝对大将不信任,派宦官监军,后来,宦官势力越来越大,皇帝想收回给宦官的权力也不可能了。从德宗起,中央禁军就掌握在宦军手中,也就是说,皇帝的安全捏在宦官手中。由穆宗到昭宗八个皇帝中多数是由宦官确定拥立的,有两个皇帝则死于宦官之手,有的皇帝则被宦官拘禁过。在这样形势下皇帝想撤宦官监军也就不可能了。
中晚唐宦官监军之害,只是整个宦官为害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