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专业主义的激情传承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15:10:43
从CCTV-4“连宋大陆行特别报道”说开去
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烧红”了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和它的一批主持人,这在学界和业界已是不争的话题。如果说,对那场发生在异国他乡的战争的报道样式及在其中的激情迸发让服务CCTV-4的电视人品味了实现某些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带给他们的惊喜的话,那么,刚刚过去的这场对在本国本土上演的经典历史剧――“跨越海峡的握手”连战、宋楚瑜大陆行的特别报道则是对这种理念的承接和延伸,而因为是事关中国人个己痛痒,这种承接和延伸还具有了某种更深远的意义;如果说前者还带有某种“投石问路”的尝试、探寻意味的话,那么,后者则是一种自觉的拓展和自主的飞跃,因之自觉和自主,这种拓展和飞跃应该是具备了某种“质”的变化成分。
基于近期对CCTV-4的持续关注,本篇拟以CCTV-4“连宋大陆行特别报道”为例,对中国电视人的专业主义追求进行阐释。这应该不影响本人对央视其它各个频道、栏目这次同样成功报道的关注和敬意。
新闻专业主义――一个伸手可及的梦境
一、什么是新闻专业主义
这是来自西方新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在19世纪末开始形成。20世纪中期,随着美国民主政体对新闻及言论的发表与流通自由的要求和保障,以及实证科学原则在社会各方面的普遍渗透,专业主义逐步发展成诠释、衡量和评判新闻工作的主导话语,在美国新闻界被发扬光大。
1940年代后期,美国报刊自由委员会(赫金斯委员会)提出了一个报告——《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在这个经典性的文件中,正式号召新闻媒介专业化:媒体应将其自身视作提供公共服务的职业,在提供公众所需要的消息和讨论的内容、数量和质量时,应当具有职业精神。”①。强调传媒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子系统收集、整理、传播信息的功能和责任。在此基础上,它还包括一套关于新闻媒介的社会功能的信念,一系列规范新闻工作的职业伦理,一种服从政治和经济权力之外的更高权威的精神和一种服务公众的自觉态度。这些原则着眼于受众的知情权和接近权,以“公正、公开、公平”为目标取向,强调社会责任意识。②“核心是新闻报道的客观性(objectivity)”,“目标是服务于全体公众,而不是某一利益团体,在具有商业和政治双重性质的机构中,强调自己是公共利益的保卫者,以此获得公众信任。”③20世纪50年代,美国新闻专业主义达到高峰。“新闻主义加强了新闻工作者对自我职业形象――追求真理、服务社会――的心理需求。”④
总结中外新闻传播学者有关新闻专业主义的论述和解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理解: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理念不外乎这么三个:专业性――你是否充分发挥了媒介手段、服务性――你是否待受众为“上帝”和客观性――你是否掌握了信息采集和呈现的平衡性。
二、央视对新闻专业主义的激情诉求――从《东方时空》到伊拉克战争
“信息”、“传播”、“受众”等西方传播学概念在1980年代初引入中国,在新闻改革中起到了理念和话语层面的解放作用,激发并合理化了很多改革实践。⑤《东方时空》的横空出世,《焦点访谈》、《新闻调查》挺进国家级电视台黄金档,都是中国电视人对新闻人职业理念的时代诠释和中国诠释。
世纪之交,“新闻专业主义”的概念开始引入如火如荼的中国电视新闻改革,⑥成为中国电视工作者在电视新闻实践中的内在诉求。他们越来越强烈地认识到,“作为社会之公器,环境监测之雷达,新闻媒介影响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首要来自于它的新闻信息搜集、处理、传播、反馈的功能。”⑦“用专业的价值观和力量加强新闻工作者对自我职业形象(追求真理、服务社会)的心理需求,将专业的规定内化为自我约束,成为新闻工作者恪守的最主要的新闻职业规范。”⑧
跨越新世纪的门槛,新闻频道等专门、专业频道相继设立,中文国际频道、英文国际频道也实现了新闻的滚动播出。于是,重大新闻事件的共时报道和突发性新闻的随时插播成为现实。伊拉克战争特别报道、SARS特别报道、连宋大陆行特别报道好戏连台。逢大事,中国受众已经可以从本土媒体获取信息满足,这是新世纪中国传者和受者的共同福音。直播和现场报道从此成为电视节目的一种样式和常态,电视新闻人苦苦追求的所谓新闻的“时效性”、“贴近性”,“传播到达”和“双向传播”等等经年难破的理念“死扣儿”从此得以迎刃而解。电视的媒介优势也进一步凸现。
电视人正一步步接近自己的职业梦想。
CCTV-4“连宋大陆行特别报道”――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承接
毫无疑问,持续两周的CCTV-4 “连宋大陆行特别报道”是新闻专业主义在央视、在中文国际频道传承发展的又一个结果。根据我们对新闻专业主义的理解和认识,这次电视特别行动起码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了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
一、 专业性――电视手段多维互动,凸显媒介独家优势
除了继承发扬了在伊拉克战争特别报道中展示的信息及时、全面,专家权威解读,主持人巧妙连缀等等所长,这次报道还有以下突破:
――重大时刻的连连直播:时效的超越
除了每日整点新闻,央视国际频道在这次特别报道中共开辟了24场“直播特别节目”,其中还有多日是一天两场直播:如4月26日和5月6日连战、宋楚瑜启程访问大陆,在台湾桃园机场登机和抵达南京、西安机场都分别做了两场直播;4月27日,上午连战的北大演讲和下午的“胡连会”;5月7日宋楚瑜上午祭拜皇帝陵,晚上抵达南京等等活动,都安排了现场直播特别节目。媒介事件是一种“电视仪式”或“节日电视”,甚至是“文化表演”,⑨这一场接一场的现场直播让观众过足“赶场”参与媒介事件、享用媒体为他们烹制的媒介事件之盛宴的“瘾”。
新闻直播是新闻专业主义的一大操作模式。现场直播是电视新闻最具魅力和影响力的形态,也是当今新闻频道最重要的构成部分。1991年对海湾战争的电视新闻直播奠定了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在全球电视新闻领域内的地位。它开创了电视专业新闻频道,而且是全天、全程直播、全球覆盖的先河,创立了全新的“实时空”直播新闻理念,也拉开了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电视与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新的互动模式。⑩
在这次“跨越海峡的握手”特别报道中,已有过几次“沙场”历练的央视国际中文频道,把直播手段进一步引向常态化和栏目化,直播让电视媒介的时效魅力再次超越了所有传统媒体。
无怪乎新闻传播学界有这样的评论:CCTV-4更像是一个CCTV WORLD新闻频道。据了解,CCTV-4之所以每遇大事能有这样的表现和节目运作,跟他们更适合频道运作的部门设置不无关系,他们的组织结构是“大前期”――协调记者及采访和“大编辑部”――协调后期编辑制作――模式。看来,好的传播效果确实是一个系统工程。
――现场视频音频频频连线:“我在现场”的告白
这次特别报道中,演播室主持人与各个新闻现场记者的音、视频连线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每一次直播特别报道中,这种连线都在十次以上。有的是请记者介绍现场情况,有的是让记者谈自身现场感受。连线是与时共进的,随着新闻事件的发展不断滚动,传递、报告现场的新信息。因为是记者身临其境的所见所闻,所以最大限度地还原了新闻现场,有一定的“保真”效果。
“大事发生时我在现场”,这是全世界新闻工作者的职业口号。但这“不仅仅是一个新闻人的口号,普通的受众也可以通过媒体获得最真实可信的新闻体验。从表面上看,这只是科学技术进步给新闻业带来的一种工作条件的变化,但就其实质来说,恰恰是新闻观的一种深刻变革。⑾
虽然囿于一些条件,这种连线有时显得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或者记者的解说和介绍跟现场共鸣欠缺,但毕竟传达和强化了“我在现场”的电视新闻专业主义理念。“有”已胜过“无”,今后或许需要探讨“有什么样的”。
――两岸三地双视窗、多视窗,港岛电视新闻录像并用:互动和交流的延伸
隔绝了半个世纪的握手、经受了咫尺天涯的重聚,焦点时刻,焦点人物,两岸翘首,全球华人瞩目,世界人民关注。千载难逢的媒介机缘不可轻易错过。央视中文国际频道这回再次发挥“国际”头衔的优势,并且推而进之,破天荒插播了两岸三地电视报道的“原味”录像,并开出了多视域嘉宾共时交流的双视窗、多视窗,多元的信息、多维的分析、多色的屏幕呈现,给观众奉上从未品味却心向往之的重大事件电视烹饪美餐,让观众再饱眼福,浸润在如此信息交融带来的享受之中。
据报道,4月26日连战到达南京之前,先期聚集到这里的记者超过了400多人,其中很多是来自台湾岛内的媒体,他们“几乎每家都派出了至少两到三组的采访组,他们说要全天候、全方位地来做全程的跟踪报道。”⑿那么,这些岛内媒体将会如何呈现这次跨越半个世纪的“握手”之旅呢?面对同样的新闻事件,他们会有不同的视角和报道样式吗?岛内人士又会对这次两党主席的大陆行作何评价呢?两岸隔绝已久,但血亲同胞却是打断骨头连着筋。对于上述这些,大陆观众是渴望了解的。
正像孙玉胜创办《东方时空》的感受:“我们已经知道,我们不是命令别人看节目,而是请人看节目,请人看节目就要有好看的节目,所以直到今天,我还时常把专业而复杂的电视节目判断标准简化为‘好看’,还是‘不好看’。”⒀对于大陆观众来说,港岛对这次连宋大陆行的报道无疑是“好看”的节目,而对于央视国际频道来说,连宋的来访是带来了一个机遇――把这个好看的节目通过自己的平台展现出来。对信息的采集和整合本来就是媒体职业要求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次“天降大任于斯人也”,何乐而不为呢?而另一方面,在这个两岸历史性握手的语境下,CCTV-4特别节目的平台已经成为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个作用是媒体意义上的,也是超媒体的。但是,最终是新闻专业主义意义上的。
CCTV-4连宋大陆行没有轻易放过这次良机,不仅在每天的特别节目中辟出专栏,对台湾岛内相关电视报道进行板块式“原味”呈现,而且开出了两岸学者、电视节目主持人对话交流的双视窗、多视窗,击中了许多观众“天涯共此时,千里共婵娟”的“海峡”情结。亲切、人性、新奇、感动,岛内电视新闻、专家学者的独特视角和表述,两岸同行、同胞针对同一话题的交流和碰撞,让包括大陆、台湾观众在内的所有炎黄子孙为之动容。
总之,从电视技术的专业角度看来,特别报道调动了目前可以调动的各种电视表述手段,把电视新闻介质形象、声音、运动、过程、环境、氛围等接近事态原貌的信息及多维多元的解读传递给观众,让观众临其境、见其人、观其言、察其行,且共享两岸三地专家、学者的精辟点评,实现了最大限度的参与和互动。
同时,特别节目呈现出业者对电视技术熟练而游刃有余的操纵驾驭功夫:从从容容地变换着对信息资源的表述样式,夹叙夹议,庄谐有度,作用于受众的是一个充满张力的系统的“场效应”。在一场场整点新闻和直播报道中,观众似乎可以看到所有流行媒介的影子:电视、广播、报纸、网络,但它们又不再是原本的形态,精明的电视人已经把它们解构之后以观众需要和电视媒体所能呈现的样式重塑,效果是超越本媒体介质的。
电视媒体走到今天,有幸在多种媒体发展的积淀之上,让自己站得更高――这是时代赋予电视的福祉,更是一代电视人胸怀专业主义精神的创造和奉献。
二、服务性――事件图景全息展示,满足观众知情欲
――点面结合:大事不漏 ,细节“特写”
持续十几日的连宋大陆行,大小活动几十个,CCTC-4步步紧跟,做到了“连宋走到哪儿,四套跟到哪儿”⒁,前有打前站式现场介绍,中有重大活动的浓墨重彩,后有总结展望式解读分析。可谓大处着眼、细处着手,见点见面。这符合受众观察新闻事件的规律,也是尽可能“服务于公众的利益、便利与必须”⒂的专业主义精神的良好展现。
大事抓住就不必赘述了,每天的整点新闻、《今日关注》特别节目、直播特别节目都一一囊括。细处的观察和呈现则值得一提。因为现场就是那个现场,有的直播信号也是共享的,所以如何抓取和解读信息,各媒体和不同的记者是可以见仁见智的。
如连战从台北出发时带的新出版的书和水果;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会见连战主席一行长达一分钟的握手;连战在北大演讲时手握母亲赵兰坤的学籍忍不住激动落泪;对北大、清华台湾学生的特别关注;宋楚瑜一家湘潭祭祖取黄土留念和当地接待人员橘色的制服、橘色的车队等等,这些细节被CCTV-4特别节目一一抓住并加以解读,充分传递了深度信息,增强了电视新闻传播的时代感和真实性,体现了重大新闻事件中细节的作用。把人的观念、人的情感以及事件对人的影响等等一切关于“人”的因素通过细节表现成重点。
――信息滚动梳理:线性传播,立体作用
电视媒介是典型的线性传播,所以,如何让这条线连起来,让随时插入收视队伍的受众都能捋到这根线,是电视传者应该考虑的。这次特别报道巧妙利用线性传播的另一特点――可重复性,扬长补短,通过各种手段递进式反复梳理有关的信息,让每一个即时加入的观众迅速摸清新闻事件的发展脉络,及时跟上事件和报道的进展。这是传者对受者的用心体贴和心灵共鸣。比如:
连宋行程线路图:流动的、动画的线路,闪耀的城市名称和到达时间,再叠加连宋的头像,时间、地点、人物信息糅为一图,且在直播和特别节目中反复呈现,穿插运用,行前预告,行后回顾,让观众感觉清新、清晰、清楚。
专题片:分“过去”的活动回顾片和连宋到达地背景片两种,前者梳理“过去”的信息;后者烘托浓郁的文化氛围和人情味儿。
如在连战参观西安兵马俑前,直播节目就插播了一个专题片《复活的军团》,对兵马俑相关知识进行介绍,并打破常规,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借用一些老电影内容回顾兵马俑的历史,以虚托实,以实衬虚,增强了片子的视觉冲击力,增添了历史沧桑感和时空的跨越感,产生了特别的艺术感染力。这种专题片在直播报道中融进了浓浓的文化内蕴,让连宋的“寻根之旅”和“搭桥之旅”都更加意味深长。而在当天晚上的《今日关注》特别节目中,又对连战一天的活动以一段制作精良、声画并貌的专题片进行了一番回味。起到了“上回书说到……”这种说唱艺术手法所起的“起承转合”的作用。
两种专题片在报道中交错呼应,对新闻事件骨干信息起到了强化和深化的作用,达到了“深度报道”的效果。
深度报道是新闻专业主义的另一大操作方式。其特点是“统摄性的思维+相关事实的组合”,美国赫金斯委员会在其著名的报告《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中为深度报道所下的定义是:“所谓深度报道就是围绕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把新闻事件呈现在一种可以表现真正意义的脉络中。”并且作为一种新闻职业道德准则确立下来。它的迅速崛起是与我们周围世界的日益扩大、社会化联系的日益广泛、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如果说,客观报道的基本要求是“实事”,那么,深度报道的本质要求就是“求是”。⒃
走向国际新闻频道闻频道的CCTV-4承袭了这一主流报道方式“以今天的事态,核对昨天的背景,从而说出明日的意义来”。立足线性的(纵向的)传播方式,从横向联系的角度去考察和对比当前发生的新闻事实。使人们在一种“情景化的状态”中更为客观地了解事物的由来与意义,而且有助于人们在与其他事物的对比中更为真切、生动地把握“这一个”新闻事实。
三、客观性――信息采集不偏不倚,获取媒体公信力
虽说要追求客观的专业主义精神,但“旁观者清”却是任何媒体都难以逾越的一个“槛儿”。人人都知道,伊拉克战争报道的胜出,多少是沾了报道评论“别人家的事”的光。无论电视媒体及其从业者,还是受邀嘉宾都超脱得多。但这次却实实在在是向全世界“发布”自家的事了,如何赢得“客观”、“全面”的美名?这着实是个不小的难题。但这次CCTV-4破了这个题,而且破得漂亮。
其客观性原则表现在对连宋两个访问团报道量的平衡掌握、对两岸三地有关连宋报道的集纳和展现及对连宋两个访问团描述用词的中性选择上。如,5月27日下午胡锦涛总书记站在红地毯等候连战主席的时候,CCTV-4直播节目采用了双视窗同时展现两党领导人即将见面时的情形。这在同时进行的对这一事件的众多报道中,拔得头筹。
据统计,截至5月12日15时40分,共有90个国家和地区的322家电视机构转播了中央台有关有关宋楚瑜大陆行的直播节目,⒄“连宋大陆行连续三周登上美国主流媒体国际要闻版”。⒅中国电视新闻传播正获得世界范围的公信力。
追求新闻专业主义还在路上
媒介事件是“大众传媒的盛大节日”,“观众把它们看作一种邀请――乃至一种指令――停止日常惯例来参加节日体验”。⒆在连宋大陆行这个电视节日里,CCTV—4带领其世界受众共舞。
根据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24个收视仪城市数据显示,4月26日晚间,《今日关注》(连宋大陆行特别节目)的收视率高达1.71%,是平时这个手段收视率的3.17倍。27日更高达2.29%,比平时飙升了4.6倍。同时,因为特别报道带动,CCTV-4全天收视率在全国49个卫星频道仅次于CCTV-1、CCTV-8,排名全国第三,“再次显示了作为全球华人收看重大新闻事件首选平台的国际频道在重大事件期间强大的节目竞争优势。”⒇这是对CCTV-4连宋大陆行特别报道取得成功的另一种阐释。
与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报道相媲美,这次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又赚得“盆满钵满”(21)。而对于这里的电视从业者们来说,他们的获得是再一次的专业主义激情燃烧和职业化的实践历练。
战争的机缘和这次“握手”的时运之于CCTV-4,都已经成为新闻专业主义的实证文本,它们在证明:全世界新闻人追随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在中国电视人身上并不示弱,只不过是,在中国特色的舆论环境中,电视人于国于民的责任、他们所担负的时代使命和所面临的国际范围的压力等等因素,使得新闻专业主义在他们身上内化为一种更具张力和内蕴的职业激情。
与此同时,这些文本也昭示: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与适度的舆论环境相结合,将聚合为一种极富影响力的传播效果,受众欣喜,政府满意,新闻人的职业追求与国家、社会发展对媒体的要求在一个点上契合起来。所以,如何找到更多这样的“点”,应该是今后大家需要进一步探求的。
(正文完)
参考文献注释:
①[美]韦尔伯·施拉姆著:《报刊的四种理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译),新华出版社1980年版。
②林喆:《新闻频道运作理念探析——新闻专业主义与市场营销理念的博弈》,中国新闻研究中心网http://cddc.net/shownews.asp?newsid=50522003-9-17。
③《胡舒立,新闻专业主义的领悟者和实践者》,载《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10月27日。
④郭镇之:《舆论监督与西方新闻专业主义》,载《国际新闻界》1999年第5期。
⑤李良荣:《十五年来新闻改革的回顾与展望》,载《新闻大学》1995年春季号,第3-8页。
⑥同④。
⑦同②。
⑧同③。
⑨【美】丹尼尔·戴扬、伊莱休·卡茨著:《媒介事件》,麻争旗译,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第1-2页。
⑩同②。
⑾雷思海:《“大事发生时,我在” ——时效的新闻学新内涵及其实践》,载《中国记者》,2003年第5期。
⑿央视《今日关注》特别节目:《连宋大陆行令人期待》文稿,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26日14:26 。
⒀孙玉胜著:《十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8月版,第48-4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