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性.行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2:20:23
有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位老人在一个小乡村里休养,但附近却住着一些十分顽皮的孩子,他们天天互相追逐打闹,喧哗的吵闹声使老人无法好好休息,于是老人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把孩子们都叫到一起,告诉他们谁叫的声音越大,谁得到的报酬就越多,他每次都根据孩子们吵闹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奖励。到孩子们已经习惯于获取奖励的时候,老人开始逐渐减少所给的奖励,最后无论孩子们怎么吵,老人一分钱也不给。
结果,孩子们认为受到的待遇越来越不公正,认为“不给钱了谁还给你叫”,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声吵闹。
这就是由于社会心理学上所说的“过度理由效应”。每个人都力图使自己和别人的行为看起来合理,因而总是为行为寻找原因,一旦找到足够的原因,人们就很少再继续找下去;如果理这个行为的理由没掉了,那么行为也会自然的中止。
上面的故事用博弈论的观点来看会更加清晰。在这个故事里,孩子们需要玩耍,因而就会有喧哗的吵闹声;而老人是需要静修,不希望出现孩子们的喧哗声。能不能有安静的环境取决于老人的态度(实际上小孩子去哪里玩都可以),于是他作出了一个行为(就是给吵闹的孩子报酬)来传递出自己需要吵闹声的这个假信息。负担成本的行为是可信的,孩子们接受到这个信息。当最后奖励消失的时候,孩子们选择了离开。
当然最后老人的胜利是信息不完全导致的。在1982年克瑞普斯等作出的关于声誉的模型证明指出,在有限次的重复囚徒困境博弈中,不完全信息可以导致合作的后果,而这个在完全信息状态下是不可能的;理由是,当信息不完全时,当事人为了获得合作带来的长期利益,就不愿意马上暴露自己的本性。
实际上就是说,在一种长期的关系中,一个人干好事还是坏事常常不取决于他本性是个好人还是坏人,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他人在多大程度上认为他是好人。给定其他人并不知道自己的真实面目,那么就如同雨果《悲惨世界》的主人公一样,一个坏人也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做好人做的事。当然,就如我们常说的“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在博弈的最后阶段,坏人的真实身份总是要暴露的。
现实生活当然是信息不对称的系统,在彼此每天无数的博弈中如何决策你的行为,避免行为上的惯性,希望本文的浅述能有所启示。
有这样的一个故事:一位老人在一个小乡村里休养,但附近却住着一些十分顽皮的孩子,他们天天互相追逐打闹,喧哗的吵闹声使老人无法好好休息,于是老人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把孩子们都叫到一起,告诉他们谁叫的声音越大,谁得到的报酬就越多,他每次都根据孩子们吵闹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奖励。到孩子们已经习惯于获取奖励的时候,老人开始逐渐减少所给的奖励,最后无论孩子们怎么吵,老人一分钱也不给。
结果,孩子们认为受到的待遇越来越不公正,认为“不给钱了谁还给你叫”,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声吵闹。
这就是由于社会心理学上所说的“过度理由效应”。每个人都力图使自己和别人的行为看起来合理,因而总是为行为寻找原因,一旦找到足够的原因,人们就很少再继续找下去;如果理这个行为的理由没掉了,那么行为也会自然的中止。
上面的故事用博弈论的观点来看会更加清晰。在这个故事里,孩子们需要玩耍,因而就会有喧哗的吵闹声;而老人是需要静修,不希望出现孩子们的喧哗声。能不能有安静的环境取决于老人的态度(实际上小孩子去哪里玩都可以),于是他作出了一个行为(就是给吵闹的孩子报酬)来传递出自己需要吵闹声的这个假信息。负担成本的行为是可信的,孩子们接受到这个信息。当最后奖励消失的时候,孩子们选择了离开。
当然最后老人的胜利是信息不完全导致的。在1982年克瑞普斯等作出的关于声誉的模型证明指出,在有限次的重复囚徒困境博弈中,不完全信息可以导致合作的后果,而这个在完全信息状态下是不可能的;理由是,当信息不完全时,当事人为了获得合作带来的长期利益,就不愿意马上暴露自己的本性。
实际上就是说,在一种长期的关系中,一个人干好事还是坏事常常不取决于他本性是个好人还是坏人,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他人在多大程度上认为他是好人。给定其他人并不知道自己的真实面目,那么就如同雨果《悲惨世界》的主人公一样,一个坏人也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做好人做的事。当然,就如我们常说的“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在博弈的最后阶段,坏人的真实身份总是要暴露的。
现实生活当然是信息不对称的系统,在彼此每天无数的博弈中如何决策你的行为,避免行为上的惯性,希望本文的浅述能有所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