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墓何处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8:33:00
作者:解维汉
近日西安市规划的顺城巷保护名单中有一处“董仲舒墓”,很多本地人没去过,就坐和平门内西侧紧贴城墙的小巷“下马陵”中,常有中外游客辗转前来寻访。
走进巷东口路北的兰州军区西安和平路干休所大门,一眼就看见一处绿树茂密、铁栏环绕、占地4.5亩的方形花园。从南侧走进古朴青砖门楼,穿过一段甬道,便来到董子祠前。门楣悬有“云山张仃”题写的“繁露艺苑”的篆字横匾。祠内空空,并无任何陈列。祠后紧连着董仲舒墓,封土高约2.5米,直径约有6米,由砖砌花墙方形环绕护持。墓碑大字为“汉董仲舒先生墓”,小字署“大明嘉靖27年岁在戊申”。碑阴隐约可见“后学太乙张光宇书”,碑石已被玻璃夹护。祠背墙檐下横卧几通残碑,一块蟠龙碑头竖刻两字“皇恩”,还有一块画像石刻有三幅人兽图案。墓后数米是一座六角凉亭,亭东西两侧各有一棵柏树,整座陵园紧凑素朴,居闹市而显清幽。
董仲舒(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04年),为西汉哲学家,祖籍广川(今河北枣强东),著有《春秋繁露》和《董子文集》。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他一生仕途坎坷,颇不得志,因谈论灾异,被降职下狱。后任江都王、胶西王的相国,由于看不惯胶西王横行不法辞官居家,晚年迁居茂陵(今陕西兴平)讲学著书,朝廷如有大议必遣使者去其家问之。
从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碑碑阴得知,昔日汉武帝每幸芙蓉苑,至董仲舒墓必先下马,故世人称之谓“下马陵”。明正德年间陕西巡抚王诩修建陵园,称“董子祠”。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咸宁知县董家鼎重建祠堂三间,并于大门前立石,上刻“下马陵”三字。乾隆时陕西巡抚毕沅又对陵园重加修缮,以示对这位西汉学者的纪念。解放前董的后裔曾在董墓中发现汉简,因不认识文字又复埋简于墓中,而陵园长期被胡宗南作为官邸。建国后陕西省人民政府于1956年8月6日将董仲舒祠墓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拨款修葺,1989年增建了陵园门楼。
自汉以后,隋文帝建大兴城和唐高祖建长安城,都把“下马陵”留在京城内。明朝时,朱元璋的儿子朱木爽被封为秦王驻守关中后,曾下令重建长安城。据民间传说记载,朱木爽不喜欢儒术儒生,下令缩短南大街的长度,把“下马陵”隔在城外。朱木爽动用十万工匠夫役整整修了十年,长安城郭方才就绪。谁知第二天一巡视,发现“下马陵”仍在城内。朱木爽大怒,下令砍了修建南城的监工,并下令拆掉南城墙北迁重筑,务必把“下马陵”甩在城外。于是工匠们又忙碌了三年,完成了拆迁重建南城墙工程。第二天一看,“下马陵”又进入了城内!朱木爽气得七窍生烟,命令推倒重修。又经过三年折腾,再次把“下马陵”抛出城外十几丈远,并隔有一道蓄满水的护城河。谁知第二天登上城墙一看,“下马陵”还在城内!朱木爽一气一惊,不久便一病身亡了。所以西安城的南大街经过三斩,比东西北大街都短。
一次,陪南方一朋友寻访,朋友看了大惑不解,真想不到名气这么大的西汉思想家居然被你们长期冷落在这里,既不是旅游点,门口连个牌子也没有,这不是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吗?我说:也许是古代名士太多的缘故吧。西汉十一陵,唐朝十九陵,单是帝王级的大腕还伺候不过来呢,哪能轮得上像董仲舒、魏征一类将相级?朋友慨叹,这墓要是在我们那儿不定红成什么样了,我们那儿连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副市长的故居都作为古建筑保护起来供游客参观呢,要比起你们这儿连一个小拇指也够不上啊。朋友之言令我深思:再多也是应该珍惜的,文化遗迹具有不可再生性,真要等到有朝一日失去时我们就悔之莫及了。
当夜,我做了一个梦,南方一城市要打“文化兴市”牌,愿出千万元资金补偿,换取董仲舒墓迁建于彼市规模宏大的“西汉宫苑”,围绕要不要放董仲舒走人以存量换取增量,民间展开了一场相持不下的争论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