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股市八大揭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5:55:18
                          08股市八大揭秘:谁从中国石油暴跌中获益           2008年,我国证券市场的运行充满变数,也充满焦虑。在一系列数据变化的背后,也隐藏着大家关注的秘密。游走在各种谜团中间,在谜底揭晓时发现新的谜团,或许这正是证券市场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本期《财经大盘点系列专题》就2008年证券市场中的八大谜团进行分析解读。同时,我们也认为,本专题所作的揭示只是初步的。欢迎业内人士积极参与,对这八大谜团进行进一步的解释,以促进市场的规范化市场化建设。

  大宗交易遮掩:中外机构玩调仓

  进入12月,证券交易所大宗交易平台可谓刀光剑影:卖家中金公司席位从12月1日至12月22日共计出现186次,合计卖出63473.01万股的大盘蓝筹公司股权,成交金额高达48.8亿元;而买入方则包括了国泰君安公司的席位、申银万国的席位、银河证券的席位、中信证券的席位。

  经过对中金席位卖出的蓝筹公司的成交量、成交价格和三季报进行对比发现,花旗才是中金背后的真正卖家。其中,上港集团、中国铝业、大唐发电等3家公司的卖家都指向花旗。

  对于花旗为何要大举抛出蓝筹股,业内专家有三种猜测:一是花旗是因中金公司不能入选首批融资融券试点而进行战略移仓;二是花旗美国总部遇到危机促使花旗QFII席位大举抛售并套现;三是花旗为应对基金管理人分散风险的要求,通过大宗交易对仓位进行了大比例被动减持,而真实的买入方为新华富时A50指数基金新增的荷兰银行、美林、香港上海汇丰银行、JP摩根大通等四家机构。

  赢富“下岗”前泄密: 汇金席位藏身北京月坛南街

  虽然TOPVIEW(即“赢富数据”)存续的时间很短暂,但它在一定程度上让原本行踪难测的机构“有限度曝光”,其中也包括一贯行事低调的中央汇金的主要藏身席位。

  12月3日建行发出了权益报告书,称汇金公司从9月23日首次增持建行A股到12月3日,已经累计增持7080万股。根据建行公告中的两个条件,汇金增持的时间段是9月23日到12月3日,数量是7080万股。通过TOPVIEW系统对比梳理这段时间参与建行交易的所有席位结果发现,银河证券北京月坛南街营业部不论数量上还是时间上均与建行的公告吻合——该席位在这段时间共买入2.77亿元的建行,主要集中在10月份,根据买入详情计算买入均价大约在3.95元左右,数量大概就是7000万股,与公告数量极为相似。而且通过统计银河证券北京月坛营业部近三月交易详情也可以发现,工行、建行、中行是该席位近期的主要买入对象,而这三只个股也是汇金曾公开宣布过的增持对象。12月18日,该席位又在大宗交易市场赚足眼球——通过大宗交易买入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和中国人寿股份,数量分别为1050万股、462万股、155万股、222万股,成交额分别达到3927万元、1880.34万元、2001.05万元、4517.7万元,买家累计共耗资1.23亿元。同日,金融板块在二级市场激情迸发,凭借4.99%的涨幅位列各板块首位。

  从银河证券北京月坛南街营业部到证监会、社保基金、中国人寿等金融机构云集的金融街,走路只需要几分钟时间。

  与数据分析相互印证的是很多业内人士的说法:据接近该营业部老总和另一位在银河月坛南街营业部有部分仓位的私募基金经理证实,汇金确实藏身于此。或者说银河证券北京月坛南街营业部至少是汇金公司的主要席位之一。但是迄今为止,汇金公司始终保持沉默。

  4万亿财富系数: 让股市发挥更大作用

  英国《泰晤士报》网站11月10日发表文章《正如奥运一样,北京的5860亿美元(折合4万亿元人民币)救市计划击败所有对手》。而当时外媒可能并没有想到,4万亿元仅仅是个开始,中国地方政府随即迅速推出配套投资计划,已经将4万亿元推进到近20万亿元。

  事实上,20万亿元仅仅是4万亿的横向扩大。与4万亿的财富效应交织的,还有一个纵向脉络即乘数效应。有专家测算,该经济刺激方案至少可贡献两个百分点的GDP年度增长率。

  即使抛开4万亿拉动内需直接效应不谈,仅仅作为概念,“4万亿”已经在股票二级市场创造了巨额财富。           QFII超前两天抄底: 买的都是酒类股票

  让很多普通投资者不服气的是,QFII似乎炼就了“火眼金睛”:他们往往在重大利好政策出台前踩准节奏,成功抄底A股。瑞银QFII的表现堪称典范。

  相关统计显示,就在11月上旬国务院宣布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前两个交易日,瑞银仅在大宗交易系统上就斥资14亿元进驻蓝筹股,累计买入A股2.1亿股。

  此后的故事十分老套:在重大利好刺激下,A股大举反弹,瑞银自然赚了个盆满钵满。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瑞银证券交易单元鲜有出现在大宗交易市场。不过,进入12月份以来,瑞银证券正不紧不慢地吃进五粮液、泸州老窖等酒类股票。数据显示,加上11月初那次买入的近2000万元贵州茅台,截至12月19日,瑞银证券总共吃进酒类股票总金额达到8000多万元,涉及股票包括贵州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等。

  基金研究机构汤森路透理柏日前发布的统计数据也显示,多数QFII的A股基金在刚刚过去的11月呈现净申购格局,整体资产规模较10月份增长11.73%至63.26亿美元,QFII集体抄底意味渐浓。只是不知这一轮,瑞银等QFII是否能再次踏准节奏。

  大股东增持账目: 40亿元增持金额可能比实际低30%-40%

  如果说大小非减持是其合法合规的套现举动,那么增持则是大股东和高管以市场化手段捍卫股权价值的强有力手段。

  截至12月19日,上市公司增持金额接近40亿元,增持股份接近6亿股,均超过同期“大小非”减持数。数据进一步显示,共有124家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实际控制人公告增持,购入股份合计约5.99亿股,增持金额合计约为39.24亿元。控股股东增持的上市公司分布广泛,其中包括央企28家、地方国企56家、民营企业40家。

  事实上,经上述口径统计得出的大股东增持额“肯定比实际发生额要小”。原因在于根据相关信息披露的规定,增持行为只有在发生的首次,或增持数达到总股本的1%时,或超过1%但在12月内增持总量达到2%时,才需要履行披露义务。因此,仅仅根据公告统计得出的增持额,并不能全部涵盖在上述几个区间内发生的实际增持额,“可能比实际发生额低30%-40%”。

  大小非减持假象: 小非抛售两成大非坚定不动

  今年以来,随着股改限售股步入解禁高峰,有媒体依据错误口径发布“大小非借大宗交易平台仓惶出逃”的恐慌结论。为了正本清源,中登公司从8月起公布真实数字。

  根据中登公司12月公布的数据,截至11月末,两市累计产生股改限售股份数量达到4669.00亿股,存量未解禁股改限售股为3419.07亿股,股改以来沪深累计解禁1238.29亿股,占比26.52%;累计减持278.87亿股,占比22.52%。

  也就是说,累计确实有两成大小非选择了减持,但这一比例显然算不上A股大盘大跌的“祸首”。同时,与大小非减持对冲的行动,已有汇金公司入市、上市公司大股东增持、上市公司回购、产业资本抄底等。

  在即将到来的2009年,大小非减持也并不如传言般可怕。尽管2009年年度大小非解禁量较大,但绝大部分均是减持意愿极低的控股大非,占比高达82%,而且这些大非筹码又高度集中在汇金公司、财政部以及中国石油集团等三大控股股东中,即这三只“超大非”就占了所有大小非的43.46%。而这三只新老划断IPO所形成的“超大非”,在目前弱势中不但不会减持,甚至还会增持。

  热钱猴皮筋: 600亿至1.75万亿美元

  中国有多少热钱涌入?又有多少热钱进入证券市场?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

  在人民币持续升值和房地产价格走高的背景下,人民币兑美元的收益差不断扩大。这一趋势在2007年进一步加速,加上中国股市行情处于股改后的亢奋期,国际热钱“踊跃投机中国”,这也加大了通货膨胀压力。

  人们对于国际热钱大量流入中国这一基础事实几无分歧,但对流入规模各有各的见解。

  今年6月,中国社科院世界政治与经济研究所专家张明在该院网站上发表报告指出,在一定的经济学模型假设下,中国市场上的热钱数额惊人,已高达1.75万亿美元,这一数字大约相当于截至2008年3月底的中国外汇储备存量的104%。

  张明的报告公布不久,摩根士丹利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于7月2日发表报告称,流进中国的热钱其实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可怕:2005年至今年中期的热钱流入量约为2000亿美元到3000亿美元之间。而德意志银行的数字是3700亿美元,中国社科院官方的数字是800亿美元,广州社科院的数字是600亿美元。

  专家认为,热钱流入的路径较多,比较方便的是通过一家跨国公司进行内部转移,也就是透过其境内分公司,通过低价进口、高价出口的内部定价策略实现游资转移。此外,地下渠道和商业信用也是热钱流入的方便通道。

  就在争论愈演愈烈、不少专家争相建议如何狙击热钱之际,热钱也在悄然撤离。回头看,透过贸易渠道抽离资金、回国救火的迹象早已在一些外资企业身上出现。但当时未引起警惕。

  到了今年八、九月份,美国金融风暴吹来的冷空气促使热钱“热胀冷缩”,泡沫似乎在一夜之间消失了。防止热钱大规模非正常撤离转而成为了制定热钱政策的首要考虑。

  国家外汇局10月30日下发通知,对企业货物贸易项下境外债权实行登记管理做出进一步规定,以规范贸易项下资金跨境流动。                中国石油A股惊天一套: 谁是推手谁获益

  中国石油A股于2007年11月5日挂牌,开盘价48.60元。在普通投资者对这家“全亚洲最赚钱的公司”充满期待时,其股价却一路下跌,直至4月22日跌破16.7元的发行价。

  那么,是谁制造了其畸高的开盘价,又是谁在开盘后抛售该股呢?谁能够从中国石油A股暴跌中获益呢?

  分析指出,席位号为T20471的机构投资者有操纵股价的嫌疑。它是中石油最大的空头之一,采用较为隐蔽的“曲线救国”方式套现。仅中石油上市第一天,这家机构就套现了36.26亿元。去年12月份,该机构又套现了1.59亿元。

  到了今年1月,该机构转身护盘,分7次买入价值9961.74万元的中石油。2月5日中石油网下认购新股解禁至4月3日,该机构开始大量抛出。至4月3日,该机构买卖相抵后,在中石油身上成功套现53.67亿元。

  与此同时,这家机构在中国石化(600028.SH)身上也大展拳脚。中石油、中石化是一对难兄难弟,市场上它们相互影响。买卖中石化,可以间接护盘和影响中石油的价格。从去年12月26日至今年4月3日,这家机构买入中石化13次,卖出9次,动用了4.95亿元资金,仅占其在中石油上套现金额的9.22%。

  分析还指出,神秘炒家早在2007年9月19日,就开始推高中国石油H股股价。不到1个半月,中石油H股从11.5港元左右被炒到最高20.25港元,国际炒家顺利出货。

  据媒体报道,中石油A股主承销商之一瑞银证券的母公司瑞银集团就曾参与其中。这批资金利用中石油发行A股的时机恶炒H股,变相抬高A股发行价,为H股长期持有者争取更大的利益。

  纽约、新加坡、香港等市场的中国概念股指期货,也是国际炒家获利的重要渠道之一。中石油的股权结构很特殊,A股发行后,有1579.22亿不流通的国有股、179.02亿H股和40亿A股(2008年2月5日前只有30亿股可流通)。公司的整个股本结构,就像一个巨大的杠杆,可以通过控制较少的流通筹码,控制公司的总市值,进而决定上证指数和沪深300指数,影响香港国企指数和红筹指数,进一步控制纽约、香港和新加坡中国概念股指期货。

  国际机构控制中石油价格走势的手法是:每天利用收盘前10到15分钟收集筹码,用于控制次日开盘时段的股价走势。

  从分时K线图来看,就是每天收盘之前的成交量比较大。这种做法的好处有三:

  第一,收盘价格较低,可以保证降低打压成本;

  第二,手中筹码拿得较多,可以控制第二天的开盘价,为第二天的下跌打下一个牢固的基础;

  第三,成本最低。查阅2007年11月19日至12月3日,中石油每日收盘前最后10分钟的成交量数据及次日开盘走势可知,在此期间,每天均有实力机构利用“最后10分钟”收集筹码。

  此外,中石油在香港发行了多种权证,与正股相比,这是一个更好的获利杠杆。国际炒家通过打压中石油A股和H股,或者通过做它们的反弹,可以在权证上大获其利。

  揭秘短思

  宋鸿兵曾经在《货币战争》中告诫,人们应警惕潜在的金融打击,为迎接一场“不流血”的战争做好准备。而笔者本文中想说的,正是在谜一般的资本“战局”中,如何洞察先机、知己知彼。

  我们揭秘汇金公司的席位,是希望投资者在汇金的增持行动中能够感到温暖重拾力量;揭秘热钱“热胀冷缩”,是希望警告资本跨境无序流动的巨大风险;揭秘增持和减持的力量对比,是希望还原真相击退流言纷扰。

  然而,揭秘并不能说明一切的“不确定”,何况“不确定”已经被很多人归纳为2009年关键词。我们难以揭晓热钱何时何地何种方式卷土重来;难以揭晓火眼金睛的QFII眼中看到了什么样的未来;我们也难以揭晓谜团在被破解后会发生怎样的变局。

  但是,揭示真相、追问背后的原原本本,是我们持之以恒的追求。