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高教在和谐文化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2:29:41
●大学是知识的殿堂、文化的堡垒,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条件下,高等学校要主动承担起整合文化冲突、化解文化矛盾、引导文化发展方向的重要任务。
●通过参与和谐文化建设,高校可以巩固文化服务功能,提高文化服务品位,扩大文化服务辐射面,真正成为先进文化的创新基地和辐射中心。
和谐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服务社会和促进国际合作的重要使命,它通过传承文化思想、引导文化方向、传播文化理念、整合文化冲突等功能,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在人才培养中传承民族文化的和谐思想
和谐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在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其中天人调谐的自然观、和而不同的价值观与贵和执中的人生观,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和谐思想的基本内核。
传承文化是教育的本义。高等教育要根据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在传承文化中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保留其民族性的精华,并赋予其时代精神,把它们渗透到教育教学之中,奠定大学生思想品质的扎实基础,用和谐思想打牢大学生道德根基。为此,要做到三个有机结合: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把传统文化教育与科学发展观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人际关系上,把传统文化教育与公民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在人与自我的关系上,把传统文化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
要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以培养大学生心理和谐为目标,建立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有效调节他们的情感和心理,帮助他们学会用开阔的心胸和积极的心境看待一切,用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其利益诉求。
在学术研究中引导和谐文化的发展方向
探索真理、繁荣学术,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功能。高校是一种学术化、理性化、智力化的知识密集型教育机构,对自然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敏感性和快速的反应能力,历来被认为是社会道德的“良心”和文化发展的“灯塔”。在办学民主与学术自由的旗帜下,学者们以探求知识、追求真理为己任,超脱党派利益和个人利益之争,对社会进行公正的评价、批判和监督,从而在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发展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当前,许多人越来越不喜欢那些深奥、严肃、高雅的文化形式,越来越不喜欢政治学习、思想宣传和精神追求,越来越不喜欢民族文化和主流意识,转而喜欢那些更加刺激的快餐文化、更加自由的网络文化、更加炫目的外来文化和更加感性的世俗文化,导致文化发展不断走向通俗、媚俗乃至庸俗的道路。如何重振文化精神,重建主流文化,重塑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向心力、吸引力,如何引导大学生参与到和谐文化的共创、共建、共享活动中,增强其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已经成为高教工作者必须面对和认真解决的现实问题。
大学精神是高校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稳定、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是大学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以其高雅高尚的文化品位、理性纯洁的道德精神塑造着大学人,使他们以积极的姿态参与文化建设,促进社会发展,成为社会道德的捍卫者和提升者。因此,加快大学文化建设,重塑大学精神,是高等学校促进和谐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要在大学文化中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是和谐文化的灵魂,是我国大学文化精神的根本所在,没有它的统领,大学文化建设就失去了目标,就无法扭转社会文化发展的颓势,也不可能胜任引领和谐文化发展方向的职责。
要推动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密切结合。在科学教育中融入人文精神,在人文教育中渗透科学精神,把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这是高校强化文化批判能力、增强道德评判精神、推动和谐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遏制科学主义长期统治大学校园导致人文精神逐渐衰落这一趋势的必要措施。当前,尤其要强化人文与社会科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切实把它们放在与自然科学同等重要的地位。哲学社会科学也要走出象牙塔,走向社会,畅通高校与政府、企业、社会的联系渠道,认真研究和回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促进科研成果向课程教材、社会普及、政府决策、文化产品等方面快速转化,不断提高研究成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推动和谐文化建设。
今天,要发挥高等教育的文化批判和引领功能,就必须切实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扩大高校办学民主和学术自由,营造宽容、民主、安全、稳定的学术环境,塑造以人为本、追求卓越、开放包容、张扬个性、倡导合作的大学精神,让大学教授有条件独立思考社会问题,有勇气对现实中各种丑恶现象进行谴责,有能力担负起与现代大学功能相适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让他们心无旁骛地发展学术与教育事业。
在服务社会中辐射大学文化的和谐精神
为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功能。它使高校从象牙塔走向了经济建设的中心,并且成了文化发展的推动力和先进思想的辐射源。
服务社会的功能促进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随着服务社会功能的不断完善,高校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密切,其社会价值和经济功能得到最直接的体现。
促进和谐文化建设,既是高等教育必须承担的责任,也是改善和发展社会服务功能的良好契机。通过参与和谐文化建设,高校可以巩固文化服务功能,提高文化服务品位,扩大文化服务辐射面,真正成为先进文化的创新基地和辐射中心。
坚持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服务社会的主渠道。文化就是“化人”,也就是促进人类不断从蒙昧走向文明。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传承文明、培养人才,向大学生传递文明成果、灌输和谐文化思想,加速大学生个性化、文明化、社会化进程。高等学校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和谐文化的思想内容,引导学生用和谐的思想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还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潜移默化地塑造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个人,并使文明健康、积极向上、和谐有序的校园文化成为和谐文化创建活动中的典范,在全社会创造和扩大崇尚和谐、维护和谐、共享和谐的社会氛围。
高等学校要努力成为促进和谐文化建设的社会智囊。当前,随着我国政务公开化和决策民主化进程的加快,各级管理和决策部门往往要借助科学家、技术专家、经济学家、管理专家的力量,为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方法。借此,高等学校要发挥人才密集、知识密集、功能完善的优势,积极参与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热潮中去,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在科学决策时可以依赖的可靠“外脑”,成为可以随时向社会团体和个人提供可靠信息和咨询服务的良师益友。
高等学校要成为社区文化活动的积极参与者。高等教育是社会文化发展的轴心,参加所在城市的社区文化建设,可以向全社会辐射先进文化思想,有效影响社区文化的发展方向。高校要因地制宜地参与社区文化建设,如组织开展科普知识宣传,与社区共建文明单位,在社区举办读书活动,开展健康有益的体育比赛,向社区提供优秀的音乐会、演唱会、文娱表演等。这些活动可以提高社区成员的文化素养,引导他们处理好闲暇时间,形成良好的社区和谐文化氛围。同时,高校还要通过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借助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把和谐文化创建活动扩大到农村去,帮助农村地区移风易俗,提高文明水平。另外,高校还要利用其已经形成的科技服务渠道,通过科技服务向企业、社会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这对促进和谐文化建设也会起到重要作用。
在国际合作中整合多元文化的矛盾冲突
不同性质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乃至冲突,往往是文化大发展、大转型的前奏曲。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不同地区、不同性质的文化正以不同于以往的方式发生激烈的冲突与快速的融合。抓住时机,趋利避害,积极促进和谐文化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任务。
应对多元文化及其冲突现象,最为有效的措施就是文化整合。大学是知识的殿堂、文化的堡垒,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条件下,高等学校要主动承担起整合文化冲突、化解文化矛盾、引导文化发展方向的重要任务。
用马克思主义统领和谐文化建设工作。在当前这样一个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有益文化和腐朽文化并存,各种思想文化既相互吸纳又相互排斥,既相互融合又相互斗争,既相互渗透又相互抵御,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交织纠缠在一起,形成一种混沌复杂的局面。面对这种形势,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向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经济管理方法,以及其他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文化,闭关自守、故步自封是愚蠢的。
但是,属于文化领域的东西,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它们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法进行分析、鉴别和批判。”这种分析、鉴别和批判,就是对多元文化的整合,也是今天我们促进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高等学校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鉴别各种意识形态和文化思潮,推动对话与交流,促进融合与发展,使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形态始终占据文化发展的主导地位。
通过国际合作搭建文化整合的平台。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也日益显现,使国际合作成为继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之后高等教育的“第四功能”。国际合作不仅可以打破横亘于异质文化之间的学术壁垒,加强文化交流的力度与深度,而且可以推动多元文化的整合与交融。要以虚心的态度、扬弃的精神和“拿来主义”的办法,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发展经济、科技、文化、教育事业的经验与教训,完善我国多元统一、兼容共生、协调有序、充满活力和大众共享的和谐文化。通过交流、对话,把中国文化广泛推荐给世界各国,让民族文化在融入世界文化的过程中接受洗礼,并为世界文化发展作出贡献。
抢占网络文化阵地的制高点。网络时代的到来,对于我国的文化事业既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遇。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网络文化有着冲击乃至颠覆民族文化的危险性,也要看到网络技术发展给我国文化转型、文化发展带来的难得的机遇。要根据建设和谐文化的要求,积极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文化产品,大力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丰富广大师生的精神文化生活。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遏制腐朽落后思想文化的传播,使互联网朝着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扩大和谐文化的辐射力和感染力、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方向发展。(李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