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谐文化建设--中国共产党新闻--人民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7:41:16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谐文化建设 2008年08月01日18:15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第五单元 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英国《金融时报》近期的一篇评论说:“中国经济的主要问题不在于它是否能继续以迅猛的速度增长,中短期而言,几乎可以肯定会是这样。真正的问题在于它是否能够换一种方式增长……”当代中国已经找到了有别于西方、有别过去的发展之路。当占人类人口1/5的中国选择了科学发展,它决定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明天,还将影响世界的未来。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科学发展的论述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而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成为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更是众望所归,党心所向,民心所向。我国到2020年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到那时,我国将成为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成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成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成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成为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而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高扬科学发展的旗帜,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本单元将围绕怎样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一主题,向青年和大学生朋友们做一个全面地介绍。

  八、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谐文化建设

  由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所共同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之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

  仔细观察一下人们的社会生活就不难发现,我们总是依据一定的事实和观念来选择行为和判断是非的。在人们各种各样的行为选择背后,起支配作用的其实是人们不同的价值观。

  所谓价值观,就是人们在判断某种行为或事物有无意义、有无价值时所持有的根本观点和看法。而在一系列价值观念中,那些居于主导地位的、被社会大多数人认可并发挥重大影响的若干价值观念集合起来,就构成了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它是我们判断是非曲直、真善美和假恶丑的根本的价值准则。古往今来,任何一个社会都必须有一个支撑社会稳定和发展的核心价值体系,一旦动摇甚或失去这种核心价值,就会动摇社会稳定的基础、失去社会进步的灵魂。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十三亿多人口的发展中的大国,正在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当然需要有一个被社会大多数人群都应该认同、倡导、遵循、践履的价值体系,作为团结和激励全党全国人民奋斗的精神支柱和价值信念。

  但是,随着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以及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给人们思想和生活行为带来的巨大冲击,导致了某些人群社会价值观的模糊甚至混乱,在社会生活中确实出现了不少不正之风和消极腐败现象。在一些人的头脑中,是非、善恶、美丑的价值界限完全被模糊甚至被颠倒了。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等大行其道;某些人对背信弃义、见利忘义、蔑视崇高、亵渎高尚的言行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严重毒害了社会风气特别是腐蚀了青少年的思想。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就十分迫切地需要我们对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部位作出清晰的界定。在当前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再次明确地向世人展现我们党思想上精神上的旗帜。鲜明地亮出这面旗帜,就是要昭示人们不论在社会思想观念如何多样多变的情况下,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部位是不能动摇的。

  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但也有人提出疑问:诞生于19世纪中叶的马克思主义到现在已经150多年了,我们为什么还要坚持产生于100多年前的马克思主义呢?其实,一种理论要不要坚持,不在于产生的时间长短,而是决定于它正确与否。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因为它是经过实践检验和历史证明了的科学理论。1920年,列宁在谈到俄国布尔什维克是如何艰难地寻找到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时,说过一段饱含感情的话语:“俄国在半个世纪里,经受了闻所未闻的痛苦与牺牲,表现了空前未有的革命英雄气概,以难以置信的毅力和舍身忘我的精神去探索、学习和实验,……真是饱经苦难才找到了马克思主义这个唯一正确的革命理论。”用列宁的这段话来形容中国革命的历程,同样是再贴切不过了。为了寻求强国富民之道,从19世纪中叶开始,中国进步的知识分子也曾多次多方面地向西方学习、引进包括改良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等各种思潮,它们也都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扮演过流行的主角,但最终都失败了,都被历史所淘汰了。在无数的失败和教训中,中国人民同样是“饱经苦难”才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的面貌才为之一新。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了自己旗帜上。8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引下,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中国人民从近百年来的沧桑巨变中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摆脱苦难,建设强国之根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唯一正确的指导思想。

  2.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四渡赤水、兵临贵阳、突破乌江、飞夺芦定桥、过雪山草地……置身于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纪念展,穿越70年历史的风云,去感受我们的前辈们那坚苦卓绝、英勇无比的史诗般的伟大创举时,我们每个人的心灵都受到了深深地震撼。毛泽东曾经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邓小平也多次强调这一点,他指出: “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科学的信仰和崇高的理想,永远是照耀人类历史前进的灯塔和不竭的智慧源泉。

  如果把生命的历程比作从此岸划向彼岸的一次航程,那么理想和信念就是导航的罗盘和不落的风帆。理想决定行动。有共同理想,才能有共同步调。摆脱贫穷落后,走向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儿女世世代代的梦想和追求。这个共同理想,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与个人的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结合在一起,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广泛性和包容性。这个共同理想,既实在具体,又鼓舞人心,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不论哪个社会阶层、哪个利益群体的人们,都能够也应该认同和接受这个共同理想,并且为这个理想共同奋斗。

  3.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1964年10月16日,中国罗布泊沙漠的深处,骤然升起了一颗人造的“太阳”。它那炽热的光焰和腾起的烟云向全世界宣告:近代以来饱受过帝国主义铁蹄践踏,从血泊与烈火中挺立起来的中国人民,拥有了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强大武器。人们不会忘记,在那些艰难的岁月里,在大漠深处,我们的研制者们住着简陋的工棚、迎着漫天的黄沙、吃着粗茶淡饭、使用着落后的计算工具、从事着最高精尖的科学研究。终于完全凭借自己的力量,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实现了预定的目标。“两弹一星”的成功,正是我们民族精神和创新精神的生动体现。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断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失去了赖以生存发展的根基。尤其在当今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历史条件下,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和创新精神,更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早在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比较了各个文明古国的发展史之后就曾断言:“只有黄河、长江流过的那个中华帝国是世界上唯一持久的国家。” 古老的中华民族之所以顽强地走到今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有着伟大民族精神的支撑。

  民族精神作为一个历史范畴,是动态发展的,民族精神的发扬光大还必须和不断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统一起来。在历史的不断发展中,我们有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千年古训,有了代代崛起的“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仁人志士,有了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优良传统;有了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优良传统;有了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形成的“64字创业精神”、伟大的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青藏铁路精神等。这种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中国人民在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

  4.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2006年3月,胡锦涛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指出,要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胡锦涛明确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绝对不能混淆,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须旗帜鲜明。

  一个社会的大多数成员具有什么样的荣辱观,即人们基于某种道德价值选择而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心理上的满足感和自豪感,或羞耻感和屈辱感,将决定着这个社会主流的思想文化选择和道德行为的发生。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无论历经多少沧桑巨变,我们这个民族总是坚守着一份对于真善美的崇高而纯粹的追求,总是有着强烈的荣辱感。总有一种力量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总有一份情感让我们泪流满面。从2003年的春天起,中央电视台推出了评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大型系列活动。在入选者名单中,我们看到了人民公仆牛玉儒、女公安局长任长霞、青年志愿者徐本禹、奥运冠军刘翔……当红纱翩然而落,人们无不为之感动、为之骄傲。由此折射出的我们这个社会所应有的荣辱观,从根本上反映了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准,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党的十七大规划了我国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我们要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就迫切需要我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凝聚人心,促进发展。只有建设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增进思想共识,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打牢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大学生和青年朋友们,让我们扬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风帆,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航船破浪远航,通达胜利的彼岸!

  本单元思考题:

  1、如何理解十七大提出的“两个没有变”的思想?

  2、2003年底,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讲演时说:“中国有13亿人口,不管多么小的问题,只要乘以13亿,那就成为很大的问题;不管多么可观的财力、物力,只要除以13亿,那就成为很低很低的人均水平。”请谈谈您对这段话的理解。

  3、什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如何才能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是什么?怎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5、谈谈您对“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这一问题的看法。

  6、有人认为自主创新就是百分之百的知识产权。请问这一个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7、怎样才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8、有人认为建设新农村就是要让农民都住上楼房。请问这一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9、请谈谈您对“新农村”之中“新”的理解。

  10、请结合当地的实际,谈谈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11、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有什么关系?

  12、什么是软实力?它包含哪些内容?

  13、有人认为建设生态文明就是不要发展经济。请谈谈你对该观点的看法。

  1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含哪些内容?

  15、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重在建设?


  (版权所有,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陈叶军(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