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情境教学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6:02:39
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保和镇初级中学      伍怀贵       邮编:641322
【摘要】: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达到提高中学历史教学实效性的目的,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关键词】:课堂教学    历史教学    情境教学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课堂生命力是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源泉。传统的教学模式使课堂呈现沉闷的、乏味的知识授受状态。新课程理念的教育教学观念都是指向学生发展的,是立足于学生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主动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这充分体现新课程重过程、重体验、重探究的基本理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要“还学于生”,使得课堂回归学生本位[1]。所谓历史情境教学法就是根据情境教学理论、初中历史学科特点和中学生学习历史的认知规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针对具体教学的目标和内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大脑综合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建立愉悦的表象优化认知过程,促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2]。那么,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化被动为主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呢?    一、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3】。
若想长久地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教法,历史课教师要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在历史情境中走入历史,感受历史,产生兴趣。
1.巧设问题情境,通过讨论,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根据教学内容,教师要适时适当地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导他们思考问题、探究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在《鸦片战争》一课,当讲到鸦片战争结果时,教师设置这样的问题:“没有林则徐的禁烟,鸦片战争还会不会爆发?如果林则徐没被撤职查办,中国能取得鸦片战争的胜利吗?”让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去分析,教师加以引导和点拨,最终学生得出结论:“单靠一两个封疆大吏并不能力挽狂澜,其根本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无力与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抗争”。这些问题答案不唯一,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有利于学生分析能力的增强。 由此看出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和挑战性的问题,能促进学生思考,产生探究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教师也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开展其它活动课,让学生们主动参与创设情境,从而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时代的发展要求教师要依据学生实际与教学内容开展活动课,学生在活动情境中学,教师在活动情境中导,让学生们主动参与创设情境,从而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进入角色,走入历史,产生学习兴趣。笔者在讲述世界近代史“新航路的开辟”这一重点内容时,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在我们面前有四个人,第一个是迪亚士,第二个达伽马,第三个是哥伦布,第四个是麦哲伦。学生进入情境,教师接着问:他们为什么想到亚洲?要从欧洲开辟一条通往亚洲的路,该怎么走?这样把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过程隐含在问题情境中提出来,调动了学生探索的兴趣。学生展开了积极的讨论,课堂气氛一下活跃开来。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提出:①、新航路的开辟是人类文明交流之路,还是世界市场联系之路,或是殖民掠夺之路?②、如果你是哥伦布,利用现在发达的科技条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条最佳航线该怎么走?通过层层设问,创设“开放式”问题情境,当被这类问题刺激后,学生会在脑海里迅速检索与问题有关的知识,分析综合后得出创造性结论。这些开放性问题会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培养创造性思维,进一步激发学生想像力、创造力,似有一种“拨开乌云见青天”的感觉。
二、设计表演体会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综合能力。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设计表演情境,对于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能力有一定作用。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4】。”由此可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最重要的,课堂表演恰恰体现了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可以设计这样的表演情境:假如你是……你准备怎么办?让学生进入角色进入思维。在世界近代史《南北战争》一课中,为使学生理解《解放黑奴宣言》颁布的作用,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表演情境:假如你是南方的一个黑奴,看到这个宣言后,你决定怎么办?当时,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思维也相当活跃:有说决定立即逃跑、投奔北方的;也有决定就地起义的;更有决定不露声色留下来,等待时机一举摧毁南方奴隶主的势力的。学生们个个讲得有声有色,如此一来,教材上那句“极大地调动了广大黑奴的革命积极性”的描述,学生就理解得非常透彻了,师生在此情此景中进行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其乐融融,良好教学效果可见一斑。  三、利用语言情境,有助于渲染气氛,陶冶情感。
历史具有鲜活性,因此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可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把历史知识鲜活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能身临其境,理解当时的人和事,还原历史,使学生在“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描绘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讲述中国近代史上女革命家秋瑾时,教师满怀激情地说道:29岁那年,秋瑾离开了温暖安逸的家庭,离开了两个年幼的孩子,抛弃了舒适宁静的生活,毅然出洋留学,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为的是给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寻求一条出路……,她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我们在她身上看到了一代女革命家为革命不懈奋斗的坚韧毅力和视死如归的英勇气概。此时学生的脸上都流露出凝重的神色,他们的内心深处迸发出对女革命家的钦佩的真实情感,自然而然地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再现历史情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有助于激发兴趣,形成动机。
“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乐趣”(皮亚杰语)。教师要在备课过程中要想方设法地挖掘教材中可以创设教学情境的知识点,查找相关资料,对教材进行科学合理的取舍,设计好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和步骤,并制作成精美的多媒体课件,以便课堂教学活动能按照既定目标顺利进行。利用多媒体手段,以清晰的图像、图文并茂的实例,多角度、多方位提供信息,可以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还能够为学生创建教学情境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媒介,使学生通过与教师、同学的协作讨论,探索知识、发现知识、理解知识,并上升为情感,转化为学生个体的素质。但在现实中,如面对老师的提问,有的同学怕回答错了会“招惹同学们笑话”,有的同学认为“老师只喜欢那些学习好的同学,这些活动与我无关”等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当只关注那些思想活跃、表现积极的学生,还要顾及那些“被遗忘的角落”,托尔斯泰曾形象地说过:“激励能使人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是促使他人创造奇迹的催化剂和导火线。”适时地鼓励那些学困生勇敢地站出来参与师生的互动,并及时对他们进行肯定和鼓励。而对于表现积极的同学也要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使其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这样才有利于培养不同层次学生在学习上的成功感和满足感,提高历史课的教学质量【5】。 综上所述,情境教学法是一种真正闪耀着“人本精神”的教学方法。它注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满足了中学生青春期认知心理上的一些需求,开拓了学生的历史知识视野,真正实现了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从而提高了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1、《教育新理念》袁振国编著,教育科学出版社。                                       2、《情境教学法》     李吉林
3、《创设问题情境 优化课堂教学》   河北    李进
4、《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法》刘墨 欧阳芬编著,开明出版社。   5、《创新教育实施指南》  刘涵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