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知识汇总(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0:23:27
何种血糖仪容易产生偏差?
大中小
什么样的血糖仪容易产生偏差?不少糖尿病患者想知道这个答案。因为血糖仪检测血糖的原理不同,检测方法也不同。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糖尿病研究室副主任王煜非介绍,血糖试纸不同酶和辅酶有不同的特性,患者若能自我了解其特性,能提高血糖监测的准确性。
血糖试纸常用酶主要为葡萄糖氧化酶和葡萄糖脱氢酶两种,对药物等的反应也同。
葡萄糖氧化酶对葡萄糖特异性高,由于反应过程需要氧的参与,试纸也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所以操作需按规程。
葡萄糖脱氢酶反应过程需要一定的辅酶和介质的参与,有些辅基可能与注射用麦芽糖、口服木糖和半乳糖发生反应,造成结果假性升高。患者需要最大限度避免这些物质,使血糖检测的数据更加精准。
此外,糖尿病患者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对缺氧的人群,如心衰、严重感染和在高原的患者使用基于葡萄糖氧化酶原理的血糖仪,可能会出现检测误差。
而如果接受含麦芽糖药物治疗的和接受大量丙种球蛋白治疗的患者使用基于葡萄糖脱氢酶原理的血糖仪,也可能会出现检测误差。
使用血糖仪过程中的问题
大中小
随着病友们越来越认识到血糖自我监测的重要性,可以自己操作、随时检测血糖的便携式血糖仪的使用越来越普及。
我们将病友在使用血糖仪过程中经常碰到的问题整理如下:
1.怎样采集血样?
★彻底清洗和干燥双手。
★温暖并按摩手指以增加血液循环。
★将手臂短暂下垂,让血液流至指尖。
★用拇指顶紧要采血的指间关节,再用采血笔在指尖一侧刺破皮肤。
★刺皮后勿加力挤压,以免组织液混入血样,造成检测结果偏差。
2.多久检测一次血糖?
血糖监测间隔时间视糖尿病类型和病情而定,以将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内为原则。您应该按医生的建议检测血糖。通常:
①全天血糖谱包括:三餐前后、睡前、夜间共8个时点,对病情不稳定者、妊娠糖尿病病友、使用胰岛素者适用,每2~4天测1次全天血糖谱。
②初发病及调整药物者:每周测4次,每次选8个点中的不同时间点。
③病情稳定者:每月测4~7次,每次选不同的时间点。
④手术前后、感冒、旅游等血糖不稳定时:每天至少测4次,每次选不同的时间点。
3.采血针是否可以反复使用?
严格来说不可反复使用。采血针一经使用,其针尖不再锋利,针尖会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而越来越钝。采血时,会因为针尖变钝而增加疼痛感。更应注意的是,使用过的采血针上容易有细菌繁殖,可能会直接危害健康。因此,血糖检测完毕后,应立即将使用过的试纸及采血针妥当地弃置。
4.存放血糖仪应该注意些什么?
通常仪器的保存温度应在-40℃~+70℃之间,以免损坏。相对湿度应在85%以下。避免将仪器存放在电磁场(如移动电话、微波炉等)附近。
5.试纸应该如何保存,才能处于最佳状态?
★试纸应干燥、避光和密封保存。
★试纸筒盖内的干燥剂能使试纸保持干燥。每次取出试纸后都应立即盖紧筒盖,以免试纸在不知不觉中受潮,也可避免干燥剂因暴露在空气中而失效。
★旧试纸筒应丢弃,不要用旧试纸筒装盛其他东西(尤其是酒精),以免筒盖混淆,造成试纸受潮。
★保证未用的试纸始终储存在原装筒内。切勿将试纸分装在其他容器(包括旧筒)内。勿将已用过的试纸混装在现用的试纸筒内。注意试纸失效期,并确保在有效期内用完。
★试纸通常需要保存在阴凉干燥处,但如需放入冰箱,取出后应先等待试纸筒回复至室温,再开盖取试纸进行检测。
6.血糖控制在什么范围属于正常?
若检测结果保持在2.8mmol/L以上、空腹血糖低于6.1mmol/L、而餐后2小时在7.8mmol/L以下,表明您的血糖控制良好。在日常生活中您还应注意避免低血糖(<2.8mmol/L=的发生。
7.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有什么差别?
血糖是从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分解而来的血液中的单糖,通常仅指葡萄糖。血糖测试的结果反映的是即刻的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测试通常可反映患者近8~12周的血糖控制情况。
8.为什么血糖仪每次测试的结果有所不同?这是否意味着检测结果不准确?
糖尿病患者与正常人一样,血糖水平除受身体状况和自身激素变化的影响外,还受情绪、饮食、运动及药物等的影响,一天中血糖值都在不断变化,所以每次测得的血糖值有差异。但如果您对测试结果有疑问,可在同一时间连续测2~3次,如结果相差大,就回顾检查一下测试步骤是否正确、试纸是否过期。如不放心,可到医院向医护人员请教。
以上都是通过实践,归纳总结出的血糖仪使用注意事项,供您参考。病友们的病情各不相同,我们建议血糖特别不稳定者,应该及时寻求医务人员的指导,科学经济地进行血糖自我监测。
长沙三诺变身血糖仪的推动者
近10年来,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发病率也迅猛增长。2008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报告显示,我国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1.28%,每10个人中就有1人患有糖尿病,另外糖调节受损的比例达到14.7%。在高患病率状况下,伴随的是低诊断率和低治疗达标率,城市糖尿病未诊断率达到57%,农村地区未诊断率高达67.64%。
在发达国家,糖尿病患者血糖仪的普及率超过95%,在我国,糖尿病患者血糖仪拥有率不到5%,致使进行自我血糖监测的患者比例非常低。
据了解,长沙三诺系列血糖测试仪是利用生物传感器和微细加工技术自主研制的,主要用于糖尿病人血糖监测。三电极试条,自动温度补偿,测试准确;全程自动测试,操作简单;虹吸自动加样;仪器和试条全部在中国国内生产,具有优良的性价比。公司已经在全国所有省份建立销售网络,产品5年包换,全国联保。
三诺血糖仪坏了,到哪里去维修?
三诺厂家电话8008786102,用座机打,是免费电话的。寄到厂家,然后厂家给你换个新的再寄给你。厂家在长沙。北京的我那建议你打中国糖尿病糖友会电话010-63718730,可以直接给你换新的。同城换应该快很多。
同城换应该快很多。
关于胰岛素的是是非非
临床上没有证据显示应用胰岛素可加剧胰岛素抵抗。长期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2型糖尿病的慢性高血糖症糖毒性 导致胰岛素分泌受损并可能与糖原合成缺失有关。
胰岛素与胰岛素抵抗
与一些观念相悖临床上没有证据显示应用胰岛素可加剧胰岛素抵抗。长期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2型糖尿病的慢性高血糖症糖毒性 导致胰岛素分泌受损并可能与糖原合成缺失有关。在一项2型糖尿病强化胰岛素治疗研究中,胰岛素治疗部分逆转了末梢胰岛素作用的受体结合后缺损,产生接近正常的基础肝糖输出并提高了胰岛素分泌,从而保持较低的血糖值。此外,在2周的治疗后,平均日胰岛素需要量下降23%。
胰岛素与体重增加
胰岛素应用可引起体重增加,而肥胖被认为是胰岛素抵抗中的主要因素。在UKPDS中 接受强化治疗的患者体重增加高于常规治疗组;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平均增重4 kg,而氯磺丙脲组增重2.6 kg,格列本脲组为1.7 kg。然而,强化治疗组微血管并发症减少,提示强化血糖控制对决定治疗成功更重要。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治疗在提供良好血糖控制的同时,没有明显的体重增加。
胰岛素与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患者的心脏病发病率和心肌缺血死亡率增加了4倍。缺血性心脏病、其他心脏病和脑血管病分别占糖尿病人群总死亡率的40%、15%和10%。一项基于近3000人的调查显示,代谢综合征(腹部肥胖、2型糖尿病、糖耐量受损、高血压、高甘油三酯血症和高胆固醇血症,单独或多种病症并存)有较高患病率。其中每一种病症中,空腹和餐后高胰岛素血症是共同的威胁,提示有胰岛素抵抗存在。胰岛素抵抗个体的HDL-C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个体。
因为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和心血管危险因素之间有相关性,UKPDS比较了生活方式和饮食控制与磺脲类、二甲双胍或胰岛素强化治疗组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未发现在这些组之间心血管事件的显著差异(包括胰岛素组)。
糖尿病急性心梗胰岛素葡萄糖灌注研究评估了急性胰岛素葡萄糖输注后,长期强化(多剂量)胰岛素治疗对糖尿病伴急性心梗患者的疗效。接受急性灌注的患者血糖显著下降。1年后,强化胰岛素治疗组死亡率显著降低,特别是那些低心血管危险因素和初次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这一效果在平均随访3.4年后仍然保持,死亡率降低11%。
还有胰岛素治疗对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如总胆固醇、LDL-C、HDL-C、甘油三酯或高血压甚至肥胖患者影响的报告,发现有改善或无影响。
考虑到糖尿病和几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共同发病率,ADA推荐除生活方式改变外,还应采取以下措施:在正常就诊时,测量血压;有高血压的糖尿病患者要采用降压药治疗;至少每年检测一次血脂;降低LDL 和甘油三酯;提高HDL和应用他汀类作为降脂治疗的一线药物; 低HDL患者应用氯贝特;应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事件。
胰岛素与低血糖
医生经常因低血糖而排斥胰岛素的应用。的确,在对1型糖尿病患者的DCCT研究中,强化血糖控制组的严重低血糖事件比传统治疗组增加了3倍。UKPDS研究发现,胰岛素组的严重低血糖定义为需要他人协助或需要医疗干预 的发生率为2.3%,高于其他任何强化治疗组或传统治疗组<1% 。胰岛素治疗组的任何不同程度的低血糖总发生率为36.5%,而氯磺丙脲组为11%,格列本脲组为17.7%,饮食控制组为1.2%。对肥胖患者强化血糖控制的二次分析表明,强化胰岛素治疗组每年严重低血糖事件发生率为2.5%,而其他治疗组为<1%。但在日本的一项2型糖尿病研究中,强化和常规治疗组的平均HbA1C分别为7.1%和9.4%。然而,两组仅发生轻度低血糖反应且发生率相似。
必须看到强化治疗对减少微血管和神经并发症的益处。尽管强化治疗增加了低血糖的危险,但是结合患者教育和采用模拟正常胰岛素分泌的外源性胰岛素给药系统能够有助于减少2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用胰岛素就能“想吃就吃”吗?
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可以加餐吗?应如何灵活掌握?
可以。
对于胰岛功能差每日需3—4次胰岛素注射的糖尿病患者来说,在胰岛素作用很强以前的时刻,如上午9—10时,下午3时及晚间睡前应酌情加餐;
使用PZI或RI混合液时,晚上睡前加餐很重要;体力活动增加时应在开始体力活动时加餐。一般每次加餐主食25g左右。加餐不要超过总热量的需要,应适当进食些碳水化合物。
打胰岛素会上瘾吗?
在临床治疗中,常遇到一些糖尿病病人或家属在听到医生建议使用胰岛素治疗时,顾虑很大或拒绝,认为“胰岛素是最后一张王牌,用上胰岛素以后就没药可用了”,或认为用胰岛素像吸毒一样会“上瘾”。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胰岛素是糖代谢中的重要激素,没有它,人就不能生存。1型糖尿病病人体内激素胰岛素极少或完全缺乏,必须依赖外来的胰岛素而生存,是终身替代治疗不可少的药物。2型糖尿病中服降糖药治疗无效的患者,有时也必须用胰岛素治疗。
此外,2型糖尿病在某些应急情况下,如严重感染、脑卒中、心肌梗塞及手术等,还有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高渗性昏迷等急性代谢并发症时,也需要用胰岛素治疗;妊娠糖尿病或是糖尿病妇女的妊娠期及哺乳期,均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总之,长期或短期用胰岛素替代治疗是病症本身的需要,而不是胰岛素成瘾。
胰岛素 能“上”不能“下”?
老吴最近因为骨折住了院,医生建议手术治疗。但一查老吴的血糖,比正常值高出不少。为了使手术后恢复更好,医生准备给老吴用胰岛素,先稳定住血糖。可老吴一听,坚决不同意。因为他早就听说,胰岛素一旦用上,就撤不下来了。
可不用胰岛素,医生又不敢给老吴做手术,这可让老吴的家人犯了难,他们想知道,胰岛素真的是能“上”不能“下”?用上胰岛素后,还能否换用口服降糖药物?要注射多久胰岛素才能换口服降血糖药物?
目前,有不少糖尿病患者和家属认为,一旦用上胰岛素,就不能再换用口服降糖药物,因为再服口服降糖药会变得无效。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
胰岛素,当用则用
有些患者确实要终身注射胰岛素,之所以注射胰岛素后撤不下来,是因为患者自身胰岛分泌功能已严重衰竭,补充胰岛素乃病情所需,这与女性卵巢摘除后要终身补充雌激素是一样的道理。1型糖尿患者由于胰岛功能完全衰竭,必须终身接受胰岛素治疗以保证机体的代谢之需;2型糖尿病的晚期阶段,患者的胰岛功能趋于衰竭,这种情况下也需要终身使用胰岛素。
紧急使用后也可撤换
并非所有糖尿病患者用上胰岛素后都撤不下来。事实上,许多患者通过使用胰岛素,使自身胰岛细胞得以休息,自身胰腺修复及内分泌功能改善,过一段时间再换回口服降糖药也是完全可以的。
比如,2型糖尿患者出现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手术期间以及血糖很高时必须用胰岛素治疗,迅速将血糖稳定下来。至于以后能否停用胰岛素换用口服降糖药,完全取决于患者的具体病情,包括胰岛功能状况、有无肝肾损害及严重的慢性并发症、是否出现口服降糖药失效等。
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如果专科医生劝告您使用胰岛素,就应该及时注射胰岛素。至于以后能否换用降糖药物以及什么时间换用、换用什么样的降糖药物,应当由医生根据病情的变化来决定。
胰岛素:你“打”对了吗?
胰岛素是糖尿病患者的常用药,许多病人都需要在家自己注射胰岛素,那么应该如何正确、安全地注射胰岛素呢?
正确选择注射部位和工具
每次注射部位都应轮换,可按照以下原则:选左右对称的部位轮流注射,如先选左右上臂,并左右对称轮换注射。待轮完后,换左右腹部。这样可避免因不同部位胰岛素吸收不同而造成血糖波动。
常用注射部位有上臂外侧、腹部、大腿外侧、臀部,不同部位胰岛素吸收由快至慢,依次为腹部、上臂、大腿、臀部,如果偶尔吃饭时间提前,则选腹部注射;如果推迟,则选臀部注射。
注射工具应选用胰岛素专用注射器或胰岛素笔,上述注射工具操作简单,剂量准确,针头幼细,大大减轻了疼痛感。在这里,特别要提醒正在注射胰岛素的糖尿病朋友,无论是专用注射器还是笔用针头,均应为一次性使用,重复使用会使针头变钝,产生肉眼不易察觉的缺口和倒钩,增加了疼痛感,甚至有断针和皮肤感染的危险。
学会自我观察
经常用手指按压注射部位有无硬结、疼痛感,严重时应请教专业医护人员,打针时要避开这些部位。
注射胰岛素的人,应自备血糖仪,保证每天自测血糖,了解血糖波动情况,每次将结果记录下来,以便复查时医生调整胰岛素用量。
随身携带含糖食物以备自救,包括2-4块糖果或方糖、5-6块饼干、一调羹蜂蜜等。如有心慌、饥饿感、头晕、出冷汗等症状,应立即自测血糖或去医院,进食含糖食物后,一般能在15分钟内缓解,仍未缓解者应到医院诊治。
胰岛素要掌握准注射时间
对于1型糖尿病人来说胰岛素是终身不可缺少的,目前应用的速效胰岛素,是采用基因重组技术将胰岛素分子结构上的某个氨基酸替换而制成的。
大家都知道,使用胰岛素治疗是效果最好、副作用最小的糖尿病治疗方式。
如何运用好胰岛素治疗?病友应与医生一起,监测血糖,研究讨论,摸索经验,选择剂量。病友如果能多加学习,自己熟练掌握注射技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治疗效果。另外,掌握好胰岛素的注射时间,也是一项重要的学问。
胰岛素的注射时间大体有以下几种。餐前注射
目前临床使用的常规胰岛素是一种六聚体的胰岛素,皮下注射后,需分离成单体后才能吸收入血,起效需时约30分钟。为了使胰岛素与血糖高峰同步,常规胰岛素需在餐前注射。
餐前应监测血糖,按照餐前血糖值来决定胰岛素注射时间。但医学界对于餐前血糖值与注射时间的关系文献介绍并不一致。一般认为,在住院期间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患者,要求需严格些,具体为:
餐前血糖在3.9~6.7mmol/L的患者,在餐前15分钟注射,可适当多进食;
餐前血糖在6.7~10.0mmol/L者,在30分钟注射,按常规进食;
餐前血糖高于10.0mmol/L者,在餐前 45分钟注射,减少进食。
对于老年患者及在家中自行注射胰岛素者,餐前血糖值要放宽些,具体为:
餐前血糖 7~10mmol/L者,餐前15分钟注射;
餐前血糖10~15mmol/L者,餐前 30分钟注射;
餐前血糖高于15mmol/L者,餐前45分钟注射。
单用中效胰岛素者需在餐前30~60分钟注射。餐时注射
目前应用的速效胰岛素,是采用基因重组技术将胰岛素分子结构上的某个氨基酸替换而制成的。
人胰岛素类似物。速效胰岛素的特点是:打开了常规胰岛素的六聚体形式,而成为单体结构,注射后不需要再分离成单体的过程,吸收快,起效时间短。进餐时不需提前注射,而注射后必须立即进食,否则可能出现低血糖。
速效胰岛素作用时间为1~3小时,主要用于降低餐后血糖,因而用于餐时注射时低血糖反应少见,可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糖尿病治疗。因为不需要在餐前提前注射,速效胰岛素在治疗应用中为病友提供了极大便利。但速效胰岛素注射后必须进食,以防止低血糖。餐后注射
胰岛素强化治疗中的1型糖尿病患者,当餐前血糖较低,在2.8~3.9mmol/L时,可改在餐后注射胰岛素,同时适当多进食;使用速效胰岛素者,也可在餐后注射。睡前注射
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或长效基因重组胰岛素(甘精胰岛素、精氨酸胰岛素),是比较符合生理性胰岛素分泌规律的治疗方案。三餐前使用短效胰岛素或速效胰岛素控制餐后血糖,睡前则应使用中效胰岛素或长效基因重组胰岛素维持夜间的基础胰岛素水平,这样能有效地抑制肝脏葡萄糖产生,减少脂肪分解,保持夜间血糖平稳,而且低血糖发生少,避免黎明高血糖发生。用量应遵医嘱,并根据空腹血糖值调节。
您适合哪种胰岛素治疗?
大中小
1一天1次长效胰岛素类似物
长效胰岛素类似物的作用时间可长达24小时。每晚或早上注射一次,可有效控制全天24小时的基础血糖保持在平稳状态。适合于血糖不甚高的轻型2型糖尿病病人。
2一天1次长效胰岛素类似物+速效门冬胰岛素
每天睡前注射一次长效胰岛素类似物,了有效控制全天24小时的基础血糖,每日3次餐前注射速效门冬胰岛素,控制三餐后血糖,能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保持24小时血糖在平稳状态,几乎可与胰岛素泵相媲美。空腹血糖每升高1.4mmol/L,应该增加长效胰岛素类似物1单位左右。在治疗初期要监测空腹和三餐够2小时血糖。适合各型糖尿病病人的胰岛素治疗。
3一天1次中长效胰岛素配合口服降糖药
肥胖糖尿病病人注射胰岛素后体重容易增加,对于血糖不甚高的2型糖尿病病人,白天可3次口服双胍类药或其他降糖药,睡前注射1次中效胰岛素,可对抗肝脏胰岛素抵抗引起的清晨高血糖,效果较好。
4一天2次中效胰岛素配合拜唐苹
适合于空腹和餐后血糖轻度增高的病人,早晚各注射1次中效胰岛素。若空腹血糖高可增加晚餐前中效胰岛素的剂量;若上午血糖高可增加早餐钱的中效胰岛素剂量;若下午血糖高,可在午餐时加服1片拜唐苹。
5一天2次预混胰岛素
适合于大部分空腹和餐后血糖升高的病人。其优点是该制剂为人胰岛素或人胰岛素类似物,出厂时已经按比例预先混合好。使用方便,吸收好,作用强,一天2次病人容易接受。缺点是有的病人午餐后高血糖不易控制,遇有这种情况可在中午加一次口服降糖药。
6一天2次速效胰岛素类似物+1次预混胰岛素
早餐前和午餐用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如速效门冬胰岛素),晚餐前用预混胰岛素。适用于一天两次预混胰岛素血糖控制不佳者。此法的优点是可减少胰岛素用量,提高疗效,减少低血糖的发生。如早、中餐前用诺和瑞特冲(速效门冬胰岛素),可控制早、中两餐后血糖,晚餐前用诺和锐30控制晚餐后和夜间的血糖,比较复合生理的需要。
7一天3次速效胰岛素类似物
适应于血糖很高,或初次使用胰岛素,或糖尿病合并感染,或需要手术的2型糖尿病病人。优点是可根据餐前血糖水平和进食量,及时调节胰岛素用量,容易掌握,降糖效果好,低血糖较少;缺点是夜间和清晨高血糖不易控制。
8一天3次速效胰岛素类似物+睡前中效胰岛素
适合于劳动强度大或饮食不规律,或早、午餐前用预混胰岛素,而清晨血糖仍控制不佳者。需要提醒注意的是:三餐前用速效胰岛素类似物控制餐后血糖,睡前注射中效胰岛素控制夜间血糖,中效剂量最好不超过10单位,可维持夜间的基础胰岛素需要量,比较符合生理性胰岛素分泌规律。
9一天4次短效胰岛素或速效胰岛素类似物
适应于1型糖尿病病人或2型糖尿病病人初次使用胰岛素,且病情比较严重有不便住院的病人。
10一天6次短效人胰岛素类似物
适合于1型糖尿病发生酮症而又暂时不能住院的病人,或因工作有特殊需要的病人。2000年悉尼奥运会美国短池游泳运动员霍尔,就是一天注射6次短效胰岛素的情况下获得奥运冠军的。
胰岛素一般都这么用
2型糖尿病患者在生活方式和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的基础上,血糖未达到控制目标;血糖较高的初发2型糖尿病;病程中无明显诱因的体重下降或伴危重急症和特殊情况(如妊娠)等情况下都应该用胰岛素治疗。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用法:
使用基础胰岛素
包括中效和长效胰岛素及其类似物。一般用于口服药物失效时,空腹即餐前血糖较高者。继续口服降糖药物治疗,联合中效或长效胰岛素睡前注射。起始剂量为0.1~0.2单位/公斤体重。根据空腹血糖水平调整剂量,通常每3~4填调整一次,根据血糖的水平每次调整1~4单位。对胰岛素抵抗着调整量应稍大,甚至空腹血糖达标。
使用预混胰岛素
在饮食、运动和口服降糖药治疗的基础上,糖化血红蛋白较高的2型糖尿病病友,可以直接使用预混胰岛素作为胰岛素的起始治疗并停用胰岛素促泌剂。其实胰岛素剂量一般为0.4~0.6单位/公斤体重/日,按1:1的比例分配到早餐前和晚餐前。根据空腹血糖、三餐前后血糖,必要时还要参考睡前和夜间血糖调整早餐前和晚餐前的胰岛素用量,每3~5填调整一次,根据血糖水平每次调整的剂量为1~4单位。该方案适用于有一定内源性胰岛素分泌或每日两餐者,同时对饮食配合要求较高,否则血糖稳定性差,医源性低血糖风险增加。
多次注射胰岛素
适合于基础胰岛素和口服药物联合治疗后,餐后血糖控制欠佳或者需要进餐时间灵活者,或预混胰岛素治疗血糖仍然未达标或反复出现低血糖者。起始剂量根据血糖确定或从小剂量开始,如每日20~30单位,餐时和基础分别占60%和40%,根据进餐次数分配餐时胰岛素量。基础胰岛素可用长效胰岛素在睡前注射;餐时胰岛素选用短效胰岛素或其类似物。根据空腹血糖和三餐后血糖的水平分别调整胰岛素用量,每3~5填调整一次,根据血糖水平每次调整的剂量为1~4单位。
一些特殊情况
伴危重症的患者使用胰岛素治疗时,开始应静脉地主短效胰岛素,监测血糖每1~3小时1次,根据血糖情况频繁调整胰岛素输注速率,目标血糖应个体化。病情稳定,开始进食后,应逐渐向皮下注射胰岛素或与口服药联合应用过度。
胰岛素强化治疗采用多次胰岛素注射或泵治疗,其中胰岛素泵治疗可较好地模拟生理胰岛素分泌,可是部分患者在短期内得到部分或完全缓解。一旦病情进入缓解期应及时减停药物,防止低血糖。
胰岛素常见七大误区
合理应用胰岛素在控制糖尿病的急性代谢紊乱、防治各种慢性并发症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部分患者对胰岛素存在以下误解:
1.“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最后一招。”
糖尿病患者在很多情况下需要胰岛素治疗,如1型糖尿病、出现急性并发症、合并重症感染、围手术期、妊娠、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效果不理想等。部分糖尿病患者在某个阶段需要使用,但以后还可以改用口服药治疗。
2.“打胰岛素会上瘾。”
胰岛素是人体按需分泌的激素,医生之所以使用胰岛素,是因为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已不能满足正常需要,对缺陷进行补充是必须的。
一旦血糖被控制住,就可以考虑减小剂量或停用。但对于口服药失效或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可能需要长期使用。
3.“胰岛素特别容易引起低血糖。”
低血糖确实是胰岛素治疗较常见的不良反应,但通过合理的生活方式干预、定期监测血糖,适时合理地调整剂量,注射胰岛素引起的低血糖是可以减少或避免的。
4.“打胰岛素会发胖。”
胰岛素是一种促生长激素,应用后可能导致体重增加,但只要剂量合理、控制饮食、适当运动或配合减轻体重的药物,能使体重基本稳定。
另外,不同胰岛素对体重的影响是不同的,有些胰岛素对体重影响小,具有优势。
5.“打胰岛素很疼。”
目前注射胰岛素的专用针头都有光滑的外涂层,且针头非常细,注射时几乎不会感觉到疼。
另外,常用注射部位(如腹部)神经末梢少,疼痛感不明显。
6.“打胰岛素的技巧不好掌握。”
现在的注射装备大多采用笔式注射,使用和携带起来比较方便。
很多医疗单位都配备专门的教育护士,对患者进行讲解和示范,大部分患者能很快掌握。 7.“胰岛素是最好的药,最好一诊断糖尿病就打。”
糖尿病患者是否首选胰岛素治疗需根据病情综合判断。
我们主张适时、合理应用胰岛素,反对过度或滥用。必须明确的是,对于大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口服降糖药依然是重要的治疗手段。
巧用胰岛素避免10大误区
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都尽可能地回避使用胰岛素,他们担心使用胰岛素的弊大于利。事实上,人们对胰岛素的大多数认识都是错误的,以下是常见的十大误解:
误解1:注射胰岛素意味着治疗失败
事实是:即使非常注意治疗和调养,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最终都需要使用胰岛素。2型糖尿病是渐进性疾病。随着时间的流逝,糖尿病患者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能力会逐渐下降,胰岛素抵抗的情况变得更加严重,单纯地依靠饮食、运动和口服药物将逐渐失去作用,这个时候注射胰岛素就成为一种必须。
误解2:胰岛素导致并发症
事实是:并发症和胰岛素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患2型糖尿病的时间越长,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性越大,也越需要使用胰岛素。相对于不使用胰岛素的患者来说,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性要小一些。
误解3:使用胰岛素意味着病情加重
事实是: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不仅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会增加患某些癌症的风险。通过单独或者联合使用胰岛素的方法,血糖可以得到良好的控制,进而降低上述患病风险,根本不会使糖尿病病情更严重。
误解4:注射胰岛素很可怕,也很疼
事实是:目前注射胰岛素用的专用针头都有光滑的外涂层,而且针头非常细,因此,注射时几乎不会感觉到疼痛。另外,胰岛素的常用注射部位(如腹部)神经末梢非常少,这进一步减少了疼痛的可能性。在最开始注射的时候,可能会感觉有些可怕,但当注射胰岛素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的时候,就不会再有这样的感觉。
误解5:胰岛素不会改善我的生活和健康状况
事实是:合理使用胰岛素会改善您的健康状况,使您感觉更好。胰岛素是最快的,也是最有效的降低血糖的药物。如果医生建议您开始使用胰岛素治疗,这通常意味着和其他治疗方法相比,这个方法是最合适的。通过使用胰岛素,患者将获得更好的血糖控制,能量代谢将保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视野模糊的情况将减少,半夜起来上厕所的次数也将减少,更重要的是,已经存在的并发症也会减缓进展。
误解6:胰岛素会限制我的生活
事实是:无论选择什么方法控制糖尿病,您的生活都将受到一定限制。而胰岛素治疗可以使您在饮食和运动上,都更具有自主性和一定程度的弹性,而且您再也不用费劲地记住每天需要在什么时间吃什么药了。
误解7:注射胰岛素使发生低血糖的几率增多
事实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严重低血糖的可能性很小,而长效胰岛素相对于其他胰岛素来说,发生低血糖的几率更小。另外,您也可以学习预防低血糖的方法,这样可以积极应对万一出现的严重反应。
误解8:注射胰岛素一定会导致肥胖
事实是:胰岛素确实可以导致体重的增加,但只要胰岛素的使用剂量是合理的,通过坚持控制饮食,加大运动量,就可以把增加的体重减下去。
误解9:一旦使用胰岛素,就要注射一辈子
事实是:对有些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使用胰岛素是一种暂时的治疗方法,比如最初被诊断为糖尿病时,或者住院接受治疗的时候,胰岛素可以使很高的血糖快速下降。一旦血糖被控制在合理的水平,就可以考虑减小剂量或者停止使用。另外,体重减轻后身体对胰岛索的需求也会减少,有些人甚至可能完全不需要再注射胰岛素。
误解10:胰岛素能够治愈糖尿病
事实是:目前没有能够彻底治愈糖尿病的药物和方法。胰岛素只是一种治疗手段,尽管它非常有效,但也只在使用的过程中起作用,一旦停止使用,身体就会回复到以前的状况。
治糖胰岛素有时需慎用
胰岛素是糖尿病人最常用的治疗药物,特别是1型糖尿病人,由于体内缺乏胰岛素的生成,导致胰岛素水平的不足,但虽然患有糖尿病在某些情况下胰岛素却用不得。
肥胖的2型糖尿病只是相对缺乏胰岛素,因为其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肥胖,肥胖时身体对胰岛素的利用显著下降(即所谓胰岛素抵抗),导致体内胰岛素大量分泌,体重在自身高胰岛素情况下显著增加,而体重增加后又对胰岛素产生更高的需求,高胰岛素血症和身体肥胖就形成了恶性循环,直到胰腺胰岛素分泌能力无法代偿身体不断增加的胰岛素需求。
通常情况下,当2型糖尿病患者被确诊时,患者的胰岛功能通常已经衰减到其鼎盛时期的50%,此后胰岛功能每年都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10年内不少人会下降到低于20%,这时单纯使用口服降糖药,有些患者就不能达到理想的血糖控制,需要加用胰岛素来控制血糖。但并不是所有2型糖尿病都适用。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较为适宜的治疗应该是首选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药物,如二甲双胍、格列酮类药物等。
应慎用胰岛素的情况有以下几种:饮食控制不好、体重严重超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极容易发生低血糖的患者(如肝病或严重胃肠疾病)、用口服降糖药可以理想控制血糖,又无口服降糖药服药禁忌的患者。需要注意的是,慎用并非不用,而是在医生的指导下,掌握好使用条件适时、适量、适度地应用。
胰岛素使用忌“盲目”!
现在很多糖友都觉得胰岛素副作用比吃降糖药小很多,也就相继开始在医生的指导下打胰岛素,但是你知道吗?胰岛素有4种分泌异常,应该“对症治疗”。
目前认为2型糖尿病胰岛细胞分泌有4种异常:
①胰岛素数量异常,如增多或减少;
②胰岛素质量异常,即敏感性降低。在糖尿病早期,胰岛功能代偿性分泌,产生了一些低胰岛素活性物质,如胰岛素原和胰多肽;
③胰岛素分泌节律异常:如胰岛素释放试验的5个时相值与正常不同,应该出现高峰时却出现了低谷,应该出现低谷时反而出现了高峰。常见的是高峰后移,易引起餐前低血糖反应;
④胰岛素分泌时相异常:即第一相胰岛素分泌消失,现常用30分钟胰岛素值代替,称早期胰岛素分泌相。有资料说当空腹血糖>8mmol/L时,第1相胰岛素分泌大部分消失。以上四种异常可通过胰岛素释放试验可得知。不同异常,需用不同的方法治疗。
1、胰岛素数量减少:胰岛素释放试验时,1小时胰岛素释放值<27微单位/毫升者为减少。笔者曾对411例2型糖尿病,进行胰岛素释放试验检查,结果发现47%“减少”、30%“正常”、23%“增高”。对胰岛素减少者可选用磺脲药,如中效的优降糖、达美康;短效的美比达、糖适平、甲磺丁脲;速效的诺和龙(非磺脲类促泌剂)等。肾功不良者首选糖适平、诺和龙;合并心脏病或糖尿病眼病者首选达美康;餐后血糖明显增高者选用短效磺脲药联合拜糖平;空腹血糖明显增高者选用中效磺脲药或胰岛素。
2、胰岛素质量异常:即胰岛素抵抗敏感性降低。空腹胰岛素常大于25微单位/毫升,或者胰岛素抵抗指数(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22.5>6。因含有部分低活性胰岛素,而使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主要表现为肥胖、高血脂和胰岛素抵抗,应选用胰岛素增敏药;若空腹血糖较高者,表示肝胰岛素抵抗为主,用二甲双胍、格华止较好;餐后血糖较高者表示肌肉和脂肪抵抗为主,用文迪雅、瑞彤较好;空腹和餐后血糖均高者两药联用;对餐后高血糖者还需联用拜糖平。
3、胰岛素分泌节律异常:即胰岛素释放曲线高峰延迟到2小时后,此型病友若服用磺脲类药物,需提前40~50分钟进服。最好用速效促分泌药(诺和龙)使高峰提前,以便与血糖高峰同步,提高降糖效果。
4、胰岛素分泌第一相消失(早期分泌相消失):主要表现是餐后高血糖,由于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不容易发现第一相分泌值的高低,故将30分钟前的胰岛素分泌称早期分泌相,可用30分钟胰岛素释放值做诊断参考,值越小表明胰岛素分泌越少。早期分泌相消失可用速效促分泌药,其中瑞格列奈(诺和龙)80%从肾排出,肾病者慎用;那格列奈80%从肝脏排出,肝功受损者慎用。有报告称达美康也有促第一相分泌作用。若能严格在餐前30~40分钟服用短效磺脲药(如美比达),也可使第二相胰岛素分泌值提前,起到速效促分泌药诺和龙的作用。
胰岛素增重巧应对
有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在使用胰岛素治疗后,体重会略微增加,但这类患者又必须控制体重,临床上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对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徐援为患者提供了一些建议。
增重是胰岛素作用的结果
徐援主任告诉记者,使用胰岛素治疗,低血糖是其最主要的不良反应。个别患者还可能出现水钠潴留的现象,再有就是体重增加的问题,这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并且,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本身就是超重的。
国外有研究发现,对刚使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体重可增加约4公斤。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有观点认为,胰岛素是一种合成激素,可纠正人体的代谢紊乱,促进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的合成。体重增加,这也表明胰岛素正在发挥作用。
可考虑与口服药联用
据徐援主任介绍,与胰岛素联合使用的口服药物一般可以选择双胍类,尤其是肥胖者、有胰岛素抵抗者。其次,胰岛素还可以与α-糖苷酶抑制剂(如拜唐苹)联合使用,这类口服药不会增加体重,对降低餐后血糖、预防下一餐前的高血糖、减少大血管并发症风险等,效果较佳。第三,对胰岛素抵抗的病人,本身就容易发胖,可使用胰岛素增敏剂,既能很好地控制血糖,又不需要过多的胰岛素,从而也能减少胰岛素导致肥胖的不良反应。
配合生活方式的干预
专家还指出,对于改善打胰岛素引起的体重增加,还需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通过限制高热量的饮食,配合体育运动,来达到控制体重的效果。
饮食习惯往往会影响胰岛素的用量,进而影响体重。因此患者不能只关注血糖水平,却忽视了饮食与胰岛素治疗之间的关系。适当的体育锻炼,对减轻体重很有帮助。规律的运动可增强肌肉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因此患者需注意随时调整胰岛素用量。
胰岛素如何使用才得当?
胰岛素是人体胰岛B细胞分泌的一种肽类激素,其主要作用是降低血糖。此外还具有扩张血管、抗血小板凝集、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及保护心脏等作用。注射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常用方法,但是很多患者由于使用不当而影响了治疗效果。要得到理想的疗效,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射胰岛素尽量不选取大腿、手臂等需要剧烈活动的部位,以免造成低血糖。
二、确定吃饭的时间后,再注射胰岛素。短效胰岛素、预混胰岛素需餐前30分钟皮下注射,胰岛素类似物则需要餐前,甚至餐后即刻注射。
三、调整胰岛素剂量或更换胰岛素品种,在最初的两周内需密切监测血糖。
四、重症糖尿病患者在清晨没有注射胰岛素时不要进行活动,以防发生酮症酸中毒。
五、在胰岛素药效发挥最强的时刻,以及注射胰岛素后吃饭前,黄昏或夜间都尽量不要进行活动,以防发生低血糖晕厥。
六、开始使用胰岛素应从小剂量开始,以防低血糖的发生。
七、感到心慌、出汗等不适时,应及时测血糖。如为低血糖,可以立即吃些糖果。
八、外出活动时应随身携带糖果或含糖饮料,一旦发生低血糖时,应立即食用并停止活动。
九、做一张救助卡,注明您的姓名、病情、诊断情况、家庭联络方式,以及主治医生的联络电话等信息,并随身携带。
打胰岛素讲究“3准1注意”
大中小
很多人觉得,打胰岛素不就是扎一针嘛,有什么难的?可就这一针,也有不少学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教育与护理学组副组长、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护士长赵芳说,掌握胰岛素注射的正确方法是糖尿病控制的重要内容之一,“如果胰岛素注射技术有偏差,再好的药也发挥不了作用”。
赵芳介绍说,护士在每次给病人注射胰岛素之前,都要“三准一注意”,即时间准、剂量准、剂型准,注意注射部位。若患者自己注射,还应检查注射器或胰岛素笔能否正常工作。
有些糖尿病患者怕打胰岛素,其原因之一,是听说长期注射胰岛素会造成皮肤硬结和脂肪萎缩。“其实,只要掌握了注射部位的轮转方法,这些问题是可以避免的。”赵芳说。上臂、大腿、臀部和腹部是适宜注射的四大部位。在这四个区域轮流注射叫“大轮转”,这四大区域内还可以划分成间距2.5厘米的多个小格,在小格里的轮转叫“小轮转”。有计划、有次序地在全身轮转注射,避免长期固定在一处注射,就能避免产生硬结和脂肪萎缩。
不同种类的胰岛素应在不同的部位注射:短效胰岛素或速效胰岛素类似物首选腹部,利于快速吸收,迅速降低餐后血糖;中、长效胰岛素或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可选大腿和臀部,可降低吸收速率,减少夜间低血糖的风险。
胰岛素应注射到皮下,较瘦的患者、儿童和老人,需要捏起皮肤再进针,注射器和皮肤要呈45度角。由于胰岛素笔的针头较短,一般或偏胖的患者可以捏起皮肤后垂直进针。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1.胰岛素笔和笔芯是专用的,不能通用。2.预混胰岛素每次注射前要摇匀,方法是:使用预混人胰岛素瓶装者,将药瓶置于双手掌心轻轻滚搓。使用预混人胰岛素笔或特充者,握住笔或特充,手臂上下缓慢摇动。使用预混胰岛素类似物者,初次使用前,先滚搓,后上下摇动;之后每次注射前,仅上下摇动就可以了。3.使用过的针头和注射器不能随意丢弃。
最后,赵芳强调,胰岛素笔的针头必须一次性使用,反复使用会造成局部感染、注射时疼痛等,严重的甚至会发生针头断裂在患者体内,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痛苦。
胰岛素保存千万别冷冻
大中小
胰岛素是很多糖尿病患者的必备药品,同时它也是一种比较“娇贵”的生物制品“,在贮存和使用过程中有很多注意事项。胰岛素的保存需要患者用心对待,只有这样才会保证胰岛素的最佳使用效果,获得较好的疗效。
作为蛋白质类激素,胰岛素保存时对温度的要求较为严格。适合的胰岛素保存温度是2℃~8℃,所以如果购买较多数量的胰岛素可以放置于2℃~8℃温度的冰箱保鲜层中,在这种环境下,胰岛素的生理活性可以保持2~3年。
在高温30℃~50℃时,各种胰岛素都会部分失效,普通胰岛素及半慢胰岛素于18个月后减效50%,长效及中效胰岛素会减效10%~15%。如果温度进一步增高,则胰岛素的失活速度会明显提高。在55℃~60℃时,胰岛素均会迅速失效,因此,储存胰岛素时应避免受热及阳光照射。一定不要把注射笔放在高温环境中,比如会收到阳光直射的窗台、炕头,能够产生热量的家用电器如电脑、电视机、电饭锅等附近。
正在使用的胰岛素可以保存在室温环境下
一般室温下(20℃左右,不超过30℃),胰岛素可以保存30天。这个时间足够让绝大数患者安全用完一整瓶或一整支胰岛素。对于整瓶胰岛素,每次用完之后可以放回冰箱中,以利于更长期的保存。如果使用的胰岛素是以笔芯的形式装在胰岛素注射笔中,则不适宜放在冰箱中。这是由于温度的变化会使注射笔的使用寿命和准确度受到影响。
尤其要注意低温胰岛素的不良影响
很多患者对胰岛素不耐高温有所了解,但是对于低温对胰岛素的影响却并不熟悉。其实,胰岛素也不能经受低温,这是因为冷冻结冰会使胰岛素变性,从而失效。即使解冻,胰岛素也不能用了。所以,胰岛素绝不能冷冻。一旦发现胰岛素已经结冰,则应该丢弃,换用新的胰岛素,以免造成血糖不可控制的增高。这也是提醒患者,在用冰箱储存胰岛素时,一定要把胰岛素放置于冷藏室中,也就是储存蔬菜水果的那一层,避免将胰岛素置于冷冻层中。
同时尽量不要把胰岛素紧贴冰箱的内壁,这是因为有些冰箱的内壁温度较低,容易导致胰岛素结冰。通常建议患者把胰岛素放在冰箱冷藏室门上的贮存格中,这里的温度一般不会使胰岛素结冰。在从冰箱中取出一只新的胰岛素时,要注意有无结冰现象,以免在不经意间使用了已经失效的胰岛素。另外,也要经常检查冰箱的温度。一些患者喜欢把胰岛素放置在窗台上,在北方冬天夜间温度较低,可能会导致窗台上的胰岛素结冰,这也是需要提醒患者应该注意的。
不要剧烈震动胰岛素
胰岛素单体由A、B两条肽链构成,A链和B链之间以二硫键相连。同时,A链内部也有一个二硫键。胰岛素的生理效能与二硫键有着极密切的关系,任何一个二硫键断裂都能使胰岛素失去活力。也就是说,单独的A链和B链均没有生理活性,只有通过二硫键将两条链接合起来才具有活力。强烈震动会使胰岛素的二硫键受到破坏,从而使胰岛素失效。所以在使用胰岛素的过程中要避免剧烈地震动胰岛素。特别是在摇匀预混或中长效胰岛素时,动作应该轻柔。
使用胰岛素时请中药帮忙
在使用胰岛素时,可以每天嚼服2~5克西洋参。有补气养阴,清火生津功效。现代中药药理学证实:西洋参可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心肌功能,有抗缺血、抗心律失常、 抗动脉硬化作用,还具有镇静、抗利尿、增强免疫力、促进造血、降血糖(也能克服用胰岛素降血糖引起的低血糖反应)等功能。如果夜尿多时(指糖尿病引起的夜尿多症状),可换成人参。
六味地黄丸 用于肾阴亏损,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糖尿病)等。现代中药药理学证实:六味地黄丸具有显著的增强免疫、抗衰老、抗疲劳、抗低温、耐缺氧、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改善肾功能、改善视力、促进新陈代谢等作用。
刺五加片 可益气健脾,补肾安神,能助胰岛素降血糖,也能防止胰岛素使用不当引起的低血糖反应。可用于糖尿病患者脾肾阳虚引起的失眠、神经衰弱、乏力、风湿、筋骨软弱、食欲不振等症状的治疗。
此外,还有许多降血糖的中成药,其降血糖的机理比较复杂,患者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病情灵活辨证选用。
减轻胰岛素注入疼痛的方法
糖尿病患者每日都需要注射胰岛素,有什么方法可以减轻注射时的疼痛呢?请看一下几点:
1.注射前胰岛素需放至室温
胰岛素刚从冰箱里拿出,由于温度低,注射时会引起疼痛。
2.针头要细而尖
选用专用的胰岛素注射器,其针头细而锐利。变钝的针头不要使用。
3.酒精挥发干后再注射
消毒皮肤的酒精未干就进行注射,酒精从针眼被带到皮下,引起疼痛。
4.用手捏起注射部位皮肤
注射时用一只手轻轻捏起注射部位约3厘米宽的皮肤,并引起轻微疼痛后再注射。既方便注射,又能分散注射时针头引起的疼痛感。
5.进针速度要快
进针时要果断,进针越慢,痛感越强。
6.拔针时别改变方向
注射完毕后,保持原进针方向,迅速将针拔出。
7.保持肌肉放松
要保持注射部位肌肉放松。
8.更换注射部位
每次注射都与上次注射部位保持3~4厘米的距离,避开皮肤感染处及皮下硬结。
改善胰岛素敏感的方法
据丹麦哥本哈根肌肉研究中心研究人员报告,大多数开始运动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减少抗糖尿病药物(包括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的剂量。每周锻炼三次、每次半小时可减少2型糖尿病患者的用药量。该运动量可使胰岛素敏感性提高30%,这与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所服药物的效果是一致的。锻炼结合合理饮食是控制糖尿病的有效途径。
在研究中,哥本哈根大学的Dela博士等人让一组糖尿病人每周6次单腿蹬踏自行车测力计共3个月,另一条腿则保持静止。3月后测量两条腿的肌肉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入情况,发现糖尿病患者运动腿的胰岛素敏感性与健康的不运动个体相当。研究者指出,这是首次直接测定运动对肌肉的胰岛素敏感性作用效果的试验。他们所用的测量技术包括更敏感的肌肉活组织检查。
“但是效果并不持久,”Dela博士说,“我们发现运动所致的胰岛素敏感性升高仅能维持5天。如果2型糖尿病患者停止运动5天,那么他的胰岛素敏感性又恢复到原先水平。因此,应该把锻炼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个长期治疗策略。”
这位研究者指出,丹麦约有15万例2型糖尿病患者,并且相当一部分患者如果坚持锻炼可不用药物治疗。
拿什么阻止胰岛素抵抗?
多年以来,人们总认为糖尿病人只要把血糖控制好就万事大吉了。随着胰岛素和大量口服降糖药的广泛应用,降糖已不再是治疗的难题,但仍然有众多的患者并发大小血管病变,冠心病甚至心肌梗塞。
据了解,80%的糖尿病患者因冠心病、脑卒中死亡。
国际国内专家历时一个世纪的“糖尿病研究”解开了这个困惑:理想的血糖控制可以解决10%左右的并发症,但90%左右的并发症和80%的糖尿病死亡率单靠控制血糖是无法解决的!因为导致糖尿病和这些并发症加重的根本原因不在于“高血糖”,而是体内胰岛素生物功能“失活”(医学称为:胰岛素抵抗),
①什么是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就是肝脏、骨骼肌、脂肪组织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下降,导致血糖升高。血糖升高刺激胰岛β细胞释放更多的胰岛素,所以2型糖尿病患者的初始表现就是高胰岛素血症、糖耐量减退和餐后血糖升高。
②胰岛素抵抗的主要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