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知识汇(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19 19:07:44

尿病患者的LDL-C控制在2.6mmol/L以内。最新研究结果表明,对糖尿病患者即使血浆LDL-C水平偏低,应用他汀类药物进行长期治疗,也可明显降低心血管事件。

  (1)当您的甘油三酯水平超过4.5mmol/L时,首先要控制血糖,同时需尽快饮食、运动控制,并加用贝特类药物如力平之等;

  (2) 当你的甘油三脂没超过4.5mmol/L,且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过2.6时,则需加用他汀类药(如立普妥等);

  (3)而当您的甘油三脂没超过4.5mmol/L,且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正常范围时,应进行行为干预如减轻体重、增加体力量和戒烟,也可选用贝特类药物如力平之等。

  ◆ 服药,不应有顾忌:

  (1)许多人因为降血脂的药物费用问题而不能坚持服用。大家试想,吃降脂药一个月不足300元,如果不能坚持服用,倘若是发生了心 脏、脑血管等疾病,住院花费又何止千万!最重要的是这些疾病会使人残疾,甚至危及生命。

  (2) 还有人担心药物的不良反应,尤其是降低血脂药物对肝脏的伤害。根据许多研究,对于肝肾功能正常的人,正常剂量的药物应用不会伤及肝,长期服用是安全的。

  (3)当然,服药期间需要定期检查肝、肾功能。

  (4)切记,一定要遵从医嘱吃药。

  ◆ 服药注意事项

  (1)吃药要注意时间,比如说他汀类药物晚上吃效果最好,而且要按时服药;

  (2) 吃药期间还是需要适量运动,控制饮食,不能说有了药物其他方面就毫无顾忌;

  (3)定时复查血脂、肝肾功能,一般来讲,需三个月复查一次;

  (4)服药期间出现了发烧,或明显的肌肉酸痛,则应及时去看医生;

  (5)换药、减药都应该要严格遵从医嘱。

  糖尿病治疗是一个综合性的治疗

  现代糖尿病治疗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强调综合治疗和治疗全面达标。所谓的达标,就是要将高血糖、高血脂和高血压都严格地控制好,尽可能控制在理想范围内。

  1、控制高血糖:对于年纪比较大的病人,空腹血糖至少要降到7.0mmol/L以内,餐后血糖要降到10.0mmol/L以内;年纪较轻的患者则应降到更低的范围内。

  2、降低血脂:最主要的低密度脂蛋白应降低到2.6mmol/L以内;

  3、降血压:75岁以上的患者不能降得太低,一般不超过150/90mmHg就行;75岁以下的则应至少降至140/90mmHg以下;如果合并有糖尿病肾病,表现为大量的蛋白尿,血压则应降至更低,以不超过125/75mmHg为宜。

  4、对于超重和肥胖的患者,还需要减轻体重。

总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非常常见,可引起中风、心肌梗死等危险后果,不过这些疾病都是可防可治的。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治疗包括:饮食、生活方式改变及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对于防止中风、心肌梗死等有明显疗效,但要注意,治疗期间需定期复查肝功、肾功及血脂情况,注意肌肉等不适反应。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怎么诊?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诊断一般并不困难,凡糖尿病患者有骨痛症状与肌肉乏力明显者,尿糖与尿钙升高(>200毫克/24小时),血糖与碱性磷酸酶值升高,或有其他临床表现与检查发现的,应考虑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存在,如检查发现骨密度降低则可诊断。

在此要强调的是,在诊断中不要过分依赖骨密度。既往临床医师过多地强调骨密度,即量的因素,在疾病发生、诊治以及疗效评价中的作用。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引起骨质疏松患者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中,除骨密度外其他多种因素如骨微细结构、骨有机基质、矿物成分、微小损伤及修复状态均影响骨强度,并与骨折有关,一般将这些因素称为骨质量。骨质量概念的提出,是对骨质疏松概念完整性的补充,是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诊治的新动向,为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临床治疗及进一步研究提出了新的方向。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与老年性骨质疏松有区别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与原发性骨质疏松(老年性骨质疏松和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区别主要有三点

  发生机制不同:糖尿病骨质疏松主要与糖尿病所致的代谢紊乱有关。而老年性骨质疏松是由于成骨细胞活性降低使骨生成减少,绝经后骨质疏松主要与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所致骨吸收增加有关。

  治疗方法不同: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治疗首先要治疗糖尿病,糖尿病病情的控制是治疗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基础,然后再加用改善骨质疏松的药物。原发性骨质疏松的治疗主要包括激素替代疗法,再加维生素D制剂、钙制剂、降钙素等。

  治疗效果不同:糖尿病一旦控制,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客观指标就能得到改善,起效较快,疗程相对短,效果较明显。原发性骨质疏松治疗起效慢、疗程长、效果不明显。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与原发性骨质疏松又存在着联系。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病因中也包括了年龄增加、活动少、性激素水平降低、遗传等原发性骨质疏松的病因。在临床上,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往往合并有原发性骨质疏松,有时很难将它们区别开。

  骨质疏松学问知多少?

  骨质疏松症有哪几类?

  医学上将骨质疏松症分为三类。第1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此类又分为两型,即Ⅰ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Ⅱ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这是伴随着年龄增长或妇女绝经后发生的一种退行性病变,是中老年人群中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第2类:继发性骨质疏松症,是由其他疾病或药物等因素所诱发的骨质疏松症,当诱因消除后,骨质疏松症可以明显改善。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即属于此类。第3类:特发性骨质疏松症,这类患者多伴有家族遗传史。

  诊断骨质疏松症需做哪些检查

  生化检查:有助于对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分型。

  与骨矿物质有关的生化检查:(1)血清骨矿物质成分的测定:血清总钙和游离钙、血清无机磷、血清镁。(2)尿矿物质成分的测定:尿钙、尿磷、尿镁。

  与骨转换有关的生化检查:(1)反映骨形成的生化指标:血清总碱性磷酸酶(TALP)和骨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BGP)、I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PICP)。(2)反映骨吸收的生化指标:血浆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尿羟脯氨酸(HOP)、尿羟赖氨酸糖甙(HOLG)。

  X线检查:基层医院受条件的限制,X线仍不失为一种检查骨质疏松症的方法。但该方法只能定性,不能定量,且不够灵敏,一般在骨量丢失30%以上时,X线才能有阳性所见。

骨密度测量: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DEXA)。通过X射线束穿透身体之后,扫描系统将接受的信号传送到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计算骨矿物质含量、面积、骨矿密度。

低血糖更该提防糖尿病

   50岁的老李除了胖点儿、血压高点儿,身体自觉健康,但最近一段时间常常出现吃饭前心慌、手抖、头晕、出汗等低血糖症状,经临床检查最后确诊,老刘竟然得了2型糖尿。这个诊断让老刘百思不得其解。“糖尿病不是高血糖吗,可我是低血糖,怎么也成了糖尿病。”

  像老李这样的情况,我们在临床诊治中经常遇到。病人由于时常发生低血糖,而从不怀疑自己得了糖尿病,反而觉得是不是吃少了。他们并没有人们通常印象中糖尿病人“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等所谓的“三多一少”症状,反而共同表现为体重超重或肥胖、高血压、高血脂或高尿酸血症。吃的不能算太多,但饿得快,其实,餐前或空腹低血糖,正是一部分2型糖尿病人早期的临床表现,医生也正是从这一点上觉察到这些患者糖尿病的蛛丝马迹的。

  2型糖尿病的病人,体内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所谓相对不足,主要是胰岛素的分泌延时,这样,当进食后糖分吸收入血达到高峰时,需要的胰岛素未能及时分泌而造成餐后2小时血糖升高,胰岛素的延时分泌又使血液中胰岛素的高峰出现于血糖已降低时,从而导致血糖的进一步降低而发生低血糖,这一时段正好在餐前空腹时。通俗地说,就是血糖高需要胰岛素的时候,胰岛素没有及时分泌;而血糖已经降低时,胰岛素却大量分泌,结果导致血糖不正常。人们不了解这一点,会误以为得了“低血糖”症而多食,又进一步加重血糖异常。体重超重或肥胖、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血症的人,常常是糖尿病的潜在患者。

  在这里特别提醒大家,如果出现空腹或餐前低血糖现象,要想知道是不是得了糖尿病,为了身体健康,一定要到医院查一查血糖,尤其不要忘记查餐后2小时血糖。这里,还有一点要提及的,中年人的血糖,不要以化验单上的6.1mmol/L(读作毫摩尔.每升)为上限标准,因为按照国内有关疾病防治指南,空腹血糖超过5.6mmol/L就应该进行糖尿病的筛查,如餐后2小时血糖超过7.8mmol/L,也应该筛查。筛查的方法是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英文缩写为OGTT。这样可以早期发现糖尿病并早期干预治疗。

得了糖尿病的人罹患心血管病的危险是非糖尿病人的2-4倍,未来8-10年发生心肌梗死的危险高达20%,而高血压病人一旦合并糖尿病,就属于高危了。糖尿病可以造成全身大小血管的损伤硬化和阻塞,造成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损伤和眼部、肢体病变,导致严重的残疾甚至死亡。重视糖尿病的检出和防治,有利于心血管病的防治和长久的健康。

糖尿病“十高一低”需重视

大 中 小

  糖尿病是因人体内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而导致糖、脂肪、蛋白质代谢异常。

  高血压近80%的糖尿病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血压升高。高血压不但影响糖尿病病情的控制,而且对血管、器官都会有损害。控制血压与控制血糖同等要工重要。

  高血脂(现已改称血脂异常)2型糖尿病不但会引起糖代谢紊乱,而且多数伴随血脂代谢紊乱。这样,血液中长期过多的脂类容易被自由基氧化,形成脂质过氧化物,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斑块,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血压增高。高血压则会进一步加速血管硬化,这样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高胰岛素血症医学研究表明,每日48个单位的胰岛素,就可以满足人体需要。但是,有的糖尿病患者每日注射的胰岛素量已经超过48个单位,甚至高达60~80个单位,血糖还是不稳定。这是因为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医学上叫胰岛素抵抗)的结果。这时血液中胰岛素含量过高,形成高胰岛素血症。

  高尿酸血症是高胰岛素血症的一个方面,它是一个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的独立因素,甚至可以作为一种评价胰岛素抵抗的标志物。若对此不加控制,糖尿病患者会得痛风病。有的患者脚痛钻心,夜不能寐,就是高尿酸惹的祸。

  高炎性反应糖尿病早期,血糖还未升高之前,患者体内就已经有炎性反应过程启动。而糖尿病的炎性反应贯穿于整个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始终。这种炎性反应的诱发和进展与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密切相关。现在发现的炎性因子有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

  高血黏度高血黏度对糖尿病的病情控制有很大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红细胞变形功能明显降低,此时红细胞难以通过小于自身直径的微血管而发生滞留,使血流阻力增加或微小血管阻塞,血流量减少,微循环有效灌注不足。如果再有高血黏度,可导致红细胞聚集,更加影响红细胞变形功能。红细胞变形功能降低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损伤和梗死面积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高微量白蛋白尿糖尿病患者微量白蛋白尿的增高与胰岛素抵抗和糖耐量改变有密切关系。因此,微量白蛋白尿是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早期指标。出现微量白蛋白尿,是机体发出的一个强烈警告。因此,早期监测微量白蛋白尿,并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高脂肪肝糖尿病患者中脂肪肝发病率很高。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葡萄糖利用发生障碍,能量代谢途径发生改变,而导致脂质代谢障碍,进而发生肝内“脂肪浸润”病变,发生脂肪肝。脂肪肝会直接影响肝脏的功能,肝脏又是调节血糖的重要器官,因此防治脂肪肝是控制好糖尿病病情的必要手段。

  高体重即肥胖症,肥胖是胰岛素抵抗、糖脂代谢异常、高血压等代谢综合征及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主要基础病变。减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免疫力低下糖尿病患者的免疫力极差,烈性传染病一到来,首先受害的就是糖尿病患者。因此,提高免疫力是治疗糖尿病的当务之急。

  糖尿病这一特殊的疾病,迫切需要全面、综合的防治,严格控制“十高一低”,降低并发症,才能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命质量。

无糖食品多吃照样升血糖

  随着糖尿病患者的不断增加,无糖饼干、无糖蛋糕、无糖豆奶粉、无糖饮料等这些针对糖尿病患者的琳琅满目的无糖食品,也逐渐走入人们的视线,并赢得不少糖尿病患者的青睐。

  然而,专家指出,有很多宣称“无糖”的食品,其实是没有添加蔗糖的食品,有的依然存在麦芽糖、果糖、淀粉、糊精等能够在人体中转变为葡萄糖的食品成分。糖尿病患者无限制地摄入该类产品,同样会导致血糖波动,加重病情。

  日前,记者走访了石家庄市几家大型超市,发现超市内大都设有“无糖食品专柜”,专柜里面摆满了各式各样的无糖食品以及饮料,仔细观察,却发现这些无糖食品的包装上大都写的是“无蔗糖”字样。销售人员在推销该类产品时也一直宣称“不含糖,糖尿病人可以放心吃”,有的还称“有调节血糖的作用,吃了可以降血糖”。据记者观察,无糖食品吸引的顾客不少,大多数人都表示买回去给糖尿病人吃。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市场上的无糖食品鱼龙混杂,有些无糖食品其实含有蔗糖,有的虽在包装的明显位置标有“无蔗糖”,但配料表上却显示含麦芽糖或葡萄糖、淀粉等成分。这令不少消费者感到纳闷:“无糖食品里面到底含不含糖呢?”

  河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教授崔同表示,很多消费者对“糖”的概念存在误解,认为不含蔗糖就是无糖。其实,“糖”在医学上是个广义的概念,可以专门指蔗糖,也可以指各种有甜味的、能够在人体中转变成葡萄糖的食品成分,比如麦芽糖、果糖、淀粉、糊精等。从更广义的角度来说,哪怕没有甜味,只要能够被人体消化吸收转化为葡萄糖,也可以称为“糖类物质”。

  真正意义上的无糖食品是指不含蔗糖和淀粉糖的甜味食品,但应具有食糖属性的食糖替代品。无糖食品应不含任何一种糖,不含蔗糖、葡萄糖、麦芽糖等,但应含有木糖醇、山梨醇、麦芽糖醇、甘露醇等糖醇替代品。目前,我国已经批准列入食用卫生批准的食糖替代品有麦芽糖醇、山梨醇、木糖醇、乳糖醇等。

  我国现行的无糖食品标准见于2004年5月发布的强制性国家标准《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通则》。其中,对无糖食品规定为,100克或l00毫升的固体或液体食品中,糖(指所有的单糖和双糖)的含量不高于0.5克。就目前而言,这个标准不太容易达到。崔同教授说,就拿无糖元宵来说,即便元宵的馅可以达到无糖标准,但其他配料如糯米等在体内也能转化成葡萄糖。

  由于无糖食品一般比普通食品价位高,加上许多消费者对于“糖”的概念模糊不清,一些不良企业在包装上大玩文字游戏,将“无蔗糖”的“蔗”故意写小,以迷惑消费者。其实,有很多无糖食品是没有添加蔗糖,但其中依然可能存在麦芽糖、果糖、淀粉、糊精等能够在人体中转变为葡萄糖的食品成分。

  看到“无糖”字样,一些糖尿病人便以为吃了也不会升血糖,于是放松警惕,觉得从此可以放开嘴随便吃,更有一些糖尿病患者把无糖食品当成治疗糖尿病的“灵丹妙药”。对此,河北省三院内分泌科主任王战建指出,糖尿病人的这种观念是极其有害的。

  “现在市场上的无糖食品,严格意义上讲大多数都是‘低糖食品’。”王战建主任表示,低糖食品是指低热量、低脂肪、富含高膳食纤维的食品,如荞麦、燕麦等,含有大量膳食纤维,这些膳食纤维就像一张罩起的大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缓胃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同时令人产生饱腹感。因此,适当食用可控制餐后血糖,还有耐饥的作用,使糖尿病患者不至于经常感到饥饿。但有些糖尿病患者认为无糖食品就是健康食品,多吃无害,放纵自己无限制地摄入,殊不知,这些食品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也产生热量,应该将其热量计算在全天总热量里,否则会引起血糖波动,加重病情。

  而且,目前市场上的无糖食品里面可能含有乳糖、麦芽糖等升糖指数高的成分。一些无糖食品虽然没有加蔗糖,但其主要原料是淀粉等碳水化合物,进食后能被分解成葡萄糖,使血糖升高。还有一些高脂肪、高热量的食品,如油炸食品等,虽然无糖,但也会使血糖、血脂升高。

  王战建主任主张,糖尿病患者的饮食也应该多姿多彩,可适当摄入一些无糖或低糖食品,但食用无糖类或低糖类食品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调整主食的摄取量。

针对无糖食品良莠不齐的现状,专家们特别提醒消费者在购买无糖食品时,不仅要看其是否标注“无糖”的字样,还要看其配料表,看该产品是用何种甜味剂代替了有关糖类;不仅要看食品的包装上有无蔗糖含量,还要考虑食物本身是否含糖,对于标注“无蔗糖”字样的食品更应注意;另外,糖尿病患者在选购无糖食品时,最好选购知名企业生产的产品。

秋季与糖友话“食补”!

  入秋以后,糖尿病患者可多吃润肺、生津、提神、益气的植物类补品,待身体逐渐适应秋凉后,再适量选食一些蛋白质和热量含量相对较高的肉类、鱼类等,进一步强身御寒。

  由于糖尿病患者的体质有阴虚、阳虚、湿热等不同,应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实行个体化调理,这样才能事半功倍。糖尿病患者到了秋天常感到燥热难宁,如果再加以补益,会不会火气更旺,加重烦热?中医认为,“气有余便生火”,患者若一味猛食补气药,肯定会加重内热。但“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也有相生的作用,只要补气兼顾滋阴,完全可以起到气血双补的功效。

  这里提供一些糖尿病食疗方供大家参考:

  党参百合煲鸡汤:去骨鸡肉三两,党参5克,百合10克,干山药5克,罗汉果5克,大枣三枚。以浓鸡汤将诸料浸没,盛于盅碗内,置水锅中隔碗蒸熟,一小时左右就可以食用了。

  党参、山药补气滋阴,百合滋肺阴力强,大枣健脾益肺,罗汉果清热润肺化痰,并且鸡五行属金,性温味甘,入肺脾,在此可以引诸药之力入于肺中,共司滋阴补气养肺之妙。

  百合秋梨罗汉羹:百合10克,秋梨一个,罗汉果去壳取肉10克。将梨削皮去心,将百合、罗汉果肉纳入其中,至于盅碗内,在碗中加适量清水,放入锅中隔碗蒸煮45分钟。

  罗汉果性凉味甘,有清热润肺、润肠通便之功效,还口感清甜,含糖量低,作为汤饮原料,一般不会影响血糖,是非常适合儿童和糖尿病人的甜味剂。

  秋柿炒鸡丁:秋柿红软熟透者1个,鸡肉切丁4两,葱、姜、盐等调味料少许。鸡丁白水焯熟,柿去皮取浆,与鸡丁入锅同炒,据个人口味加其余佐料,翻炒数遍起锅可食。

16款蔬果 吃吃就降糖

血液中葡萄糖的浓度常常被人们简称“血糖”,这些葡萄糖是由我们在食用谷类、砂糖、水果、薯类等食品时摄入的糖分转化而成的,它是肌肉运动的能量来源。但是,如果摄入过多的糖分,血液中持续高血糖就会发展为糖尿病,还会引起糖尿病的并发症并波及全身。

  如果已出现高血糖,即使没有自觉症状也应立即接受治疗。治疗以饮食法为中心,避免饮食过量,减少脂质和糖分的摄入,特别注意不要摄入过多含有大量果糖的水果。

  下面,我们向您介绍16种能够降低高血糖的食物

  1、洋葱

  性味辛温,甜润白嫩,是人们喜爱的佳蔬。洋葱不仅含有刺激胰岛素合成和分泌的物质,对糖尿病有辅助治疗作用,而且其所含的前列腺素A和硫胺基酸,有扩张血管,调节血脂,防止动脉硬化的作用。因此,对糖尿病伴有血脂异常者最为适宜。

2、南瓜

  甘温无毒,有补中益气功效。南瓜含有能抑制葡萄糖吸收的果糖,能与人体内多余的胆固醇结合,有防止胆固醇过高,预防动脉硬化的功效。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南瓜中还含有腺嘌呤、戊聚糖、甘露醇等许多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并有促进胰岛素分泌的作用。糖尿病患者每天煮食南瓜 100克 ,对改善症状有良效。

  3、黄瓜

  性味甘凉,甘甜爽脆,具有除热止渴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瓜含糖仅1.6%,是糖尿病患者常用的代食品,并可从中获得维生素C、胡萝卜素、纤维素和矿物质等。黄瓜中所含的丙醇二酸,能抑制人体内糖类物质转变为脂肪。肥胖型糖尿病患者合并有高血压者,每天食黄瓜 100克 ,大有益处。

  4、苦瓜

  性味苦寒,肉质柔嫩,富含多种营养成 分,尤其是维生素C的含量高居各种瓜类之首。药理研究发现,苦瓜中所含的苦瓜皂苷,有非常明显的降血糖作用,不仅有类似胰岛素样作用(故有植物胰岛素之 称),而且还有刺激胰岛素释放的功能。有人试验,用苦瓜皂苷制剂口服治疗2型糖尿病,总有效率可达到78.3%。所以,糖尿病患者若用苦瓜1个,剖开去瓤 洗净,切片水煮1次服下,每天1~2次,有利于控制血糖。

  5、菠菜

  性味甘寒,止渴润燥,归肺、胃经。具有润燥清热、下气调中、调血之功效。适用于胸膈闷满、脘腹痞塞型糖尿病。菠菜含草酸较多,与含钙丰富的食物共烹,容易形成草酸钙,不利于人体吸收,对肠胃也有不利影响,烹调时应加以注意。是辅助治疗糖尿病口渴喜饮的最佳蔬菜。

  6、小扁豆

  含有丰富的可溶性纤维素,具有降糖、降甘油三酯和有害胆固醇的作用。用小扁豆30~50克煮食,每天1次,对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者有良效。

7、黄膳

  性味甘温,具有补五脏、填精血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膳所含的黄腊素A和B两种物质,有降低血糖的作用。

  8、薏苡仁

  性味甘淡微寒,是补肺健脾、利尿除湿的食药两用之品。现代药理研究显示,薏苡仁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尤其适用于肥胖型糖尿病伴有高血压者。

  9、芹菜

  甘寒。能除心下烦热,散节气,下瘀血。有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压作用。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病人可以长期食用。

  10、藕

  味甘,性寒。归心、脾、胃经。生用具有清热解渴、凉血止血、散瘀醒酒之功效;熟用具有健脾养胃、滋阴补血、生肌止泻之功效。适用于多饮仍烦渴不止、饥饿、形体消瘦型糖尿病,兼有吐血、衄血及热淋者尤为适宜。

  11、莱菔

  (萝卜):味辛、甘,性温。归肺、胃经。具有消积滞、化痰热、下气、宽中、解毒之功效,适用于食积胀满型糖尿病。

  12、韭菜

  味辛,性温。入肝、胃、肾经。具有理中行气、散血解毒之功效,适用于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患者。

  13、山药

  能有效改善高血糖,山药中的黏滑成分也是由黏蛋白形成的。黏蛋白能包裹肠内的其他食物,使糖分被缓慢地吸收。这一作用能抑制饭后血糖急剧上升,同时也可以避免胰岛素分泌过剩,使血糖得到较好调控。山药还含有胰岛素分泌必不可少的镁和锌等有效成分,以及维生素B1、维生素B2。这些成分促进了血液中葡萄糖的代谢。此外,山药还含有淀粉酶,这是消化糖类的酶,可使血液中不再积存糖分。

14、芋头

  最适合需要限制热量的人,芋头中含有黏蛋白、镁、锌、维生素B1等有效成分,它还含有半乳聚糖,能有效降低血压和胆固醇。此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山药的热量较低。因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等疾病而必须限制饮食的时候,芋头是最为适合的食品。100克芋头中,热量仅为58千克。人们多是将芋头煮熟后再食用,这样虽然容易损伤黏蛋白,但是有利于其他有效成分的吸收。

  15、肉桂

  性味辛温,具有补元阳、暖脾胃的作用。美国科学家研究发现,肉桂可使血中胰岛素水平升高,对糖尿病患者有辅助治疗作用。建议在烹调时加入1~ 3克 肉桂末,但肉桂辛热,不适宜阴虚型糖尿病患者。

  16、银耳

  性味甘平,具有滋阴调燥、生津养胃的作用,不仅营养丰富,而且有较高的药用价值,被人们誉为“菌中明珠”。银耳热能较低,又含有丰富的食物纤 维,糖尿病患者食之有延缓血糖上升的作用。近年来有研究报道,银耳中含有较多的银耳多糖,它对胰岛素降糖活性有影响。在动物实验中发现,银耳多糖可将胰岛素在动物体内的作用时间从3~4小时延长至8~12小时。因此糖尿病患者宜常食银耳。用法:银耳15~ 20克 ,炖烂后服食,每天1次。

糖尿病人吃水果怎么选?


  据某糖尿病研究中心最新统计,目前,我国患糖尿病的人数约为一亿人,并且还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这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拒绝含糖食品,也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餐桌上没有了水果的影子。那么,这些人的生活是不是从此只能在“忌口、忌口、再忌口”的座右铭中过下去了呢?水果本身含有很多其他的优点。比如,它含的维生素、微量元素很多,这些东西对于人体都很有益。假如我们对水果一概不吃的话,那是不合适的。专家告诉我们,糖分有很多种,有容易被人体吸收的,像麦芽糖、蔗糖等等。

  它们进入了人体以后,由于人体中有一种可以很快分解它们的消化酶,所以,它们可以直接被人体所吸收,血糖也就很快随之升高了。还有一种不容易被人体吸收的糖,像果糖等,它们是一种单糖。由于结构不同,当这类果糖进入人体后,没有哪种酶可以把它分解。所以,它就不容易被人体吸收,血糖也就不会升高得那么快了。水果中所含的糖大部分都是果糖,是不容易被人体所吸收的,这对于糖尿病人来说无疑是件好事。

  最近在由中国营养学会主办的食物血糖生成指数与人体健康研讨会上,专家解释,用血糖生成指数的概念来看,许多水果的值并不是很高,并不是我们想像的吃水果以后血糖就会升得很高。我们应该打破原来的传统观念。以我们每天都要吃的大米饭来说,它的血糖生成指数为88,而苹果的血糖生成指数只有36。

  据专家计算,糖尿病人吃25克米饭所摄入的糖分等于吃200克水果所摄入的糖分。但不同的水果,它的血糖生成指数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偏高,有的就偏低一些。

  水果的血糖生成指数排行榜

  排在第一位的3种水果有柚子,血糖生成指数为25;鲜桃,血糖生成指数为28;生香蕉,血糖生成指数为30。

  位居第二位的3种水果有苹果,血糖生成指数为36;,血糖生成指数为36;柑橘,血糖生成指数为43;

  排在第三位的3种水果有熟香蕉,血糖生成指数为52;猕猴桃,血糖生成指数为52;西瓜,血糖生成指数为72。

  最后,专家还告诉我们,得了糖尿病,适当的忌口是必要的,但什么都不吃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只要您能保持良好的心态和适当的体育锻炼,那么,在科学膳食的前提下,糖尿病人也可以适当吃些水果。

  小心激素水果

  现在市场上出售的一些反季节水果,不仅外观越来越漂亮,个头越来越大,连色泽也越来越鲜艳,可吃起来,它的口味都不如应季水果好吃,那么,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从目前市场上的水果来看,有的反季节水果长得有点畸形。比如,正常草莓的形状比较圆整,可大棚生产的草莓,一方面由于温度因素,另一方面可能因为使用了一些激素,长出来的草莓就和平时的不一样了。我们应该注意,水果含有了很多植物激素以后,对我们的身体是有危害的。

  反季节水果都不是自然成熟的。一部分心急的果农,为了让水果提前上市,就在水果还没有成熟之前,给它们打了膨大剂、催熟剂和增红剂,让水果看起来就像熟透了一样,外观虽然改变了,但果实还没有成熟。我们如何识别激素过量水果呢?

  方法之一,眼观:反季节水果中,如果有的个头太大,颜色鲜艳异常,就有可能是过量使用了激素。比如,香蕉看起来很黄,但把儿还青着;西瓜瓤是红的,籽还是白的。这些水果很有可能就是在没有成熟之前使用了激素。如果您在购买时,发现以上这种现象,最好就别买了。

  方法之二,手摸:有些水果成熟后摸起来是软的,像芒果、香蕉等,对于此类水果,如果表面看起来好像已经成熟了,但一摸还很硬,也有可能是过量使用了激素。

  方法之三,品滋味:买水果之前,应先尝尝再掏钱。淡而无味,该甜的不甜,这种水果也有可能是过量使用了激素。

  那买到的水果有问题怎么办?

  可以洗干净后,放在温水里浸泡20分钟后再吃,因为有些激素是溶于水的,泡干净了再吃危害性会更小。当然,也可以放几天之后再吃,危害性也会小些。

两个月控制住糖尿病的秘诀

  化验单的数据,是2007年2月28日陈先生上福建省立医院检查得出的结果。尿糖3+,酮体微量,另外餐后血糖值高达17.5mmol/l,他被确诊为Ⅱ型糖尿病患者。陈先生说,当时人瘦,但是饭量又大,而且还容易口渴。

  确诊为糖尿病,让陈先生对健康又有了新的认识。“当时看了一篇文章,讲的是运动对于糖尿病的治疗十分有帮助。”陈先生回忆,看了这篇文章后,向自己的主治医师咨询,选择了自己的运动治疗方案:每天慢跑半小时。

  早上五六点,或者下午四五点,是陈先生跑步的时间段,省体、省中医学院、师大,是他跑步的地点。周末,还爬爬鼓山。

  除了运动,饮食控制也很关键。陈先生介绍,以前都要吃1碗半到2碗的饭,而现在每餐的主食基本控制在1两半左右。早晨一包牛奶和一个鸡蛋,午餐和晚餐主食均为一两半的米饭,另外青菜、鱼肉等总量每餐约半斤左右。

  四个月过后,陈先生停止用药,仅仅通过饮食和锻炼控制病情。

  空腹血糖5.3mmol/l,这是现在陈先生平时血糖值的平均水平。这可以说是基本上与糖尿病分清了界限。福建省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营养门诊副主任营养师余良珍介绍,病人情况的好转主要归功于他的坚持。

  不过,大家可别照搬陈先生的这套方法,余主任说,还是因人而异。

  陈先生的这些好习惯也许你能用得着:

  1.每天检测血糖,同时记录自己的一日三餐。

  这是陈先生每天必做的一件事。陈先生家中书房里厚厚的一摞笔记本都记录下了他这一年多来,每天的饮食和血糖值。

  2.随时与医生进行沟通,定期复查。

  有时候遇到应酬要喝酒,陈先生都会先问问医生,医生说要少喝就少喝,不喝就不喝。

3.多阅读健康类书籍 增加自己对疾病的了解程度

降血糖 食疗远胜药疗!

  光吃菜、不吃饭,或者主要吃菜、吃很少的饭,为一些糖尿病病人所推崇,好像这样热量不会超标,血糖控制得好;还有的糖尿病病人觉得过节期间吃多些没啥,反正吃了降糖药,为了一饱口福,还增加服药量。可是曾进行了3000多例基础数据的对照研究的北京仲景医圣糖尿病研究所所长杨奎元却不赞成这些做法,他认为饮食控制是糖尿病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也是2型糖尿病任何病理阶段都应首选的控制方案之一。糖尿病病人不应采用高脂、高蛋白饮食,但是可以适当增加碳水化合物(主食)的比例,这对糖尿病治疗和恢复十分有利。

  杨奎元回顾糖尿病的饮食治疗史时谈道,西方医学曾把糖尿病当作肾病,限制其饮品;17世纪就有了控制饮食的记载;18世纪提倡低碳水化合物,高脂、高蛋白饮食;1922年之后,医生仍主张给糖尿病病人高脂饮食;20世纪70年代却开始主张高碳水化合物、低脂、低蛋白食谱。

  杨奎元分析说,在食物中完全摈弃主食,却无限量地食用肉、蛋、奶,是不均衡的饮食方法;有实验表明,长此以往,不但会使人缺乏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损害健康,还会增加冠状动脉血栓的危险。高脂、高蛋白饮食难免导致心血管病迅速增加,同时也增加了肾病的危险;而严格控制饮食,甚至严格到半饥饿状态,则威胁了人体细胞的正常修复功能,一样损害健康。

  国外曾把处于糖尿病前期的“糖耐量降低”人群分为饮食干预组和药物干预组,对前者适当控制饮食和加强运动,而给后者口服降糖药物“二甲双胍”。结果发现,饮食干预组向糖尿病转化的比率降低了58%,其中60岁以上人群更为有效,降低了71%;而药物干预组向糖尿病转化的比率仅降低了31%。杨奎元经过3000多例基础数据的对照研究,发现应该把糖尿病病人的饮食控制摆到药物的前面,把饮食控制作为治病首先重要的因素。他引进数学方法,推导出胰岛素抵抗数值判别公式等6个数学公式,提出血糖和胰岛素“剩余量”的新概念,被中国医科院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专家评价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临床实用价值”。杨奎元说,降血糖药物是对症治疗,但若误认为降糖药对糖尿病有效,则混淆了不同的概念。这就好比退烧药可把肺炎病人的体温降下来,但是退烧药却不可能治疗肺炎。糖尿病病人只有通过饮食控制加运动,减轻胰岛B细胞的负荷,使它获得修复机会,才能真正控制病情的发展,节日期间饮食超量固然可用降糖药把血糖降下来,但胰岛B细胞的损伤却更严重;大鱼大肉会造成营养过剩,导致胰岛素每天过度工作,同样使胰岛负担过大、血糖不能得到正常控制。

  杨奎元认为,从过去“严格控制,半饥饿状态”的饮食结构,到现在“所有食物皆宜”的医学营养治疗是一个进步。他建议,对糖尿病病人食用的品种,不必限制过严;他强调,饮食治疗要有个性化特点,体重差得多的人,食量肯定不相同;他认为蛋白质占总热量应在10%~20%,碳水化合物应控制在50%左右,脂肪控制在30%左右;应多食用一点粗加工谷类和蔬菜,减少精加工的主食;蛋白质以鱼类、禽类、黄豆为主,少食牛、羊、猪肉及其油脂。

中国目前糖尿病的发病率约为5%。糖尿病患者的人数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二位。图为湖北医生在街头为人们免费检测血糖,并发放防治糖尿病的宣传资料。

苦瓜降糖 到底灵不灵?

  传统医学的认识

  现代所说的糖尿病,就是祖国传统医学中的“消渴病”。中医认为消渴病初起,多以燥热为主,病程迁延,则阴虚与燥热互见,病久则以阴虚为主。

  苦瓜是我国和东南亚印度、斯里兰卡一带食药两用的民间常用传统药材,其应用历史已有数百年。苦瓜在中医上主要用于热病消渴(糖尿病)、中毒、痢疾、赤眼肿痛、丹毒等的治疗,一般以煎汤或煅存性研末内服,外用捣敷。

  我国明代的《滇南本草》日其“泻六经实火,清暑、益气、止渴”。《本草纲目》称苦瓜能“除邪热、解劳乏,清心明目”。近代的《福建中草药》中记载有以鲜苦瓜切碎、水煎,治疗烦热口渴的验方。我国广西、贵州的中药与中药材地方标准中,将苦瓜以“苦瓜干”的条目收录,药用部位为“干燥近成熟果实”或“除去种子的干煤果实”,用于清暑涤热、明目解毒。

  两类降糖有效成分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苦瓜中起降血糖作用的成分按其性质分主要为两类一类是生物碱,如苦瓜苷、苦瓜皂苷等;另一类是蛋白质多肽,是苦瓜中含量最多、降血糖效果最为显著的组分。当今苦瓜降糖药物的开发主要集中在多肽和皂苷的分离制备、性质以及药理活性保护研究方面。

  已经分离得到的苦瓜降糖多肽有很多种。研究发现,苦瓜降糖多肽能够抑制小肠黏膜对葡萄糖的吸收;通过增强肌肉内酶的活性,加速体内葡萄糖代谢和利用,使葡萄糖代谢平衡;促进或改善胰岛素分泌,或者是直接起到类似胰岛索的作用,影响体内的糖代谢过程。

  苦瓜中所含的生物碱类物质多样,其中三萜皂苷能够激活人体内与能量代谢相关的一种酶的活性,通过这种酶来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调控人体能量代谢过程,发挥治疗糖尿病的作用。

  苦瓜药物还未上市

  目前市场上的苦瓜降血糖产品都属食品、保健品类,国内外还没有一种由苦瓜提取物为主要有效成分的降血糖药品上市,国内的苦瓜素胶囊、苦瓜含片都是含有苦瓜多肽P的产品,而苦瓜茶、苦瓜软胶囊,则主要含有苦瓜苷类生物碱物质。

  所有这些苦瓜保健品都是口服制剂,一般为苦瓜全粉或苦瓜某种有效成分的部分纯化产物。就总体而言,其降血糖效果都还不甚理想,只能是充当正规治疗后的一种有限补充。

  其疗效甚微的原因,一是苦瓜生物碱类在苦瓜产品中含有的真正有效成分实在太低;而以苦瓜降糖多肽为主要成分的产品,则由于对多肽的活性没有采取恰当的保护技术,口服后其生物活性易被破坏,

  慎选苦瓜保健品

  因此,糖尿病患者首先要立足于采用常规的糖尿病控制药物的治疗在病情基本控制的基础上再适当选用一些制作工艺先进的苦瓜保健品,如苦瓜多肽的冻干制剂,苦瓜素肠溶性胶囊制剂等。

  由于食品、保健品的质量监控指标和手段与真正的药品还有一定的差距,产品批与批之间、不同厂家之间的质量差别很大,患者在选用这些产品时需审慎对待。切记,保健品不是药,市场上某些产品所宣称的“快速降糖”“替代胰岛素”作用,都有夸大其词的成分在内,不可轻信。

糖友每天吃多少合适

  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的患者逐年增加,这三种疾病往往伴随发生。此类疾病的饮食预防和治疗尤为重要,其中以糖尿病的饮食限制最严格。那么,糖尿病人每日要吃多少食物呢?

  1、要计算理理想体重的计算公式:

  女性:身高(厘米)-105

  男性(身高<165厘米):身高(厘米)-105

  男性(身高>165厘米):身高(厘米)-110

  如果您的体重在理想体重的10%以内,可视为正常,超过20%为肥胖,低于20%为消瘦。

  例如:男性、身高175厘米、体重70公斤,其理想体重=175-110=65公斤

  65公斤的+10%范围是6.5公斤,即在58.5公斤(65-6.5)到71.5公斤(65十6.5)的范围内是标准体重。实际体重70公斤在这个范围内,属标准体重。(请记住理想体重65公斤这个数值,我们以下还会用到。)

  2.要确定需要的总热量

  作为一个普通活动量的老年人,按胖瘦不同每13每公斤体重需要的热量为:正常体重20-25千卡;

  消瘦30千卡;

  肥胖15-20干卡。

  以上例为例,体重正常一般为20千卡,如他活动量稍大,则为25千卡:需要总热量=理想体重*25=65×25=1625千卡(注意:这里要用计算出的理想体重65公斤,而不是实际体重70公斤。)

  3.食物分配

  不同热能糖尿病饮食分配表(全日量)

  4.餐量分配

  全天食物量可按1/5、2/5、2/5,或1/3、1/3、1/3或1/7、2/7、2/7、2/7的比例分3餐或4餐进食。

5.食谱举例

  上例已计算所需热量约为1625千卡,按上表,每天需要的食物是米类250克,蔬菜500克,肉类200克,奶类220克,油13.5克。各餐分配可为:

  早餐:牛奶220克,馒头2个(面50克)

  中餐:大米100.克,油菜200克,牛肉100克,番茄100克,鸡蛋一个(50克)

  晚餐:面条一碗(面50克),米饭50克,苦瓜200克,瘦肉50克

  6.注意事项

  食物要称重糖尿病饮食除盐不称重外,对其他一切食物,包括主食、副食、蔬菜和烹调油,均应在烹调前将皮、根、骨等不能食用部分去除后称重,然后烹调。

  禁止加糖 饮食禁忌禁用甜食,如各种糖类、糖果、甜饼干、糕点、蜂蜜等含糖物质;凡含淀粉高的食物,如红薯:白薯、土豆、芋头、粉丝等,原则上不用,如需食用,应减部分主食代替。

  不得随意加量 糖尿病患者按规定数量摄入食品,不得任意添加其他食物。如饥饿难忍,并且病情许可时,可添加体积大、热量低的食物,如青菜、白菜、黄瓜、冬瓜、番茄。

  限制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 如蛋黄、动物内脏、鱼子、动物油。少吃油炸食物。

  限制水果 水果、干果一般不宜食用,如病情稳定,可在两餐之间进食含糖10%以下的水果,如柠檬、橙子、梨等,食用量大时要减少主食量。

  加强锻炼 老年人可进行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适量运动。

  选用植物油 如豆油、花生油、菜籽油等植物油。

限制饮酒 酒精对肝脏、心血管等系统影响较大,长期饮洒可增加或提前出现并发症。

点线面 教你做个控“糖”高手

  每天都需监测还是偶尔为之?血糖平稳后还需不需要监测呢?

  为此,我们走访了成都瑞恩糖尿病医院杨国英主任。他认为,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非常重要,过高会导致并发症出现,加快疾病的进程;过低会引发低血糖症,导致患者生命安全。所以控制血糖不但要注意“点”,更重要的是它的长期达标依据,也就是“面”的观察与控制。

  “点”不可少:经济而且实用

  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直接反映人体必需的基础血糖和从食物中摄取的血糖值,是糖尿病监测的两个不可或缺的“点”。糖尿病患者也习惯于测量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不过这种测量血糖的方法只能代表一个时间点的值,不能全面反映血糖的变化。况且,这两个“点”的值还容易受到肾上腺皮质激素、进食的种类和时间、胃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等因素影响。单纯靠这两个“点”的监测是不能完全避免血糖波动的。但不能否认的是,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的监测是最切合实际也是最经济的常用方法。

  瑞恩糖尿病医院的杨主任提醒我们,控制“点”血糖要记住5678,也就是空腹保持在5.6毫摩尔每升,餐后控制在7.8毫摩尔每升,这就算是比较理想的了。

  “线”很重要:帮助确定治疗方案

  血糖不稳定引起的氧化应激反应是导致心、脑、肾以及大血管、微血管、神经等组织或者脏器损害和导致胰岛素抵抗的共同土壤。所以,控制血糖不但要注意“点”,更要重视血糖波动这个“线”的变化。

  血糖监测中的“线”是指血糖在一天内的波动,临床上一般以测量血糖谱来观测血糖的动态变化。对“线”的监测可以帮助医生确定合理的治疗方案,进而起到有效控制血糖的作用。

  一般糖尿病患者在血糖“线”的监测是不用每天都做的。杨主任建议那些存在血糖波动和不稳定的患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每周做七段血糖(即三餐前和餐后后2小时以及凌晨3小时或临睡前血糖)的测试。这可以为全天血糖浓度的变化提供较好的评估,对判断夜间低血糖黎明现象等提供很大的帮助,并可用于指导糖尿病治疗方案的调整。

  “面”面俱到:预防并发症

  要使血糖长期达标,“点”和“线”的监测还是不够。必须通过观察血糖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来评估治疗效果。临床上对“面”的监测和评估可以通过糖化血红蛋白这个指标为判断依据。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全面反映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的控制情况,也能间接反映氧化应激对实质脏器的损害情况,以便控制血糖长期达标,从而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进一步减少或者延缓并发症的出现。而糖尿病的治疗,说到底就是控制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所以说糖化血红蛋白对糖尿病患者非常重要。

  据杨主任介绍,糖化血红蛋白一般控制在6.5%为宜,建议糖尿病患者三个月一次,到医院做一次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方便医生及时掌握血糖总体变化和调整治疗方案。

  另外,他还提醒糖友平时多注意血糖值在这方面的变化,根据这些变化来初步判定自己的血糖控制情况。他认为,“点”高而“线”正常的话说明平时血糖控制良好;“点”、“线”都高就说明控制不好;“点”正常而“线”偏高则说明在最近一次抽血前注意控制血糖,但是最近2到3个月的控制却不理想。

七招帮你搞定高血糖

  糖尿病患者当发生高血糖时,大家一般可以通过下面的七种基础方法来让血糖降回到正常范围以内。

  (1)下顿饭少吃点儿、去掉一次零食或改吃血糖生成指数(GI)较低的食物由于对于超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只需让自己的体重减轻5~10%,就能够显著地改善血糖情况。所以,只要适当地减少热量摄入,就可以获得更好的血糖控制。一般的经验是:减少15克碳水化合物(约相当于50克米饭或30克馒头、150克苹果或梨、400毫升牛奶或300毫升无糖酸奶)大约可以使血糖降低1.7mmol/L。比方说,如果您在吃饭前测的
血糖值是10.0mmol/L,那么您可以在吃饭时少吃一两米饭并少喝一杯奶,这样就可以使您的血糖值接近6.6mmol/L。不过,由于每个人对这种调整的反应都各不相同,所以这只是给大家进行饮食调整时提供了一个大概的依据标准。

  另外,选择血糖生成指数较低的食物(即不会引起血糖迅速或过度升高的食物)也有助于血糖达标。由于一种食物对血糖的影响会因人而异,所以为了弄清楚某种食物对您的血糖究竟有怎样的升高作用,您有必要多测几次血糖来进行比较。例如,如果您想知道含有等量碳水化合物的燕麦片和全麦饼干对血糖的影响情况,就要分别检测进食这两种食物前和进食后两小时的血糖值,然后比较两者升高血糖的能力。

  (2)增加活动量或进行更多的运动锻炼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加强锻炼一般都会得到更好的血糖控制。即使是很简单的运动,如每天步行20分钟,只要能坚持下去,就可以有效地改善胰岛素抵抗和减轻体重。研究证实,经过合理的运动锻炼,糖尿病患者确实可以减少降糖药的用量,甚至可以完全脱离药物治疗。

  (3)调整用药(增加药量、增加服药次数或加用另一种降糖药)尽管运动和调整饮食的方法很经济而且副作用很少,但是当这些做法不能使血糖达到理想的水平时,就提示我们有必要调整用药了。与前两种方法相比,药物的确可以更快地、更有效地治疗高血糖。如果您正在接受小剂量的口服药治疗,医生可能会建议您增加剂量或是让您把本来一天吃一次的药分为早一次晚一次来服用,如果药量已经很大了,医生就可能会给您另外增加一种降糖药物。

  这种做法同样适用于使用胰岛素的患者。这类患者需要明白的一点是:增加每天的注射次数并不就一定意味着您的病情恶化。这样做是为了让您能够根据血糖及饮食活动情况更灵活地来调整胰岛素的用量。一般的经验(注意:胰岛素的调整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是:一个单位的普通胰岛素可以降低血糖1.7mmol/L。例如,如果餐前血糖是10.7mmol/L,那么在原来的基础上再增加3个单位的胰岛素,就可以让血糖降至5.6mmol/L左右。但是,需要特别提醒糖尿病患者的是:这一规律不适用于经常运动的患者(由于运动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胰岛素的需求量会减少)和生病中的患者(由于胰岛素抵抗加强,将需要更多的胰岛素)。血糖过高时,胰岛素的效力也将会被显著削弱。

  (4)自我放松与情绪调节放松运动(如深呼吸、配合着轻松舒缓的音乐来松弛肌肉等等)可以帮助缓解压力,使降糖治疗更有效。学会调节情绪,增强自我效能感(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从而克服患病后的恐惧、消极等不良心态,同样有助于血糖的控制。

  (5)积极治疗其他疾病(如感冒、感染等)感冒、感染等问题都会引起体内肾上腺素的增多,这将会导致血糖的升高。尽管这种变化是机体对抗疾病的一种生理反应,但却不利于您的血糖控制。因此,虽然在这种情况下您的胃口不好,吃的较少,仍然需要继续用药来控制血糖,有时甚至还需要增加药物的用量。在患病期间,具体该怎样办,您需要去征求医生的建议。

  (6)增加血糖监测频率及进行其他检测血糖超过了医生为您制定的血糖范围时,您就需要每两小时测一次血糖,直到血糖降至正常为止。这样做可以帮助您调整治疗来更快地将血糖降至正常。不要等到下顿饭前或去看医生时再测,那样将会延误治疗。此外,通过血糖监测还可以了解您所采取的措施是否有效。当血糖超过了13.9mmol/L的时候,您还需要做酮体的检测(用试纸查尿酮或扎手指来测血酮)。如果发现了酮体,应该每一小时测一次,直至酮体消失。

  (7)增加无糖液体的摄入脱水也会引起血糖的升高,人(不论是否患有糖尿病)每天都应该摄入大约2~3升的无糖液体(水、饮料、汤等)。当血糖升高时,喝水除了可以冲淡血糖还可以避免食物的过多摄入。存在心脏病或肾脏并发症的患者则需要适当限制液体的摄入,具体细节应该去咨询医生或营养师。高血糖,最重要的策略就是预防。通过良好的自我血糖监测一般是可以做到这一点的。如果您已经清楚了饮食、运动及药物对您的血糖的影响情况,规划起一天的生活来就会更加容易,也就可以更好地避免血糖的过度波动。

餐后血糖 早期诊断黄金标准

  餐后高血糖是2型糖尿病的早期表现

  在糖尿病的早期,胰岛D细胞分泌功能轻度受损时,胰岛素的基础分泌尚能控制空腹状态下的血糖,故空腹血糖正常:而进餐后由于血糖迅速升高,对胰岛素的需求增加,此时由于胰岛储备功能下降,胰岛素分泌不足,故餐后血糖往往偏高。正常人餐后2小时<7.8 mmol/L,若餐后2小时血糖>11.1 mmol/L可确诊为糖尿病,当病人空腹血糖正常,餐后2小时血糖在7.8mmol/L~11.1mmol/L之间称为糖耐量低减,此时机体处于糖代谢紊乱的代偿性阶段,也即由糖耐量正常向糖尿病发展的过渡阶段。如不引起重视,导致胰岛素抵抗及胰岛素分泌缺陷,餐后高血糖可进一步加重,促进了由糖耐量低减向2型糖尿病的转化。在糖耐量低减人群中,每年有5%~10%的人发展为2型糖尿的治疗病。如果人们不重视餐后血糖的检测,则可能使糖耐量低减人群和早期糖尿病人被漏诊。一般说来,当出现空腹血糖升高时胰岛β细胞功能已下降50%餐后血糖升高较空腹血糖更为敏感,其异常比至腹血糖异常要早3~5年。换句话说,可使糖尿病诊断提前3~5年,为早期治疗争取时间,对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餐后高血糖是慢性并发症的幕后凶手

  3年前,李老师查出糖尿病,此后一直坚持用药,其间多次查空腹血糖均大致正常,偶尔查过两次餐后血糖都偏高,考虑与进餐量过多有关,故也没引起太多重视。不过近半年来,李老师老觉着手脚麻木,看条西模糊,尿蛋白化验呈阳性,通过翻阅有关书籍,才知道这些都属于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他自我感觉糖尿病控制得还算不错,对出现这种结果感到大惑不解。

  我告诉他:“糖尿病的血糖控制要求全天候,无论空腹血糖还是餐后血糖均需控制良好。一天当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处在餐后(指进餐后4~6小时内)状态,餐后血糖对全天的平均血糖影响更大,一般说来,餐后血糖比空腹状态下要高一些,但不能超出太多,餐后2小时正常不超过7.8mmo1/L,餐后2小时血糖经常超过11.1mmol将会导致许多并发症,诸如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心脑血管病变、神经病变等。因此,仅仅使空愎血糖控制满意还不够,而且要使餐后血糖保持在良好水平,这样才会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查餐后血糖与查空腹血糖不同。它不影响早晨正常进餐及用药,不会因到医院抽血延误早餐而造成血糖的波动,餐后血糖能更准确地反映病人血糖控制的真实水平,是反映病人进餐量及用药量是否合适的重要指标,是药物调整的重要依据。

  控制餐后高血糖可采取以下几点措施:在饮食总量控制的基础上少食多餐;进餐时细嚼慢咽,延长进餐时间;多选择富含植物纤维的食物:必要时可选择延缓消化吸收的降糖药物(如拜糖平)。另外,快速、短效的促胰岛素分泌剂(如诺和龙)对控制餐后高血糖效果也很好。

餐后血糖的控制与空腹血糖的控制一样重要,不能厚此薄彼,无论是血糖监测还是血糖控制均应是全天候的,只有全天候地使血糖处于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才算真正满意的血糖控制。理想的血糖控制水平是:空腹<6.1mmol/L,餐后1小时≤8.3 mmol/L,餐后2小时≤7.2mmol/L,餐后3小时≤6.1mmol/L,全日无低血糖发生。较好血糖控制水平:空腹≤7.2 mmol儿,餐后1小时≤10.0 mmol/L,餐后2小时<8.3 mmol/L,餐后3小时≤7.2 mmol/L,全日无低血糖发生。

糖友出现10种情况赶紧测血糖

大 中 小

  许多糖尿病患者不喜欢检测血糖,有人嫌疼,有人嫌不方便。其实对糖友来说,随身带的血糖仪可能就是生命的保护神。日前,美国著名的《糖尿病健康》杂志撰文,提醒糖友若出现以下10种情况,应及时测量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