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历史课堂教学目标的表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2:21:36
陈伟壁
一、 引言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设计是优化历史课堂教学的关键一环,课堂教学设计是指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因素(一般包括了教学目标、学生特点、学习内容、教学媒体等方面)进行悉心的筹划,以期达到教学目标的系统化设计。其中明晰课堂的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首要任务。虽然新课改以来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的目标定位上已经更加具体,更能满足学生需要,但是在目标的表述上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目标表述的主体不是学生,而是更关注老师的教学表现;目标表述的内容过于笼统、模糊等等。这些都不利于教师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因此本文拟就历史课堂教学目标的表述作一番探讨。
二、课堂教学目标表述的误区
下引两例就是教师在教学设计目标表述上的情况。
例一、《鸦片战争》一课中一位教师教学设计目标的表述。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战争的经过以及影响;
2、培养学生应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以史实创设情境,让学生活跃起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广开思路,活跃气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讲述鸦片输入的危害,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教育;
2、通过对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的讲述,是学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并树立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培养适应社会变化、与时俱进、面向世界的人生态度。
例二、《宋代的社会生活》一课中一位教师教学设计中的目标表述。
一、知识与能力
1、让学生了解宋代衣食住行的变化和特点。
2、让学生了解东京和临安等城市的社会生活的基本情况。
3、通过了解宋代的衣食住行等,让学生理解社会生活的内涵。
4、理解宋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观察、分析材料,使其初步掌握从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2、通过学生对宋代社会生活与现代生活的比较,培养运用历史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宋代衣食住行的变化,认识到这些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
2、通过宋代社会生活的学习,认识到中华民族文化内涵的丰富多彩,从而激发3、学生热爱祖国的优秀文化,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4、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
对上面两个例子的教学设计的目标陈述上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它们有以下的问题:
(1)目标的表述是教师教学的主要内容而不是学生的学习结果。上面的教学设计目标关注的是教师的表现,而不是关心学生可能获得什么东西。如,“使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这里选用描述的词语是“使”、“培养”,因此反映出教师设计的出发点还是考虑自己教学行为而不是学生。
(2)目标的陈述过于笼统和模糊。上面教师用描述内部心理的词语是“培养运用历史的能力。”、“树立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但我们并不能知道学生通过学习后形成了这些能力和树立了爱国的情感没有,我们无法观察。
(3)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断裂。上述目标表述赋予了一堂历史课太多的教育任务和教育职能,教学任务过重,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的确难以实现。如,“适应社会变化、与时俱进、面向世界的人生态度。”显然为了体现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尽力体现更多的目标是必要的,但是不能赋予历史课太多的职能,特别是思想教育的功能。一堂历史课也不能解决太多的问题,否则历史教学就会臃肿。
(4)目标的陈述千遍一律,缺乏个性化。不少的教师将教学辅导书上的教学目标罗列下来就了事,而面对不同老师的教学风格、面对的不同学生水平,缺乏个性化的教学设计自然流于形式,无法因地制宜。
以上的四个问题说明了当前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目标的陈述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足。而这些目标的表述存在着“普遍性目标”取向,“普遍性目标”是指一般教育宗旨或原则,它直接运用于课程与教学领域,具有普遍性、模糊性、规范性。但同时带来了目标的不可操作性和无法了解学生的学习的结果,这种普遍性的目标定位相当于教学目的,它并不适合每节历史课的教学目标。
三、追寻有意义的课堂教学目标表述方法
由于模糊的课堂教学目标陈述,教师无法了解学生学习的结果,教师无法从学生中获得明确得到教学效果,制约了课堂的教学活动。教学设计就起不到应有的功能和作用,教学活动容易出现随意性和盲目性。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在理念和方法上对教学目标的表述作进一步的修正。我们应该如何制定好教学目标呢?下面介绍两种教学目标表述的方法。
1、行为目标表述法
美国学者马杰(R F Mager)在其《准备教学目标》一书里提出了行为目标表述法,即通过可观察,可测量的外在行为来表述教学目标。具体包括三个因素:一是行为因素,即学生在课堂学习后能做什么或说什么;二是条件因素,即学生行为结果产生的条件。三是标准因素,表明学生达到什么条件才符合要求。根据马杰的行为目标表述法,台湾学者郭生玉把行为目标表述归纳为以下几个要素:
一、 目标的表述主体是学生。即预期学生在学习后可能获得的结果,而不是教师。二、行为动词必须可以观察,具体明确。例如,写出、说出、列举等。三、行为情境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因素。例如,不看书、利用地图、字典、教科书等辅助条件。四、行为结果,即产生了什么结果,例如完整、能够。五、行为标准。例如,五种以上、在五分钟之内或者三个以上。我们可以对上面的案例《宋代的社会生活》作进一步的修改。
一、知识与能力
1、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宋代社会风貌,主要包括宋代服饰发展的特点,饮食的主要特点,居住条件和房屋建筑的样式,交通旅行的条件,文化娱乐活动,节庆风俗等,至少识别三个方面的情况。
2、学生通过小组方式合作学习,把课文内容转换成问题,举一反三,学会提问题的技巧;通过比较古今异同,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
以上知识和能力分解得更加细致,具备了可操作性,而且并不要求学生掌握衣食住行等几个的全部知识。在能力表述方面,让学生学会提问题的方法,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更容易达到而不是把能力的目标悬在半空中,好像要求掌握很多的目标,其实一节历史课所能解决的问题不多。如果将目标定位得太高或不清楚就会影响到教学内容和组织,因此对知识的定位要具体,能力要可行。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共同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提出三到五个问题,解决三到五个问题,并进一步探索新的问题。
2、通过互相提问,共同寻找答案的方式,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
3、比较古今异同,讨论风俗变迁的原因并思考其带来的启示。
行为目标的表述适合于低级水平的教学目标陈述,例如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而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是难以从某一方面的行为表现出来。例如,如果教学目标是“通过鸦片战争那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根据行为目标理论,可以陈述为“学完本节课后,学生能根据鸦片战争中中华儿女抗击英国侵略者的事迹写一篇400字左右的赞美他们的文章并当众朗读。”显然这种表述方法只是局限于学生的行为表现,而对于学生心理的情感态度的变化确实难以捕捉。因此对于态度情感和价值观,我们需要借助了格伦兰(N.E.Gronland,1972)提出一种折衷的方法,即采用描述内在心理和外在行为相结合的方法陈述目标。
2、行为目标和心理表述法
如果没有行为描述,我们便不知道学生的情感态度有没发生变化。但是学生心理的情感态度的变化确实难以捕捉。因此在描述内在能力和情感变化之后,同时要提供足以证明预期的内在变化是否已出现的行为样例。采用格伦兰的方法。上面《宋代的社会生活》一课的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可以这样表述:
1、学生通过对“宋代妇女缠足”的学习理解封建社会畸形的审美观,懂得欣赏健康向上的美。(内部的心理描述)。
2、学生能够说出由于缠足而产生畸形的足所带来的危害。(行为表现)。
上面我们讨论 “如何有效地表述我们历史课堂的教学目标?”,教师必须清楚自己的教学目标,究竟我们要带给学生什么东西?学生学完这一课后能够得到什么样的能力和启发或者思考?这是历史课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假如我们把每一堂历史课所要的历史理念弄清楚,用这个理念来统领三维目标,并且能够具体、清晰地的处理教学设计或许能够收到更好的效果。正如布卢姆所言:“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所期望达到的目标。”作为每一个中学历史教师,当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我们不妨追问着自己:我们的教学目标是否是有效的?我们的陈述主体是学生吗?我们能够具体、可观察、可操作的描述学生的学习结果呢?因为起码这边笼统的、模糊的、泛泛而谈的目标来得更实际、更有的放矢。同时作为预设的教学设计,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调整和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