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準備 讓親人一路好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1:22:04
【明報9月17日專訊】新生命的誕生總是令人期待,父母忙於參加產前預備班,閱讀育兒書籍,張羅育嬰用品……生命的來臨既然受到百般重視,我們是否也該對生命的流逝有所準備呢?
生老病死,總會在人生某個階段出現,這是很自然的。以前的家庭數代同堂,生老病死是家庭成員經常面對的平常事。然而,現今先進的醫療科技「往往」能起死回生,形成「死亡離我們很遠」的錯覺,還產生很多誤會。
不應禁止末期病人談死
例如,患末期疾病的家人開口談葬禮的安排,我們便一口打斷說﹕「你不要談這個,你會沒事的。」生死教育學會委員謝俊仁指出,既然病人想說,也表示他有心理準備,何不讓他說下去?病人其實比我們更有心理準備談死後的安排。在此之前,病人無疑有難以接受病情如此發展的階段,但對於自身的身體狀,他們心知肚明,過後便會接受自己將會離開世界,會很想談談身後事,好讓自己放下心事。
談趣事讓病者開懷
縱然病人敢開口,家人通常也不敢回應,因他們未準備好接受親人要離去的事實。謝俊仁稱,這的確不易,因為家人不知道到底要談得多深入才不會觸動病人情緒。若病人邊談邊表現擔憂,亦不容易處理。他稱,面臨人生末段,病人擔心很正常,惟未必要用「你唔使唔開心」等字眼安慰,只要對病人表達同理心,嘗試理解他的想法,表達對他的關心,比起那些安慰說話來得更實在。
根據記者的個人經驗,就是不知道探病時要跟病者說什麼,結果兩個人都沒說話,沒有好好把握僅餘的相處時間。事隔8年,仍然是個遺憾。最近一期《康健》雜誌訪問了一名患癌的前任醫院副院長,他表示,安慰癌症病人不一定要問與病情有關的事,這反而使病人更難過,「不如轉移到他有興趣的話題,聊你們過去的美好回憶、有趣的小故事……」。從事善終服務多年的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助理教授周燕雯也說,若找到病人談得高興的話題,就讓他開懷地談。
留意斷氣前後仍有聽覺
面對臨終病人,我們不要忘記聽覺是他最後消失的感覺。台灣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護理系教授趙可式是當地「安寧療護」(即本港的紓緩治療)的開拓者。去年被診斷患上的她,最近接受台灣《壹週刊》雜誌訪問時表示,家人好應該在病人斷氣前後,向病人道謝、道歉和道別。事關病人斷氣後呼吸及心跳雖然停止,瞳孔對光也沒有反應,可是這時候,病人的聽覺和意識其實還在。她說﹕「我親眼看過,病人剛剛斷氣,子女就開始吵遺產,我把他們全部都趕出去,病人的眼淚就流下來……。」
能做到逝者平安,生者無憾,就看我們事前做好多少準備。
文﹕姜素婷
編輯:陳子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