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机会在哪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6:10:22
城市是否更环保呢?环境有很多因素,今天我先拿温室气体做个例子。先来看下面这张图:

蓝线代表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黄线是世界人口城市化比例,两者非常吻合。另外,根据联合国的统计,2008年全球城市居民总数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但城市消耗了全世界三分之二的能源,排放了70%的二氧化碳!但这是否就说明城市比农村更不环保呢?再来看看下面这张图:

X轴是不同国家的发展指数,Y轴是该国老百姓的平均生态足迹,两者基本上是一条向上的曲线,这说明一个国家越发达,消耗的资源就越多,而发达国家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城市化水平高,也就是说,城市居民用高消耗作为代价,换来了更加舒适的生活。
曲线上方有两个国家,一个是美国,一个是澳大利亚,他们的生态足迹都远大于同等发达的欧洲国家。它们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城市化进程的不同,美澳鼓励发展“郊区”,欧洲则重点发展城市。
还有一个数字很能说明问题:伦敦市民的平均碳排放量比英国平均水平低40%!这就是上图右下角那几个绿箭头的含义:一个设计良好的城市可以把这条曲线降下来。
再来仔细分析一下城市的能源消耗究竟被用在了哪些地方。再以伦敦为例:伦敦的碳排放总量34%来自航空业,14%来自陆上交通,也就是说,伦敦一半的碳排放来自运输业。这很好理解,当生活水平高到一定程度后,人们的主要碳消费已不再是吃好的穿好的住好的,而是玩好的,这就必须旅行。看看下面这张图:

这是欧盟自1990年以来各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变化图,从中可以看出欧盟在一般工业、能源业和民用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都下降了,唯有交通运输这部分是上升的,而且涨幅很大。
科学家做过计算,要想减低城市碳排放,第一是交通,第二是建筑节能措施,第三是采暖和制冷效率和方式。而这三点,在中国都面临巨变,因此也就充满了机会。
大家也许都不喜欢中国大城市的拥挤,但对于节能减排来说,中国城市的格局很可能是有利的。先来看看上海市的人口密度模型:

再来看看伦敦的人口密度模型:

差别很大吧?正是这个差别,决定了普通上海人出行的里程数比伦敦人低很多,温室气体排放量也相应地低很多。
下面这张图更有说服力:

X轴是城市人口密度,Y轴是人均汽油消耗量,很显然人口密度越大,人均能耗就越低。更有趣的是,这些城市明显分成4组,最上边是美国,然后是澳大利亚,中间一块是欧盟,最下面是远东地区。这个例子清楚地说明,我们不可能走美国路线,走不起。
上面说的都是大城市。据统计,全世界大部分城市人口生活在100万人以下的中小城市,总数约为18亿。人口超过1000万的巨无霸城市的总人数约为3亿,只为小城市人口总数的六分之一。这个数字说明,中小城市也许正是机会所在,这些城市既不必担心能耗太大,又不必承担人口密度太大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上海就正在朝这个方向走。据上海市规划局介绍,上海的目标是建设一个“多中心城市结构”,其代号为“1966”,即1个中心城,9个人口30-100万左右的新城(城桥,嘉定,宝山,青浦,闵行,松江,南桥,临港和金山),60个人口5万左右的新市镇,以及600个中心村。
中心城也将建设成为“多中心生态城市”。上海计划在中央商务区四周建设江湾五角场、真如、花木和徐家汇这4个“副中心”,进一步降低城市规模。
这个规划的核心就是公众化的交通体系。目前上海地铁总里程448公里,上海交通运量的33%来自公共交通。上海市计划到2015年时地铁总里程达到720公里,日客流总量1200万人次。上海的最终的目标是建造22条线路,总长度1000公里,50%的交通运输依靠公共交通来解决。
目前上海市中心城的人均绿地14平方米,这个数字还在增加。上海周围正在建设生态区,甚至还计划建造生态走廊,上海周边50%的土地已经被划定为生态区,不得占用。
当然,这些都是官员的豪言壮语,但如果能实现一半,也已经是了不起的成就了。城市,并不是没有机会的。
最后补充一句:上述数字大都来自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Philip Rode,他本人并没有出现在上海,而是通过远程会议给我们做的这个关于城市发展的报告。这一高科技的做法至少节省了6.4吨二氧化碳当量,而印度现在的人均年碳排放量仅为0.9吨,理想(可持续)的全世界人均年碳排放量也仅为3吨。
感谢英国使馆文化教育处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